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曹凌云 | 走访野夫故居

文汇学人 2023-03-12

关于野夫,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恐怕就是他与鲁迅的关系。野夫与鲁迅的频繁交往,建立了亲密的师生情谊。鲁迅的高标人品、士人风骨和民族气节,对野夫影响很大,给予他一种精神上的哺育,影响着他的一生,这也一直野夫引以为豪。


九月的午后,清空丽日,却没有了暑热。我在市岭村村干部郑贤孟的带领下,来到野夫西路11号,这是一座三合院式传统建筑,坐南朝北,由门台、正屋和厢房构成,门台外墙上挂着“郑野夫故居”的牌子。

门台为砖石结构,门柱和门楣为青石,上方所刻文字被人为破坏,难以辨认。正屋和左右厢房为砖木结构,正屋七间二层,悬山顶,明间为穿堂敞厅,左厢房三间二层,右厢房已被拆建为通天房。院子里铺有蛮石,栽种有梨树和枇杷,枝叶茂盛,绿意相迎,还有成片的鸡冠花,花朵硕大,开得红艳,一群本地鸡正在树下花间觅食。这老宅是野夫的父亲还是祖上所建?郑贤孟也无法确定。

1909年,野夫降生在这座老宅里。野夫姓郑,幼年时取名毓英。父亲郑绶卿精通医术,开设药铺,因经营有道、待人热情,生意兴隆。富裕的家境让野夫从小衣食无忧,得到良好的教育,年少时上过几年私塾,到了上学堂的年纪,父亲送他到乐清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读书,取学名邵虔,早早地接触到新文艺和进步思想。

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好男儿当志在四方,到了二十岁的野夫不屑于居家继承父亲的药铺,多次向父亲提出到上海学习艺术的要求。这时的野夫已表现出手工制作的天赋和绘画方面的才华,他热爱生活,是一个追寻艺术之美的青年。1928年,在枇杷已结硕果、梨花满枝盛开之时,野夫得到父亲的支持,背起包袱离开市岭村,坐船前往上海。

时光虽然不语,草木却花开花落。野夫离开市岭后,很少回老家居住。在将近一个世纪里,野夫故居跟随着时代的变迁,更换了诸多主人,也时常被主人遗弃。

我打量了野夫故居的前前后后,虽有局部的改建、倒塌,但整体格局依然保存着,还可见雕工精细的石础和厚重光滑的青石阶,沧桑之下,难掩昔日的风姿,让人联想到最初的主人是有钱人家。郑贤孟说:上世纪五十年代,这房子被收归公有,后来分给本村六七家住房困难户,也曾被改建成供销社。2017年挂牌为乐清市历史建筑,住户不能拆建,政府也没有维修,落到现在老态龙钟、摇摇欲坠的样子。说到这里,郑贤孟不禁喟然道:它具有的“身份”标识引不来资金,得不到修缮,是否是野夫的名气还不够大?地位还不够高? 

这怎么会呢?被他一说,我的心头也像压了石块一样沉重,野夫故居的保护状况堪忧,这大概是一些人还不太了解野夫的生平和成就。

野夫到了上海,得到已在上海立足的表兄蔡雷渊的帮助,到中华艺术大学深造,学习西洋画。此校虽然创办时间不到两年,却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学子,拥有众多名师,校长为陈望道,教务长为夏衍,是当时上海进步文化的大本营。野夫不敢懈怠,刻苦学习,阅读了大量书籍,与师友朝夕磋磨。不久,他读到了由“朝花社”选印的《艺苑朝花》,接触到外国画家的木刻作品,这种通过强化人物轮廓、用黑白对比构成一幅完整画面,从而表达创作语意的美术作品,让野夫大开眼界,激发了他的浓厚兴趣,他也开始了木刻创作。

1930年2月21日和3月9日,鲁迅两次到中华艺术大学演讲。鲁迅的大名野夫早有所闻,有人说他严厉可怕,有人说他和蔼可亲。鲁迅和柔石等人组建“朝花社”,编印《艺苑朝花》,这让野夫从内心深处崇仰他。当他聆听了这位长者的演讲后,那种神完气足、新见迭出、语言简练幽默的风格,让他大为折服,也令他如沐春风。

关于野夫,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恐怕就是他与鲁迅的关系。野夫与鲁迅的频繁交往,建立了亲密的师生情谊。鲁迅的高标人品、士人风骨和民族气节,对野夫影响很大,给予他一种精神上的哺育,影响着他的一生,这也一直让野夫引以为豪。

在当时那个光怪陆离、暗藏杀机的上海,鲁迅关怀、保护、帮助、扶植文艺青年的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可谓是无微不至的。1931年8月,鲁迅自费举办暑期木刻讲习会,组织学生观摩各国画家的版画,野夫是学员。1932年5月,野夫与江丰等发起成立春地美术研究所,同年8月,野夫与顾鸿干等发起成立野风画会,鲁迅均有捐款予以帮助。野夫作为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的主要成员,为适应与敌人斗争的需要,经常与友人灵活地开展各类革命美术活动,举办木刻作品展览会,鲁迅不仅前往参观,而且购买木刻作品以示支持。野夫两次邀请鲁迅赴野风画会讲演,鲁迅都欣然答应,提出创作美术作品要重事实、重创造等观点,让包括野夫在内的青年作者大受启发。鲁迅还赠送给野夫《引玉集》《死魂灵百图》《铁流木刻插图》等画集,成为他学习木刻的经典范本。鲁迅是木刻青年的指路明灯,他培养出第一代中国现代木刻画家。

野夫从1933年开始给鲁迅寄去自己的木刻作品,请他提意见,不断得到指导。《黎明》表现了一个清洁工人在大都市的黎明中劳作的场景,鲁迅的评价是“构图活泼、光暗分明”。木刻连环画《水灾》共有二十幅,画风模仿比利时画家麦绥莱勒的风格,过多运用黑白块面对照。鲁迅回信指出:作为大众美术的木刻画,应从中国古代木刻绣像图的线描方法入手,不能专去模仿生硬的黑白对照……这封信有一千五百多字,写满了五页纸,是鲁迅写给野夫信札中最长的一封。野夫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开始了新的探索,之后创作的木刻连环画《卖盐》,更多地融入了传统的线条手法,阴阳线条交织出现,大大提高了表现力。

鲁迅收藏有野夫的许多幅木刻作品,如《搏斗》《宣传》《流浪少女日记封面插图》。1934年3月,鲁迅和宋庆龄收集的木刻和绘画作品在法国巴黎展出,鲁迅给野夫写信:“……在所收集的作品之中,我又选了一回,一共五十八幅……”其中野夫的作品就有六幅。1935年元旦,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在北平(北京)举行,展出作品四百多幅,其中一百来幅是鲁迅收集的,野夫有十一幅作品参展,鲁迅给野夫的一次回信中,提到这次展览是“开始向旧艺术猛冲。”1936年1月,野夫与江丰等组织成立铁马版画会,编辑出版的《铁马版画》手拓本创刊号,刊有野夫的《凯旋》《走私》等多幅作品,野夫把《铁马版画》寄给鲁迅,鲁迅收到后很高兴,在给野夫的回信中写道:“我想倘有一个团体,大范围的组织起来,严选作品,出一期刊,实有必要而且有益。我希望‘铁马会’能够做这工作。”言语中颇多赞赏和期待。

在野夫与鲁迅的六年交往中,收到过鲁迅十多封信札,其中有三封回信,是在鲁迅病重卧床之际,医生不许他执笔,由他口述、许广平代笔的。每封信札都要言不烦、一语破的、一清如水、灿烂明快。野夫给鲁迅写信,均字斟句酌,先打草稿,下笔不苟。野夫是与鲁迅通信最频繁的木刻青年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野夫追忆往事,写了多篇追怀鲁迅的文章。师恩浩荡,教泽流芳,野夫在《令人不安的回忆》一文中动情地写道:“他对于当时新兴的木刻运动的关怀,以及他对于青年木刻工作者那诲人不倦的精神和负责的态度,确实是使直接间接接受过他那种‘父爱’感情的青年们所不能忘却的。……我要以最大的决心,于忙乱的事务工作中挤出时间来继续木刻创作,并继续参加有关木刻运动的各项工作。只有把感情上的歉疚化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力量,才不辜负鲁迅先生对我们的热望。”

1936年10月2日,野夫参与筹备的第二回全国木刻展览会在上海顺利展出。10月8日是展览的最后一天,下午三时许,鲁迅来到会场,在场的青年一拥前去,围住了他。鲁迅穿着平常穿的长衫,戴着一顶咖啡色的呢帽,刚大病过一场,身体状况很差,情绪却没有一点低沉,在一群年青人的簇拥下仔细看起展品来。鲁迅对许多作品进行了讲评,并强调木刻作者要打好素描基础,多练习速写,构图要调和,不要矫揉造作。大家都很高兴,热切地请教于他,他都兴致勃勃地解答,以致谈得满口泡沫、嘴唇微颤、脸色苍白。大家觉得他太劳累了,带他到会场一角歇息,陪同他的除了野夫,还有林夫、陈烟桥、曹白、沙白、黄新波等青年画家,他们又畅谈起来。大家围坐在鲁迅身边,继续聆听他的真知灼见。

展览会后的第十一天,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野夫在悲痛中创作木刻《鲁迅精神不死》。在鲁迅的诸多肖像画中,野夫创作的这一幅极具个性和美感。鲁迅面含微笑,一手夹着香烟,一手握着钢笔,一股内在的坚毅和热忱油然突显于姿态中。

在野夫故居,我与郑贤孟讲着野夫的往事。我的思绪如一抹蹁跹的飞絮,穿过岁月的隧道忘记了返回。我讲到了1937年7月,野夫正在忙于筹备第三回全国木刻展览会的时候,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淹没在战争的滚滚硝烟中。野夫离开了上海,到了香港,而后回到家乡乐清,这一路上,他深切体味到了国家蒙难的苦楚,更坚定了抗日救亡的信念。

那年9月,乐清县城区战时青年团成立,野夫和王鸣皋负责组织话剧宣传队、木刻小组和油画小组等,主编抗战刊物《砥柱》,积极团结进步青年,宣传抗日救亡思想,组织群众游行示威,在乐清轰轰烈烈地开展抗日救亡运动。野夫与当地的热血青年学人一道纵论国事,指点江山,撰写了诗歌、小说和时评文章,思索中国未来的前进方向。1938年,日本侵略者大举占领江南,战事蔓延,野夫和王良俭一起成立春野木刻研究会,集中培养版画创作人才,编辑《春野木刻集》,推进木刻运动发展和救亡宣传工作。这时的野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地下党的县团部特支书记。不久,野夫被捕入狱,经营救出狱后,为了逃避追捕,正式使用“野夫”这一笔名。他转赴丽水、云和、上饶、崇安等地,与金逢孙、林夫、张明曹等一起不辞辛劳,成立七七版画研究会、浙江战时木刻研究社和木刻函授班,创办木刻用品社、中国木刻用品合作工厂等,继续以发展木刻为己任,艰辛创业、接力奋斗,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和统一战线工作。

抗战胜利后,野夫回到上海,参与发起成立上海美术作家协会和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他为两大协会的常务理事。野夫的创作热情再度高涨,倾注心血创作“反饥饿斗争”系列作品,如《抢棉花》《抢饭吃》《抗交学费》等,深刻反映了国统区物资极度匮乏、物价日夜飞涨、民不聊生、老百姓饥不果腹的现状,震动人们的心魄。新中国成立后,野夫始终保持一颗敏感的心,随时捕捉创作的灵感,作品不断涌现。野夫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是我国第一代杰出的现代版画家。

2023年是野夫去世五十周年,我特地来到乐清市岭村走访他的故居,重温他曾给我电光般冲击的画作和崎岖不平又锦绣华丽的人生。对于他,一些人也许还有一个逐渐熟悉的过程,但历史一定不会忘记他,后人也会一直阅读他。

我走出野夫故居,太阳明晃晃地照耀着故居外的小河和河对岸的野夫东路。这是一个恬静如昨、气韵生动的村落,古树遒劲、河流环绕、老街幽深、老人悠闲。虽然我对它的感受那么有限,而我内心的波澜却无法平复。


更多相关阅读


尧育飞 | 何绍基日记里的永州风景梁捷 | 重看经济学者四十年前的研究
王邦维|记周一良先生所赠西文藏书
《长安的荔枝》:马伯庸以历史小说的形式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徐文堪 | 略谈伊朗语文及波斯语在中国的传播
徐文堪:丹尼索瓦人及人类起源研究的新进展
刘绍铭 | 荒野的呐喊:夏志清的学术背景
与时代狭路相逢
周欣平:“赵元任档案”整理已近尾声
段世磊 | 日本现代性的悖论——以西谷启治为例
陆扬 |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天台山
张纯如的南京
庭院银装围炉暖:四合院的冬春
“黑船来航”和日本追求自身足球的开始
梅松 | 秋尽江南草未凋——余绍宋摹《秋江别思图》事辑
学问之道,求博守约 | 蒋寅沙特石油时代的到来和工业化进程
王德峰 | 音乐让我们不孤独
默默崛起的“工业叙事”孙华娟 | 词人故事之孙光宪:青衣滩的漩涡
曹沛霖、陈伯海、邓伟志、叶澜获上海市第十五届哲社奖学术贡献奖最后的知识分子和第一代“思想”产业链费晟 | 作为“对跖点”的澳大利亚
李晓杰 | 胡适也未必注意到的明钞本《水经注》
沈卫荣 | 尼采更愿当教授还是上帝
首届上海社科青年望道论坛:学术的活力在于青年
申江自是繁华地
小雪:欲雪寻梅树,应节晚虹藏燕园草木 ·独行菜徐文堪 | 略谈伊朗语文及波斯语在中国的传播何佩群 | 欧姬芙的新墨西哥州荒野
胡鹏 | 苏轼母子读的《东汉史》是写本还是印本
燕园草木 · 大花野豌豆
中国神猴“孙悟空”在泰国
欧洲的乔叟,无罪的乔叟
燕园草木 · 盒子草
中国武艺岩画:以图证史
沈亚明 | 照片“由沈仲章先生经手拍摄”
李商隐的柳枝
格扎维埃·阿莱谈法国的中亚研究

投稿邮箱

wenhuixueren@139.com

转载本公号文章请注明出处


wenhui_x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