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晓农 | 语言作为文化史分期标准:人类语思认知的五次突破



本期 · 精彩

新刊速递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20年第六期目录摘要

对话大师

胡晓明:王元化的人文世界及其拓展(主持人语)

对话大师 | 高瑞泉:在思想与学术之间

对话大师 | 陈平原:在乾嘉学风与魏晋玄言之间——重提王元化的意义

对话大师 | 胡晓明:一个人的百年史——略论王元化思想的内在紧张及其原因

对话大师 | 李天纲:反思、退省和再启蒙——王元化先生的晚年之学

对话大师 | 夏中义:论王元化对王国维、陈寅恪的价值认祖——百年中华学统的三个“托命之人”

对话大师 | 许纪霖:王元化的思想底色以及理性观的转变

对话大师 | 傅杰:关于王元化晚年的《论语》札记

语言学研究

史有为 | “零句”论述质疑


摘要:为大历史分期,可以按物质文化标准分为"农业—工业社会"等,也可以按制度文化标准分为"奴隶—封建社会"等。文章提出一种基于"语思"的大历史分期标准。语思可定义为语言和用语言进行的思维方式,及有语言性思维方式参与的认知。由此,在物质、制度、精神文化之外,辨认出第四类语思文化,并用语思认知的五次突破为标准,把大历史分为六个阶段:前语言期、语言文化期、文明期、理性文化期、科学文化期,以及刚露端倪的人工智能期。文章给出各语思文化期的特征,并与物质/制度文化加以比较。

关键词:语言;语思;第四类文化;六阶文化史

作者简介:朱晓农, 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教授

原文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20年第六期




目录

一、引言

二、文化大历史

三、语思第一次突变:人的标志

四、语思第二次突变:语言的生命度

五、语思的第三和第四次突变:理性革命

六、结语



人之为人,在于语言LANGUAGE。

人之异人,在于语言languages。——作者


一、引言


(一) 语思的定义

语言是构建文化的基础材质,是决定文化形态和文化走向的基本力量。


文题说用语言为文化史分期,更精确的说法是用“ 语思 ”做分期标准。语思是个陌生概念,用在标题中显得突兀,所以用语思的核心成分语言代替。语思可定义为:


定义1  语思指语言和用语言进行的思维方式,及有语言性思维方式参与的认知。


文化一般按马林诺夫斯基分为三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观念文化。为大历史分期有用物质文化的发展阶段做标准的,如采狩—农业—工业社会。更熟悉是用制度文化来分的社会史,如原始—奴隶—封建社会等。也有用物质和制度文化多重标准,把社会发展大判为二:初民社会和文明社会。用观念文化做标准所划分的是各种文化专史,如文学史、思想史、艺术史。


本文以语思来为文化史分期。一方面,语思很容易理解,就是语言及用语言来进行的思维—认知。但容易误解的是,语思中的语言、思维是指抽象的语言结构和思维程式,不是思维的对象和言语表达的内容如经验论、美学等等,后者属于精神文化。另一方面需要费点口舌来论证的是,语思文化是物质、制度、精神文化之外的第四类文化。语思在历史上发生过四次突破,以此作为标准可以把人类大历史分为五大时期:前语言准文化期、语言文化期、文明期、理性文化期、科学文化期。本文还预期第五次突破即将降临。然后讨论作为语思文化第一项突破的语言的最初形态,第二项突破的文字及与文明源头、国家建立的关系等问题。先来看语思中的三个概念:语言、思维、认知。


(二) 语言:两种理解

语思首先包括语言。这个“语言”指语言形式,不是语言内容。题记中说:


人之为人,在于语言LANGUAGE。人之异人,在于语言languages。


第一句是说,智人获得有声语言能力后,才彻底脱离动物界,真正成为了人。这个“语言”是个不可数的抽象名词LANGUAGE,指人类说话的遗传特质。第二句是说各民族文化大相径庭,主要原因在于语思不同。语思基于语言,这个“语言”是具体的复数形式的可数名词languages,指各种不同结构的语言,导致了说不同话的各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的不同。复数语言形塑不同思维方式,框定民族心理,承载民族文化,还影响到科学的产生。


题记的两句话本身就显示出语言对思维的制约作用。抽象名词LANGUAGE和复数名词languages在说英语的人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中文就同一个“语言”,为何“人之为人”和“人之异人”这两种几乎对立的情况原因都“在于语言”呢?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中文警句格言,如“白马非马” “好的就是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说起来像绕口令,听起来像禅悟,其机锋睿智都隐藏在意义不同但形式相同的歧义表述中。这个“隐藏”,不是说话人有意为之,而是整个语言社团下意识的、无心无奈屈从于语言之举,当然看起来还是睿智卓识。


(三) 七种思维方式

语思涉及用语言来进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分为七种,用几对区别特征表示,如表 1。前3种利弊、感性、记忆思维方式是先天性生物性的思维方式,是各民族共有的。先天思维从来源上说是前语言的,其初等形式基于生物本能而不用语言,高等形式则使用语言。第4种是机制尚未明了的其他思维方式,包括受环境影响的思维方式和某些特殊的本能性或顿悟性的直觉思维、聋哑人思维等。前5种是前理性思维方式,后两种是理性思维方式。

语思所指的思维方式是基于语言的思维方式,包括表 1中的后三类:遵循自然语言逻辑的思维方式、遵循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以人工语言进行的思维方式。本文主要谈第5和第6种。


(四) 认知作为综合思维过程

1.认知是一种思维过程

语思中的第三个概念“认知”(Cognition)是个热词,近年来广泛用于多种学科如语言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大脑科学、人工智能、教育学、哲学、人类学、生物学、麻醉学、精神病学、系统学、逻辑学、电脑科学等,含义有所不同。对于认知的一般理解是:


认知是“通过思维、经验、感知来获取知识和理解的心智活动或心智过程”。(Oxford Dictionary)

它包括获知、关注、记忆和工作记忆、判断和评估、推理和“计算”、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语言理解和发出这些个过程。人类认知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还可以是本能的(例如语言知识),或概念性的(例如一个语言模型)。认知过程利用已有知识并生成新知识。(Wikipedia·Cognition)


注意,认知是一种思维活动或思维过程,而不是认识或知识本身,也不是获取知识的技能。


2.本文对认知的定义

对照七种思维方式可以把认知定义为:


定义2  认知是以七种思维方式中的一种或数种,对自然、社会或人本身进行认识的思维过程。


以一种思维方式进行的认知叫“单一认知”;以组合多种思维方式进行的叫“复合认知”。认知模式指有固定参与的思维方式、固定的认知过程和固定的认知结果的固定的认知方式。


认知是一种思维过程或心智活动;而力学、炼金术、天人合一论、唯理论等都是认知的结果。定义2可用更详细的文字解读为:认知是为获得判断、知识、认识,通过理性的或非理性的语言思维方式,有或没有前语言思维方式参与,来进行的综合性思维过程。定义2是以表 1中的特征组合来定义的,所以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有什么样的认知方式:


推论1  理性认知是以第6或第7种理性语言思维方式进行的。


更直接点,理性认知就是建立在逻辑推理上的思维过程。


除了理性认知,还有非理性认知过程,即用第1到第5种思维方式进行的认知。使用感性思维,就形成感性认知;使用利弊思维,就形成利弊即理智认知。由于第1至第3种思维方式是先天性普适的,第6第7种理性思维方式是习得性普适的,所以:


推论2  用第1、2、3、6、7这五种思维方式进行的认知是跨语言跨民族普适的。


第5种前逻辑的自然语言思维方式即自然逻辑,是属于特定语言和文化的,所以以自然逻辑参与的认知模式因受制于不同的语言类型而呈现不同的认知方式。


推论3  中国式认知是以第5种自然逻辑中的汉语自然逻辑即中国逻辑进行的认知,有或没有其他思维方式参与。


二、文化大历史


(一) 大历史

大历史是对人类历史的总体分期,如下引文就是对历史大判为二:野蛮期和文明期。


19世纪的作家往往把历史看作是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进程。这一转变的主要标志,包括农业的发展、冶金、复杂的技术、集中统一的征服和文字。


分期需要标准,19世纪的学者看来还没有系统理论,他们所取的标准五花八门。前三项农业、冶金、复杂技术是器物文化,“集中统一的征服”涉及国家、军事、经济,属制度文化。最后的文字是难以归类的特殊标准(文字属于本文定义的语思文化)。如果这些标志都重要,都需要援用,那没问题,构建一棵逻辑分类树用的就是多重标准,问题是每次只能用一条标准。


这种标准不一的大历史分期直到现在还很流行于中国的文化学界。国外也一样,如古人类学家凯利提出五个“突现”(beginning)的大历史分期:1)石器制造使直立人变为能人,2)产生文化能力,3)农业,4)国家,5)现在开始了第五次突现,国家联盟。其中第1和第3项是器物文化突破,第4和第5是制度文化。第2项初看是精神文化,但凯利认为“使用符号的能力是人类文化的核心”。他这个符号大于语言,包括“视觉、听觉或者触觉上代表并不必然相关的事物”,也是形式强于内容的东西,所以不属于精神文化,而应归入语思文化。


大部分人熟悉的大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制度史,如唯物史观从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的角度来划分人类社会的各个阶段: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20世纪中叶汤因比构建了“一个希腊—中国模式,作为各个文明形态的常态社会结构”。他从类型学角度比较了23个文明。文明的含义众多,汤因比的文明相当于社会:“我们已经发现我们的西方社会(或称文明)同一个早期的社会有子体关系。” 本文把文明定义为有文字记载的文化。


本文讲的大历史不是物质/制度/观念文化史,而是语思文化史。语思文化是文化的最基本最深层的形态,由语思的五次突变引发的语思认知革命,定义了大历史的六个演化阶段。


(二) 文化的第四类:语思

对文化的理解千差万别。日常语言中说的文化,指的是读书认字,没文化就是不识字或没读过多少书。学术意义上的广义文化指人所创造、制作的一切。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人造的器物是“文化中最易明白,最易捉摸的一方面”。精神文化包括知识、道德、价值体系、社会组织的方式、人体的习惯、风俗以及“最后,并非最次要的,包括着语言 ”。马氏认为文化除了物质和精神之外,还包括组织化的人群,这样的人类组织单位就是制度。马氏又强调说:“说话是人体的习惯,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和其他风俗的方式在性质上是相同的。”最终他分了物质、精神、制度三类文化形态。我在这之外定义了第四类语思文化。


定义  3a  文化的内涵定义:文化指所有人造物,与自然相对。

定义  3b  文化的外延定义:广义文化包括马林诺夫斯基定义的三类,器物/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观念文化,以及我们定义的第四类语思文化。狭义文化单指观念文化。


我对马氏三分法有一点小补充:精神文化参与了制度文化建设和器物文化制造。还有一项大修改,即增补一类新的文化形态:语思文化。语思包括语言但不止于语言,还包括语言性思维方式(逻辑和自然逻辑)和基于其上的认知模式。马氏的行为主义语言观还考虑不到这一点,他把说话看成“一种行为的方式,和使用一工具,挥舞一武器,举行一仪式,或订定一契约完全一样”。我也把语言看成是一种行为方式,但它的功能却超出“使用—工具,挥舞—武器”。


前引19世纪的学者在为历史分期时,还用了个文字标准;本文也用。文字不属于马氏三类文化中的任何一类。它与观念文化互为表里,观念文化为内容,它为形式。语思是形塑观念文化(也是承载制度文化、传承器物文化)的工具,那些宗教信仰、哲学观点、科学理论都是用语言文字来创造的,但语言文字并不是这些观念本身,它是创造观念、用以思维、表达思想的工具,是更基本的中性的文化形态。思维方式不等于思维内容,后者属观念文化。思维方式和语言文字一样,是一种中性的形式工具。以语思为手段的认知过程也属于语思文化类。


马氏的三类文化分别处理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自身内心三种关系。物质文化应付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制度文化应付的是人与人的关系。精神文化则是人内心的思维活动创造的,应付人自身的内部关系。第四类语思文化应付的是人与前三类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人在处理(创造和传承) 物质/制度/精神文化时的先决存在,是超然于前三类文化的超文化。这个看法对制度和精神文化来说没问题,它们是有了语言之后才发展出来的,也是靠语言文字才能传承的。但器物文化要解释一下。在一两百万年前,直立人能人就会打制一些简单的石器,那时还没有独立的有声语言,这是否意味着物质文化的创造先于语言?我的看法是:直到语言在十万年前出现,早期智人和直立人能制造的石器几乎与一两百万年前没有实质性区别。动物学研究发现黑猩猩也能使用并改造性地制作简单工具。所以我把十万年以前的石器看成是生物性的物质改造,是自然演化轨道中的自然产物,而不是具有进化能力的文化性的物质创造。


语思是语言前提论中的核心概念,其外延包括各种语言、以不同语言进行的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自然逻辑、不同的推理程序、不同的认知模式等。语思文化史不同于宏大的物质及制度文化史,也不同于璀璨的精神文化史,语思文化史是一道静静但浑厚的洋流,它的演化决定了前三类文化如何呈现,语思在演化中的突变是决定大文化史走向的里程碑。


(三) 以语思为标准的六阶文化形态

语思标准实际上就是大脑信息处理能力的标准。


在人类数百万年的演化进程中,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一路向前的。在演化的节点上,有突变大跃进,也有误入岔枝而被淘汰的。这样的节点主要有四个,都表现在语思演化上,每一个节点都构成一次语思突变,从人类认识角度看,就是四场认知革命。这四个节点把人类的演化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项突变是有声语言的诞生,第二项突变是书面语即文字的诞生,第三项是逻辑思维的诞生,第四项是实证理性认知的诞生。有声语言诞生即十万年前是语思第一阶段“前语言期”或“准文化期”。有了语言就进入了第二阶文化期或语言文化期。文字的诞生迎来了第三阶文明期或制度文化期。第三个节点逻辑思维和理性认知的诞生,定义了第四阶理性文化期。第四个节点是实证认知观的确立,对应的是科学和法治文化期。目前第五个节点已隐隐出现,正在酝酿第五场语思突变:人工语言思维革命。它会把文化引到第6阶AI文化期。由不同语思水平来划分的人类文化的六个阶段,实际上代表着逐渐增强的大脑信息处理能力。


这六阶语思跟人类物质文化进步的四个阶段部分对应,第一阶前语言期对应采狩社会,并延续到第二阶的尾声农业出现。在农业社会的半程出现了语思第三阶,两者一起延续到第四阶的结束。第五期对应工业社会。初露端倪的第六阶AI文化期对应信息社会和球外文明。


观点 1  语思演化律:人类大文化的演化以五个语思突变节点(语言、文字、逻辑思维、实证认知、人工智能)分为六个阶段(前语言期、前文明期、前理性期、理性文化期、科学文化期、人工智能期)。


本文不把语思看作是文化进步的直接原因即充分条件,而是把它看成是文化形态差异的必要条件。一种更弱的观点是把语思形态与文化形态看成有相关性。


三、语思第一次突变:人的标志


语言的首要功能是创造人类。——作者


(一) 有声语言的诞生

1.十万年前的三项生理突变

人类脱离动物界为时不久。智人(homo sapien)获得有声语言,只有十万年左右。在此前几万年中,智人的生理发生了三项突变,为有声语言的诞生创造了必要的生理条件。第一项是大脑突变,大约十七八万年前的早期智人大脑中出现了一个被认为是掌控语言能力的FOXP2区域。这是二三十年前的发现,近年来的研究认为FOXP2仅与语言的感知—运动系统相关。


另两项智人体质变异发生在十二三万年前。一是直立人变成了直颈人。直颈抬头的结果是喉头从小舌后掉下去,增生出咽腔,使得口腔长度增长了一倍。对于语言来说,这是个可遇不可求的机遇,元音三角空间由此形成。在此之前,舌位只能上下活动形成两个含混的高低元音,而现在可以发出前后元音来了——这是有声语言的先决生理条件。智力没问题的黑猩猩无法学会说话,就是因为没有咽腔,没有元音空间。直颈的另一个结果是视野开阔,这有利于观察和判断,也间接提升了认知能力。另一个重要变异是尾椎骨孔的扩大,使得能穿过的神经索多了几条,其中一条是控制横膈膜的神经。智人可用横膈膜控制呼吸,从而使分音节成为可能,为无数种语音组合方式创造了条件。黑猩猩没有这条神经,所以它只能每次呼吸发一串含混的声音,类似于句子。它只有本能性地发数十种连串语音的遗传能力,表示有限的含义。而智人则有无限能产的有声表达手段。


2.有声语言的三项特征

最近七万年来使晚期智人登上全球食物链顶端的是人类演化史上的第一个节点——语言革命。晚期智人和其他人属动物(尼安德特人、佛罗伦斯人、早期智人、直立人等)的根本差别在于语言,定义为:


观点 2  语言发生的三项充要性特征:有声性、时空独立性、能产性。


这三项特征分开说各自是语言发生的必要条件,加在一起构成充要条件。这三点都是早期智人的混合性雏形语言所不具有的:


1)  有声性——即语音独立性,表意不必依靠手势、体态的辅助。

2)  时空独立性——指表意不必依赖环境提示。这是一条极为重要的属性,是抽象思维赖以进行和表达的前提。

3)  能产性——表达的方式和内容中只有极少量是属于先天固有的,绝大多数是后天习得性的,作为信号系统的语言以前是封闭的,现在是开放的。这个特征是建立在有声性和环境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到旧石器晚期才充分发展起来的。


具有这三项特征的语言使得晚期智人在创造物质文化之外,还能创造形而上文化,包括制度、精神和语思文化。晚期智人会讲前代或远方的故事,会忽悠情感,会创造概念,从而使得生物性的前语言性思维染上文化色彩:


1)  利弊思维被赋予道德价值(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2)  感性思维中发展出的形象思维用于文艺,巫术思维用于宗教、哲学、政治;

3)  记忆思维中发展出类比,包括同构思维、归纳等。


使用不依靠肢体、实物、环境而能产的晚期智人语言,创造出了虚拟实体(神、国家、货币、有限公司),以及虚拟世界(信仰世界、历史传统、互联网空间),这些制度和精神文化的产物可以压倒生物性思维,例如宗教可以压制利弊思维(让人献身)、压抑感性思维(喜怒哀乐依教规而定)。


(二) 最强大的文化力量是语言

1.智人登顶生物界不是靠体力

人与动物的一大不同是,动物的演化是自然的、逐步的,慢到以百万年为单位。早期人类也是如此。大约从十万年前起,进步突然以万年为单位了,进步速率提高了100倍!演化变成以文化性为主。到六千年前,进步速率又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以千年为单位了。到四百年前,又是一个数量级的跃进,以百年为单位了。进入21世纪,大有以十年为单位的进步速度。


人类与黑猩猩分化是六百万年前,此后人类祖先一直可怜兮兮地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一样,以采集野果、捕捉小动物为生,大型猛兽是他们的天敌。到了七万年前,人类的力量突然爆发,横扫全世界,灭绝了其他人属和大型猛兽。这是人类力量的第一次大飞跃,是由什么造成的?可以肯定的是,不是体格的力量、生理的力量,而是智慧的力量、文化的力量的爆发。


2.不是靠器物/制度文化的力量

文化有四类,智人的文化力量来自哪一类呢?古人类学讲的文化,常常指第一类器物文化。如王道还在《第三种黑猩猩》一书的译者序里说:


十几万年前,现代人的祖先刚在非洲出现时,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新奇的文化创作……现代人祖先与尼安德特人曾经生活在同一地区,共享同样的文化。直到4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灭绝的前夕,现代人似乎才发展出新奇的文化类型(旧石器晚期文化)。也许,因为现代人发展出了新奇的文化,所以有能力驱使尼安德特人走上灭绝之路。


从括号里“旧石器”字样来看,他说的新奇文化显然是指器物文化。这种眼中只见器物的观点从古到今都是错的。


旧石器晚期与晚期智人阶段大致相当(七万年前至一万年前),在这期间没有更有效率的新工具出现,因此不存在作者说的“新奇的(器物)文化类型”。智人征服世界靠的不是器物或制度文化。几万年前的智人仍停留在采狩社会制度时代。采集狩猎生活支持不了太大的社群,所以很难引起社会结构或体制的变化。一万多年前,新石器与农业同时出现,食物、财富和人口开始增长,终于在六千年后制度文化发生了实质性变化,见第四节。


3.力量来自语言的思维—认知功能

智人征服世界靠的就是突现的有声语言和语思文化,以及没有它无由创造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七万年前走出非洲的那拨智人最大的对手不是大型猛兽,而是其他人属动物,其中最有名也最强悍的是尼安德特人。冷兵器时代膀大腰圆就是压倒性实力,除非智慧谋略技高一筹。语言就是(帮助)制定战术的主要手段。体格吃亏的智人能够在三万年前灭绝尼人,靠的不是和尼人分享的石斧树杈或采狩制度,而是十万年前突现的有声语言和语思文化,及建立于其上的精神文化。


语言学以外的人对语言的重要性都认识不足,就像对空气的重要性不到缺氧时是认识不到的。一般用的词是“认知革命”,如畅销书《人类简史》中就是用这个词。作者赫拉利认为想象和虚构是人类最根本的能力,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讲故事(不,动物和人的区别是有无语言能力,人跟人不同才是运用不同语言讲述故事的能力),会创造虚拟的东西如上帝。其实想象和虚构是建立在语言上的,黑猩猩无法想象一个从前的故事,或虚构一个异地的场景。赫拉利的认知革命只是列举种种语言产物,如用讲故事的方式创造宗教、国家等。所以,他讲的认知革命实际上是精神文化革命,而这革命所依赖的工具,所赖以进行的形式包括语思文化,所以归根结蒂这是一场语思革命。


4.力量来自语言的组织—凝聚功能

语言还有凝聚社群的功能。现代智人能够在动物界脱颖而出,靠的是语思能力和团结的力量。团结的黏合剂首先是血亲,由此形成家族团结。不过这样的团结群体不会很大,以前人寿有限,四世同堂很少见,大家庭不过几十口人。一个五服血亲的大家族或宗族,内部凝聚已经不能单靠血亲了,宗族要靠家法,即强力来维持团结。团结还有一种适用于更大社群的黏合剂,那就是传统,用语言把实际和想象编织为社群记忆,包括传说、神话、巫术、宗教等。这在近代仍停留在采狩时代的初民社会中都能见到。


有了文字,语言的凝聚力就愈加彰显。宗族重视续谱,国家重视编史,作用都是把宗族或民族的历史编写得跟真的血亲一样源远流长,并且凝聚得牢不可破。其实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传媒人士、文学家,甚至商人,还有文化学者,都在这么有意无意地使用语言来编织传统,书写甚至很短的历史以团结族群。


(三) 有声语言定义了人

1.早期和晚期智人的区别特征

古人类学家按照生理形态把智人分为古人新人,分界期定在三五万年前。古人从25万年前到三万年前尼人灭绝,新人从四五万年前到一万年前农业和新石器出现,最近一万年为现代人。新人形态上区别于古人主要在于前齿和面部减小,眉嵴不突出,颅高增大,脑容量增多等。这样分类有两方面问题:一是古人的一支印尼弗洛里斯人迟至13000年前才灭绝,不是原来说的三万年前;二是灭绝尼人的是七万年前走出非洲装备了有声语言的新人,不是原来说的四万年前,所以定义需要修改。古人和新人共同生存的交叉期长达十万年,两者的区别特征在于有声语言。古人的语言是依赖语境非时空独立的、非能产的、有体态辅助非语音独立的混合语。大脑和语言的突变在先,体质形态的变异滞后,新人获得有声语言时,仍带有古人的体质特征。随着他们的扩张和征服,获得更充足更富营养的食物,体质形态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人种如白人黑人等也是在这过程中随环境而形成。体质形态并不是很好的区分标志,某些体质的改变是很快的,如日本人在战后只有两代人,平均身高提高了十几厘米,这在古人类学家眼中就是两个人种了。


2.语思革命而非认知革命

前文说过用“认知革命”不如用“语思革命”或“语思认知革命”。认知和语思是两个交叉的概念:语思包括语言、语言性思维和以语言性思维进行的认知;而认知可以用语言性思维,也可用思维方式的前四种(见第一节的“七种思维方式”)。语思认知是全体认知模式中的一个子集。


造就智人和现代理性人的是语思革命,认知革命是语文革命(智人)及理性思维革命(现代人)所带来的结果。总之,认知尽管可以通过七种思维方式进行,但智人认知进步只通过表 1第5种语言思维方式获得,现代人认知进步只通过第6、7种理性语言思维方式获得。所以,叫它语思革命,要比泛泛地叫认知革命更为精确。只有认知中的一个子集——语思认知才能引发人类认知的突破。


语言文字和思维都可得到精确的定义,但认知脱离了语言文字和思维,就无法独立定义,最多用一些文化成就来作为“描写定义”,比如会讲故事、创造宗教、制定法律等。


3.有声语言定义文化

有声语言定义了人类,也定义了一种新的语思文化,及基于其上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创造型物质文化。创造型物质文化最早最显赫的成就就是农业。精神文化的典型例子是三万多年前法国西班牙的艺术岩洞画和现代原始部落中能见到的原始宗教。此前上百万年古人类的文化,最多是一种利用已有物质打磨的旧石器文化,一种初级而非能产的改造型物质文化。这可以称为“准文化期”,或文化草创期。所以,语言性思维也可称为“文化性思维”,前语言思维可称为“准文化性思维”。


四、语思第二次突变:语言的生命度


文明可定义为文字发明,

文字的首用是留驻语言。——作者


(一) 文字的创制

以物质文化的发展为人类大历史分期的学者喜欢称“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等。其实,12000年前小麦的驯化标志着农业产生,但我们并没有看到由农业引爆的革命。农业出现的直接结果是人类开始定居,然后人口和财富逐渐增长,这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渐变过程,长达6000年,所以无法称之为“革命”。


革命性的事件是发生在5700年前的文字创制!那就是出现于西亚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以及稍后的古埃及圣书体。


到五六千年前,西亚的人口和财富积累到一个要建立大社区——王国——的地步,而管理几万到十几万平方公里几十万人口,没有文字是不可能的,这是促使文字出现的外部社会因素。从内因来看,三万年前出现的欧洲岩洞壁画是艺术出现和智力进步的重要标志,从图画、首饰到装饰性图案到陶纹刻划、结绳记事等,都是在智力上、形式上为象形文字的创制做准备。楔形文字和圣书体的最初形式都是象形字,其后独立创制的甲骨文和玛雅文字也都是象形字和会意字为主。


从文字出现至今,语思—认知演进的五六千年,是我们全部文明史的悠久岁月,但放到六百万年的人类演化史中来看,只是倏忽即逝的千分之一瞬间。


(二) 文字的功能

按照普遍接受的看法,文字有三大主要功能:记忆功能、时空超距功能、社会控制功能。还有一些次要功能,如互动功能、美学功能等。从最初和最基本的用途而言,可以确信结绳记事一类帮助人类记忆的方式是文字最早的功用。由此生发的功能便是克服时空限制,实现社会控制等。不过,我从语言本身最重要的交际功能角度出发,从口头语发展到书面语,克服了时空造成的交际上的距离障碍,把超距功能提到首要位置来讨论。有了书面语以后,可帮助人类记忆以往的经验、知识,历史由此开始,文明于是降生。也是有了书面语之后,社会控制能力才有可能扩大,国家才有可能形成。这是逻辑上的前提,实际发展是个数百年的漫长过程,文字在尝试中草创并渐渐成熟,与此同步,逐渐实现越来越强大的社会控制功能,可统辖的社区越扩越大,国家就在此过程中逐渐成形。下面分别讨论这三大主要功能。


(三) 语言的永生:文字的超距功能

语言生命短暂,一说出口就消失。文字的创制弥补了这个缺陷。这是语思的第二次突变,它赋予语言以永恒的生命,可称为语言的生命度革命


文字的创制留驻了语言,留驻了记忆,经验的记忆和历史的记忆,使知识得以快速积累和成长。三千五六百年前,文字传入希腊和印度。同时中国也发明了甲骨文。经过一千年的积累和孕育,终于在2500年前引发了知识大爆炸,古希腊文明、先秦文明、古印度佛教文明、波斯文明几乎同时爆发。人类的认识水平突然再一次加速:把智人以万年为单位的演化速度提升到以千年为单位。现代的各种思想流派和文化模式,其根源几乎都可追踪到这个“轴心时代”。


文字的这项首要功能可以称之为时空超距功能。口语的应用有时空限制,文字的创制使得语言不但在表达上,而且在传递上具有了时空独立性,也赋予了语言无限的生命度。


(四) 文明的诞生:文字的记忆功能

文字的第二大功能是记忆功能,文明的诞生是这项功能的衍生品。当然从两者的蕴涵关系看,说文字有文明创造功能,亦无不可。


从黄帝算起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个连传说都包括在内的“虚指”。易中天认为“有史可考的中华文明只有3700年”,即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现知最早的甲骨文发现于殷墟(今安阳)。盘庚迁都安阳约在公元前1300年,距今3300多年。甲骨文是已经成熟的文字体系,据此可以推测,此前三百多年的早期商朝是文字草创及成熟期。所以,宽泛点算,中华文明史从商朝开始有3700年大体可以接受。插个俗词源,英文的“历史”(history),就是his+story,“他的故事”,你能读到他写下来的故事,历史就开始了。易中天上面明确地用“有史可考”来定义中华文明,接下去却自乱其例了:“文明包含三要素:哲学——人类思想的荟萃;宗教——人类心灵的寄托;艺术——人类对万物之美的诠释。哲学、宗教、艺术萌芽之前,没有文明史,只有莽荒史、原始部落史。”艺术和宗教的历史要远远早于文字的创制,早于文明史。在西班牙、法国发现的三万多年前的岩洞画,是已知艺术史的肇始。几千年前的丧葬中透露出早期宗教已经发端。


文字是文明的定义性特征。文明社会(civilized)和原始社会(primitive)的差别在于有无文字。一般都把国家出现作为文明的主要特征(如前文提到的戴蒙德语和后面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但实际上,用音系学概念来说,文字是文明的区别特征,国家是伴随特征


(五) 国家的诞生:文字社会功能的衍生品

文字的第三大功能是社会控制功能,文字有如列维—斯特劳斯所说的“规范社会组织的潜力”。国家的创建是社会功能的产品之一。


设想一下,如果没了法律条文、身份登记、税收记录、商业合同,社会会乱成什么样,甚至能不能建立起一个大型社区都有疑问。文字的这项功能就是管理日益扩大的社群规模,为了应付贸易、记账、税收、法制、军事、邦交、宗教等需求,还有歌功颂德的需求。自古以来都这样,最早的一个圣书体图画借音字就是夹在一幅歌颂上埃及王征服下埃及的图画中的。这些社会需求是创制文字的外部原初动力。


文字是国家这个概念得以变现、得到数十万人认可的关键性一步。采集狩猎时代的族群最多不过一两百人。有了农业以后,群体规模增加了一个数量级。由于财富的剩余和增加,小型集市和城镇出现了,规模甚至达到上万人。文字就此应运而生。


有位明星学者很智慧地说:“农业革命可说是史上最大的一桩骗局。”从生活舒适度来说的确如此。种地人几千年来苦哈哈,还常闹饥荒,而采狩游牧民族大多是唱歌跳舞乐天派。所以可以说,农业本身是没有引发革命,但它为6000年后的语思文化革命和社会转型革命(从原始部落社会到奴隶制国家产生)积累了物质条件:首先是定居,生产出更多的食物,导致人口和财富增长,引发贫富分化,社会阶层形成,产生了一小批脱离日常劳作的人。这些人为文字创造或至少是图画文的系统整理以及随后的知识创造和累积作出了贡献。由此我们可以有以下假说:


观点 3  文字是国家诞生的必要条件。


这是从逻辑角度设定的命题。在实际历史进程中,当然是一个数百上千年的漫长过程,其间文字的一批批创制和农业社区的逐渐扩大和国家的成形相辅相成。文字创制因大型社群组织需要而获得动力,国家随文字逐渐成系统而成形。


让我再解释得清楚点,观点3可以解读为如下四个命题:1)如果没有文字,那就没有国家;2)如果有国家,那就会有文字;3)有文字,不一定有国家;4)没有国家,不一定没有文字。


最早的楔形文字是5700年前在两河流域由苏美尔人创制,稍后苏美尔人在5000年前建立了12个城邦国,其中乌鲁克国国都有约5平方公里,人口5万多,并统辖周围大片农业区和更多的人口。文字与国家的耦联不是偶然的。文字在时空两方面放大强化了语言的凝聚作用,使得组织数万人的社区成为可能。同样,古希腊文字和古希腊邦国,古印度吠陀文字和古印度王国都是在三千五六百年前相继相随出现的。


以上是指几千年前最初的文字和最早的农业国家。最近一千多年中,文字在传播,非农业新国家在建立,两者的逻辑关系和时间顺序的表达就要宽松点。比如第2点运用到非农业民族如蒙古、契丹、党项羌、满族上,当他们把游牧部落统一为一个民族并建立起王国后,第一件文化大事就是创制本民族文字。他们的突兀式征服建国,与农业国家的逐渐成形有所不同。他们文字的借用改造,与最初的摸索创新也不一样。所以,观点3用到他们身上要有补充说明。


(六) 有夏部落但没夏王国

与上同理,甲骨文和商王朝的同现也不是偶然的。20世纪末,考古和历史学界启动了一个追踪夏王朝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结论依然模糊不清。于是又开展了一个更为宏伟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01—2016)。最后结论是中华文化是五千年前以多元一体化方式逐渐形成的,这是间接隐晦地否定夏王朝的存在。在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村都发现了四千多年至五千多年前的大型城址。河南洛阳东偃师县二里头发现的宫殿遗址规模最大,有3平方公里左右,被称为“华夏第一都”。二里头遗址被证实为3800年至3500年前夏末商初之际,有人猜想这是夏王朝都城(据百度百科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条)。


上图是二里头出土的陶器上的刻划,“百度百科”上称之为“二里头陶文”,似为时过早,除非这个“文”是“纹路”而不是“文字”的意思。如果哪天证明了确是当时的文字,那么中华文明史可上推至四千年前。根据现有材料,能够说的公允结论是:有夏氏部落的存在没什么疑问,就像周遍的有虞氏、有穷氏、有仍氏、有莘氏等,有夏氏可能更为强大,但有文字并能统辖管理十万、甚至二三十万平方公里(河南、山西都是十六七万平方公里)的夏王国的存在可能性极小。至于良渚、二里头文化就是史前史了。据“百度百科夏朝行政区划条”,“文献记载夏族首领先后定居大夏、夏墟、高密、阳城、阳翟、晋阳、平阳、冀、安邑、夏邑、斟鄩、帝丘、纶、原、老丘、西河、河南等十七处(有些可能是同邑别名)”,正说明夏部落还不是定居,而是先后移居。正如同一词条里又说,“远古时期尚未有明确的都邑概念。社会处于半畜牧游猎、半农耕定居的阶段,夏部族民随同首领以及族中壮丁迁移。耗尽当地的资源后便迁移他地,不常驻一处 ”。国家是定居民族建立的,仍处于渔猎游牧期的只能是部落。


相比之下,商朝传承五六百年,前半期迁都五次,有说黄河为害,兄弟争位,更可信的理由是游牧需要。自盘庚迁殷,二百七十余年“更不徙都”,而甲骨文也是在殷墟发现。从这角度看,商王朝前半期是华夏族从半游牧半农耕转向完全定居的过渡期,是汉字和中华文明的草创期,是王国的定型期。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认为国家或王权的出现标志着文明的起源。这个观点跟我们观点3“文字是国家诞生的必要条件”相比,文明起源的时间在事实上差不多同时,但逻辑上少了文字作为必要条件这一层。文字作为文明的定义有“三确”:标准明确,证据确凿,分期确定。而如果用国都规模、王权、青铜器或玉器来定义国家形成,标准是模糊的,证据是犹疑的,分期是不肯定的。国家形成最确凿的证据还得回到文字上,就像商朝的信史是由3300年前的甲骨文的出土而得到确证。严格地说,中华文明肇端于斯。考虑到文字系统成形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推断商初为文字草创期则无大碍,又考虑到甲骨文完整记载了商朝先王,所以宽泛点可以说,中华文明史始于3700年前商王国建立之时。


五、语思的第三和第四次突变:理性革命


文明的跃进在于理性的发明,理性的定义性特征就是齐一性、逻辑和实证!——作者


(一) 第三次突变:语言的置信度

2300年前希腊逻辑和印度因明的产生,标志着语思的第三次突破:人类学会了如何理性地运用语言。逻辑的首要功能是程式性运用语言,赋予语言以可信度。以往人类运用语言凝聚社群,靠的是利弊、感性、记忆三种前语言思维方式,或利诱威胁之,或宗教巫术道德煽惑之,或以记忆类推之(如古人曰……史载……)。但有了逻辑之后,说服力脱离了那三种先天性因素,而以纯粹理性作为评判标准。部分社群由此开创了以理性语言的程式来产生说服力,并以此建构新的认知世界的途径。


这是一场关于语言置信度的革命,它用特定的语言程式——三段论——为语言理清思路,使人类认知具备了可信的手段。第三次语思突变是理性革命的开始,标志着理性登上历史舞台。这使得个别社群进入到纯粹理性期。当时的逻辑还主要用于宗教界及其附属的哲学界。它的实际效用要等近两千年后到十六七世纪出现实证观,才使得西欧一小部分社会进入实证理性期——科学期。


逻辑的重要性堪比语言的诞生和文字的创制这样的道级成就,但在中国却从未得到过稍稍的关注,在我们三千多年的文明史上,有过玄奘和徐光启两次逻辑引进,但都一传而亡。如果说文字的产生区别开文明和前文明社会,那么逻辑的产生就区别开理性社会和前理性社会。


逻辑,作为人类智慧的产物和文化的突变,作为自然语言条理化的运用,同样是会演化的。最初的逻辑是从古希腊语中自然产生的、用自然语言表达的自然逻辑。但当它运用到数学、几何中去之后,马上进一步形式化,即用形式语言、数学几何语言来表达因果关系。这种形式化的进步一直没有停止过,包括近代产生的集合论、数理逻辑,直到电脑语言和人工智能——这标志着语言从自然演化状态向人工培育的理性方向的进步,标志着人脑信息处理能力的第三次突破。


(二) 第四次突变:语言的可靠度

第四次语思突变是400年前实证认知观的出现,代表人物是伽利略。实证认知观结合逻辑思维引发了科学革命。实证观念的贯彻引向逻辑命题的验证,使得纯粹理性演化到实证理性,这是一场奠定语言可靠度的革命,从此,世俗的科学语言有了堪比甚至超过宗教信条的权威性。这次突变是部分文明社会进入理性社会的分界点。


(三) 第五次突变:地平线上的新节点

近年来人工智能取得的成就可谓惊人,典型例子是2016年电脑围棋程序Alpha—Go摧枯拉朽般击垮人类冠军。由人工智能和生物算法引领的人工语言思维的突飞猛进,其进展速度把人类知识增长的指数曲线带到了拐点,它的进展方向和能达到的高度无法预测,不过它对人脑延伸甚至突变的作用已露端倪——智人可能会向更高一级的生物类属进化。人类文化演化的第五个突破节点正在到来,马上要把像我这样的传统读书人甩到新文盲群中。而算法制订一族相对于其他人,将在演化上成为优势群体。


六、结语


(一) 两大四小道级文化成就

有声语言的出现是语思文化,也是人类文化最伟大的随机突变,它使人类思维可表达化。书面语的出现是人类文化的第二次大突破,它使得有声语言获得了无限的生命力和时空超距性。形式逻辑的产生是人类文化的第三次突破,逻辑是对自然语言的操控、甚至改造,以取得语言的置信度。顺着这条路产生的人工语言(符号逻辑、几何、数学等各种形式科学)是语思文化,也是人类文化最精彩的有意识的演进(此前的语文革命是集体无意识的随机产物),它使得思维条理化,甚至可算法化。第四次语思突破是约四百年前出现的实证认知观,它和逻辑思维(再加齐一性本体观)一起引爆了科学革命。这是一场语言可靠度革命,从此科学的语言有了堪比甚至超过宗教信条的权威性。这四大语思突破是人类文化的四大道级成就,合为两项“大道级”成就:


前两项语思突破可合称为语文革命——这是人类历史数百万年来排位第一的大道级成就。后两项语思突破可合称为思维革命——这是自有文字以后人类六千年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也是继语文革命后人类历史上的第二项大道级成就。相比之下,进化论、相对论等只是“器级”成就。顺便说一句:教育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引导个体重走群体的这两步文化演进。


人类有了语言,进步就不再是自然演化,而是文化的演化。自然演化是盲目的、随机的、缓慢的。文化演进一开始也很盲目,但从2000年前理性的出现,人类学会了做预算做预测。到400年前,理性与实证观相结合创造了科学,从此,进步有了方向,文化的演化不再是盲目随机,它的演化速率呈指数增长。


(二) 语思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演化对照

下面把语思和其他文化的演化过程总结在表 2中加以对照,以便看清亚文化演化中的同步和不同步。语思演化共分六个阶段。


人类力量的强大不是生理性的,而是文化性的。构建文化的基础材质、决定文化形态和文化趋向的基本力量都是语思。可以说,文化中最强大的力量就是语思。语思在以往的文化史中、甚至观念中是个空白。本文把思维方式分为七类,辨认出语思的五次突破,以此来为大历史分期。语思文化分期大致对应物质和制度文化的分期,主要区别在于:


1)  语思第1阶和第2阶之间有条分界线,即12万年前到7万年前之间产生的有声语言是大历史的第一个分节点;制度/精神文化分期对此不敏感。物质文化随语言出现而有一条相应的界线:在混合语时代人类有天敌;到有声语时代人类成为自然界之王。

2)  物质和制度文化在1.2万年前有个分节点,即新石器和农业社会几乎同时产生,语思文化对此不分期。农业很难说是革命,它没促成生活条件的显著改变,也没促使新制度和新观念的诞生。这是一个定居和财富人口增长的漫长过程,直到6000年后才迎来语思第3阶。

3)  语思第3阶由文字定义,它是文明的区别特征,而属于制度文化的国家是伴随特征。物质文化方面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精神文化方面一神教和轴心时代的出现,要比文字晚一至三千年。物质和精神文化很难用来定义这一段时期。

4)  语思第4阶是以逻辑思维为标志的纯粹理性时代,从2300年前到400年前。这个时期世界各地的制度文化各不相同,澳非美还处于原初社会,欧亚大陆从东到西文明形态大相径庭,各自内部还有小分期。

5)  同样,第5阶实证理性时代,从物质和制度文化来看,变化目不暇接。而从语思文化看很清楚的一条脉络:实证理性认知观先是在科学界取得主导地位,然后逐渐蔓延到社会各界。

6)  第6阶人工语言思维即AI期正在萌芽,它的到来将把人类引向目前根本无法预测的境地。引领者必须要对科技伦理有预案。


虽然总体来看,三种文化分期有大致对应,但语思突破是物质或制度文化几个关键分期的必要条件,如文字出现为国家出现提供先决条件,逻辑理性和实证认知观的出现为科学/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出现提供必要前提等。所以,从语思文化角度来看历史进程,可以把因果缘由说得更清楚。



上期回顾

对话大师

“下笔须论两百年”——王养冲先生的学术遗产

李宏图 | 全球思想史:重思现代全球秩序的思想起源

王加丰 | 年鉴学派的总体史理论及其实践

周保巍 | 商业、自由与现代早期的国家治理——一种思想史的考察

崇明 | 涂尔干、阿尔都塞、阿隆论孟德斯鸠与西方思想的转折

黄艳红 | 历史性体制转变的法国经验

哲学研究

郁振华 | 论三种智慧

陈立胜 | 儒家修身之道的历程及其现代命运

人工智能与社会

李恒威 , 王昊晟 | 后人类社会图景与人工智能

何静 | 人工群体智能是否可能?

文学研究

虞建华 | 写于官方叙事的空白处:当代美国历史小说的历史修正

王嘉军 | 他异和间距:经由列维纳斯和朱利安思考文化间性

路程 | 从透视法隐喻看奥尔巴赫《摹仿论》的文学史书写法学研究马得懿 | 海洋命运共同体:历史性水域的国际法阐释与演进梅傲 | 追逃追赃国际合作机制的缺憾及求解当下经济问题探讨李湛 , 张彦 | 长三角一体化的演进及其高质量发展逻辑郑思齐 等  |  区位导向性政策与高质量就业——基于中国开发区设立的实证研究

李秀珍 等 | 外商直接投资会提高地方环保财政支出效率吗?——基于SDM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本刊声明

        一、本刊对所有来稿不收取任何费用,也未委托任何机构或个人代为组稿。

        二、本刊严禁一稿多投,如因作者一稿多投给本刊造成损失的,本刊保留追究作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三、作者投稿请登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社官方网站(www.xb.ecnu.edu.cn)。

        四、本刊联系电话:021-62233702;021-62232305。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社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社微信矩阵

华东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华东师大学

自然科学版

华东师大学报

教育科学版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官网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