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2020年第11期介绍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艺术设计月刊
2020年第11期
1958年创刊/总第331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主编方晓风“写在前面”】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可谓人类早期的一次大规模通用性实践,从中可以看到通用性概念所发挥的巨大威力。如果没有这样的通用性,中国这样的大国也很难维系下去。车同轨、书同文,不仅降低了交易、交流成本,度量衡、文字作为基础制度层面的内容,也奠定了文化系统性的基础。对通用性的重视和应用,实则是中国传统造物体系的重要特点之一,在建筑、文字、装饰、服装等诸多领域都有所体现,与模件化一起得到广泛应用。
通用性得到人们的进一步认识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在大工业化生产体系当中,通用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大大降低生产成本。美国的汽车企业最早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统一了很多不同车型之间零部件的尺寸、规格,甚至车型平台的架构,形成了更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这是通用性概念的第二个层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通用性的第三个层面是在伦理层面得到深化。早期,在相对简单的通用化生产下,大量的产品并没有考虑到一些能力上有缺陷的人,生活中有很多环节会给这类人群造成障碍。同时,这样的思考也从针对特殊人群的无障碍设计,走向了面对所有人的、更具包容性和平等意识的设计。对于伦理方面的通用性思考,往往并未对制造提出更大的挑战,反而能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和谐。因此,这方面的通用性概念日益得到认可和响应,成为设计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及至信息化时代,交互技术成为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通用性概念既得到扩展,也受到新的挑战。在新的使用场景下,通用性变得尤为关键,它有可能会形成很多操作或认知上的障碍,造成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群与时代、社会脱节。
同时,对通用性的强调也带来一些争议,有人甚至担心通用性是否会造成个性的缺失以及社会走向趋同化?这是不必要的。通用性更强调的是一个技术层面的基础平台,它对我们多元化的表达及对个性的释放并不构成约束。从整个人类造物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我们很大程度上能感受到通用性和个性之间相互支撑、螺旋上升的运动轨迹。例如3D打印这样的技术,既能够支撑非常个性化的小批量生产,同时它又建立在有高度通用性的技术平台基础之上。通用性技术和个性化表达并不真正构成一对矛盾,它们是两个不同维度上的问题。
今天我们来谈通用性,把通用设计仍然当成一个重要话题进行讨论,针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便是我国整体的工业化水平,包括工业化的设计思维仍未得到普及。这种思维方式与我们整个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对通用性的认识和应用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也可以降低社会成本,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对通用性的思考应该在设计界得到更为充分和深入的讨论,这也是我们策划本期专题的出发点。我们邀请相关专家,通过大量实际案例来说明通用性思维如何在现实生活场景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时值年末,在2020年行将结束之际,本期专题或许能为我们在面对“后疫情时代”的新常态时,提供一些参照点和思考路径。
特别策划
通用设计
栏目主持:贾 珊
通用设计,是设计民主化过程中面临的具体议题,设计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产生,带有天然的普适特性。伴随普适实现程度的深化,通用技术和通用观念的研究也在持续更新发展。虽然“通用设计”话题始于残疾人权利的保护,但从“无障碍设计”“全民设计”到“通用设计”“包容性设计”,设计通用性的定义在不断地被拓展和延伸,也在更加广泛的应用实践上悄然改变社会生活。通用设计的研究对象也不仅限于使用者的权利,更深入到设计生产、设计管理和社会协作的方方面面。
本期《装饰》再次审视通用设计这个议题时,正值区域化、民族化、个人化的语境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之时。但当人与人的物理边界变得越发清晰的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线下生活向线上的迁徙成为推动世界交融不可逆转的力量。这意味着,通用设计的关切也从产品、环境转向信息。而通用设计的视角更跨越了使用者个体体能上的区别,延伸至文化背景的差异、知识技术能力的参差,甚至是社会地位的不同。面对客户或受众的差异化,对产品的容错能力亦提出更大的挑战。通用设计无论是基于设计民主的视角,还是设计技术的视角仍旧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平等地使用,超越体能差别、知识和技术界限、文化背景的鸿沟,创造具有包容度的产品、环境乃至信息,无疑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理解更加透彻,合作更加顺畅。正因如此,通用设计也许是打破不同人群间壁垒的一个出口,亦是推动社会公平的一股力量。
本期《特别策划》邀约七篇专家学者的文章,分别从通用设计理论的演变、环境景观公平性、包容性服务设计、通用设计视角下的全自动汽车驾驶、通用公共信息标志的文化性、信息通用化的风险控制,以及平等概念对设计价值观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力图从不同视角展开一个通用设计研究和实践的立体图景。通用设计研究实践的触角已经深入到极其细化的设计门类中间,对设计、生产、销售、使用的各个环节产生影响,并在其自身概念的拓展过程中创造出新的学科融合的机会和技术应用的可能。
希望本期专题可以通过对通用设计的探讨,给更多人带来希望,创造合作、共享、互动的可能,让更多人享有设计带来的福利,也带动更多设计师关注通用设计的话题,参与通用设计的实践。(贾珊)
◆通用设计及其研究的演进
袁 姝、姜 颖 、董玉妹、董 华
内容摘要 :通用设计理念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不断演进,其与“包容性设计”越来越趋同,并倾向于涵盖“主流设计+辅助设计”以提供最大(环境/软件)准入与包容。通用设计过程注重理解用户,采用共情、感知、协商等方法,从包容个体扩展到多样化群体。越来越多的实践开始把包容性设计和可持续设计结合起来考虑,关怀社会和环境,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从对“人”的关怀到对“人文”的关怀。
◆包容性服务设计的三个视角:以用户为中心、自适应系统和服务逻辑
杨 焕、马蒂亚斯·阿沃拉、斯蒂芬·霍姆利德
翻译 :张琪
内容摘要 :我们如何设计具有包容性,且能被各种用户(例如身心障碍、不同种族背景、不同性别)使用的服务?包容性设计已经在产品设计和建筑领域被广泛研究,但其在服务设计领域的研究甚少。在本文中,我们将描述和讨论有关包容性服务设计的多种观点。第一个视角探讨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并将其描述为涵盖多个用户群的伞形结构。第二个视角采用自适应系统观点来管理用户的可变性。第三个视角使用服务逻辑来描述在资源集成方面的包容性服务设计。不同的观点也有各自的张力。得出的结论是,多元化视角有助于加强对如何进行包容性和可访问性服务设计的理解。
◆景观公平视角下儿童游戏景观的通用设计实践
陈 泓、吕梦凡
内容摘要 :创造公平的使用是通用设计的首要原则,尽管设计让所有孩子都能够公平使用的儿童景观过于理想化,但通用设计仍然在改善儿童,尤其是帮助包括残疾儿童在内的弱势儿童群体突破身体和社会障碍,获得平等的体育锻炼、接触自然、娱乐、学习和社交的机会,实现儿童景观的公平使用发挥至关重要作用。本文通过三个典型实例,分析了通用设计理念在儿童景观的公平性设计中的策略、方法及社会创新价值,为我国未来探索具备包容性、满足公平使用的儿童景观,改善弱势儿童群体的身体与心理健康水平,鼓励其融入主流社会,进而为提升社会包容与平等,促进社会关怀,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通用设计视角下的全自动驾驶汽车用户体验要素探析
钱晓松、杨建明、孙远波
内容摘要 :全自动驾驶汽车的普及将引发一次驾乘体验革命,让人工驾驶情境下,以超龄老人、残障人士等为代表被剥夺驾驶权的特殊用户群体获得与一般用户近似或一致的驾乘体验。研究首先从通用设计视角出发,根据受益类型与程度的差异性对全自动驾驶汽车目标用户进行划分,从而定位以超龄老人、残障人士等为代表的自动驾驶汽车特殊用户。其次,研究采用通过用户调研获取用户需求并提炼出不同任务情境下的用户体验要素,结合需求层次理论,在通用设计原则基础上对用户体验要素进行需求层次分析。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通用设计视角下为超龄老人、残障人士等代表的自动驾驶新用户群体打造符合期望的全自动驾驶用户体验,同时也为汽车企业未来如何提升产品竞争力和社会附加价值提供理论依据。
◆论国际“通用”公共信息标志的文化性
孔令旗、吴春燕
内容摘要: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迅速膨胀以及城市空间无序地扩张、蔓延和复杂化,国际“通用”公共信息标志系统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人们在享受着这些“中性的”“非情绪的”“普适的”“通用的”标志所带来的便捷和安全的同时,似乎并未觉察到其背后隐藏的文化问题。本文尝试从符号学角度论证当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多个公共信息标志系统是契约性的、文化性的、非普适的,并通过对所选的标志进行视觉分析来揭示藏匿在标志背后的独特的西方文化视角和意识形态。此外,设计的通用性与文化的多样性并不是两个绝对相悖的概念,二者既相互限制,又相互依存,唯有这样才能将设计的包容性发挥到极致,这也是本文的重要观点之一。
◆从普世平等到边际平等——面向多样性的设计价值观
黎 昉、赵 阳、刘 胧
内容摘要:对设计平等、公正和包容的价值诉求与用户固有的多样性差异之间存在矛盾。本文通过追溯人类追求平等的设计史渊源,回顾早期设计中的平等实践,明确了用户多样性和差异化对平等观的挑战。作者在通用设计/包容性设计的语境下对不同平等观念的内涵做了辨析,总结了现有的普世平等观在设计实践中的作用和局限,并提出了基于边际差异的边际平等观,为处理客观存在的多样性和平等所要求的相同性之间的关系开启了新的视角。
◆Facebook:为数十亿用户打造值得信任的平台
丁点点
翻译 :张琪
内容摘要 :Facebook作为目前最大的互联网社交平台,为全球超过1/3的人群提供服务。随着该产品通用化的发展和其互联网社区的逐步壮大,日益凸显的诚信与风控问题成为直接影响平台能否实现通用升级的关键。将Facebook打造成值得信任的平台成为当下努力的重点,针对该主题的通用化设计贯穿于产品的各个环节中。本文将从通用化的应对策略出发,讨论Facebook App在其生态系统中,如何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建立诚信与风控设计系统(Integrity Design),从而初步呈现Facebook在打造具有通用性、包容性、易用性和富有责任感的产品体验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
纸上展览
栏目主持:赵 华、张京生(特邀)
◆清川初汇 溯流从源: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第一届毕业生毕业60周年纪念
编辑 :张京生、赵华
内容摘要:纪念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第一届毕业生毕业60周年的活动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行。这次学院联系到1960届(1955年入学,五年制)8位老先生,他们均已年过八旬,对母校和老师的感恩之心,对同学的想念之情,令我们深受感动。
回想这些先生当年的大学时代,适逢在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继而开始筹备,并于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那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时期。这所学院有着和而不同、兼容包蓄的办学思想,有着国内最好的师资。他们的大学时代,得到庞薰琹、雷圭元、张光宇、陈叔亮、柴扉、郑可、张仃、吴劳、祝大年、梅健鹰、程尚仁、周令钊、奚小彭、温练昌、常沙娜等老师们给予的传统图案学、工艺美术和设计观念的传授。他们的大学时代,是国家经济和文化建设蓬勃发展时期,作为国内唯一的工艺美术高校,必然要承担为国家培养设计人才的重任,要在国家建设工程中承担重要设计任务。1959年,在雷圭元先生等人的带领下,他们参加了首都十大建筑的室内外建筑装饰设计和人民大会堂用瓷设计等重要的实践活动,学院整体的设计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上级和专家的一致称赞,由此奠定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的领军位置。
本期刊登8位先生的回忆文章和作品,以此祝福先生们毕业60周年快乐!身体安康!
第一线
栏目主持:萧 冯
◆如何让工业设计标准助力创新发展——北京服装学院兰翠芹教授访谈
王小茉、赵 华、李 拓
内容摘要:设计的标准与标准化问题,虽在目前学界研究成果不多,却是支撑行业发展的关键议题。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兰翠芹,曾任海尔集团设计总监。与很多设计专业教师的不同之处在于,兰翠芹有着丰富的设计行业实践经历,深谙企业对产品的核心诉求。她曾起草中国第一个工业设计国家标准,但其间也深刻认识到,很多企业对设计的认知以及中国的工业化水平仍有较大不足。基于这样的经历和认知,兰翠芹后来又重新回到高校,希冀以学者的身份进一步推动中国工业设计标准的建立和完善,以助力全社会的创新发展。近期,笔者在北京服装学院采访了兰翠芹教授。本文即以访谈材料为基础,结合其教育、从业经历,试图解读兰翠芹在经历了不同的身份、角色转换后对工业化、设计标准及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的观念和思考。
学人问津
栏目主持:李 拓
◆沃夫冈·魏因加特:瑞士风格的“搅局者”
何见平
内容摘要:沃夫冈·魏因加特师从阿明·霍夫曼和埃米尔·鲁德,毕业后又长期在巴塞尔设计学院任教,被视为瑞士巴塞尔设计学院传人和典型的国际主义风格传人。因为他和霍夫曼等人在美国的短期教育经历,开启了战后瑞士国际主义设计风格在北美的传播,这种传播在今天看来是声势浩大的,连日本和印度等亚洲国家也被席卷进来。但通过对他作品的研究却可以发现,魏因加特并不是循规蹈矩的瑞士国际主义风格传人。魏因加特的中后期作品中,用大量的文字和编排实验打破了自己最擅长的网格编排,否定了自己在青年时期对瑞士国际主义编排的追求。今天的数码化设计中,有很多经验是受益于他在上世纪70年代的实验。他的实验作品为照相制版科技转入数码设计提供了可能性,令自己成为那个时代的先行者。本文根据魏因加特的作品风格和他的设计思想,前后划分为三个时期:巴塞尔时期(1958—1965年)、实验时期(1965—1973年)、自我时期(1973年至今)。通过比较和细节分析,可以窥见魏因加特的风格转变和设计思想形成,也不外乎来自他对生活的观察和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档案
栏目主持:王小茉
◆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广告设计教学实践
鲁普及
史论空间
栏目主持:周 志
◆从“倭制”到“洋漆”——明清漆作的东洋风格
罗芳林
◆同治朝便服御制与样稿考释
黄乔宇、 刘瑞璞
◆古代龙窑形制与烧造技术的演变
陈嘉晔、王强
◆西方时尚的转承互动与纽约时尚体系研究
刘丽娴、康瑜、王明坤
◆毯上新风:近代天津地毯设计中的西方影响
袁宣萍、郑钰
民俗民艺
栏目主持:赵毅平
◆万字纹作为苗语“ghaith Xab”的另一种释读
谭晓宁、贾京生
◆中原传统麦作联合收割农器设计研究——以麦钐、麦绰和麦笼为例
张明山、张雪
个案点击
栏目主持:贾 珊
◆框架创新:吉斯·多斯特的设计思维研究
李云、傅晓云
◆乌尔姆城市更新设计:从机动交通引领到步行体验回归的案例考察
顾 琰、要言举
设计实践
栏目主持:田 君
◆面向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远程监护可穿戴设备优化设计
张希莹、唐颖、沈 雷、陈晋星、任祥放、陈涵
院校风采
栏目主持:毓勤
◆基于类型学和心理学场论的服务设计再定义
丁熊、刘珊
◆系统视角下交通工具创新设计维度研究
郝瑞敏、李勇、刘夫永
◆参数化设计在首饰个性化定制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胡好、王柳庄、彭圣芳
◆以品牌为核心的体验设计在传统企业转型中的应用——以电e宝App设计为例
林敏、张宇博、李炎桐
◆以满意度研究为切入点的服务设计方法研究——以机场服务设计创新为例
刘毅
◆O2O 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中的应用 ——以“地方创生”主题课程为例
卢文英
◆基于隐式交互模式的智能照明产品设计研究
裴悦舟、刘颍希
◆基于产品供给侧优化的传统手工艺设计扶贫 相关问题研究
田顺
◆基于体验设计视角的“纸造生活”主题课程建设
王涛、梁嘉
◆透视学在手绘草图教学翻转课堂中的应用
伍莹
◆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教师作品
《装饰》2019年第2期“延展动画”
《装饰》杂志2019年第3期“非遗新一代”
《装饰》杂志2019年第4期“文化·旅游”
《装饰》杂志2019年第6期“毕业设计·信息设计”
《装饰》杂志2019年第7期“城市家具”
《装饰》杂志2019年第8期“设计奖项“
《装饰》杂志2019年第9期“清华美院学科建设”
《装饰》杂志2019年第10期“设计研究:回顾与反思”
《装饰》杂志2019年第11期“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
《装饰》杂志2020年第1期“设计+新材料”
《装饰》杂志2020年第2期“设计·抗疫”
《装饰》杂志2020年第3期“大众设计”
《装饰》杂志2020年第4期“设计+心理”
《装饰》杂志2020年第5期“设计+管理”
《装饰》杂志2020年第6期“毕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装饰》杂志2020年第7期“设计+广告”
《装饰》杂志2020年第8期“设计政策”
《装饰》杂志2020年第9期“明代设计”
《装饰》杂志2020年第10期“淄博陶琉”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