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其实是因为你已经没有自己的时间

2018-01-29 苏敦复 新京报书评周刊

转眼又是一个新的周一,每周时间以7天为单位周而复始地运转时,你有没有某个瞬间忽然疑心:时间到底是什么?它又是如何被我们感知的呢?为什么我们总感觉一周一周时间好似越来越快地溜走?


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相似的感觉,和小时候相比,长大后的时间会过得越来越快。对于这种现象,网络上有很多看似非常高深有理的物理学解释,如宇宙加速膨胀、Windows时钟忽快忽慢、近年来减少增加闰秒、舒曼共振频率加快......这些理论企图向我们说明,不是大家感觉时间变快了,而是时间真的变快了。不过,只要认真查阅相关的学术论著,就会知道这些说法并没有确切的研究依据。


我们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时间——这个一直围绕在我们身边却鲜少被谈及的存在,尤其是,为什么我们越长大就越感喟:时间总是逝去得越来越快?我们如何感知时间?或者说,那些关于时间的错觉,是如何欺骗了我们?



撰文| 苏敦复


时间在我们的概念中是被计量的,但不是可被比较的实体,所谓的时间快慢,只存在于人的感知中。


我们可以彼此之间进行描述:“我觉得今天过得好快”、“这个下午怎么这样难熬”;但是,“好快”、“难熬”却不能度量,更不能在人与人之间对比。时间的快慢,对于人的意义,也是基于感知的。我们常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感叹“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这些描述,都表明时间有着明确的方向性。时间一去不复返,表明人们对时间的感知类似空间感上的一种单向运动。


如果这种感知真的有那么一点物理学上的意义,那应该就是相对论中“时空具有相对性”,爱因斯坦曾明确说过,“相对性乃是相对论的本质”,快乐的时光觉得短暂,痛苦的时光觉得难熬,都是相对于平静时的感觉而言的。这种相对的感觉仍旧源于我们的感知,则神经学、脑科医学的某些理论,更值得作为认识“时间变快”的参考。


那为什么人们总感觉时间越过越快呢?

 

 

时间概念

当认知不断精准,时间就被“缩减”

      

在我们上学之前,时间最有价值的体征在于日出日落:天亮了要起床,天黑了要回家。日复一日,并无太多的不同,既不会在早晨思索晚上,也很少在夜里想要天明。日常的规划,也都是按照“明天”、“下周”、“明年”来描述进行的。


等到上了学,时间认知在每天之中被细分为上学和放学,在一周之中被分为周中和周末,一年之中分为学期与假期。在每一天里,时间又被每一节课程分割为不同的时段,我们开始准确地度过每一个45分钟与10分钟的交替,开始适应2个小时或者2小时30分的考试时间。


待走向社会,与人相交,或者走向工作岗位,肩负一份责任,时间的计算变得越发精确。8点上班打卡,或者8小时工作制打卡,晚一分钟或少一分钟,就要带来经济损失;一份报告,错过系统的时间哪怕一秒,就没有办法提交。


随着长大,我们对时间的计算与运用,越来越精准。


《时间:现代与后现代经验》

作者:[奥] 赫尔嘉·诺沃特尼

译者:金梦兰、张网成

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10月


精准认知对事物有缩减功能,对时间如此,对空间也是如此。小时候,从家门口到小区街口,已经是需要鼓起勇气才自己走的一段路,幼儿园组织一次郊游,父母带着回乡下,都是需要精心准备的长长旅途。我们对前途的距离没有明确判断,便总觉得前路很长。等我们学会用公里数来计量距离,从家走到小区门口,就已经称不上“距离”了。现在,手机地图已然将城市装进每个人的口袋,身处何方都对前路了若指掌,有规划地主动借助各种交通工具来提高出行速度和效率,在认知概念中,天涯变咫尺成为可能。


与此类似,当我们对时间的认知越来越精确,规划越来越明晰,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环环相扣,很多天之后的事情似乎也就近在眼前,时间也就似乎越来越紧迫。同时,大多数人对时间的认知会随着学习与阅读从生活中拔高,不再限于日常的“经历”。我们的认知纵横古今,一语之间跨越千万年,相形之下亲身经历的时间显得异常短少,更容易发出人生譬如朝露转瞬即逝的叹息。


此外,人们对较近时间内发生的事情记忆都会更深刻准确,所以,更近时间内会“发生更多的事”,会有很多忙碌的细节,分布在每一件事情上的时间就会显得很短。相较之下,我们在早年间的记忆模糊,提到三岁、五岁时,或许只能记得一件、两件事情,仿佛这一件、两件事占据着整年的时间,时间就会显得很长。这种事件时间的长短同样带来了时间快慢的错觉。

 

时间利用

当时间分给他人

      

身为懵懂幼儿的幸福,在于世界都在围绕自己运转,所有的时间,都是属于自己的。世界允许一个孩子“想要”,允许他从自我出发认识体会一切,愿意尽力配合他在何时做何事的需要。越小的孩子越不需要让步,越不需要把自己的时间花在其他人身上,可以说,小孩子拥有着自己的所有时间。


然而这样的时光毕竟短暂,随着我们渐渐长大,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可回头地在渐渐变少。如果说上学还是大多数人在理所当然地接受对自我的教育,那工作,难免就是将自己交付给社会的一种重要形式。我们之所以要反复强调成就事业而不是累于工作的重要性,强调work和career的区别,讨论二者之间给人来带幸福感的巨大差异,不正是基于期间付出的时间属于他人或者自己的区别吗。


达利画作《记忆的永恒》,时间被错置与扭曲。


我们长大,就会需要把时间不断分割给别人。当我们成人,就要学会担负照顾父母的责任,把时间仪式性地分给父母,主动陪伴;当我们步入社会开始构建社会关系,就要把时间分给朋友甚至是熟人,维持交往;当我们开始一段恋爱关系,要把时间分给另一半,当步入婚姻关系,就要把时间分给另一半的家庭、亲人、朋友乃至对方的整个社会关系;当我们有一天也为人父母,面对需要全心照顾的孩子,就不再能轻言“自己的时间”了。


我们长大,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从时间围绕自己转到大部分时间围绕别人转,从流逝时间中的获得感就越来越少。其实,当我们沉浸在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中,时间也会在不觉间很快过去,譬如周末的清晨在白纱透过的光影后画一幅画,闲适的午后在洒满阳光的阳台上喝着咖啡发呆,或者精力充沛的夜晚读一本精彩的小书。同样是时间不知不觉地流逝,却不会有时间紧急、时间不够的紧迫与焦虑。


所以,当我们长大后说时间越过越快,时常出现“没干什么时间就过去了”的感觉,实际上,是没时间“为自己干什么”。为自己做什么,并非要为自己争取利益,而是作为人,本就有审视自我、思考人生的权力,就有让自己变得更好、觉得更愉悦的需要,如达不到这一点,难免生出对自我与人生的质疑。

 

时间感知

当生命余额不足


在时间客观不变前提下,科学研究也对人体时间感知的变化有不少说法。有医学研究中认为,人体内的生物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慢,在衰老的过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所以就感觉时间好像变快了。也有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习惯用“第一次”间隔来衡量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的初体验越来越少,间隔会越来越长,但心理上将间隔判断为同样的时间,则实际时间就显得越过越快。


科学是科学,但在实际感受上似乎与大多数人并不相合。


《错觉在或不在,时间都在——人对时间的感知如何形成》作者:[英]克劳迪娅·哈蒙德译者:桂江成 版本: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年6月


时间对于生命的意义,与人对时间的感知一样,单向前进,不可回头。时间对每个人的公平待遇,不仅仅在每个人每天都有24小时,也在于随着年龄增长,所有人失去的时间都越来越多,剩下的时间都越来越少。每个人都在时刻不停地奔赴生命的终点,任何一段路程,站在出发点,还是站在目的地,心里体会必有很大差别。在思及时间的时候,失去的时间和剩下的时间在生命中所占的配比是一个必然的心理基础。


我们常说的中年危机,何尝不是一种生命从剩下80%行进到剩下50%的惶恐不安?剩下的时间越少,人的紧迫感强,就更会有“过得快”的感受。就像考试还有半小时开始,手里还拿着没背完的十个知识点,也像考试快结束试卷还没做完,却只剩下最后的5分钟,不仅觉得时间过得飞快,还有不知所措,还有忙乱中的一片空白。



《存在与时间》

作者:  [德]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陈嘉映 / 王庆节 合译 / 熊伟 校 / 陈嘉映 修订 

版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年4月



同时,过去的时间在当下的思考和语境中,都是不再被重复为一个等量的时段,而是被提炼为一个词、一个句子的描述,五年的时间,是“五年”,十年的时间,是“十年”,五年与十年差别很大,但“五年”和“十年”在语量上确实一样的。在等量的语汇中,越长的时间就被压缩得越厉害,这就会在描述和体会的感受上,形成“倏忽”感。

时间无疑是宝贵的,越长大,我们需要完成、面对的越多,越能认识到这一点。越长大,我们拥有剩余时间越少,时间就越宝贵。当有一日,我们兴致勃勃地提举出一项人生计划,却被告知人生余额不足的时候,时间,就算不再越来越快,也已经成为无价之宝。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告诉了我们“向死而生”的道理,面对死亡,生命彰显出其意义。时间作为人生进度的度量,也正是因为其有限性,才值得重视、值得规划、值得珍惜。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写道,“时间和空间本身都可以离开物质而在心理上表现出来”,随着长大而越来越快的时间,就是离开“物质时间”而变快的“心理时间”。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多了很多说着不想做,其实是不敢做的事,“没时间”真的不是借口,是认真思虑后,想要保有自己的时间的宣言。但面对那些必须付出的时间,面对随着成长而似乎越过越快的时间,理解为什么“快”,或许能帮助自己,慢下来。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苏敦复;编辑:走走。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好书致敬礼|2017十大好书|聚会方式第一批90后陈小武性骚扰事件黄仁宇社会我XX 孩子们的诗 | 2017年度好书 call | 至爱梵高 | 南京大屠杀 | 隐私 | 余光中 | 屠岸 | 《芳华》 | 西南联大  | 性社会学 | 11 | 秋季书单 | 江歌案 | 鱼山 | 龙榆生 | 阅读评审团 | 霉土豆 | 我和你 | 儿童性侵 | 广播体操 | 嘉年华 | 保温杯与中年危机 |《二十二》人性恶 | 低欲望社会 | 古典诗词

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