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新著先睹(23)|彭凯平:心理学家最新结论,美貌与幸福或负相关
栏口词
文汇讲堂至今已举办了119期,汇聚了230余名各界精英和学界各科领军人物。栏目“嘉宾新著先睹”,选取部分学者、嘉宾,刊发他们今年年内新著的序和精彩摘要,展示学者们在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视域,凸显丰富多彩的学术成果和文化自信。栏目从2017年10月16日起至2018年春节。
今分享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心理学系及及东亚研究终身教授、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彭凯平(文汇讲堂第40期嘉宾)新著《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中的第一章。本书从爱情、亲情、友情等生活、工作中会遇到和会关注的事物切入,将国际心理学界最前沿的众多心理科学实验,以中国读者喜爱的方式进行解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解决了我们现实生活中面临的诸多烦扰,引导读者沉浸其中、直达“福流”状态。
《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彭凯平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定价88元
正文选编
寻找到最适合的另一半,关键因素是什么?
1975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哈伊·希斯赞特米哈伊发表了他历经15年的研究成果。从1960年开始,他追踪观察了一些特别成功的人士,结果发现,这些成功人士在做事情的时候,完全出自于他们内在的兴趣,乐趣来自于活动本身,而不是任何外在的诱因,如报酬、奖励、欣赏等。这种经由全神贯注所产生的极乐的心理体验,米哈伊称之为flow,并认为这是一种最佳的体验。
从科学的角度看“爱情”这一美丽而复杂的心理现象
爱的释义——人类最原始的生存本能心理学家认为,爱是人类内心的产物,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绪。但长期以来,人们对爱情的认识仅仅是表面的、经验的、直觉的。很多人甚至还可能认为无法从科学的角度对“爱情”这种美丽而复杂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
2011年5月16日,彭凯平做客第40期文汇讲堂《我们能做幸福的“猪”吗?》
最早试图测量“爱情”的心理学家齐克·罗宾(Zick Rubin)将“爱情”定义为依恋、关心和亲密三种基本体验。依兰·哈特菲尔(Elaine Hatfreld)提出了第二个爱情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有“ 共情之爱 ”与“激情之爱”两种爱情。而加拿大心理学家李·约翰则将爱情比作具备情欲之爱、游戏之爱和友谊之爱的“三原色”色谱图。最具影响力的爱情理论还是罗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Sternberg)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认为爱情包括亲密、激情和承诺三种成分。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爱情不仅仅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它也和人类的饥饿感、性欲望以及求生本能一样,都是人类最原始的生存本能。
著名音乐剧大师安德鲁洛伊·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创作的《歌剧魅影》自1986年在伦敦首演之后,一直在百老汇演出,并在1988年就获得七项 “托尼奖”,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音乐剧之一,也是百老汇历史上演出最长的一部音乐剧。剧中的爱情故事、主人公的命运和归宿仍然让人嘘唏不已,感慨万千。该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表现出了人类爱情的复杂与微妙,穿透式地呈现人性。《歌剧魅影》中的男女主角多次站在选择与放弃的路口,每一次的抉择都充斥着无奈与辛酸。
《歌剧魅影》剧照
心理学家发现,选择会让我们充满自尊与幸福,也会让我们更加喜欢自己已经做出的选择。但爱情生活中的“选择和放弃”,经常会导致一种“失调感”的产生,而这种“失调感”的出现,会促使我们下意识地、自动地去合理化我们所做出的选择,让我们觉得自己选择的往往是最好的结果。因此,正如莎翁的经典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那对青年男女一样,爱情中的“选择与放弃”,会使我们对自己选择的结果更加地坚信,也会使我们对自己所选择的爱人更加地忠诚,从而提高我们对爱情生活的积极感受。
通常认为,恋爱总是会让人更加幸福。心理学家综合48项研究的分析总结认为,相比于单身者,处于恋爱关系中的个体拥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其身心状况也相对更加健康。但并非每个人都容易在浪漫关系中获得幸福。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社会目标”理论,社会目标可以分为回避社会目标和趋近社会目标。回避目标和趋近目标是有一定负相关的两个维度。高趋近目标人群内心有一种渴望加深社会连接的原动力,而这种原动力会使浪漫关系中的积极元素得到释放。即便他们单身,他们也能从其他的社会关系,比如家庭和朋友那里,获取积极的经验并且最大程度地利用这些社会支持。
结论是,在回避社会目标上得分高,那么单身也能无比幸福。所以,如果你觉得单身更快乐,那就享受单身吧。毕竟,单身和恋爱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中国人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意思是恋爱双方通常倾向于将对方看作是美好的、漂亮的。荷兰格罗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曾证明该说法确实有道理——比起陌生人,伴侣在情人的眼中更有魅力,大多数人会忽略自己意中人的生理和外形上的缺点。因为当我们把对方看作是美好、漂亮的时候,不仅可以满足对方的自尊,还可以维护我们自己的自尊;而且,这种积极的偏爱或偏见,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利于恋爱双方在感情上更投入,从而获得更高的恋爱满意度。
荷兰格罗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曾证明“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说法确实有道理
但是,也有研究显示,恋爱中的人们也会有实事求是的一面。这种实事求是,来源于“自评—他评”的一致性,即我们希望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与他人(恋人)对我们的评价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对恋爱双方的亲密度、满意度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不只是存在于我们心中的一种积极幻想,也不完全是因为我们的无知或愚蠢,更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不清楚自己爱人的长相,而是因为我们彼此真心相爱、相恋和相悦!
虽然人类总是孜孜不倦地追求爱情,但个人的爱情却难以永恒。两个人会因为互相喜欢而携手同行,也难免会因为分歧和不愉快而分道扬镳。分手之后,只要真心爱过,双方都难免感伤。元朝著名文学家元好问在结束他的爱情之后,悲伤哀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而一句“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更是道出女子在遭受情伤后的心酸和无奈。
最近,美国纽约宾汉姆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克雷格·莫里斯(Craig Morris)在《进化行为科学》(Evolutionary Behavioral Sciences)上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假设。他认为,男性和女性在结束前一段关系之后,下一步将面临不同的配偶选择策略,造成了他/她们不同的行为表现。女性在分手后,不得不重新开始选择优秀的男性,所以,她们必须从分手之后的痛苦中迅速恢复过来,以保证自己的活力和对异性的吸引力。同样,男性也不得不重新开始下一轮的求偶竞争,但在这样的竞争中,他们很可能很快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总是能够找到优秀的女性。因此,他们的失落感会越来越强,从而对曾经的优秀女性的怀念也就会越来越深刻。
爱可以用心理学的方式解释与运用
从20世纪70年代起,心理学家开始关注爱情、婚姻、人际关系等心理学问题,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但不得不承认,爱情和婚姻是人类非常复杂和微妙的心理和行为现象,存在很多不可琢磨、不可预料和不可深究的问题。特别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性解放、妇女运动、民权运动等运动的兴起,技术(如生育技术、避孕技术等)的革新或改进,以及人类思想的变化,使得人类的婚姻处于越来越尴尬的处境。
传统上人们认为重要的配偶品质或特质,现在已经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没有任何的心理学证据能够证明长得漂亮就可以作为保证婚姻质量、感情关系、性关系的预测指标。反而有研究表明,外表的魅力与关系的满意程度之间存在一些负相关。心理学家对此问题的基本结论是:对于我们认识一个人、对于一段关系的开始、对于一次爱情的萌芽,长相可能具有特别的意义,外表有吸引力的男女很容易有多次短期感情的纠葛。但对于长期的夫妻关系而言,长相所产生的影响其实远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大。
现在看来,能够较好地预测婚姻关系的质量,就是“嫁一个好人”。心理学家甚至提出了一些可以评估的指标来帮助大家确定何为好人,这就是著名的人格心理学理论——“大五人格”中的亲和性(agreeableness)指标。更为重要的是,很多其他的人格特质有可能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会发生变化(比如,人们通常所关注的智商、情商,以及奋斗精神,都有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但亲和品质很少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它对于长期的婚姻关系有着积极的作用。
人格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可简单定义为研究一个人所特有的行为模式的心理学
著名心理学家约翰·古德曼和罗伯特·莱文森早在1986年,就成立了一个“爱情实验室”,通过分析夫妻双方之间的沟通方式与他们身心反应之间的对应关系,他们发现,夫妻之间的沟通方式有很大的差异。有些人被称为关系高手(masters)。这些人在讨论他们的经历和他们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时,沟通风格往往是温馨、关怀、体贴、平静的,没有特别强烈的生理应激反应;尤其是他们能够通过对话来刻意营造一种彼此信任、相互支持、双方满意的亲密感。另外有些人则被称作是关系祸害(disasters)。这些祸害婚姻关系的人,往往随时随地都做好了咄咄逼人地攻击对方或迎击对方的准备,所以,即使是在谈一些快乐的、甚至是很平常的事情时,他们的血流、心跳也都会加快。
该结果意味着:夫妻之间能否维持友好幸福的婚姻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之间的互动、沟通和交流的方式所决定的。
美国心理学会的前主席、威斯康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哈里·哈洛(Harry Harlow)在1958年心理学会的年度大会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主席致辞,题目叫做《母爱的本质》,曾经轰动一时。现在看来,也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哈洛的报告之所以能引起如此震撼的反应,主要是他通过 “独特的”甚至近乎“严酷的”恒河猴实验,证明了“母爱的本质”——母亲和孩子之间的肌肤接触对婴儿成长的意义、母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
当时美国的主流心理学受行为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思想的影响很大,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母亲和孩子之间过多的亲密接触会阻碍孩子的健康发展,会对孩子人格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从而使得他/她们在成人后变得过度依赖。而哈洛的实验研究恰好证明了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接触与情感满足及社会支持是促使一个人正常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彻底粉碎了当时的那些错误观念。
人性的弱点也可以转化成正义的、积极的心理能量
进化心理学有句名言:如果天下的女性都喜欢男人用手行走的话,世界上就会有一半的男人开始用手行走。这虽然只是句玩笑话,但已经有大量的心理学证据表明,为了取悦自己心仪的女性,男人是可以做出很多疯狂的事情的。这其实是人类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男性为了应对争夺伴侣而产生的竞争关系所形成的一种适应策略。
一个人对于自身身体的美的看法,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身体形象。根据心理学研究,一个对自己身体满意的人往往拥有更高的自尊、更高的自我评价,而对自己身体不满意的人则会有更大的情绪压力和沮丧感受。同时,对自己身体满意的人往往也会有更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而对自己身体不满意的人则可能带来更低水平的性生活频率、性满意度和婚姻满意度。因此,从女性幸福生活的角度来说,如何提高女性的身体满意度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女性对自身体形满意度的重要调节变量是男性对于的吸引力偏好。根据社会认知理论,个体倾向于模仿那些对他们的品质和行为给予了奖励的人。所以,异性恋的女性之所以会将这个苗条模型内化,是因为她们发现,在媒体的宣传中,偏瘦者更多地被男性所喜欢。所以,通过告知性“男性偏好丰满或者平均身材的女性”,能够降低女性心目中对于苗条审美标准的内化程度,弱化获得一个苗条身材的重要性,进而使得女性在评价自身身材的时候不再自卑,提升女性自身的身材满意度。
2012年,荷兰心理学家马克·冯·乌格 和英国心理学家温蒂·爱戴尔在《英国心理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证明:男人喜欢取悦漂亮女性的原始冲动,可以转化为资助社会公益事业的积极心理能量。
因为有美女在场,会让男性更加豪爽;而无论帅哥在场与否,女性则相对较少受影响。这表明男性在女性面前更喜欢通过和其他男性竞争的方式来表现自己,试图打动或引起对方的注意。
当然,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即使是人性的弱点,也可以转化成正义的、积极的心理能量——因为在有魅力的女性面前,男人会变得更加勇敢、智慧、慷慨、利他。因此,一个积极善良的女性,可以把自己的魅力转化成促使自己男人进步的动力。
(金梦、袁琭璐摘编自第一章《情感》)
栏目嘉宾阵容(刊发不分先后、继续扩容中,颜色标注者已刊发):
文化社科:赵启正、江晓原、谢宇、彭凯平、季卫东、杨燕迪、文军…
国际:苏格、俞新天、刘鸿武、杨剑、潘光、王义桅、冯绍雷…
历史:熊月之、苏智良、郭小凌、姚大力…
哲学:冯俊、杨国荣、倪培民、吴新文、童世骏、顾红亮…
经济:权衡、陈宪、高帆 …
文学:孙甘露、汪涌豪、戴从容、蔡天新、罗岗 …
(感谢新著责编及所在各大出版社支持!)
相关链接:
嘉宾新著先睹②|冯俊:让外国人知道怎样的人是“中国共产党员”?
嘉宾新著先睹③|吴新文:中国吸纳马克思主义100年后,中国和世界怎样了?
嘉宾新著先睹④|孙甘露:思南馆中,和唐朝杜甫一起吟诗过腊八节、冬至小长假
嘉宾新著先睹⑥|苏智良:饶家驹是谁?30万上海难民80年前因他而幸存
嘉宾新著先睹⑧|权衡:如何迎接和促动世界经济周期第六长波到来?
嘉宾新著先睹⑩|戴从容:诺奖会垂青爱尔兰作家班维尔,“人类想主宰世界,世界却转过脸去”
嘉宾新著先睹⑪|顾红亮:“平庸的恶”源于当代人责任漂移和责任替代
嘉宾新著先睹⑫|汪涌豪:为何传统文论求直觉神妙,弃理性逻辑?
嘉宾新著先睹⑬|刘鸿武:中非合力,非洲从全球发展“负担”到全球发展“机遇”
嘉宾新著先睹⑭|文军:西方“身体社会学”繁花20余年,从理性人开始转向
嘉宾新著先睹⑮|季卫东:寻找能保障自由的非自由条件,向英语世界介绍中国法治秩序30年努力
嘉宾新著先睹⑯|陈宪:培育企业家精神,“双创”的本质是“试错”
嘉宾新著先睹⑰|杨国荣:从既成性与生成性的统一看中国哲学在当代的延续
嘉宾新著先睹⑱|谢宇:美国科学在衰退吗?数据和统计内外的证明
嘉宾新著先睹⑲|蔡天新:总被远方吸引,数学教授旅欧作诗百余首
嘉宾新著先睹⑳|冯绍雷:大欧亚伙伴关系下的“一带一路”的空间构建,具有多大理论挑战?
嘉宾新著先睹(21)|杨剑:具有“五项全能”的科学家群体,在全球治理中如何“亮剑”?
嘉宾新著先睹(22)|倪培民: 树一个路标,让英文读者在与《论语》互动中开拓自我
栏目策划、编审|李念
微信编辑|袁琭璐
wenhuijiangt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