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装饰》2021年第2期介绍

装饰编辑部 装饰杂志 2022-04-25


(整体设计:蔡仕伟)



艺术设计月刊

2021年第2期

1958年创刊/总第334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PREFACE

写在前面




长期以来,设计研究遵从既定范式,往往从最表层的现象入手,更多偏向于形式或工艺、技术的研究。这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但设计也是文化的载体,设计是文化在造物上得以显现的重要路径和方式。从这一角度讲,我们如果缺乏对文化的深刻理解,也会影响到对设计成果的评判和深入研究。

 建立文化的理解往往面临一些具体的困难,尤其是对古代造物的研究,今人往往丧失了对物使用的具体语境的感受,也缺乏更多相关文献、图像等资料的支撑。这种具体的困难,在学科建设的早期使得在文化层面深入展开的设计研究被搁置了。由于缺乏对文化的深刻理解,今人在对历史现象和历史成果的引用、引申、再发展的过程中,不时会出现偏差和误用的情况,这会进一步扭曲我们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因此,文化层面的研究正越来越受到重视,以物见人、见文化成为重要的研究趋势。 我们也要探讨:文化的理解何以建立?其有效途径是什么?这牵涉到两条路径,一条路径在于设计的本质仍然是服务于人的具体的生活目的和需求,因此从生活本身入手,从生活的具体需求出发去理解设计现象。另一条路径在于文化的整体性特征。某种价值取向不会只在一个门类中显现,而是具有一定普遍性。它可能以典章制度的形式显现,也可能以多种非文字的形态出现。这就要求我们拥有更为开阔的视野,跳出一定的专业领域,从更多相关的领域去寻找线索,建立文化整体性的认知。 本期《特别策划》以“理解园林”为题,旨在倡导一种在文化理解基础上的设计研究。之所以以园林为切入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随着历史的变迁,园林的社会语境、使用情况及存在状态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新时代语境下的园林建设有着旺盛的需求。但是,今天的园林设计又往往距离历史巅峰时期的成就仍有相当程度的差距。这使我们困惑:后人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本应有更为丰厚的知识积累,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也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和实现能力,何以反而不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我们对传统造园的理解,尤其是文化层面的理解存在欠缺。这种欠缺制约了我们对于传统造园经验的理解和应用。因此,本刊提出“理解园林”,旨在希望设计研究回到一个更为朴素、更为求真的状态。唯有在充分的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我们的研究才能做得更加扎实,研究成果才能更多地转化为对实践的支撑。 今天越来越强调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认识、再发掘,倡导文化自信,但文化自信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和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也不是对于历史元素、图像和已有成果的简单搬用,更重要的还是在于把握住文化的核心精神,在新的时代能够使得传统精神在今天的现实语境中重新发挥力量、焕发光彩。这种新的生命力不是来自于对历史成果表象的模仿和挪用,而在于对其内在精神的深刻领悟和把握。 告别庚子,迎来辛丑。在这个万象更新之际,衷心希望疫情能够尽快平复,生活回到正常的轨道。在经历了疫情的挑战和考验之后,我们更为深刻地领悟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内涵。今人应该在人类整体经验的基础上去创造更为美好的未来,今天新时代的文化也需要我们以丰富的实践与理论两个方面的成果来塑造新的体系,这也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为之努力的一个方面。


方晓风



特别策划:理解园林
栏目主持:贾 珊


主持人语


园林是对生活场景的凝结,作为生活的容器,承载着园主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意趣。“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居园林山水之间,咫尺揽胜不止于游居为乐,更是园主人理想境界的阐发。中国历史上,曾有几次营园的大潮流,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塑造了带有独特风格和身份印记的园林,造园风潮的推手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尽相同,其审美模式的生成除了地域的影响外,背后是切实的社会经济、文化源流以及道德准则的支撑。时代潮流在园林面貌流转中发挥的微妙力量或可成为反观历史的有力证据。 园林的综合性为园林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然而也正是由于这种综合性,增加了文化解读的难度。我们应当如何去理解无声的园林,并从实体的空间再现园居生活的风貌?当下园林研究在学科内沿着园林历史溯源、园林营造技艺、园林空间审美等多层面展开,园林在历史、建筑、文化、艺术等领域作为研究样本的价值亦不言而喻。本期《装饰》选择“理解园林”这个议题,意在勾勒解读园林的理想途径,探究园林作为一种空间语言的叙述方式,以及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园林风貌的差异化。本专题邀请七位学者,分别从园林审美语言、园居活动、叠山垒石、女性空间、园林绘画、海外视角及数据分析环视园林,为园林理解提供更为多元的方向,以期改变园林在大众视野中的刻板印象,将更为鲜活、更具生命力的园林形象呈现出来。这些研究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来聚焦园林营造的空间意趣,以及由园林传递出来超越符号的、更为详尽的信息。


《对偶与造园》
方晓风

内容摘要:对偶既是中国文学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从文学、绘画、书法到园林、建筑、陈设以及装饰,对偶构成了中国人的基本审美图式。在传统造园中,对偶的运用业已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但以往的园林研究受西方空间理论的影响,多从视觉关系的角度探讨对偶的价值。而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法则,园林设计中的对偶不仅是一种视觉处理的手法,更关涉到审美图式和价值判断。由此可见,对偶在传统园林设计中从宏观到微观各个层面一以贯之,是处理和解决具体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北京私家园林中的栖居游乐活动探析》
贾 珺

内容摘要:北京私家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重要的地域流派,风格独特,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这些园林不但景致优美,同时也是特定人群的栖居之地,游乐活动极为丰富。本文在大量历史文献考证的基础上,对金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北京私家园林中的起居、逸乐、祭拜、游赏、雅集五类典型的行为进行梳理,总结其基本模式,探讨园居生活对园林景观与空间形态的影响,并进一步揭示其中隐含的社会文化因素。




《“人巧”与“天然”:晚明江南园林假山的两种营造及其审美》
顾 凯

内容摘要:中国园林假山的历史多样性是学术研究以及当代实践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以历史文献为主的深入考察,揭示出晚明江南园林先后产生了两种具有鲜明差异性的假山营造与审美。16 世纪后期出现了以王世贞弇山园为代表的大型复杂石构假山的“人巧”营造,以丰富的峰石与山景的观赏以及追求感官趣味为特色的游观体验,这与当时关注感性直观的社会审美文化氛围相一致。17 世纪前期又出现了以张南垣为代表的追求“天然”的造园叠山新法,反对此前的营造与欣赏方式,向往真山境界,这是以董其昌倡导的“古淡天然”画意为宗旨的。二者都对后世假山产生重要影响。




《园林的背面:才女笔记中的女性园居生活》
贾 珊

内容摘要:作为生活的容器,园林内园、闺房是女性生活场景的铺陈,直接反映女性群体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也同样折射出社会以及家族对女性成员的规训和期许。在常规视角下,女性基本是在研究对象,甚至研究材料中缺席的。明末以来出版业的繁盛恰为园居生活研究,尤其是女性园居生活研究提供了一种线索。本文以晚清严永华《纫兰室诗钞》为例,从对诗文细枝末节的梳理追溯严永华在耦园园居生活中的一些场景片段,从中可见道德标准下的女性门闾在生活的实际应用中亦有弹性的空间。女性在园林中不仅拥有自己的专属空间,这些空间更深入至园林腹地,打破了空间中性别属性简单的内外关系,叙述了空间阐释社会性别关系的另一种可能。




《图像与园林: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园林绘画研究》
黄 晓 刘珊珊

内容摘要:园林绘画属于风景园林学和美术学的交叉领域,前者将其应用于园林考证或复原,后者从图像学角度探讨绘画的图式或意义。基于对园林绘画演变历程和研究概况的梳理,探讨如何结合两大学科的优势,深入认识园林绘画并将之应用于园林复原。提出通过“由园到画”的图像分析,包括定义园林绘画的功能性特征、建立图像数据库和认知图像生成机制三部分,来指导“由画到园”的园林复原,根据园林视角将绘画分为分景式、联景式和全景式,探讨不同类型图像的应用方法和价值意义。




《穿过月门:20 世纪西方视角下的中国园林形象新变》
郭真真 沈伟棠 陈小英

内容摘要:早在13世纪末期,中国园林便渐入西方视野,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变化过程,并在20世纪发生了两次显著转变。本文依据西方人对中国园林的认知历程及主要表征,梳理了西方视角下中国园林形象在被建构、重构、再构三个阶段中的呈现要点,辨析了其从“符号式”到“恒定性”,再到“多元化”的形象衍变,并观照20世纪西方学界对中国园林研究的发展历程。跨文化角度的探索有益于拓宽解读园林的途径,并由此思考关于“中国园林”的更多可能性。




《从计量视角研究历史园林》
傅 凡 邱清玥 姜佳莉 李 红

内容摘要:历史园林可以从空间、艺术、文化、历史变迁等多个视角进行研究。计量研究是历史园林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为历史园林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计量研究方法也可以与其他研究方法相配合,作为其他研究方法的补充和扩展,产生新的研究成果。本文介绍计量研究及其对历史园林研究的意义,并以艮岳为案例,尝试从计量视角研究艮岳若干问题,以表明计量研究是历史园林研究的一种可行的新思路。





纸上展览

栏目主持:赵 华


《回望20年:“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暨学术研讨》
梁 开

内容摘要:进入21世纪,国际纤维艺术的发展与格局变化离不开本世纪兴起的“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暨学术研讨会。这一展会从2000年创办至今逐渐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纤维艺术展事之一。本文以第11届展览、20年历程为契机,联系反思“洛桑双年展”的经验教训,从“产业基础与国际接轨”“魅力引领与机制探索”“发展成就与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展开评述,回顾“从洛桑到北京”的发展之路,希望为该展览与纤维艺术的未来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




海外动向

栏目主持:李 拓


《新理想——可持续发展(二)》
[ 爱尔兰] 马里恩·麦肯罗伊·希金斯 翻译:汪芸

引言:作为一种理想,可持续发展也许并不是新生事物,现如今,其势在必行的蓬勃发展已经不可否认。近年来的国际发展凸显了对可持续发展的紧迫需求,这不仅限于理想的范畴,而是作为艺术和设计实践充分融合的规范。除了通用化设计和用户体验的理想,可持续设计还要求更多的同理心,以及对道德和环境因素的考虑。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全球视野,但是环境的可持续性要求跨越国界的相互学习以及跨学科合作的精神。我的角度是作为爱尔兰西部创意艺术与媒体中心的一位教师,我在过去的三年里,在新的设计学士学位课程项目中教授可持续设计。本文将在一个多样化的范围内分享有关艺术、设计和设计思维的案例研究,这些案例研究例证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形态。笔者还将考虑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面临的广泛社会挑战,并探讨社区行动主义、个体自理性以及社会支持在弥合“意识——行动”的鸿沟中的重要性。



第一线

栏目主持:萧 冯


《打造“设计驱动型—品牌生态”企业:博乐的路径》
董烨楠 李 云

内容摘要:博乐是一家“设计驱动型—品牌生态”企业,现为中国十佳工业设计公司、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重点企业设计院。博乐设计总计服务500余家品牌企业,设计1000余款新品上市,创新推动了数百亿元的商业价值,帮助数十家企业业绩增长5~10倍。那么,博乐公司从产品设计服务公司成长为“设计驱动型—品牌生态”企业,经历了哪些重要的发展阶段?在探索设计生态服务新模式的过程中,博乐形成了哪些成熟的方法论?博乐如何依托“开放融合、众创共享”的理念打造合作共生的创新平台?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博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周立钢先生。本文在采访的基础上撰写而成。




史论空间

栏目主持:周志


《被计划的功能:民主德国现代设计的功能主义路线》

徐 恺
《张光宇与摄影新尝试》

张夏菁

个案点击

栏目主持:贾 珊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设计赋能方式探究:基于“手段—目的链”的案例研究》

董玉妹 刘 胧 董 华
《定格动画在动画纪录片中“真实性”的显现——以<18 个通缉犯>为例》

卓 莹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城市公共设施的包容性设计研究》

胡以萍 黄皆明



民俗民艺

栏目主持:赵毅平


《当代湘西土家织锦的复合形态》
石雅云《清代江华瑶族“张天师神像画”的图像研究》
周 婷 陈 杉


教学档案

栏目主持:王小茉


《公共艺术与数字创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霍慧煜 王 峰 龙娟娟 陈光曦


设计实践

栏目主持:田 君


《从废弃工厂到教育场所的城市空间活化实践——以格林美语幼儿园设计为例》
曹盛盛 陆 海 王怀壮

院校风采

栏目主持:毓 勤


《乡土土壤的艺术复制:木刻版画在乡村建设中的在地转化实践与思考》
刘庆元《“关节人偶”造型语言的历史演化与应用拓展》
仰 民《极简风格与激情万象:从导演视角谈蜷川幸雄<哈姆雷特>的舞台美术设计》
韩 煦《博物馆展示中的动画创作实践探索——以洗衣世界文化博物馆动画创作实践为例》
刘丽华《澳门钜记手信品牌建构方法分析——基于电通蜂窝模型的研究》
沈 婷《城市品牌设计策略研究——以澜沧县城市品牌形象设计为例》
杨小满   《2019 版《狮子王》中的VR 虚拟镜头设计》
夏圳锴
《“智能化产品+”研学型联合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探索》
蔡 燕《朱莉·泰摩尔导演的歌剧<俄狄浦斯王>的傀儡艺术》
丁晓玲《电影前期概念设计——以<流浪地球>为例》
劳业辛
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师作品


《装饰》精彩回顾

《装饰》2021年第1期"设计的理想"

《装饰》2020年第1期“设计+新材料”

《装饰》2020年第2期“设计·抗疫”

《装饰》2020年第3期“大众设计”

《装饰》2020年第4期“设计+心理”

《装饰》2020年第5期“设计+管理”

《装饰》2020年第6期“毕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装饰》2020年第7期“设计+广告”

《装饰》2020年第8期“设计政策”

《装饰》2020年第9期“明代设计”

《装饰》2020年第10期“淄博陶琉”

《装饰》2020年第11期“通用设计”

《装饰》2020年第12期“再论装饰”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