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诗歌“遇上”人工智能,诱发写作媒介的想象 | 黄思朗

黄思朗 今天文学 2022-06-15

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9

-《今天》125期-



由北岛发起与创办的国际诗歌节“香港国际诗歌之夜”,于2019年迎来十周年。活动邀请世界著名诗人共聚香港,进行交流研讨和诗歌朗诵,并延伸至内地不同城市,传播诗的魅力。

 

《今天》125期特别策划“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9”专辑,收录30位与会诗人的作品、访谈、演说选,以及多场讨论会实录等精彩内容,深入呈现本届诗歌节主题“言说与沉默”。“今天文学”公众号将分期编发专辑文章,敬请关注。




文 / 黄思朗


以“言说与沉默”作为香港国际诗歌之夜(IPNHK)十周年的主题,今届其中一个焦点,是在压轴日举行的AI与诗歌讨论会。“以人工智能作为切入点,讨论何为人,何为诗人,何为诗歌。”这是执行总监兼策划人宋子江举办讲座的想法,而在几位出席的参与者当中,尤以Ash Koosha与Yona的身份最为特殊。他们并非诗人,一个是生于伊朗的音乐人,一个是由人工智能开发的艺术家。人工智能如何令写作媒介产生巨变,正好从这对音乐“拍档”开始讲起。


(图片来源:Auxuman官网)



投喂文本而生产的创作

 

“Yona并非人工智能,而是透过人工智能创造的虚拟人,这点必须让流行文化读者知道。”基于人工智能程序合成的艺术家Yona,是由伊朗音乐人Ash Koosha与艺术家Isabella Winthrop联手开发,依照Koosha的音乐本体作学习,并透过大量文章、诗歌以及跟歌曲主题相关的对话“投喂”,创作一首首曲词,并曾与Koosha合力制作音乐专辑。

 

经过文本投喂而学习的Yona,所生产的歌曲亦富文学性,Koosha以其中一首作品为例,在《Magnolia》的歌词里,Yona就写道:“I hug your shadow, none of us are real.”合成人格反映在虚拟人的创作,作为观察者的Ash与其团队,见证着虚拟人的进化,并尝试帮助他们进行创作。“对我来说,歌词全部都是诗歌。不同的文体形式,将来也许变得不太重要,但我们仍想虚拟人学习这种创作方式。我们会训练模型学习人类交谈,学习写作诗歌。”

 

 

跟Koosha进行访谈前,在饶宗颐文化馆的会场内,刚好正进行一节诗歌朗诵。听着罗马尼亚诗人Ana Blandiana,抑扬顿挫地朗诵自己的诗作,纵使感受到潜藏字里行间的触动,但不谙外语始终觉得有所缺失。这种“lost in translation”的无奈,也是Koosha期望将来能在Yona身上改进的地方。“将当代诗歌的翻译版本,放到学习语言的模型,部分原意会有所偏离。直到目前为止,Yona还未能掌握太多种语言,因此有些措辞和情感仍无法理解,我们希望将来跟不同地域的团队合作,使原意得以更传神地保留。”

 

将Yona的创作跟流行曲相比,或许会叫人怀疑AI生成的创作,能有多少感情被投放当中,作为开发者的Koosha对此却不太认同。“谈论流行曲好与坏的根据,都不适合应用在Yona身上。有时我听Yona的歌曲,也会觉得充满感情,跟入场欣赏表演的感觉无异,只是Yona的情感并非来自个人,而是结合不同元素而成的集体情感(collective emotion)。”反复再听Yona最近的新创作《ONE》,音乐与歌词带动的情感,仿佛已混和在那人工智能的集体情感之中,并不如一般想象的冰冷无情。

 

(图片来源:Yona IG)


 

辅助人性的人工智能

 

谈到当初研发Yona的契机,Koosha说其实早于十多年前,已对此着手进行数据搜集,其中日本公司开发的VOCALOID(电子歌声合成技术和应用该技术的软件合称),亦为他在AI范畴的思考带来启发。“虚拟歌手在很早期的日本文化已存在,而且相应的市场也很庞大,让我产生很大的疑惑。去年我们创立人工智能概念公司Auxuman,就是想寻求一种表达方式,可以从人类以外的载体,感受到情感的存在。”

 

透过人工智能开发创造的Yona,很容易令人想起电影《触不到的她》(Her)里的人工智能系统,以及那把让男主角不能自拔的Samantha女声。Koosha笑言自己也喜欢该电影,亦觉得两者性质相近,但比起电影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Koosha由始至终都认为,人工智能只是作为辅助。“当然,电影里的情节说不定有天成真,不过我相信人类的交流会永远存在。或者有些人喜欢戏里的相处方式,这是每个人的选择,但至少我不在其中。”

 

 

当Yona可以全天候无间断地存在于真实世界,制作部分也能简化得只需花上一个小时,就可完成一首歌的创作,人类从而得以更善用时间去感受生活。然而在便利的同时,人工智能将来会否摧毁人类,Ash坦言无法预知,只希望AI能以各种方式辅助人性。“未来世界或许会由机械化系统主导,但我觉得无须因此而恐惧,重要的是谁来执行和拥有这些科技。我不会将人工智能视为‘人’,正如我们的公司名称‘Auxuman’,它是种辅助人性的工具。”

 

Ash Koosha在香港国际诗歌之夜


 

诗人也要搞清楚,什么是自我

 

首次带同Yona来港的Koosha,此行最主要的活动是参与“AI——诗歌母语的翻译”讨论会,同场出席的还有另外几位诗人,其中包括来自加拿大的AI诗歌创作者David Jhave Johnston。2017年,他构思并编写ReRites——一个持续的人工智能人机写作实验。透过向AI机器人投喂文本,David单单去年就创作了四千多首诗歌。只是,AI纵使能生产超乎想象的量,质素上却从没任何保证。“虽然AI读诗和写诗的速度很快,但大部分的创作都是垃圾,需要自行雕琢文本,偶尔才会生成优美的诗句。”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用人工智能创作诗歌呢?“这种创作能够对财富集中化进行挑战,也能对去中心化的想象带来解药。”当新生儿通过聆听学习语言,AI机器人则透过投喂的文本学习。透过以诗歌与论文的形式出版《人类+AI》的研究结果,David藉此探讨人工智能的作用,想法亦与Koosha相近。“好像Google和Facebook,都是利用AI而成,而它在监控我们的同时,也改写着每个人的人生,是非常重要的辅助者。”

 

同场的另一诗人John Cayley,讲到当今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以“盛夏”来形容之,并认为它是作为社会化过程的重要讨论。“文学是人类创作的历史,但这在AI领域是缺乏的,任何复杂语言都不在这个考虑范围之内。”在讲座的尾声,他更特别警惕诗歌界的朋友,对这个议题的关注程度需要更为重视。“如今人们不会再像以前般,排队去买拜伦出版的诗集。通过对AI的运用,驱使人类提高对审美概念的关注,而科技对语言带来的影响,诗歌界承受的远比艺术界大,诗人对此应该更加关注。”

 

(左二:John Cayley、右二:David Jhave Johnston)

 

作为“香港国际诗歌之夜”的策划人,宋子江谈到今届大胆举办这个讲座,在于人工智能于国际诗歌这个范畴,属于非常前沿的议题,例如柏林国际文学节就曾大范围探讨过相似议题,IPNHK作为国际诗歌节,无法对世界诗歌的前沿议题视而不见。“近年来,微软、谷歌(Google)、清华大学等都有以诗歌作为研究人工智能的手段,最著名的莫过于微软开发的人工智能诗人小冰。诗歌肯定有某种特质,吸引了科学家进行应用,因此我们想了解他们对诗歌的想法。宗教学学者郭婷博士对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的研究给我很深的启发。随着人工智能在生活上愈来愈普及,有天它会以某种方式进入写作的领域,将来人工智能也许令写作的媒介发生巨大变化。这个问题,无论是好是坏,各国诗人都要共同面对,值得大家去思考。”

 

正如Koosha和David所讲,人工智能是作为辅助的工具,人类与人工智能难以比较,亦无须比较。举行关于人工智能与诗歌的讨论会,正是为了抗衡不经深入思考就作判断的思维,反对过于简单地本质化人类的自我或者人工智能;相反,以人工智能作为切入点,讨论何为人,何为诗人,何为诗歌,讨论这些每位诗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才是宋子江举办是次讲座的初衷。“我们举行这个研讨会,不是要去判断人类和人工智能谁写得好,这种比较没有任何意义,这也不是科学家通过诗歌来研究人工智能的目的。正如郭婷博士所研究,近百年前,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科学家阿兰•图灵,早就努力通过机器来模拟人类自我,这种背后有巨大哲学命题的科学研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我觉得诗人也要搞清楚‘什么是自我’这个问题。在这点上,两者的确有对话空间,但是这场对话似乎晚了数十年。”

 

*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虚词”(p-articles.com)




 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9专辑 
胡涛《一艘“诗人船”的十年》世纪对话:言说与沉默——安娜·布兰迪亚娜、弗罗斯特·甘德对谈北岛《言说与沉默》安娜·布兰迪亚娜《沉默和原罪之间的诗歌》路易丝·杜普蕾《语言生活》黄有源《极好的沉默》毛子《我把说出的,重新放入沉默之中》马图拉《信噪》
余幼幼《文体与性别》四元康祐《绳,剑,咸水和西瓜》郑小琼《诗歌之胃》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9作品选(亚洲篇)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9作品选(美洲篇)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9作品选(欧洲篇Ⅰ)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9作品选(欧洲篇Ⅱ)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9作品选(非洲&中东篇)在爱沙尼亚,爱与伤疤是同一个词——马图拉访谈爱是最神秘的一份装置艺术——简·博文访谈囿于书房的人——黄有源访谈今夜,我想念了自己一秒钟——钟国强访谈诗是发生在身体里的一场舞蹈——路易丝·杜普蕾访谈四元康祐:我希望触动活生生真实的人的内心

“拒绝昼与夜的平衡” ——东欧七诗人片谈

黑暗时代的新新不息之力——人工智能与心灵密码


[点击标题阅读]

 长按识别二维码 

《今天》需要读者






今天荐读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另一条河流

让语言和精神的种子在风暴中四海为家

《今天》杂志网站


www.today1978.com


今天文学

©版权所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