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把萨特的拒领声明改成鲍勃·迪伦的,大家又信了

2016-10-22 杨司奇 新京报书评周刊

微信ID:ibookreview

『阅读需要主张』


在10月13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鲍勃·迪伦之后,每当以为媒体和公众都已经厌倦了这一话题,便又能发现出现了新的传播热点。比如当“迪伦拒领诺贝尔奖”刚刚辟谣,诺奖官方又真的表示“已经放弃联系鲍勃·迪伦本人”,最近两天,一篇《鲍勃·迪伦今晨发布拒领诺贝尔奖声明:接受诺奖,这比谢绝它更危险》的文章又呈现刷屏之势,然而实际上这只是套用了当年萨特拒领诺奖的文本。
鲍勃·迪伦获得诺奖成为了一个“事件”。正如瑞典文学院作出一个这样不“循规蹈矩”的选择自有其意图,人们讨论、争议、传播这些真真假假的消息,也是在满足自己对于迪伦这样一个符号性人物的更多想象。

撰文 | 杨司奇


不确定的边界

在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可以称为“事件”的其实并不只有迪伦一个人。1902年,也就是诺贝尔奖成立的第二年,瑞典文学院把奖项颁给了德国历史学家蒙森,1908年颁给了德国哲学家奥铿,1928年颁给了法国哲学家柏格森,1950年颁给了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1953年颁给了英国政治家丘吉尔。1997年颁给了意大利剧作家达里奥·福,福是一位集剧作、导演、表演于一身的艺术家,颁奖结果在当时也是遭到众人非议。诺奖委员会似乎从不吝啬将文学奖颁给非文学领域的人。
达里奥·福(1926-2016)

如今迪伦获奖再次将文学的边界问题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虽然很多人既爱着文学也爱着迪伦,但是当诺贝尔奖在这架理智与情感的天秤上占据一席之地时,人们开始迷惑了。从作家到学者到普通读者,有人质疑,有人欢呼,有人举棋不定。
黎巴嫩裔美籍小说家Rabih Alameddine不满地说:“把诺贝尔文学奖给鲍勃·迪伦,就和1953年把奖项授予丘吉尔一样愚蠢。”“如果他们一定想把这个奖发给一个诗人的话,应该发给一位真正的诗人,而我确定迪伦是个写歌词的。”苏格兰作家欧文·威尔许(Irvine Welsh)表示:“尽管我是迪伦的粉丝,但这个奖着实考虑欠妥。要是你是个‘音乐’迷,那么你应该去查查词典。要是你热衷于‘文学’,那么应该学会对比和比照。”
而另外一些文学圈内的人如乔伊斯·欧茨、斯蒂芬·金等却纷纷叫好。萨尔曼·拉什迪说这是一个“伟大的选择”:“从俄耳普斯到法伊兹,歌曲和诗歌向来密不可分。迪伦就是这种吟游诗人传统的出色的继承者。”毋庸置疑,迪伦是个伟大的歌手,但究竟他的歌词可不可以称之为文学呢?这恐怕要再一次回到“文学是什么”这个已经讨论百年的问题上。对此,瑞典文学院用荷马与萨福的吟唱传统来解释,比如迪伦早期的专辑《美女如云》是他卓越的节奏韵律的典范,融合了节制和绘画般的思维,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学性”。
这个理由并不能服众,对于追求纯文学的作者与读者们来说,诺奖的决定深深伤害了他们。鲍勃·迪伦的获奖,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是上个世纪那场文学大讨论的继续,而文学的边界在哪里,也始终是一个存疑的问题。
@炉薪对于“文学最初是用来歌唱的”这句话我只想说,如果没有柳永秦观苏东坡辛弃疾,宋词也只能是不入流的淫词艳曲而已。如果没有关汉卿,元曲也登不了大雅之堂。迪伦是很好的歌词作者,但如果真论文学性,还是要和文学来对比的。anyway,毕竟诺奖每年都有,而真正的文学家不是。
@A'Gan好喜欢这句:伟大文学的源头所在——无论是西方的《荷马史诗》还是东方的《诗经》,文学最初是用来歌唱的。
书评君的读者们同样各有各的态度


拒绝还是接受,这是个问题

诺贝尔文学奖已经公布一周了,人们依然在兴致勃勃地讨论着迪伦对于此事的态度。大家纷纷猜测,迪伦肯定会拒绝领奖,理由是:迪伦天生与标签绝缘。
更何况,他对于颁奖典礼一向不甚热心。2000年,他为电影《天才小子》创作的歌曲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但是他没有出席颁奖典礼,而是在澳大利亚通过视频接受了这一奖项。2007年,他错过了西班牙王储颁发的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当晚却在奥马哈玩乐。2010年,他也没有前往白宫领取国家艺术奖。奥巴马曾邀请迪伦到白宫演出,但迪伦拒绝了,反复请求后他终于同意参加2010年的黑人历史月。但是,迪伦演完就走了,既不合影也不参加任何活动。奥巴马在2013年接受采访时回忆说:“我热爱迪伦的就是这一点,他永远不按你期待的出牌。”
2010年,迪伦终于同意了奥巴马的邀请

有人说,迪伦拒绝标签,追求彻底的独立和自由,不依傍任何派别以及外在的声名,甚至反抗别人称他为“反抗歌手”,肯定不会把诺奖放在心上。有人说,“诗人”的桂冠对迪伦而言,不是荣耀,而是感伤,是对这个世界的批判。至今迪伦仍保持着这一贯的虚无底色,专注地做着自己,也许这正是他在70岁高龄还在不断巡演的原因。不管世人怎么看他,把何种身份加诸于他,他最想做的是收获当下与这个世界最真实的连接。
人们不断强化着迪伦的反抗形象,然而迪伦始终沉默着。获奖当晚,他在拉斯维加斯举行音乐会时对诺奖只字未提,14日在科切拉演出时也没有对此说过一句话。

“现在我的名声已经在我脸上炸开,正笼罩在我头上。”“名声本身就是一种职业,是一种可以剥离的东西。”这是迪伦早年的无奈之言,从中可以见出迪伦对于声明早已经厌烦了。1968年,他在世界性的亢奋中沉默,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因他而起,他却远走英国。他在生活中行事低调,对记者傲慢,对歌迷也很冷漠,歌迷也习惯了他除了唱歌连“哈喽”和“谢谢”都不说。从他一生的剪影里,我们已经可以预料到今日的情景。

但是人们的想象依然在膨胀着。在拉斯维加斯音乐会的最后,迪伦唱了一首歌《为什么现在试图改变我》,媒体和他的粉丝们纷纷将这首歌解读为迪伦对获奖的回应,正如当初人们对迪伦许多歌曲的政治解读。人们喜欢如此。拒绝,还是接受,这个问题几乎可以称为哈姆雷特问题的衍生版本。

另一个“萨特”?

有消息称,瑞典文学院现在已经放弃联系迪伦了。常务秘书长萨拉·达尼乌斯说:“现在,我们什么都不做了。我曾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给他最亲密的伙伴,也获得了非常友善的答复。目前,这已经足够了。”这愈加挑动起人们对于迪伦的各种猜测,很多人认为迪伦会成为另一个萨特。值此喧嚣之际,一封据说是迪伦拒绝诺奖的声明流传了出来,题目是《接受诺奖,这比谢绝它更危险》。文章论据充分有力,几乎让人信以为真。但是和之前的阿多尼斯一样,人们差点又一次上当。
这篇《鲍勃·迪伦今晨发布拒领诺贝尔奖声明:接受诺奖,这比谢绝它更危险》的文章近两日又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而实际上,其内容来自于1964年萨特拒领诺贝尔奖的声明。

这是很耐人寻味的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来看看这则声明。“迪伦”说:“我拒绝该奖的理由并不涉及瑞典科学院,也不涉及诺贝尔奖本身,正如我在给瑞典科学院的信中说明的那样。我在信中提到了两种理由,即个人的理由与客观的理由。”这完全是从萨特当年的拒信里复制过来的,但用在迪伦身上似乎也很有说服力。
“迪伦”提出的个人理由有两条:首先,他一直都是一个摇滚歌手,而非诗人、作家;其次,个人应该拒绝被转变成机构,哪怕是以接受诺贝尔奖这样令人尊敬的荣誉为其形式。
对于诗人,“迪伦”说了一段有意思的话:“学者们、教授们和文学博士们现在会论证我不是个歌手而是个诗人,但我想对他们说的是,如果我50年前真是个诗人,你们会一言不发地看着我饿死。而歌曲,带我到某个不一样的、解放了的、看不见的共和国。”不知迪伦本人是怎么想的,但这段伪托的话却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大多数人对于诗人的悲凉感触。 “个人应该拒绝被转变成机构”是一个很萨特式的回答。萨特曾说:“我拒绝荣誉称号,因为这会使人受到约束,而我一心只想做个自由人,一个作家应该真诚地做人。”迪伦心里也许是这么想的,但他不会说。

“迪伦”提出的客观理由是,诺贝尔奖本身并不是西方集团的一项文学奖,但它事实上却成了这样的文学奖,而他,不想趋向任何一个集团。
这也是诺奖诞生以来一直饱受诟病的地方。对此,北大教授戴锦华认为:鲍勃·迪伦和诺贝尔奖是不匹配的,但是不配的那边是诺贝尔奖,而不是迪伦。这种把迪伦供上圣坛,把他经典化的方式,让她感到悚然。为迪伦而欢呼的人们其实已经完全远离了迪伦的时代,那个时代不屑于机构的肯定,不屑于诺贝尔奖的肯定。而今迪伦被封圣,其实传递出了这样一个信息,即:鲍勃·迪伦对于今日的世界已经不再是一个威胁,他们将其封圣正是有效地阉割他所携带的历史记忆和时代的一种方式。
@两岸豆麦时俗易人,圣贤且有所不免,何况一众诺奖评委,很难说其中没有哗众取宠的意味。
这位书评君的读者言辞犀利

细思起来,迪伦的获奖的确可以称之为一个“事件”。不管迪伦承认与否,他获得诺奖已经成为了既定事实,不管迪伦是否现身颁奖典礼,他始终都将作为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而为人所知。想到这里不得不说,所谓放弃联系,乃是因为评委会胸有成竹,最终的胜利者依然是诺贝尔文学奖。




本文为独家原创文章。作者:杨司奇;编辑:小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扫一扫,赏给书评君一个可爱多?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追风筝的人 | 钱理群 | 竹久梦二 | 南锣鼓巷 | 校园性骚扰 | 电影审查 | 篡改历史 | 空巢青年 | 抑郁症 | 键盘侠 | 长江漂流 | 荒木经惟 | 希尼 | 沈石溪 | 傅雷之死 | 少年读经 | 《小别离》| 老舍之死 | 表情包 | 奥运 | 洗稿 | 郝景芳 | 严耕望 | 加缪 | 巴西 | 阿城 | 朋友圈 | 汤显祖 | 葛优躺 | 心灵鸡汤 | 帕慕克 | 龙榆生 |  一流大学 | 奥兹奥威尔 | 阿列克谢耶维奇国学 | 民国试卷 | 2015年度好书 |《斯通纳弟子规 | 小王子 | 《红楼梦》



点击图片

购买企鹅经典70周年纪念套装~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