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2020年第6期介绍
想提问,请点我。
艺术设计月刊
2020年第6期
1958年创刊/总第326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主编方晓风“写在前面”】
本刊例行的毕业设计院校交流始于5年前,而以每年一个专业、若干家院校的毕业设计联合展示的形式作为特定专题,今年已经走到第三轮了。5年一个轮次,每个轮次都有不同的变化:第一轮只是把各院校的毕业作品汇集起来,第二轮开始加入了院校交流的环节。在这个5年的间隔当中,我们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即院校内改革的动力十分强劲,大家都在探索设计观念的更新以及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在某种程度上,院校之间的差异也在逐渐增大。这里的“差异”并非“差距”,而是经历了5年,各个院校在强化办学特色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决了。更重要的一个背景在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现代社会整体变化的节奏正在不断加快。
这次研讨会中,有老师提出:变革是否都能带来正面的影响,在变革的旗帜下是否在重复一些同质化的活动,甚至某些变革是否有必要进行?这是一种自然且真实的感受与反馈,但如果我们理解了上述的时代背景,就会清楚设计教育的变革在某种程度上是被这个时代所要求的。许多院校正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采取了主动变革的姿态。这种变革并非无源之水,其来源是社会现实的要求,是外部环境变化所提出的要求。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思考和判断自身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体系的更新及其背后的意义。
就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而言,因其在整个设计学范围内的基础性,我们从今年遴选的几个院校的优秀毕业设计作品中,能感受到两个方向上很有张力的相似关系:一方面,由于其基础性,这个专业的作品在向其他专业领域蔓延;另一方面,很多本科毕业设计作品在平面设计的一些细分技术领域,如字体、图形、形式语言等当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这些细分领域的研究性所显示出的深度也让人印象深刻。综合来看,设计观念的更新并未带来技术的泛化或某些专业领域深入研究的可能性的丧失。
也有老师提到,设计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这源于设计学科的两个特点:一个是实践性,设计要针对现实问题,要介入现实世界;另一个特点在于,设计是面向未来的,它始终是一种预见性判断。设计天然地带有预见—实践—反馈这样一种循环机制,从这个角度来讲,设计的确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也是我们在从事设计教育时应该把握的要点——创新能力建立在认识能力的基础之上。
本专题的组织,既是对各个院校毕业设计作品汇展形式的检验,也是对变革观念有效性的检验。当把不同院校的作品放在一起展示时,即使没有竞赛的名义和评奖的压力,相互之间比较、竞争的意识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这也是交流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即在彼此不同的体系中审视各自行为的深度与前瞻性。2020年从许多方面来讲都显示出其特别之处,第三轮毕业设计交流的起点在2020年,或许也是个有意味的巧合。这次疫情既是来自自然界的反馈,也是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到一个特定阶段的症候显现。如果没有如此高的文明水平,新冠病毒的危害也不会如此之大,它与全球性人员流动、信息交流的便利程度紧密关联在一起。疫情对人类也是一个警醒,它必将对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以后回首今年这个节点的时候,我们希望可以毫无愧色地说,在如此困难的这个时期,我们并没有碌碌无为。
特别策划
毕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栏目主持:王小茉
设计教育是《装饰》持续关注的重要主题,而每年的毕业设计,则是设计教育最为直接的成果展现,同时也是对设计发展、技术进步乃至社会变革最生动的回应。延续毕业设计专题的组稿形式,今年我们聚焦“视觉传达设计”,邀请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组稿。最终呈现的内容包括:一场研讨会、6 篇教学论文,以及6 所院校36 件本科和研究生的优秀毕业作品。可以说,形成了一套毕业设计教学档案。
由于新冠疫情,2020 年的毕业设计组织变得尤为特殊。这个至今仍未消解的事件,恰印证了20 世纪80 年代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在深刻的全球化时代,人类需要明晰风险的人为性,系统性地应对现代化带来的不安和风险,并且进行自我反思。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毕学锋教授在他的论文与研讨中,反复提及“危机”与“应对危机”,并将其作为设计思考与发展的重要指向。在这次毕业设计专题中,我们看到各个院校的教学思考与路径探索特征更为明确:相当多的学生作品依托专业而不囿于技术,捕捉社会问题,并以他们的实践展开诠释与思考。此中核心,不是线下至线上的形式转变,而是如何回应外部环境提出的新要求——从专业层面,从社会责任,甚至从公民意识的角度。(王小茉)
◆2020“毕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主题研讨会纪要
李 拓
编者按:《装饰》从2010 年开始,每年组织一期与毕业设计有关的专题,聚焦一个专业,每5 年轮换一次,依次为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以及信息艺术设计。从2015年开始,毕业设计专题的组稿增加了小型研讨会环节,邀请参与专题的院校专业负责人及一线教师就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定位、毕业设计的教学理念、组织形式、评价方式,以及专业学科发展方向等问题展开探讨。今年是新一轮的开始,而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受邀院校代表以线上会议的方式交流,不仅探讨疫情之下的毕业设计如何进行,更侧重探索今后的设计教学如何去开展和评估。
◆后疫情时代毕业创作选题趋势分析——以2020 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本科生为例
陈 磊
内容摘要:毕业创作是春季学期专业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近几年毕业创作选题内容的变化趋势,可以窥见专业领域的一些发展变化。本文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本科生近三年的毕业创作选题内容进行了比对分析,进而对后疫情时代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毕业创作教学环节的发展做出预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优秀毕业设计作品
◆作为教学改革的整体或部分——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
张欣荣
内容摘要:2015 年,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实施了系列教学改革。五年来,设计学院通过资源整合、结构调整、空间改造、管理机制等有效措施,以多学科融合的意识进行教育结构的新布局,从而助推学生深度学习能力、个人价值整合、战略意识形成以及知识体系建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以课题研究切入,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优秀毕业设计作品
◆危机之下的毕业设计探索
毕学锋
内容摘要:当前的生存环境及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所引发的“危机意识”已成为设计发现问题的契机。自2015 年起,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试行将课程融入到“以问题为导向”的工作室项目制教学中,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针对某些社会问题组织调研并开展设计思维方面的思考。毕业设计延续了这一教学思路。2020 年设计艺术学院的毕业创作以“危机设计·设计危机”为主题,由“关怀共情”“文化续承”“生态伦理”“叙事未来”四个部分所组成。通过并列递进又互相关联的四个展览内容,展现学院设计专业毕业生在深化设计可读性、演绎设计可能性方面的探索成果。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优秀毕业设计作品
◆以“Vision”来做“Visual”——广州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及2020 毕业设计展记录
刘平云、钱磊
内容摘要:本文从视觉传达设计中的visual 与vision 词义辨析入手,强调该专业的核心是:创造Visual,但其根本任务是传达Vision。同时,结合广州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历史,介绍了其自创立以来的教学特色、目标与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专业发展思路在原来“宽口径、厚基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在“实践”“创新”的理念之下强调“特”和“新”的专业建设方向。广州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020 年的毕业设计也正是对这一教学思路的延展与提升。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优秀毕业设计作品
◆“实验”所指——南京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毕业作品解读
陶霏霏
内容摘要:2014 年,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首次为毕业展定名“实验”。此后,几乎所有的教学、艺术创作均围绕“实验”展开,至今已经7 年。其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平面设计方向形成了较为清晰的设计语言与路径。本文结合近年平面设计方向的毕业作品,对作品提示的“社会”“科学”“媒介”议题展开分析,记录视觉符号表象之下的“实验”所指。
◆南京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优秀毕业作品
◆后疫情时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恒”与“变”
曾 敏
内容摘要:由于疫情原因,2020 届视传专业的毕业展首次整体以线上方式呈现,加之疫情期间的大规模线上教学,这从客观上加速了视传专业与线上传播生态的融合。基于2020 届毕业设计所启发的上述思考,本文从专业名称内涵、传播生态、用户体验、设计教育生态等方面,阐述视传专业之“变”;从专业核心价值、设计教育使命和毕业生素养能力等方面,阐述视传专业之“恒”。
◆四川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优秀毕业设计作品
学人问津
栏目主持:李 拓
◆没有诗的诗人——记孙德珊先生及其文学插画艺术
孙 涤
内容摘要:孙德珊,祖籍山东德州,1944 年生于辽河之西,十九岁入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美术系书籍装帧专业。毕业时,他被分配至北京火柴厂,成了一轻系统第一批专业美术设计人员。1986年,调回母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装潢系任教十八年,教授书籍设计、书籍插图、传统装饰、传统图形等课程。1989 年至1999 年间,他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春蕾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做民间传说、中国历史、传统文学的图书插画作品约二百余幅。基于对书籍设计艺术的理解,更因对绘画与文学的喜爱,他的插画作品情感饱满,语言生动,以独特的面貌为插图艺术做出了个性化的注解。
史论空间
栏目主持:周 志
◆宋代女子首服“盖头”考释
张 彬
◆图式的传播与变迁——金元时期磁州窑瓷枕的鹰逐兔图研究
郑以墨、王丽丽、习化娜
◆比例规律与设计标准——宋刻本“一版双面”版框高广的尺度范式研究
孙琬淑
民俗民艺
栏目主持:赵毅平
◆不同时期交通因素作用下的滇西北传统村落时空分布格局演变
陈 蕊、麻永洪、刘 扬
◆当代红木家具产业“二代”多元化继承方式及特征研究——以江门为例
陈振益
◆川北传统谷物脱粒工具连枷设计研究
孙 虎、冉秋艺、尹俊方
◆武强年画《六子争头》的装饰特征及民俗成因探析
张宗登、刘静芝、张红颖
设计实践
栏目主持:田 君
◆古旧实用桼器的修复——以黄永玉藏博古清供纹样桼柜的修复为例
马玉婷
◆知识图谱与情景构建协同优化的自动驾驶用户需求挖掘
刘 键、刘凯威、严 扬
个案点击
栏目主持:贾 珊
◆新媒体语境下数字技术对传统动画的解构——兼与武小锋先生商榷
李 鹏
◆从手工制作到虚拟呈现——数字技术下动画艺术的嬗变探究
隋津云
◆面向可持续性的系统设计观演变:从产品系统到社会- 技术系统
程振诚
◆体验设计驱动下的赋能策略研究——以Oodi 图书馆设计为例
杨丽丽、辛向阳
教学档案
栏目主持:王小茉
◆基于中日合作办学的高职服装专业课程改革研究——以服装结构课程为例
袁 勇
院校风采
栏目主持:毓勤
◆南北朝时期敦煌壁画忍冬纹样探析
吴 卫、向静雯
◆陌生化语境下信息可视化研究框架构想
王健荣
◆云纹与“幻境”图式——从李公麟《孝经图》中的云纹谈起
苏 丰、李 丹
◆基于互助养老模式的住宅式养老院改造设计研究
朱 政、马 陈
◆卒中患者全流程管理App 设计研究
鲁 雯、宁馨儿
◆社会创新设计推动环境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以长沙盐道坪社区为例
易 奕、黄励强
◆从黑体到书法体——1966 至1976 年中文印刷标题字体的续创
刘京莎
◆从《我与我的主体世界》展览看艺术设计创客课程
李翀宇
◆从Suzusan 灯具看工艺迁衍与设计创新
陈 枫
◆基于角色设计的动画吸引力法则应用研究——以《疯狂动物城》为例
吴 延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
《装饰》2019年第2期“延展动画”
《装饰》杂志2019年第3期“非遗新一代”
《装饰》杂志2019年第4期“文化·旅游”
《装饰》杂志2019年第6期“毕业设计·信息设计”
《装饰》杂志2019年第7期“城市家具”
《装饰》杂志2019年第8期“设计奖项“
《装饰》杂志2019年第9期“清华美院学科建设”
《装饰》杂志2019年第10期“设计研究:回顾与反思”
《装饰》杂志2019年第11期“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
《装饰》杂志2020年第1期“设计+新材料”
《装饰》杂志2020年第2期“设计·抗疫”
《装饰》杂志2020年第3期“大众设计”
《装饰》杂志2020年第4期“设计+心理”
《装饰》杂志2020年第5期“设计+管理”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