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走细走稳走,新时代的这组乡村调查系列报道就是这样“走”出来的
全文共3605字
阅读大约需20分钟
2019年年初,衢报传媒推出开年大作——乡村调查系列报道。该系列报道针对当下乡村振兴中碰到的瓶颈问题,围绕如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开展乡村调查。系列报道共8篇文章,通过解剖个案,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提供了启发性思路。该组报道一经推出,立即引发业内大咖和一些专业研究人士的关注、点赞,称这是一组有深度、有指导意义的调研报告,是一组带露珠、沾泥土、冒热气的深度报道,所提出的问题正是当下乡村振兴中必须回答的问题。今年6月举行的衢州市委七届六次全会更是特意提到这组报道,点赞其为市委下一步要实施的中心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该组报道的成功,也是对如何发挥脚力之问的最好回答。
1
多走,为深度报道精选典型
在网络化大潮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年轻采编人员热衷于网上“搬砖”,通过复制粘贴来做新闻。对深度调查这类需要深入采访的报道,很多人就感觉“太难做”,难在没东西写、没问题可分析、没思想可表达。诸如此类浮于网络、未深入基层和群众的作风,已成为当下新闻从业人员进一步提升的桎梏,是很多年轻采编人员的通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四力”中,脚力是最基础、最原始的,也是最有用的。穆青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才写出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样的传世名篇。
“乡村调查”系列正是记者在大量走访后,选出了一些典型村庄作为采访对象,8篇文章,8个村庄。村庄的选择有讲究,为了能抓住典型的发展问题,它不能是已发展得很好的村,也不能是那些在乡村振兴方面毫无发展思路的村。
比如,开篇之作《龙门破“阵”之道》,选的是地处钱江源头的一个偏僻村庄,位于浙皖边界,流经村庄的溪流是钱江源头三大支流之一龙门溪。全村以乡村休闲旅游为产业特色,现有57家民宿,700张床位,为国家3A级景区。2018年村民人均年收入2.18万元,村集体收入103万元。相比而言,该村起步较晚,但用了短短6年时间,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近5倍,村集体收入增加近10倍。“偏僻”是衢州很多农村的共性,具有普遍性;“起步晚”“发展快”是它的特性,具有典型性。它如何打开了“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通道?这样的村庄就值得去解剖。文章提到,其产业培育中存在的一些先天不足问题成为当下乡村振兴中遇到的共性问题——美丽经济产业培育过程如何突破瓶颈?请专业人士营销,“社会资本不是来扶贫的”等理念、做法为其它乡村发展开拓了思路。
再如系列报道中的龙游县詹家镇山后村,村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资源禀赋也不错。这样的村庄按理应该有更多发展机会,为什么它却被“路过”了?像这样“迟到”的村庄,如何利用区位优势去争取大项目,如何进行产业布局……对此深入剖析,又能为一批类似的村庄发展问题找到答案。
在这组系列报道推出前,采访组成员根据各自多年在农村调查采访的经验,以及对大量面上报道的关注,筛选走访了全市数十个意向村庄。初选后又提前去了解,掌握大量外围资料,再进行比较,最终确定要采访报道的8个村庄。在这8个村庄中,既有交通发达的城郊村,也有位置偏僻的小山村;既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半成熟村”,也有刚刚起步的“迟到村”;既有经济收入较好的“经济强村”,又有以治理、文化出彩的“特色村”。这些村庄,有着广泛的代表性,从各个侧面代表了其身后一大批类似的村庄,起到一滴水见太阳的效果。对它们的分析,有着“点一破十”的效果。
2
细走,实现宏大背景精细讲述
碎片化阅读时代,深度报道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上的分量日渐式微。但无论传播渠道怎样变化,优质深度报道的价值不可替代。当下,我们要深入研究深度报道的表达方式,文风的改进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文风的背后是作风和姿态,无论是“走转改”的“三贴近”,还是当下的“四力”,归根到底都是脚力的问题。好文风是跑出来的,一篇深度报道,必须抬脚走细,只有步子细了,才能看得细、摸得透,挖到好故事;才能用细节说话、用镜头说话,讲好故事,实现宏大叙事的精细讲述。
“乡村调查”每篇文章加上短评,平均达到了3000余字,但每篇文章在新媒体的点击量和转发量都大大高出一般时政新闻。文字码堆的报道为什么能受到这般礼遇?归根结底是它“带露珠、沾泥土、冒热气”的文风,让人一见钟情。系列文章既有大气的场景描述,也有精致的细节描写,每一处景致的落笔都有深意,不多余不苍白,不空发感叹,只恰到好处地点缀。
先看文章开篇,它们或干脆利落直奔主题,或婉约描述创造意境。“在开化县齐溪镇龙门村村委会办公楼门口挂了好多牌子,其中一块深红底金色字的‘乡村振兴研究院’牌子特别引人注目”“龙门村发展到现在,的确需要好好研究下一步该怎么走了”——这是《龙门破“阵”之道》中通过所见直奔主题,提出“下一步怎么走”的问题。
“数百亩油菜花已悄然绽放,与青山、碧水、蓝天一起组成了一幅秀美的山水画卷,这也意味着又一波旅游旺季已来临”“柳荫遍地、曲桥连廊,在碧波荡漾的‘浙西小西湖’——海棠湖边,是投资近3亿元、占地1500亩的秀美耕读景区”,这是《资本下乡激活耕读村》中的两段文字,这样一种描绘场景开篇法,不仅自然引出了耕读村的“资本下乡”话题,也让人感觉挺美。
再看文章布局,鲜活的小标题制作让乡村味道扑面而来。如《一个人和一个村的嬗变》中,“一个人的‘脑子’连着村民钱袋子”“从一个人忙到带着一群人跑”“最担忧的还是一个‘人’字”,从故事叙述到问题提出,每个小标用的都是带着乡土气息的语言,讲的都是大白话,既点到了问题要害,也说进了读者的心坎。
再看点题,不扭捏不含糊,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问题表达明确。每篇文章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都发出了 “破局”之问,让整组报道更立体。《打开“流量”换财富的阀门》一文,就从“护林员的‘问号’”入手,通过展示记者与农家乐业主的一问一答,展示采访对象的一声叹息、一个笑容、一个手势,无痕过渡到“人气流量”如何转化成“流量经济”的话题,问题表达果敢明确,表述生动鲜活,读来真实亲切。
无论是开篇还是布局,抑或点题,一切围绕“怎样让文章更好看”,都只是因为有了脚步的深耕。
3
稳走,探出深远的思想
融媒体时代,新闻竞争进入“秒杀时代”,但新闻传播的思想仍然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它可以穿越时空,感动人心。思想深度直接决定了新闻作品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做新闻就是要传播思想,让新闻纸成为观点纸,“用思想做新闻,做有思想的新闻”。思想来自脚步对生活的丈量,只有脚力到位,走得实,才有思想的生根发芽。
在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这组报道将乡村发展中很多共性问题亮了出来,契合了时代发展需求。如在《龙门破“阵”之道》中,记者除了此前做的大量外围调查,在对龙门村进行采访的过程中,也一直寻求此篇新闻报道的破“阵”之道。按记者的说法是:“采访的前半段一直没有思路”,直到采访的最后一刻,采访对象的一句话让记者豁然开朗,找到了文章的破“阵”之道。仔细问仔细听,边问边思考,话题随着问题转。正是采访的扎实,使文章环环相扣,问题步步深入,思想之泉喷涌而出。
又如在《山后期待“后起”出彩》中,提到了村庄碰到的招商效果不佳、项目搁浅等产业布局方面的难题;《资本下乡激活耕读村》中点出了民宿经济发展面临的“规律性”困境;《上妙振兴路上下妙棋》提出,当城郊村集体经济组织曾经的优势不复存在,该如何借势振兴;《湖仁的十年“自治”》思考的是村民自治如何融入未来企业发展,同时又能在乡村治理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所有问题和思考都是基于调查之上的,每篇文章同时又在寻求破解之道。
这组报道还有一个亮点是短评成为“标配”。每篇文章将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单独拎出来进行评说,对报道思想的表达起到画龙点睛作用。针对龙门村的发展,配了“如何走好美丽经济下半场”的评论,“对接互联网时代、消费升级时代的新特点,不断突破随之而来的一块块‘天花板’”“让专业的市场化运营融入美丽经济幸福产业培育和营销,达到美丽经济幸福产业转型升级的目的”;针对自治见长的湖仁村,配了“如何让‘自治’之路越走越宽”的评论,指出“如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村民的自治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工程就没有‘造血’功能”;针对文化特色村后田铺村,就如何放大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展开了讨论……
这组用脚板跑出来的新闻,真实反映了群众心声,把握住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也挖掘到了群众的真智慧,传递新知、揭示本质、启迪思想。
原创:余慧仙 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
来源:传媒评论
热文回顾
爆款新闻人物作品《卖火柴的“老男人”》为何火了?请听浙报3位主创人员的真情道白
记者还可以成为创意工作者!他3年的努力,换来受杭州人热捧的硅谷小报+未来生活节
打造出一个又一个短视频“爆款”,这家地级市党报抖音号粉丝缘何突破166万,总点赞数6617万
新闻如何提“鲜”变“活”,浙江卫视记者的这些“细节”令人动容
传媒评论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聚焦传媒大行业的创新变革
研究全媒体、全产业链的融合创新
打造媒体人交流经验、探讨新知的平台
订阅《传媒评论》杂志其实很方便哦~
您可以在邮局订阅
邮局代号:32-229
全年定价96元
每册定价8元
您也可以通过编辑部直接订阅
订阅方法:发送“我要订阅”至公号后台
或电话 85310377 85310379
欢迎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