《装饰》2021年第3期介绍
(整体设计:蔡仕伟)
艺术设计月刊
2021年第3期
1958年创刊/总第335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写在前面
理论的价值与意义,固然与理论自身的内容和话语体系有关,其内在的逻辑、分析事物的方法、视角所具有的启发性等,都是关联因素;同时,也与理论产生和传播的语境有很大关系。曾几何时,后现代是一座煊赫无比的门庭,可谓显学中的显学,其风头之盛,很大程度上也是那个时代的一种写照:绝望、躁动、激进、愤世嫉俗等诸多情绪混杂在一起,自是一种亢奋的状态。后现代的命名也很另类,以时间为标尺表明了与现代主义之间的差异,貌似态度鲜明,又并无明确指向。由于其内容的庞杂和模糊,很多学者仅以现代之后来为其定义,很有点尽在不言中的意味。
后现代思潮进入中国正值改革开放的早期——思想异常活跃但也相对懵懂的上世纪80年代。门户甫开,外面的信息纷至沓来,眼花缭乱之下的兴奋也是人之常情。在这种情绪下,时间维度上更新的后现代,自然魅力值又加一成。当时的人们对现代主义尚处补课阶段,急切之下对后现代的追随难免有囫囵吞枣之嫌。“后现代在中国”或许是一个可以另外展开的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彼时,某专业期刊为刚落成的海南冨南银行大声喝彩,直呼其为中国第一座后现代主义建筑,其实它只是用了西方的柱式来组织立面,现在回想起来,不觉哂然。由此可知,此处是把后现代作为一种风格样式来理解的,其背后的逻辑在急切中并未被充分解读。
作为风格样式的后现代,其特征是大量采用历史符号,但并不遵从传统的形式逻辑来运用这些符号,甚至夸大尺度、扭曲造型,力图以此生发新的语义。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风格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世界范围的影响,但又在20 至30 年后归于沉寂,少人问津。有趣的是,被查尔斯·詹克斯宣称已经死亡的现代主义,却在此风过后,迭代重生,依然占据着主流的位置。后现代不是对现代主义的全面否定,因此“现代之后”的阐释是贴切而微妙的。后现代的戏谑手法和反讽姿态,未能真正解决其提出的问题,反而在消费文化的大潮中成为一个被资本消费的标签,这或许是后现代风格快速消沉的一个原因。
在不同学科之间,后现代标签下所讨论的问题并不一致,流于风格样式的后现代与反思既有价值体系的后现代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正是这样的落差,使得后现代成为评论的热词、利器,或者说是另类的“粉饰”。在严肃的学理层面,后现代主张的是现代主义提出的理想得到更充分、彻底的落实,因此,其嘲讽的并不是这些价值理想,而是在这些理想旗号下名不副实的具体作为。后现代长于消解,而拙于建构,这或许是时代的局限。在技术快速迭代发展的社会形势下,系统性的建构成为一件超越能力极限的任务。
狭义的理解,后现代可能是一个历史名词。广义的理解,后现代仍是正在进行中的未竟之事,既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又是具有很强特殊性的一个讨论对象,尤其是中国社会对于后现代理论的接受、传播和转化。对后现代历史的回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内在的理论思考,也可以冷静地看待理论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后现代之后,在设计领域,理论的讨论更多地来自技术进步,而后现代所倡导的基于人文关怀的理论建设不该停滞不前。在新时代的语境中,我们还要认真思考,外来的理论与我们自身的发展状态和丰富的实践之间,如何建立更为系统、整体的构架,形成我们自身的话语体系,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国问题,并向世界提供经验。
方晓风
栏目主持:赵毅平
主持人语
回望20世纪的重要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是不可忽视的,直到今天,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讨论与反思仍然存在,而其影响亦余波未了。在20世纪后半叶的全球语境下,后现代主义经常与后工业主义以及晚期资本主义等社会时局联系在一起;而在文化层面上,后现代主义作为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反叛与解构,其词义、范畴、话语充满了不确定性,学界对它的理解也充满多样性。 作为一个横跨哲学、建筑、文学、影视、艺术、设计等思想文化领域的世界性思潮,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观念和价值体系与各个领域的传统观念发生碰撞,产出了丰富的文化成果。例如,后现代建筑理论在建筑理论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后现代主义艺术打破了传统上艺术与审美的边界,由视觉转向观念与哲学;后现代主义设计对此前的设计宗旨与面对的问题提出了挑战……当然,对于这一思潮及其文化成果的认识、评价与反思,在今天仍然存在不同的态度与声音。另外,由于来自西方文化,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又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上叠加了横向的东西方文化冲击,在中国生发出一些文化错位的现象。 本期《特别策划》以“后现代主义”为题,希望从多重角度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观念、价值体系及其在各个领域的文化现象进行回顾与反思。正如后现代主义所具有的多元化取向,几篇论文的视角也呈现出多元性——从文艺理论的角度对后现代主义核心议题(反思和超越现代性、精英艺术与大众文化)进行讨论;从经典后现代建筑理论文本与作品出发去追问后现代建筑及其理论的价值与缺陷;从设计史角度分析与解读后现代设计师及其作品;从设计思维的角度梳理后现代主义回归实践的转向;基于具体的设计专业去观察和思考设计实践中的范式潜移与设计现象。当然,我们也会发现,面对后现代主义这一论题,其讨论的问题既有差异,又有相近之处。希望这样的呈现方式有助于丰富对后现代主义这一议题的讨论维度,拓展各个专业的研究视野,促进对于后现代主义的立体认知与思考。(赵毅平)
陈岸瑛
内容摘要: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核心议题出发,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重新界定,并就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做出了多重比较。在现代主义之后,后现代主义时期可能是西方历史上最后一个由“主义”引领、参与者广泛的文化创新时期。虽然后现代主义已经式微,其核心议题及由此产生的思想和艺术成果至今仍具价值,对于面临现代化转型的发展中国家尤具启发意义。后现代主义之后虽然不会产生“后- 后现代主义”,但不同地域的文化群体,还会在新的现代性境遇下,结合自身的传统,探索和思考超越现代性的可能。
青 锋、鞠鹤宁
内容摘要:本文讨论了后现代建筑理论的合理性及其缺陷。首先,文章提出后现代建筑理论的理论核心不是来自于后现代主义,而是来自于罗伯特·文丘里所提出的“意义的丰富性”。后现代建筑理论的这一理论诉求正确地体现了战后对“正统现代建筑”的反思成果,具有充分的合理性与理论价值。但是在实现这一诉求的过程中,后现代建筑完全偏向了符号性的意义理解,而忽视了以价值与目的为基础的意义理解,这导致了严重的理论缺陷。所以,“意义的丰富性”作为后现代建筑的理论目标仍然具有活力,但后现代建筑的符号性手段则是导致其迅速衰落的原因。
彭妮·斯帕克,翻译:汪芸
内容摘要:笔者自20 世纪80 年代起就持续关注孟菲斯的活动及作品,并陆续撰写了多篇相关文章,探讨孟菲斯及其重要成员的设计理念、设计作品及其在设计史中应当如何被认识。2021 年是孟菲斯首展的40 周年,笔者回顾了以往对孟菲斯及其部分个体成员作品的研究与思考,以时间为顺序选编部分内容形成此文。
李 云、傅晓云
内容摘要:现代主义的设计思维建立在“科学化”的路径之上,以经典的科学理性为根基,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乌尔姆模式”和第一代设计方法运动建立“设计科学”的努力引发了争议。以唐纳德·舍恩为代表,学者们开始从科学认识论转向实践认识论,并开始拓展充分考虑实践复杂性的策略模型。本文主要对设计思维“回归实践”的后现代转向过程做出梳理和评述。
钱 磊、张雅婷
内容摘要:后现代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大逆转,其影响依然在当下持续,视觉设计既是其动因也是其结果。作为对现代主义视觉设计的迭代更新,后现代主义视觉设计表现出一系列范式迁移,涵盖技术、形式语言、行为方法、设计师任务及其身份等多方面,是一场全盘而彻底的变革,不能简单化为风格。对后现代之后的视觉设计,本文也有所观察和思考。
方泽明、郑丽莉、蒋妍奕
内容摘要: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服装设计领域长期存在定义模糊、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对此,国内学术界也进行过相应探讨,却未能总结出统一概念。本文通过对国际服装领域影响力较强的后现代主义服装流派、风格与代表的梳理,结合中国服装设计发展的历程与具体案例,探讨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在中国的流行表象与偏移成因。
栏目主持:赵 华
胡 方
内容摘要:本文以味觉的感知系统与饮食文化重构、烹饪体验与饮食剧场构建、用食物创造新未来可持续材料、设计介入可循环的食物经济为线索,列举以食物为中心的设计案例。当下,设计师用实验的方式研发创新材料,用系统性思维参与更庞大的循环系统讨论,设计的定义被拓宽。以食物为中心的设计,是以食物为媒介去解决并反思社会问题,去绘制后现代的永续生活方式蓝图,并构建可循环的食物经济,这也成为食物设计的终极目标。
栏目主持:李 拓
徐娴雅、[意] 斯坦法诺·博埃里
内容摘要:米兰三年展是20 世纪意大利设计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坐标体系,而凌驾于其近百年间展览构成的“物态史”之上的,是由22 届设计策展主题导向所编织成的宏观历史脚本。本文将梳理、解读米兰三年展历届展览策展主题和历史背景,阐述设计策展主题中所渗透的共时性关系逻辑语境,和在复合向度中所塑造的历时性设计文化历史系统,并由此进一步论述构建三年展独特策展文化中的设计价值认知原则和传播使命。
栏目主持:萧 冯
田 君
内容摘要:陈闻,著名时装设计师,曾获得 “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称号及中国服装设计最高奖“金顶奖”等多项殊荣。二十多年来,他专注于牛仔服装与艺术、科技和时尚结合等方面的创新设计,创造了极具原创精神的艺术牛仔风格。丰富的设计经验、深厚的美术素养、执着的研究精神使陈闻享誉时尚界。他在牛仔与时尚、艺术与设计、东西方融合方面的实践与思考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栏目主持:王小茉
林广思
栏目主持:贾 珊
丁 熊 周文杰 刘 珊
张艳河 杜嘉庆 徐环环 车奇鸿
曾 伟
栏目主持:田 君
郝卫国 牛瑞甲
李 桦 徐 娜 付继辉
栏目主持:周 志
韩天腾 李 灿
都 铭 张 云
孙洪伟
栏目主持:赵毅平
周 梦 庄舒婕
王 悦 马誉珂
廖 勇 刘 怡 李庆芳
栏目主持:赵 华 周 志
李 波 李丹青
王 刚
周兴海
黄 辉
张泽佳
莫贤发 《海产品手信包装形式语言探究——以“青壳外”海鸭蛋黄酥包装设计为例》
李 帅 周作好
《基于“新态保护”视域下的传统村落发展策略探究——以广西浦北小江镇平马村为例》
许春辉《一体化设计的数字传媒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架与实践》
孙继旋 张科研
晨 曦
北部湾大学陶瓷与设计学院教师作品
《装饰》精彩回顾
《装饰》2020年第1期“设计+新材料”
《装饰》2020年第2期“设计·抗疫”
《装饰》2020年第3期“大众设计”
《装饰》2020年第4期“设计+心理”
《装饰》2020年第5期“设计+管理”
《装饰》2020年第6期“毕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装饰》2020年第7期“设计+广告”
《装饰》2020年第8期“设计政策”
《装饰》2020年第9期“明代设计”
《装饰》2020年第10期“淄博陶琉”
《装饰》2020年第12期“再论装饰”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