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在这一年中距离死亡最近的日子,学会爱

2018-04-05 李妍 新京报书评周刊

今日清明,这是一个纪念已逝之人的日子,同时也是个让人珍视生命的日子。我们想在今天跟大家聊聊一个因患病而离开的母亲的故事,也想借着这个节日,跟大家共同聊聊生命与死亡。



“别让癌症或其他致命的疾病或困难境地逼着你去寻找希望。现在就开始寻找吧。”

——希瑟·麦克马拉米


这是一个关于癌症、死亡和生命的故事,同时也关于如何读这样一个故事。



撰文  |  李妍


《给布里安娜的卡片》

作者:[美] 希瑟·麦克马拉米

[美] 威廉·克洛伊尔

译者:谢幕娟  

版本:后浪·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8年4月


翻开这本粉红色封面的小书之前,我感到犹豫。癌症、妈妈、与生命赛跑、坚持、暖心……介绍语里的所有关键词,好像已经告诉了我它是一本怎样的书,它会讲述一个濒临死亡,却仍然充满爱的故事,会很轻易地让我流下眼泪。可是这样的故事似乎总是相似的,我是否还要去被一本书唤起并不陌生的情感?是否应该把知识和思考当作阅读的主要目的,而非被太过饱满的情绪占据?

 

好在它很薄,所以我还是把它翻开、读完了。

 

故事确实很简单。作者希瑟·麦克马拉米本来过着普通而温馨的生活,她与丈夫彼此相爱、相处融洽,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拥有“全世界最漂亮的小女儿”。但在33岁那年,她被诊断出乳腺癌,在几个星期之后手术切除双乳,进行化疗、服用化学药物,然而即便经历了三年多的痛苦和努力,癌细胞还是扩散到了骨骼和肝脏。医生告诉希瑟,她最多还能活两年。她不得不面对这一切,并开始重新审视生命。


希瑟·麦克法拉米和她的丈夫杰夫、女儿布里安娜。


希瑟决定要为五岁的女儿布里安娜创造最后的爱的美好回忆,她开始了自己的“妈妈卡片计划”,为女儿未来生活中每个特殊的重要时刻写下寄语。从“布里安娜第一天上学”到“布里安娜十八岁生日”,从“布里安娜的婚礼”到“布里安娜退休”,还有“当你的宠物死了”“当你分手或经历了糟糕的一天”……希瑟想用这些卡片上的话,在自己不能再陪伴女儿长大时,能给她安慰、鼓励和爱。


她写在卡片上的内容温暖而朴素——


“十六岁正值青春迷惘叛逆,但这也是生命中最美的岁月。别管其他人的想法。你只要保持善良、 、做自己就好了。”

——致布里安娜十六岁生日

 

 “是的,现在你是个成年人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的人生都要按部就班。”

——致布里安娜的十八岁生日

 

“你爸爸和我总是谈起,等你大了便带你一块出去喝酒,想想那场景应该会既尴尬又好玩吧。对不起,到时我没办法陪在你身边。记得帮我点一杯伏特加兑红牛。”

——致布里安娜与爸爸喝第一杯酒

 

“你总把爸爸叫作‘妈妈的真爱’。能遇到你爸爸,确实是我无比的幸运。自从遇到他,我的生活顿时变得不一样了,我有了一个可以一起开怀大笑、分享一切的好朋友。一生中,能找到自己的真爱是很难得又很特别的一件事情。现在看到你找到自己生命的另一半,我高兴得无以言表。”

——致布里安娜的婚礼


希瑟留给女儿布里安娜的卡片


这些寄语里是一个妈妈对女儿的爱,和其他许许多多的妈妈一样。它分外让人感动的原因就在于这位妈妈即将离开世间,不再能真的陪伴她的孩子长大。——很多时候,是终点和距离终点的远近赋予过程特别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恰恰是在死亡的烛照中凸显。

 

所以,这本书最触动人的内容其实不是作者对女儿的爱意,而是关于死亡。虽然整本书的目录是以给女儿布里安娜不同成长时刻的卡片来编排,但更多的篇幅是希瑟记录的自己与病痛抗争的体验,是她在临近死亡的状态下对生活的思考和选择。

 

她写下了很多细节。比如,癌症病人需要接受化疗,而化疗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这早已是尽人皆知的常识。但希瑟的讲述,竟是我第一次如此具体地了解关于化疗的经过。她平静的叙述,让与癌症搏斗的艰难和脆弱赤裸裸地显示在读者眼前,一时间,我仿佛成了站在她身旁的朋友,却因为看到了过于残酷的真实,说不出一句可以安慰的话。


直到我开始化疗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化疗所用的并不只是某种单一的药物。化疗的药物中包括亚德里亚毒素、卡帕、紫杉酚、艾瑞布林、希罗达等。我服用了十种不同的药物。其副作用包括恶心、疲劳、掉发、胃口不佳、指甲变灰——如果指甲还未脱落的话。你要是听到接受化疗的人称这些药为“毒药”或者声称“有毒废料”进入了身体,要知道他们并非夸大其词。每次护士帮我注射药物的时候,她都要戴上面具、塑料护眼罩、全身围裙和手套——俨然一副进入“生化区”的样子。

 

有一种化疗药的包装袋上贴有大大的“生物危害”红色标签。另一个袋子上则贴着“病理性废弃物”的黄色标签。除此之外还有绿色标签,上面写着“切勿丢入水槽或下水道。请投入有毒物垃圾箱”。如果你顺着下水管道将其扔下,将是很危险的一件事,然而将其直接注入我的颈静脉却是可以的。亚德里亚毒素,在癌症世界中又被称作“红色魔鬼”,每次打这种药的时候我都觉得很害怕。那是一种红色的液体,一种很早以前就研发出来的化疗药物。……护士每次都很小心翼翼,以防帮我注射的时候弄到他们自己手上,他们说哪怕溅上一点都足以烧穿皮肤。然而,这样的药却被注入了我的血管。


病中的希瑟和女儿在一起。


希瑟无疑有着乐观——至少是努力乐观——的态度。她写自己如何学习笑着面对死亡。当一如既往地从医生那里听完令人沉重的消息,她微笑着问她的肿瘤医医师:“我可以多文几处文身吗?”她想“要是我的右肩膀能文上一团飘逸的粉色花朵,应该很棒吧”。而即便身体已经极为虚弱,希瑟还是去看了自己最喜欢的克鲁小丑乐队的演出——穿着一件黑色的印着“我还没死”的T恤,顶着一头闪亮的紫色假发。面对步步接近的终点,她选择“抓紧机会,做你能做的”, “笑容无法治愈癌症,但它却能让面对癌症的每一天过得更轻松”。

 

她写自己如何妥当地设想与安排死后的生活。


我知道杰夫有可能会再婚,而布里也会有一个慈爱的继母,在她需要女性关爱的时候给予她帮助。杰夫和我就此讨论过好几回,我也真诚地希望在我走后他能够找到合适的伴侣,让布里有一个爱她的新妈妈。当然,我没法亲眼见证这些,或许这也是我能接受这一切的原因之一吧。但发自内心地说,我确实希望杰夫能快乐。他也明白这一点。


她还提前布置了自己的葬礼,像见婚礼策划师一样见自己的葬礼策划师。她选择了女儿喜欢的植物园作为葬礼的举行地,“只希望所有人都能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彼此谈论跟我有关的事情,一个个笑到肚子痛”。


希瑟留下的所有照片,几乎都是大大的笑脸。


正是这种在痛苦中保持笑容的态度,保证了这本关于癌症和死亡的书不让人觉得可怕。毕竟,对于残酷的事情,人往往是脆弱的,害怕面对的。但因为对生活和自己的情绪有细腻的体察,希瑟记录下的情感并非单一维度,而有着真实的层次感。比如,那些感动了许多人的卡片绝非顺利地写下,而伴随着伤痛和怀疑:“明明知道自己无法再见证女儿的生日,叫我如何能平静地祝她生日快乐?还有一部分原因,大概是担心布里看到这些卡片的反应。二十或三十年后,布里会嫁给什么样的人?我无从知晓,那结婚贺卡究竟该如何下笔呢?或者说我的祝福对她而言还重要吗?”

 

甚至,除了感谢她在患癌症之后得到的来自朋友和陌生人的善良和关切,她也记下自己对于人们的一些“不满”。当她在社交媒体上发过一张抱着糖果的照片,结果收到很多网友发来的信息,他们说糖是引发癌症的凶手之一,所以她需要马上停止吃糖,“这样才能保有打赢这场仗的希望”。尽管知道他们的本意是好的,希瑟却感觉到,他们似乎是在暗示她不能好好照顾自己,不顾及自己的身体,尽管她只是吃了一次糖。她说:“请大家明白,癌症早期患者必须接受一个可怕的现实,那就是哪怕医生告诉他们已经临床治愈,但癌症还是可能随时卷土重来,而这很可能跟他们在‘被治愈’期间的生活方式没任何关系。”



身为一个乳腺癌晚期患者,她还对宣传防治乳腺癌的“粉红丝带”运动表达了异见。因为那一活动强调的始终是防治意识阶段,对于她这样的已经到了第四阶段的晚期患者,好看的粉红色故事早已不适用,但却被这种商业化的宣传所忽视了。“我们没有战斗机会,也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从此过上幸福生活’故事里的主角,没有所谓的‘防治意识’能帮助我们”。

 

如此面对大家的友善和公益行动似乎不是完美的“礼貌”,但它真实,能让我们对如何对待癌症患者这件事上有一些反思,毕竟,“善良”和“公益”并不像字面上显示的那么简单。


《给布里安娜的卡片》英文版封面


写这本小书用了希瑟四十九天的时间——几乎就是她生命中最后四十九天。第五十天,就在把书的手稿交给出版商几个小时之后,希瑟在丈夫杰夫的陪伴下离开了人世。我们无法苛求这样一本书有关于死亡的深度哲学思考,或者在文学上经过足够的淬炼,它完全不是那样的书。它就是简单的,平易的,并因为真实的故事和情感,能轻易让人产生共情,让我们自然而然地站在一位年轻的绝症母亲的立场上,以一种陌生的视角看待我们自己的生命。

 

共情和代入感就是它的意义。虽然孔子的话是“未知生,焉知死”,但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新的道理:只有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已经不是陌生的概念。如何认识死亡?除了近距离地经历亲人、友人的死亡,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别人的故事,来自陌生人却得到了充分的、真切的讲述的故事。“共情”简直是一种神奇的能力,让人能从其他人的体验中,获得自身的体悟。



关于生命与死亡的延伸阅读



 《当呼吸化为空气》
作者:[美] 保罗·卡拉尼什
译者:何雨珈
版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年10月

极为优秀的美国天才医生保罗·卡拉尼什,在36岁时发现自己患了肺癌。自此,他开始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记录自己的余生,反思医疗与人性。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

作者:欧文·亚隆

版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5年3月

心理治疗家亚隆带我们走上对死亡的探索之旅,能让你泪流满面,也能让你豁然开朗,会心大笑。


《影像中的生死课》

作者:陆晓娅

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8月

陆晓娅老师从2012年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影像中的生死学”公共选修课,受到北师大校内外师生的热烈欢迎。基于这门“生死课”的授课笔记实录结集为《影像中的生死课》出版。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李妍;编辑:小盐。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好书致敬礼|2017十大好书|聚会方式第一批90后陈小武性骚扰事件黄仁宇社会我XX 孩子们的诗 | 2017年度好书 call | 至爱梵高 | 南京大屠杀 | 隐私 | 余光中 | 屠岸 | 《芳华》 | 西南联大  | 性社会学 | 11 | 秋季书单 | 江歌案 | 鱼山 | 龙榆生 | 阅读评审团 | 霉土豆 | 我和你 | 儿童性侵 | 广播体操 | 嘉年华 | 保温杯与中年危机 |《二十二》人性恶 | 低欲望社会 | 古典诗词


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