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死了,钱没花了:他们为啥留下千万积蓄不敢花?

摘编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19-09-03

不买房、不结婚、不生育,甚至都不出门,日本的年轻人正在放弃传统的生存和竞争欲望,退回到个人“清汤挂面”的生活。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在2015年的《低欲望社会:胸无大志的时代》(该书中译本近期将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书评君会继续关注)一书中将此描述为:


“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日本已陷入低欲望社会!”


2017年8月,书评君为此曾发出《不买房、不结婚、不生育,因为他们怕输》解读日本年轻人何以进入“低欲望社会”,随后引起一阵热议。


大前研一,1943年生, 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出版有《无国界世界》《全球舞台大未来》等作品。他的评论观点尖锐而广受争议。《金融时报》曾刊文描述他:“当绝大部分日本人还在小心翼翼不敢冒犯别人时,大前研一却是生硬率直,有时还单刀直入般地粗鲁。”


而2017年,日本PHP研究所亦推出大前研一关于“低欲望社会”的解读,及其对策。所探讨的主题既是年轻人也是老年人。如今中译本也翻译为《低欲望社会》(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年8月),副标题是“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危机与破解之道”。低欲望的年轻人不必多说,贷款期限达三十五年,银行信贷利率一再调低,且不高于2%,却还是无人问津;丧失物欲和成功欲,对于车和奢侈品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因陋就简。无论物价如何降低,消费都无法得到刺激。


日本电视剧《我不是结不了婚,只是不想》(2016)所折射的,不再是半个世纪前经济高速增长下的那种年轻人。不买房、不结婚、不生育,甚至都不出门,成为流行。


不愿消费的还不只是年轻人,连老年人有车有房,也陷入了“低欲望”的困境,“尽量不花钱,而是存钱以备不时之需”。而他们曾经是20世纪70、8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时期的新中产阶级,彼时的“高欲望”如今一去不复返。


大前研一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对自己的老年生活和日本的未来感到不安,缺乏信心和安全感。30岁的年轻人也开始存钱,原因也是对老年生活感到不安。如今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等到临终时,日本的老年人平均每人拥有3500万日元的金融资产。


“为了安享晚年而努力存钱,但等到老了以后又不花钱,存款不仅全都剩下了,还多了不少,然而人却去世了。”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在科技与经济领域有重要进步,并不完全是人们所说的“失去的10年(20年或25年)”那样,但身为日本人的大前研一显然更愿意、也更需要对其国度作批评以剖析问题。他坚持认为,人们对未来的不安是经济无法被刺激的根本原因,而在他看来安倍首相并未真正认识到这一点。



原文作者 | (日)大前研一

整理  |  西西


安倍首相在上任之初为了重振日本经济,提出了三大政策,即“三支箭”,分别是“大胆的金融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刺激民间投资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战略”。紧接着为了迈向“一亿总活跃社会”,安倍首相又提出了“新三支箭”——“孕育希望的强大经济”“构筑梦想的育儿支援”“安心的社会保障”。虽说气势上很强大,但在重振日本经济这一问题上,可以说这几支箭一支都没命中。


虽然如此,但安倍首相直到现在依然想推行他的安倍经济学。然而,当初因为害怕受到安倍首相攻击的大众媒体也开始发表一些批判性文章。例如,《日本经济新闻》在2016年12月23日刊登的《缺乏结构性改革的预算案,安倍经济学已露出破绽》一文,直批安倍经济学。


“劳工不足”与“日元贬值”:经济无法好转


之所以安倍经济学的所有政策都没有显著成效,是因为日本政府对现实有着错误的认识。例如,安倍首相说,“通过实施安倍经济学来推动日元贬值,那么那些迁至境外的制造业就会迁回日本”。显然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即使这些制造业迁回日本,在日本也早已没有在工厂工作的工人了。


日本拥有大量劳动力的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经济高度增长的时期,距现在也有40多年了。确实,在那个年代,由于从地方中学毕业的年轻人纷纷涌向大城市求职,所以只要是首都圈的工厂,劳动力都很充足。但一进入20世纪70年代,地方的初中毕业生集体涌向东京就业的景象渐渐成为过去式,位于城市周边的制造业为了招到工人,开始向东北等地的农村地区迁移。


日本三十年经济发展水平变化(1980-2010),1991年是其停滞起点。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全球经济展望数据库,2011年9月。图片制作: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网。


现在,由于日本的少子化现象日趋严重,再加上大学升学率的提高,如今即使在地方也很少有初中毕业的工人了,而那些到了二十二三岁还连一根铅笔都没削过的大学毕业生,并不适合工厂的生产工作。如今的大学毕业生都是趋于充分就业的状态,所以谁也不想专门去工厂工作。


因此,劳动密集型工厂只有设在泰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才能确保充足的劳动力。当然这种现象并非只出现在日本,蓝领阶层不足是所有发达国家都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日本想招募成百上千的工厂工人的话,就只能像德国那样依靠外来移民了。


我曾经参观过位于德国汉诺威的一个轮胎工厂,在那里,除了厂长,剩下的工人几乎都是外来移民。德国的失业率只有4%(欧洲标准:欧盟统计局),失业率能够如此之低也是必然的。


所以,日本要想拥有充足的劳动力,政府就必须接受移民,引进100万人左右的外国劳动者。但是,安倍政权却不接受移民,这样下去肯定无法实现拥有数百人甚至数千人的工厂劳动力。


《管理美元》

作者: 船桥洋一 

译者: 于杰 

版本: 中信出版社 2018年5月

“广场协议”一般被认为影响了日本与美国的贸易,也影响了日本随后的经济走向。


同样,日元贬值有利于企业出口也是谎言。长期以来,美国不停地发起贸易战且诱使日元升值,导致日本尝尽苦头。基于这样的经验,为了尽可能不受汇率变动的影响,如今日本几乎所有的出口型企业都将生产地、经营地设在日元、美元以及东南亚等多种货币的国家,那里采取对汇率变动持中立状态的“中性货币政策”。


无论是1美元兑换70日元还是120日元,这些企业都能幸存下来,而那些主张“日元必须要贬值”的企业早就破产了。或许有人会说:“经团联(经济团体联合会)不是鼓励日元贬值吗?”然而,那群人是因日元升值而饱受痛苦的一个老年人群体。


同样,被安倍首相当作经济支柱的“国土强韧化规划”“灾后重建”“建设磁悬浮中央新干线”等政策,也没有什么大的效果,只是给承包工程的土木建筑业带来了一些微薄利润而已。由于日本是一个成熟的发达国家,所以通过增加公共事业建设带来的经济效果一定是微乎其微的。


对于建设磁悬浮中央新干线这项政策,由于日本东海旅客铁道株式会社称要用自己的资金来修建,所以这项政策并没有引起国民的争论。若这条新干线开通,从东京到名古屋只需要40分钟,但区间内90%的地段均需建设隧道。JR东海应该对这项工程重新做一个基本评估,估算线路开通后一定会乘坐的人能有多少,算上公司要缴纳的税款,这项工程是否能产生利润。


《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真正原因》

作者:池田信夫 

译者: 胡文静 

版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年5月

池田信夫认为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原因包括:财政赤字过于扩大;日元对美元升值,导致通货紧缩;劳动生产率低下;不平等的薪酬体系。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日本人对于未来的不安,没有希望的日本人看不到未来。”


美国经济政策在日本行不通


在安倍首相的经济智囊团成员里有内阁官房参事、美国耶鲁大学名誉教授滨田宏一、明治学院大学客座教授本田悦朗(2016年6月辞去内阁官房参事职务,现任日本驻瑞士大使)等人。这些智囊团成员都是将美国经济学引入日本的先行者,他们直到现在还坚信自己年轻时在美国所学的金融政策、财政刺激政策等20世纪的宏观经济政策会完全适用于现在的日本。


很显然,如今的日本与当时美国的情况完全不一样。被滨田宏一和本田悦朗奉为圣经的经济学,其前提是“国民拥有强烈的欲望”。


如今的美国仍然是这种状态。只要利率稍微下降,国民就想着要买车、买房、买家电等。很多人职位一到课长、部长级别,即使自己已经有了房子,也还是会很自然地考虑在南方比较暖和的地方再买一套,以便退休后居住。由此可见,美国社会就是由一群有着旺盛欲望的人们构成的。所以,在美国,只要向市场投放大量资金,或者降低利率,经济就会马上好转。不可否认这一逻辑在美国是成立的。


日本老年人喜欢”静态”的生活方式。图片来自网络。


想确认美国属于高欲望社会,去看一下美国的单身派对和单身酒吧就会了解。在美国,每到周末到处都是单身男女聚集的单身派对。城市里还有单身酒吧,这些地方都已成为单身男女约会的场所。当然日本也有这样的俱乐部和酒吧,比如位于东京港区的麻布和六本木等街区,不过这些地方的目标消费人群多是年轻人。美国就不是这样,在美国,各个年龄层的人都能找到适合他们的聚会和酒吧。


我有一位美国朋友,虽然已经60多岁了,但每到周末他就西装革履地前往单身酒吧,自己坐在吧台喝酒,并和周围差不多岁数的女性搭讪“下周一起吃饭怎么样”,简直就是开启了第二次青春。美国人之所以过了60岁还能够开心地出入单身酒吧,是因为不论男女,他们都有着旺盛的欲望,都想着再好好享受一下人生。


然而,60岁的日本人都在干什么呢?在公寓里狭窄的阳台上养着兰花,牵着比猫还小的狗在家附近散步,这些朴素的兴趣就能让日本国民非常满足。对于这样一群低欲望的人,很难想象他们会穿着好看的衣服,化着精致的妆容,兴冲冲地去单身酒吧。



日本电视剧《我不是结不了婚,只是不想》(2016)剧照“是不想结”。


不过,在日本,低欲望的不仅仅是老年人,年轻人也是一样。如今的日本年轻人既不想买房买车,也不想结婚生子,从30岁开始就为老年生活做打算,不停地存钱。


提到买房这一问题,日本有国民长期固定利率型的房屋贷款,可以说是相当优惠的一项政策。然而,即使利率低于1%,想要贷款买房的日本国民也相当少。若是国外有这种优惠的房屋贷款类型,一定会有很多人贷款买房。


所以,现在的日本已经步入国民失去消费欲望的“低欲望社会”。国民的低欲望才是日本社会最大的特征,是日本经济低迷的元凶。因此,将美国那种高欲望社会的经济对策用在日本这种低欲望国家,一定不会有成效。


“尽可能不负债”让日本年轻人低欲望


日本已经进入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低欲望社会。


低欲望化最明显的人群是年轻人,他们本应该是最有消费欲望的消费核心人群。这些年轻人的低欲望可以总结为三个关键词:Mild Yankee、AEONIST和LaLaporter。


《低欲望社会》 

作者:大前研一 

版本:(日本)小学館 2015年4月

“日本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日本已陷入低欲望社会。”


第一个关键词是“Mild Yankee”,是指那些社交活动半径仅为从自己家向外五公里以内的日本年轻人,他们成年后的朋友依然是自己初中和高中时期的朋友。


第二个关键词是“AEONIST”,即“永旺人”,指那些几乎生活在永旺商城(AEON)里的年轻人。因为永旺商城里有ABC-MART、优衣库、NITORI等专卖店,在这里年轻人花一半的收入就能买齐所有生活必需品。而且,他们不仅仅在这里购物,就连与老友叙旧也选择在永旺商城里的咖啡厅或居酒屋。


第三个关键词是“LaLaporter”,是指那些生活完全围绕三井购物广场LaLaport展开的人们。“LaLaporter”自认为比“永旺人”更高级,所以会有一种优越感。而事实上,他们日复一日的生活都在一个地方就完成了,在这一点上他们两者并没有大的差别。


现在的日本,像软银集团创始人孙正义、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等成功人士都应该是年轻人崇拜的对象,然而日本的年轻人好像并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眼里,这些成功人士都是异类,与自己本来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日本年轻人从一开始就画好一条线将自己与这些成功人士分隔开来,“不越雷池一步”。可以看出,几十年间日本年轻人的基因完全变了。


日本电影《家族的形式》(2016)中的单身主义。


我经常与那些二三十岁的商务人士聊天,发现他们大部分都觉得自己不需要车,也不想买房,不想结婚。我认为这些想法的背后是一种“尽可能不负债”的心理。


我们年轻的时候比现在的年轻一代要穷得多。我记得在结婚时,我的工资还不到6万日元,即便那样,我们也没有因为没钱而选择不结婚。我记得在盖房子时,住房贷款的利率超过了5%,所以还完全部贷款后,算下来利息比本金还要多得多。即便如此,那个年代的我们觉得能够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主人是很高兴的事情,即使上班需要一个多小时也不嫌麻烦。在那个年代,可以说负债并不是亏损,反而是努力生存下去的动力。


《日本新中产阶级》

作者:傅高义 

译者: 周晓虹 等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年5月

二战后日本经济复苏背景下,新兴中产焦虑与前进的众生相。


未来是不确定的,这一点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没有改变。但是,我们那代人即使贷款借钱也要买车买房,而现在的年轻人不会为了买车买房负债,认为努力攒钱才是明智的选择。


现在的日本年轻人成年后也不离开故乡,既不买房买车,也不结婚。一群欲望如此衰退的人们,纵观全球也就只有日本才有了。可以说,这是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来首次出现这种状况。国民对汇率变动、货币供应量没有任何反应,其实也是理所当然的。


日本电影《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2005)以日本东京旧城区夕日町三丁目的一条商店街为背景,再现了1958年日本经济开始复苏时期的普通人的生活。


30岁就开始存钱是因为对老年生活感到不安


那么为什么年轻人不积极地消费呢?显然是因为他们对未来和自己的老年生活感到不安。换言之,就是完全不信任日本政府。若是日本政府能够让他们足够信任,他们自然就会想着充实自己的生活,然后去消费。


瑞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瑞典国民根本不必担心自己年老后会被国家视为麻烦,所以大家都不存钱,也不买保险,赚来的钱全都毫无顾虑地用来享受生活。意大利的国民也是如此,因为他们不用担心自己的老年生活,所以想着要在去世前把钱花光,干脆就经常休假旅游。


然而,日本国民从30岁左右就开始存钱,即使存款已经足够买车买房,也还是要将一部分钱用于储蓄,以备自己老年生活。我还真没听说过有哪个国家的国民从30岁就开始担心老年生活并积极存钱。


然而,安倍首相在参加日本劳动组合总联合会举行的集会时,提出让企业给员工加薪,真是让人目瞪口呆。


对于现在的日本,即使企业勉强给员工加薪,由于国民普遍对老年生活和未来感到不安,他们只会把那部分钱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日本经济是不会因此而好转的。显然安倍首相并没有认识到这一事实。


在日本,不花钱的不仅是在职一代,还有老年人。日本的老年人明明有钱,却一直攥在手里不愿消费。


《战后日本经济史》

作者:野口悠纪雄

译者:张玲

版本:后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年4月

野口悠纪雄将日本经济增长停滞归因于“1940年体制。”点击图片查看新京报·书评周刊往日文章《“卖掉东京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他们当年高傲地说》


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已经超过25年了。一般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国民为了维持基本生活是会取出存款用于消费,所以这25年来日本国民的个人金融资产应该是减少的。然而在这25年间,日本国民的个人金融资产从1000万亿日元(1990年年末)增至1700万亿日元,足足增加了700万亿日元。这正是因为老年人一直存钱导致的。


事实是,日本的老年人普遍将每月汇入年金账户里的三成资金用来储蓄,自己却过着简朴的生活,几乎不花钱。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等到临终时,日本的老年人平均每人拥有3500万日元的金融资产。


他们不花钱的理由之一,那就是存钱“以防万一”。其实,他们什么也不用做,国家每两个月就会将固定的金额汇入他们的账户,什么都不用担心,而且即便是为了享受生活花光所有的积蓄也无大碍,但是这些老年人却为了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的“万一”而辛苦存钱。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习惯。


二战后的东京街头。


“二战”后,日本受到联合国的严厉制裁。而且,日本国土面积本来就狭小,资源匮乏,所以要想实现战后复兴,让近一亿的国民都吃上饭,日本只能选择加工贸易这条路,即从外国进口原材料,然后在国内进行加工再出口到国外,依靠产品附加值盈利。面对这条唯一的出路,战后的日本政府将“不劳动者不得食”这种思想通过学校教育灌输给国民。这样一来,劳动者就会从早到晚汗流浃背地辛勤工作,产量也就大大提高了。此外,作为一个战败国,想重振本国企业就需要大量的资金,银行要想提供低利率贷款给有潜力的企业,就必须要集结整个国家的资金。因此,当时的日本政府大力号召国民“为了美好的将来而储蓄”。


这一尝试的确取得了巨大成功,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整个日本都沉浸在喜悦中。所以,在日美发生贸易摩擦时,即使美国指责日本,认为“日本国民普遍超负荷工作”,日本国民也充耳不闻。


就这样,他们那一代人从懂事起就不停地被家庭和学校教育“要勤勉,不要做与自己身份不相符的事,要努力存钱”,如今他们步入老年了,日本1700万亿日元个人金融资产的大部分都是他们持有的。在“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一思想的影响下,一直以来他们都是咬紧牙关艰苦生活,从来没被教育过要好好享受人生。对于这样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人,到了花甲之年,即使有人劝他们“从今往后也要像意大利人那样好好享受人生”,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享受。


《低欲望社会: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危机与破解之道》

作者:大前研一

译者:郭超敏

版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年8月




本文内容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授权整合自《低欲望社会: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危机与破解之道》一书第一章第1、4、5及9等节(版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年8月)。整合有增删,顺序有调整,标题为编者所加。作者:大前研一;整合与编辑:西西。题图取材:日本电视剧《我不是结不了婚,只是不想》(2016)剧照。未经出版社或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不买房、不结婚、不生育,因为他们怕输

第一批90后:我们的底色其实是一致的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杠精的诞生 | 猫奴的诞生 | 晓书馆 | 4·23书系 | 好书致敬礼|2017十大好书|聚会方式第一批90后陈小武性骚扰事件黄仁宇社会我XX 孩子们的诗 | 2017年度好书 call | 至爱梵高 | 南京大屠杀 | 隐私 | 余光中 | 屠岸 | 《芳华》 | 西南联大  | 性社会学 | 11 | 秋季书单 | 江歌案 | 鱼山 | 龙榆生 | 阅读评审团 | 霉土豆 | 我和你 | 儿童性侵 | 广播体操 | 嘉年华 | 保温杯与中年危机 |《二十二》人性恶 | 低欲望社会


点击阅读原文,到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