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公号:ohistory
呈现在诸位眼前的这份年度书单,是《东方历史评论》创刊以来第六次发布年度历史图书。我们的选择并不全面,也不无主观,却坚持着自己的眼光。2019年是21世纪“10年代”的最后一年,也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中文世界的出版却面临着某种意义的萎缩和退化。这再次提醒我们,那些“正统史学”之外被遮蔽的人和事,以及被忽略的历史面相。
不过人们也看到,历史学家这一群体正在重新理解自己的角色,那些质疑和“反叛”的声音,可谓正当其时。我们有理由相信,阅读将一如既往地有助于人们建立、守卫常识与理性,并以此抵抗人类自由与进步的威胁。杰出的历史著作将帮助我们有效地理解过去,认识当下,进而审慎地思考未来。
在即将到来的春节假期,我们将推出入选图书精彩书摘。欢迎继续关注。
——《东方历史评论》编辑部
作者: (英)彼得·沃森
出版方: 译林出版社
译者: 张凤 / 杨阳
彼得·沃森用迷人的叙述手法,对20世纪欧洲、美国几乎所有主要的知识发展作了全景式描绘。他将过去100年的科学、艺术和社会经济趋势联系在一起,讲述了一个“个人主义”不断加强、科学飞速进步的宏大故事。此外,作者对20世纪重要思想家的著作作了一番野心勃勃的总结,试图将其拼接成为一个连贯的叙述。这些碎片在他手里变成了马赛克的一部分,读者得以领略思想史“更大的画面”,在了解过往的同时,试着去领会未来将把我们带往何处。
作者: (美)傅高义
出版方: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译者: 毛升
本书考察1500年以来的中日交流史,作者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经线,编织出中日各自的总体社会结构,尤其是贸易、外交、变革与战争方面,关注点落在三个时期中日关系的结构性变迁。作者坚信中日关系比世界上任何国家之间的历史都悠久,不是一部“恨史”,战争和不快只是一段偶然的历史,故而希望能弥合历史创伤,成为彼此尊重的合作伙伴。作为通晓中、日文的第三方,本书的出色之处在于作者汇集三方资料,试图用新的建设性视角,去看待当下处于紧张而复杂的中日关系在历史上的展演。
作者: 杨念群
出版方: 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恰逢五四一百周年,本书一反历史学界大规模“纪念史学”之风,打破关于“五四”的种种主流叙事和八股论断,讲述了关于五四的另外一个漫长的故事。笔力新颖雄健,纵横捭阖,横跨政治史、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多元领域,另辟新径展现了“五四”被遮蔽的,或者说有意被忽略的面相。与此同时,作者杨念群教授延续自己一贯的文学反叛精神,在史学研究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文体意识,同样是对学术八股的迷人挑衅。
作者:(德)斯蒂芬·穆勒-多姆
出版方: 索·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译者: 刘风
于尔根·哈贝马斯是仍然健在的少数世界级思想家,本书不仅全面记录了哈贝马斯的生平与思想,展示其哲学理论及其产生的背景;同时也非常细致地书写了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哈贝马斯,如何在几十年中不断地介入到重要的公共议题之中,从而让人看到了一个持续关心世界,思考人类共同生活如何可能的伟大心灵。 面对当下世界的民粹高涨,威权主义重新崛起;在这个所谓“后真相时代”,事实与智识不被尊重,人们之间的沟通、理解变得愈加困难,此时阅读这本传记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借由本书,人们得以更好地理解哈贝马斯的思想与言说,进而守卫公共领域,抵抗那些威胁人类自由的力量。
作者: 钱锁桥
出版方: 新民说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把本书定位为“叙述林语堂跨文化之旅的智性传记”,同时,也堪称是对林语堂的知识思想考古。在二十世纪中国的重要知识思想资源中,林语堂无疑是重要一位,却也是仍被忽略的一位。本书以现代中国知识史作为背景,追寻林语堂的跨文化心路历程,在胡适、鲁迅之外,作者“打捞”出林语堂,重新发现了作为思想家的林语堂。这部传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集数十年之功,挖掘稀见资料,填补了以往林氏研究诸多空白。他的追寻之旅,亦是探寻现代中国重生的可资利用的精神资源,这正是持续一世纪仍未解决的中国命题。
作者: 陈力卫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旅日学者陈力卫的这本专著,聚焦于近代以来中日词语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这个问题意识之下,内容却是一个个具体而重要的主题,比如中国近代以来的留日学生如何将日本翻译的新词带入中国,比如具体词语如“主义”在此过程中演变的脉络。作为一位中国学者,陈力卫长期致力于日文语言史研究,并在这一领域开掘出令人尊敬的研究成果。事实上,这本著作的成功也得益于作者“思想史”方面的功力。由于语言提供了新的思考框架甚至世界观,因此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往来”,不仅关乎语言史,也实质性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思想变迁,乃至思想命名之下的行动。
作者: 费孝通
编撰: 张冠生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本书记录了费孝通先生在各地调研和思考,记载了调查过程中的大小事件,浓缩了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种种困惑与问题。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一直是制约发展的缰绳。费孝通先生晚年扎根乡土,不改其志,追索国家转型过程中面临困境的解决之途。书中丰富的社会材料,恳切的人文关怀,睿智深沉的远见,可视为费孝通先生留下的一份丰饶而复杂的精神遗产。
作者: 罗新
出版方: 理想国 |上海三联书店
北京大学历史系罗新教授的学术随笔,本书标题所提炼的“问题”来自作者在“ 东方历史评论年度沙龙”上的一次主题发言,也是他多年以来对“历史”和历史学的反思。书中很多内容如超越民族主义史学、古代民族的起源传说、历史研究的想象空间等话题,令人耳目一新。对于重建公众历史常识、打破历史“神话”与“迷思”,无疑大有裨益。
历史学家这一群体重新理解自己的角色,他们的质疑和“反叛”,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今天的世界,可谓正当其时,意义深远。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