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济又高效的街区微更新什么样?

景观设计学 景观设计学前沿 2022-03-23

导读

项目针对韩国首尔市解放村商业街区中人车混行、市集混乱、活动空间类型单一、设施匮乏等问题,提出了“弹性搭建”微更新设计方案,即通过一种自下而上的、低成本且高效的模块化设计方式,对街区进行有机更新,既可有效缓解各种矛盾,又可保留街区原有的活力。项目尝试探索一种更具弹性和可持续性的空间干预模式,以期为城市传统街区的更新提供一种新思路。



弹性搭建

——首尔解放村商业街区微更新设计

Flexible Construction:

Micro-renewal Design in 

the Haebangchon Neighborhood 

in Seoul


吕小辉、徐夕然、张旸、贾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LAF

注:原文中英文全文刊发于《景观设计学》2017年第5期“生态修复与城市生活”专刊。获取全文下载链接请点击“阅读原文”;参考引用格式见文末。



由于历史发展及形成过程的特殊性,城市传统街区往往拥有复杂多元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尽管街区空间形式与功能混杂,且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但却不乏富有活力的生活场景。基于对自上而下的大规模拆建性规划改造方式的反思,本文旨在探索一种更具弹性和可持续性的空间干预模式,这种模式既可有效缓解各种矛盾,又可保留社区原有的活力。以2017年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国际学生与青年建筑师竞赛方案——韩国首尔解放村商业街区微更新设计为例,其通过“弹性搭建”这样一种低成本且高效的微干预方式,对街区和公共空间进行有机更新,以打造更具包容性、多样性和公平性的活力街区


“弹性搭建”模式下街区中丰富多彩的活动

© 徐夕然、张旸、贾静


迈入暮年:首尔南山脚下的解放村


解放村位于首尔南山脚下的城市边缘地区,占地约2km2,是一个集居住、商业、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传统街区。20世纪70年代,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大批城镇居民迁入解放村。截至2015年,当地人口共计约12000人。


素月路20街是解放村中主要的商业街,也是此次更新设计的核心区域,街道宽约5~7.5m,面积达21600m2。沿街两侧多为三层的居住与商业建筑,街道中部有市场、学校和教堂。在这里,居民、商户和游客混杂交织,空间使用形式丰富多样,生活、生产气息浓厚。


解放村街区平面图

© UIA International Idea Competition for 

Students and Young Designers


素月路20街现状图

© UIA International Idea Competition for 

Students and Young Designers


但随着时代变迁,解放村已与这里的第一代居民一起迈入了暮年,建筑老旧、设施破败,加之缺乏统一的规划,多种矛盾和问题逐渐突显,包括:

(1)人车混行:高峰时段街道出现不同程度的拥堵现象;

(2)市集混乱:沿街住户、商户侵占街道空间现象严重,与流动小商贩混杂在一起,导致业态低迷,缺乏秩序;

(3)活动空间类型单一、设施匮乏:街区活动空间以小型不规则空间居多,缺乏大型公共空间和高品质公共绿地。活动设施匮乏,无法满足周边居民、商户、游客的日常使用需求。


街区存在人车混行、市集混乱、

活动空间类型单一和设施匮乏等问题

© 徐夕然、张旸、贾静


四大策略指导城市微更新


针对以上问题,项目提出了4个不同的策略。


1)整合居住、商业及游览三大功能


公共空间和社会生活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使得社会活动成为公共空间设计的关键要素。解放村街区多元复杂,承载的公共生活丰富多样,这些生活自发无序、混杂交织。通过观察和分析当地居民、商户、游客日常的生活、售卖、游览方式及其他活动行为,可以将空间分为日常交通、交往聚集、休闲娱乐、休憩交流、资讯获取、商品展示、市集贸易等类型。只有厘清了街区中的各类活动,才能创造出支持行为活动的空间模式。


设计策略一

© 徐夕然、张旸、贾静


2)梳理空间,打造多层次的生活和游览体验


由于商业街道路狭窄、人车混行、沿街界面功能混杂,致使街区无法在居民出行、商业售卖以及游览观光方面提供完整的体验。设计将根据街区的交通流线、空间格局、活动分布现状,对街区空间进行梳理、分类,并根据空间位置、大小和形状,因地制宜地进行弹性搭建,形成一个兼顾生活、休闲和商业服务的连续、完整、多层次的空间系统,不仅能够提升居民生活和出行环境的品质,也将丰富游客观光体验形式。


设计策略二

© 徐夕然、张旸、贾静


3)延续居民生活和当地文化


解放村作为一个传统街区,有着复杂、多元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充满着富有活力的生活场景,承载着城市发展的记忆。方案建议将居民的生活空间由现有的屋里弄堂适度延伸至更大尺度的街巷中,一方面拓展了居民的活动空间,可创造更多彼此交流、交往的机会,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另一方面也可使外来游客更近距离地接触和感受传统街区的生活方式。


设计策略三

© 徐夕然、张旸、贾静


4)构建数据平台,鼓励公众参与


运用互联网、PPGIS、虚拟现实等技术,构建一个基于网络的解放村弹性搭建支持系统,以移动设备应用程序的方式呈现。通过PPGIS和在线论坛可了解居民、商户和游客的使用意愿,收集他们在街区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服务时留下的数字轨迹,从而掌握公众的日常活动行为和搭建模块的使用情况。同时,借助数据可视化技术进行虚拟搭建,可使公众更好地理解和参与搭建选址和设计的全过程,进而引导更为合理的模块布局和搭建。


设计策略四

© 徐夕然、张旸、贾静


数据平台在项目中的应用可激发公众参与的热情

© 徐夕然、张旸、贾静


“弹性搭建”五大模块预景


“弹性搭建”是一种适用于不同空间类型的,可满足生活、生产、生态等多种功能的空间介入模式,其利用“一”“L”“T”“F”“Y”“K”“十”等形状的金属连接件将多根1.5m长的竹竿相互组合,辅以木板、晴雨篷、立体绿化种植袋等基础配件。这种搭建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适用性与多功能性:具有功能多样、成本低廉、可拆卸移动、可操作性强、易于推广等优点,适用于街区中各种尺度的空间类型,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弹性调整。2)自主性:鼓励当地居民和商户参与到公共空间的改造中,以增强社区凝聚力和主人翁意识。3)最小干扰性:搭建模块将对当地的物质空间和生态环境的干扰降到最低(几乎不会造成任何破坏),实现对街区的微干预和微更新。


通过深入观察分析街区居民、外来游客的活动类型和方式,以及对整个街区空间格局进行分析,方案提取出了5种街区空间类型:街市公共空间、街道空间、街区公共空间、街巷尽端公共空间和街巷微型公共空间,并分别设计了5种类型的搭建模式来满足其各自不同的使用需求。


1)街市公共空间的早市模块


清晨,在预置的基础构件上快速搭建好带有彩色顶棚的早市模块,不同色彩代表着不同的商品种类,此种搭建在对摊贩进行归类的同时大大方便了人们的采购,提高了生活效率。


街市空间的早市模块

© 徐夕然、张旸、贾静


搭建模式与效果图:可轻松搭建的带有彩色顶棚的早市模块优化了街市的结构,大大提高了人们的采购效率

© 徐夕然、张旸、贾静


2)街道空间的路挡模块


早市过后,道路恢复车辆通行,在预置基础构件上安装路挡杆和晴雨篷,形成路挡模块。晴雨篷收放便捷,路挡杆在不占用道路空间的前提下巧妙地进行人车分流,不仅给司机和外来旅游者以明确的导向性,同时也增强了行车安全。


街道空间的路挡模块

© 徐夕然、张旸、贾静


搭建模式与效果图:路挡模块不仅巧妙地将人车分流,

提高了行车安全,更为人们提供了明确的指引

© 徐夕然、张旸、贾静


3)街区空间的社交模块


街区内公共空间匮乏,在街区中较大的场地进行模块化搭建,并在纵向空间上进行复制加建,以节约地面资源。模块空间可用于居民集会、娱乐交往、休憩、锻炼、阅读看报,以及其他各种自发性活动,以促进交往,加强邻里关系。同时模块可支持立体绿化,有助于为整个街区创建更加怡人的生活及活动空间。


街区空间的社交模块

© 徐夕然、张旸、贾静


搭建模式与效果图:社交模块可促进邻里交往,

为街区营造更加宜人的生活和活动空间

© 徐夕然、张旸、贾静


4)街巷尽端空间的舞台模块


在节假日时,人们可搭建由多个模块构件组成的临时舞台,为街区提供庆祝、表演、集会的空间,为文化交流、节日纪念品售卖等提供场所。


街巷尽端空间的舞台模块

© 徐夕然、张旸、贾静


搭建模式与效果图:由多个模块构建组成的临时舞台既可为区提供庆祝、表演、集会的空间,也可为文化交流、节日纪念品售卖等提供场所

© 徐夕然、张旸、贾静


5)街巷微型空间的游憩模块


在街巷微型公共空间中利用道路一侧的边角零星空间,在预置的基础构件上增加游憩模块,形成小型公共空间,可供使用者在此短暂停留休憩或玩耍。


街巷微型空间的游憩模块

© 徐夕然、张旸、贾静


搭建模式与效果图:通过在预制的基础构件上增加游憩模块形成小型的公共空间,可供使用者在此短暂停留休憩

© 徐夕然、张旸、贾静


结语


在城市传统街区的更新中,尽管每个地区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各异,但这种适应性强、功能复合、自主性高、干扰性小的弹性搭建模式适用于各类街区和公共空间的改善,可提升传统街区的宜居性,活化传统街区本身的特色,同时加强地区身份认同感。通过解放村城市更新方案,笔者希望“弹性搭建”能够作为对空间干预模式的探索,为城市传统街区的更新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项目信息

基金项目: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2017JM5128)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6J036)

项目地址:

韩国首尔市龙山区解放村

项目面积:

21600m2

项目团队:

吕小辉、徐夕然、张旸、贾静

设计时间:

2017年3月

所获奖项:

2017第十三届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LA先锋奖景观设计奖


 END 


参考引用 / Source:

Lv, X., Xu, X., Zhang, Y., & Jia, J. (2017). Flexible Construction: Micro-renewal Design in the Haebangchon Neighborhood in Seou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7(5), 122-131.


编辑 | 田乐 王颖

翻译 |  黄延峰 萨拉·雅各布斯

制作 | 王颖


 扫描下方二维码购买2017年第5期“生态修复与城市生活” 


2019年第3期《景观设计学》正式出刊

点击此处获取更多“多中心治理下的韧性景观”的信息


相关阅读

居民和设计师伙伴们:

从多中心治理看共建、共治和共享


针对社区自治与城市微更新,上海做了哪些尝试?


MVVA联手Eco-Counter:

用数据驱动型公园重塑城市身份



 ▽ 点击下图查看投稿方式 


▽ 点击关键词浏览订购《景观设计学》过往期刊

*灰色为售罄期刊


边界伦理灾难土壤服务

海洋评论跨国丨韧性丨教育

大数据人类世高密度全球化考古学 | 经济学

公共健康生态修复传统智慧地理设计智能工具

水系统协同使用后评价生物多样性

可持续城镇化多中心治理

感知传达时间市场能效人类学

新型城镇化丨水系统丨基础设施海绵城市

生态安全共享经济人工智能


▽ 推荐关注

▽ 景观之路游学

▽ 土人学社工作坊

▽ LA先锋奖

▽ 景观中国网

▽ CLA

▽ 望山生活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简称LAF)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支持,俞孔坚教授担任主编。LAF为双月刊,刊号为CN10-1467/TU,ISSN号2096-336X,邮发代号80-985。全彩页印刷,每期主题集中阐述,中英双语呈现。


2014年,LAF成为中国国家广电总局首批认定学术期刊;2015年,成为CSCD核心库期刊来源刊;同年,荣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交流类荣誉奖。2016年,入选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中国“最美期刊”;2016年和2018年,连续两届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称号。


如果你喜欢本期推送,

请点击“在看”分享给更多朋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