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通史》第70集:忽必烈大帝
唐太宗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第七十集:忽必烈大帝(上)
第七十集:忽必烈大帝(下)
第七十集:忽必烈大帝
成吉思汗陵
春寒料峭,闪电河水冰消雪融。每到夏季,这片肥沃的草甸上开满金莲花,因此得名金莲川。正是在这片金莲盛开的草原上,忽必烈广纳贤才,组成了著名的“金莲川幕府”。忽必烈把这里作为他统领漠南、汉地的王邸驻地,并兴建开平城。魏坚:建开平前后这个阶段,他手边已经积聚了一大批人,有能征惯战的武将,有深谋远虑的谋士,有饱学的儒士,道家、和尚全有,包括汉人、契丹人、渤海人,他什么人都用,这个成为他后来占有天下之后,能够建立王朝这样一个伟业,一个最基本的干部的储备。陈高华:忽必烈明显对中原的文化感兴趣,他从河北地区找了一大批当时的知识分子,进了他的幕府,就在他身边帮助他介绍中原的文化,帮助他出主意,其中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刘秉忠。刘秉忠从小就饱读诗书,当过道士,后来又出家为僧,他精通道教、佛教以及儒教的教义和礼仪,刘秉忠多才多艺,他是个出色的画家,是个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建筑学家,后来在师祖海云法师的引荐下,来到忽必烈的身边,于是,刘秉忠又成为了一名政治家。刘秉忠曾向忽必烈呈上一份“万言书”,这是一份结合中国古代政治逻辑和蒙古制度的治国方略。包括采汉法,设学校,选人才,禁屠城,安定民,轻徭役,减赋税,兴水利,劝农桑等等,其中采汉法是刘秉忠治国理念的核心,忽必烈对万言书几乎是全盘接受。陈高华:反映刘秉忠治国思想的主要就是他的万言书,他里面提出了一个纲领性的一句话,就是以马上得志,不能以马上治国。就是说蒙古人可以通过军事的手段征服一个广大的地区,但是你要治理这么广大的地区,你不能用军事征服的手段,所以这是刘秉忠政治思想的中心。第二点,他这个万言书讲了一个话,要尊奉孔子,他说只有尊奉孔子,将来的基业,你这个国家才能稳定的,我觉得刘秉忠这个话,忽必烈听进去了。
在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一座名为天宁寺的寺院正在恢复重建,这里正是刘秉忠出家的寺院,邢台,也就是当时的邢州,正是刘秉忠的老家。在七百多年前的忽必烈时期,天宁寺也曾有过一次恢复重建,那次正是得益于忽必烈依照“万言书”的理念,对汉地治理进行的改革。当时的邢州作为封地,归属于两个蒙古贵族,一开始,他们延续了游牧民族对于征服地区的治理方式,横征暴敛,搜刮无度,致使当地百姓纷纷逃亡,结果,原来的一万五千户最后只剩下五六百户人家。这两名贵族无计可施,只好求助忽必烈。忽必烈任命自己的手下脱兀脱、张耕为邢州安抚使,刘肃为商榷使,依照汉法恢复农耕、赋税等。新政大实施,一月之内,户增二万,邢州一跃成为当年地方政绩考核之最。此后,忽必烈又相继在自己的封地关中设宣抚司,在对南宋作战基地河南设经略司,为日后统治中原汉地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漠南领地,只是帝国微不足道的一角,忽必烈需要更大的舞台展示他的能力。机会不期而至。公元1252年,忽必烈受蒙哥汗之命,率大军南征大理,忽必烈自六盘山下南,抵达四川松潘,兵分三路,穿越吐蕃东部,迂回包抄,攻克大理。之后,忽必烈在刘秉忠的劝阻下,一改蒙古军队屠城的做法,使用怀柔政策,使后面的军事行动异常顺利,云南平定。汉地改革的成效,远征大理的成功,极大的树立了忽必烈的威望,然而,却也给忽必烈带来了危机。魏坚:忽必烈随他的势力的不断扩大,经济不断地发展,手头的钱粮越来越多,那些人就会说,你看,你这个兄弟在南边越闹越厉害,他有那么多的东西,他给大汗给了多少,他都自己留下来了,他可能有不轨之心。这说的话多了,蒙哥汗也信了,于是就说查查他,用过去的词叫钩考,用现在的话说叫审计。钩考异常严厉,忽必烈许多所谓违法逃税的事实被查了出来,手下主要官员几乎被一网打尽。哥哥是否已经不再信任自己?忽必烈感到忐忑不安。他决定听从手下幕僚的建议,亲自前往哈喇和林面见蒙哥汗,向兄长认错。李晓:他当时应该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吧,他不知道他认错了之后,他的哥哥是否会再信任他。这次冒险觐见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史书记载,兄弟二人捐弃前嫌,彼此张开双臂拥抱了对方。然而,忽必烈的权利,特别是兵权却被大大削弱,直到两年之后,机遇才再次来临。公元1257年,蒙哥汗着手实施消灭南宋的计划,继续在祖宗的基业上扩大版图,忽必烈被委以重任。进攻南宋的军队共分三路,总数十余万人,忽必烈从东侧正面出击鄂州,蒙哥汗则亲帅大军攻打四川,兀良合台自云南出兵,攻入越南,然后经广西北上,以此形成对南宋的包抄。公元1258年二月,蒙哥汗的大军南渡黄河,蒙古政权第一次大规模征服南宋的军事行动开始了。合州钓鱼城,地处嘉陵江、 涪江、渠江汇合之处,即是南宋粮食北运补给的重要运输通道,也是蒙古大军挥师南下的必经之路。南宋为扼守交通要塞,把依山而建的钓鱼城作为了军事防御的前哨。钓鱼城不仅地势险要,而且军事防务固若金汤,蒙古大军只能选择围城,蒙哥大军苦战6个月依然久攻不下,蒙古大军损失惨重。公元1259年8月11日,蒙古帝国的第四位大汗蒙哥在合州钓鱼山下去世,蒙古大军北还。池开智:蒙哥战死在攻城的前线,这个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第一个,它缓解了南宋的灭亡时间,二十多年。第二个,阻止了蒙古军队向非洲的进军,第三个,也遏制了蒙古向整个欧洲扩张的浪潮,所以它对世界中古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蒙哥之死对蒙古帝国无疑是重大损失,但是对忽必烈来说,却提供了一个绝好的上位机会。当时,忽必烈正在向鄂州(今湖北武昌)进军,蒙哥死讯传来,他采纳了谋士郝经的计策,一面与南宋宰相贾似道议和,一面迅速撤围北归,进驻燕京。蒙哥死后,拖雷家族最小的儿子阿里不哥得到蒙古各势力的普遍拥护,以蒙哥合法继承者的面目出现。阿里不哥试图诱使忽必烈回到和林,再逼他就犯。但忽必烈对弟弟的计谋十分清楚,他不会轻易离开经营多年的漠南大本营冒失北上,双方矛盾日趋激化。公元1260年三月,忽必烈在开平城召开忽里台大会,随后宣布即大汗位,并首次采用汉族王朝的年号—中统纪元,史学界一般把1260年当作元朝立国的开始。一个月后,阿里不哥在和林召开忽里台大会,宣布自己为蒙古大汗。兄弟俩之间惨烈争斗的序幕。阿里不哥的支持者是蒙汗的旧臣以及西北各部汗国的统治者,而忽必烈的主要盟友是伊儿汗国的开创者旭烈兀。魏坚:其实从开始阿里不哥的军事力量应该很强,而且那帮人,那些老的蒙古宗王都支持他,但是,忽必烈的意义在于,一个他有一批人,能征惯战、出谋划策的一批人,再一个,他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打仗,某种意义上,古代也罢,现在更是这样,打钱啊,你得有经济。没经济是打不上去的,所以,忽必烈后来居上。陈高华:忽必烈一个最大的优势,他掌握了汉地,后来有个记载的很清楚,当时阿里不哥在哈剌和林,汉地的粮食送不过去,和林就发生了饥荒。忽必烈一旦把汉地的粮食控制住了,那和林城整个就支持不下去了。四年之后,争斗终见分晓,走投无路的阿里不哥向哥哥认输。兄弟相见,感慨万千。忽必烈问弟弟:“我们兄弟的争斗到底谁对谁错?”阿里不哥回答说:“当初是我对,而现在,是哥哥你对了。”失败者受到审讯,但阿里不哥作为成吉思汗的子孙得到宽恕,公元1266年,阿里不哥神秘死去。蒙古帝国正式开启了忽必烈时代,蒙古政权在经历了多年的征伐之后,统治重心开始南移。忽必烈登上汗位,便一改蒙古族传统的生肖纪年法,以中统为年号。中统五年(1264),又改元为“至元”,至元八年(1271),他选取《周易》“大哉乾元”之义,定国号为“大元”。“大元”也就是此前大蒙古国的汉式国号,标志着忽必烈领导下的蒙古政权已向中国王朝发生转变。大元伟业,势必先要完成蒙哥汗未竟的事业,忽必烈再次把攻打南宋提上日程。他任命阿术为主帅,采纳南宋降将刘整等人的建议,“先事襄阳,浮汉入江”,把攻击目标锁定在了南宋的主要据点—襄阳。
襄樊,即襄阳与樊城,是夹汉水而建的两座城池,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在此苦心经营10余年,建立了非常坚固的防线。特别是汉江南岸的襄阳,东北两面汉江为堑,西南又有象山为防。城墙高大,护城河宽阔,被称为铁打的襄阳。王先福:因为当时,就是蒙古军队进攻南宋的时候,它实际上应该有三条线路,第一条线路就是东线,就是直指南宋的都城临安这一块。第二条线路就是通过襄阳南下江汉平原,这是中线,第三条实际上就是西线,就是从关中盆地进入川西,进入四川,这是三条线路。那么这三条线路刚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南北三条的主要通道,所以北方的军队要进攻南方,它必然需要通过中线这一点,经过中线这一个就必须要到达襄阳。
攻打襄阳,势必是场硬仗,元军加筑城堡、训练水军,一个个扫清外围据点。忽必烈特意让两名回回工匠制作了一种特殊的大型投石——“回回炮”,这种威力巨大的武器在攻打襄阳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后来也被称“襄阳炮”。至元十年(1273)正月,襄阳城已经被蒙古军队围困五年,蒙古军地切断襄、樊之间水上联络,同时用回回炮猛攻,樊城陷落。二月,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襄阳失守,南宋后门轰然洞开,忽必烈任命伯颜为统帅,率大军沿江而下,兵锋直指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守军纷纷投降。公元1275年二月,贾似道率宋军于丁家洲阻截元军,大败,元军势如破竹,占领建康、镇江、常州、无锡等地。至元十三年(1276),元军攻克临安,谢太后率赵显投降,随即被押送大都,南宋宣告灭亡。南宋遗民开始为宋王朝的覆灭做最后的挣扎,至元十三年五月(公元1276年),8岁的益王赵昰在福州被拥戴为帝,是为端宗。两年后,端宗惊病交加而死,弟弟赵昺继位,流亡的朝廷败走崖山,元朝水军很快在崖山海面发起攻击,海战异常惨烈,南宋水军大败。陆秀夫抱着八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而死,随行的十余万军民相继跳海殉国,南宋残余势力被彻底消灭。
崖山海战之后,南宋的另一位重要人物也被押送到元大都,他就是曾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文天祥得到了忽必烈的优待,忽必烈让手下的大臣反复劝降文天祥,许以高官厚禄。然而文天祥始终不肯归降,反而写下数篇诗作,表达对南宋的一腔忠烈之情。“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忽必烈很欣赏文天祥的气节,甚至亲自召见劝降, 忽必烈说:“你若是像忠于南宋那样效忠于我,我就让你当中书宰相。”文天祥答:“我身为宋状元宰相,宋亡,唯可死,不可生。”忽必烈又说:“你要是不想当宰相,可以为枢密。”文天祥这次回答更干脆:一死之外,无可为者。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公元1283年),文天祥走向柴市刑场,途中且歌且行,悠然自得。围观的人们堵塞了道路,到达刑场,文天祥临行绝笔:唯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他向旁边的人问清方向,向南跪拜,从容就死,时年47岁。 陈高华:我们都很同情南宋,南宋灭亡了很可惜,实际上南宋到后来,它的腐败程度,它的破坏程度,实际上绝对不比元朝差,它的整个社会矛盾之尖锐,已经到了维持不下去的地步了,忽必烈灭南宋,他建立了这么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际上可以说,今天的中国之所以能有统一多民族国家,基础就是忽必烈时期打下来的。刘晓:从唐末以后,中国史几百年来的分裂格局局面,崖山之战之后,元朝又统一了整个中国,而且这次统一的,或者大一统的规模,远远超过以前的汉唐时代,应该说忽必烈奠定了现在中国的疆域、版图。结束分裂,天下重归一统,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南越海表,北逾阴山,忽必烈建立的大元帝国,版图辽阔。这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建立的第一个全国性政权,如此一个民族众多,文化多元的国家,需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管理呢?在中央,忽必烈建立起以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为核心的汉式官僚机构。其中,中书省是中央最高决策与执行机构,枢密院与御史台分掌军事与监察大权。忽必烈曾形象地把中书省和枢密院比作是左、右手,那么御史台就是来监督和医治这两只手的,由此看出着三个机构在元政权中的重要性。在地方,元朝逐步确立起行省制度,行省简称省,起先是中书省派出机构,以后逐渐固定为地方行政区划。全盛时期,元朝在全国共设有11个行省(包括在高丽建立的较为特殊的征东行省)。行省之下,还设有宣慰司、路、府、州、县等各级机构。这也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而“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元朝的国家军队主要分为宿卫军和镇戍军两大系统,宿卫军由怯薛军和侍卫亲军组成。怯薛属蒙古旧制,兼具大汗宿卫,宫廷近侍、行政管理、乃至官员储备等多项职能。侍卫亲军则是忽必烈仿照中原王朝制度建立的军队,最多时达二十余卫。镇戍军主要由蒙古军和汉军组成,蒙古军又叫探马赤,设三个都万户府,负责镇守江北,而汉军各万户则主要镇守江南,尤其以长江沿线为布防重点。由于对金莲川幕府中汉族大臣的倚重,忽必烈早期对汉地的统治一直采取诸侯世袭制度,直到公元1262年,汉地实力最强的军阀李璮,发动了一次威胁政权的兵变,这让忽必烈受到极大震动。而李璮也是忽必烈最为信任的汉族大臣王文统的女婿,兵变平息之后,忽必烈下令处死王文统,由此同时开始削除北方汉人世侯势力,实行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并逐步推行选官任人方面的四等人制,汉族大臣政治上受到压制。刘晓:他的统治是采行汉法,但是又有所保留,当时人们是有一个评价,叫内北国而外中国,表面上是汉制,骨子里面是包装了很多蒙古的旧制,叫内蒙外汉,这种蒙汉杂糅的体制,应该是忽必烈治国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今天的二连浩特,是中国北方一座繁忙的边贸城市和陆路口岸,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中国商品从这里运出边境,穿越国境的铁路线也是连接欧亚大陆最为便捷的大陆桥。700多年前的忽必烈时期,这里也是大都通往和林的重要站赤——玉龙站。驿站早已设立,主要为传递军情政令和物资运输提供便利。这里是官吏们长途跋涉的补给站,也是各国使节前往大都、上都的休息驿站。忽必烈统治时期,站赤制度得到更大的完善,水陆驿站遍布全国,形成了以大都为中心的稠密交通网,遥远的新疆、云南、西藏、东北都可到达。随着驿站的建立,连接大都与各地的道路也得到修缮。大都向东,通往通州,再到 蓟州(今蓟县),然后分四路,通往东、北。大都向西,则通往昌平,到达榆林站分道,通向上都、山西。大都向南,则由良乡、涿州南下。陆路交通网络建立的同时,大都通往南方的重要水道,也就是今天的京杭大运河也全面贯通。交通的畅达带来了文化的融合,元代社会进入了大发展时期。科技发明开始出现,在元大都的宫殿里,甚至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台机械自鸣钟。这个名为“大明殿灯漏”的报时装置,由水力驱动,外形为八角宫灯,已经具备了显示小时、分钟并自动报时的功能。发明这台自鸣钟的郭守敬,是元代杰出的天文、水利、数学、仪器仪表制造专家,一生科技成就有二十几项,遥遥领先世界水平,由他参与编撰的《授时历》更是中国古代一部精良的历法。《授时历》中所定的一回归年为365.2425日,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仅差26秒,和现代世界通用的公历完全相同。魏坚:元朝的很多科学家涌现出来,因为啥,中西交通的打通,原来西征时候打败的那些地方交通上很多的壁垒,都被打通了,所以西方的阿拉伯运算,西方的科技大量地涌进了中国,这样就使中国的科技,当时就有了非常兴盛的发展。权力架构的完善,科学技术的发达,归根结底是为了发展生产,汉地的经济命脉在农业。忽必烈十分清楚,要保持社会的稳定,国库的充盈,就必须重视汉地的经济发展模式。为此,忽必烈设立了管理农业的“司农司”和水利建设的机构都水监,并颁布法令,禁止毁农田为牧地,限制贵族占有过多的“驱口”,召集逃亡,鼓励开荒,并将屯田推广至全国。忽必烈时期编写的著名农书《农桑辑要》,以及后来的《农书》和《农桑衣食撮要》都对元代的农业生产起到了推动作用。农业需要发展,对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的改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收割用的镰刀,种类增加了,耘锄、镫锄、耘荡等中耕工具也发展起来,大大减轻了除草、疏泥等费时费力的劳动。农田水利机械和灌溉工具也推陈出新,牛转翻车、高转筒等各种水车广泛应用,水轮、水砻、水转连磨等也比前代更趋完备。元朝的经济支柱沉底抛弃游牧经济,而为农耕经济所取代。雄才大略的忽必烈自然不满足于仅仅过上富足的日子,他的榜样是祖父成吉思汗,他要为他的黄金家族继续开疆拓土,掠夺财富。这一次,忽必烈把目光投向了东南亚。新的征伐目标很确定了:日本、占城、安南、缅国、爪哇、高丽等。忽必烈海外征战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海边的日本。在五次招抚不成之后,忽必烈发起了第一次征日。至元十一年(1274)三月,忽必烈命令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率领屯田军、女真军及水军一万五千人渡海征日。大军在博多湾(今九州福冈附近)等处成功登陆,但因遭遇台风袭击,战船大部被毁,只得无功而返。第一次征日的失败并未让忽必烈灰心,至元十七年(1280年),征日本行省组建。至元十八年(1281年)五、六月间,两只庞大的远征军分两路渡海,开始了第二次征日行动。然而,这支总计十四万人的军队在进攻之前再次遇到了台风,八月一日夜,飓风大作,波涛如山,元军舰船在飓风袭击下互相撞击,遭到极大破坏,元军士兵纷纷坠海溺亡,十四万大军生还者不足五分之一,前近代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远征就这样失败了。此后,忽必烈虽然又先后三次重组征东行省,但直到去世,忽必烈再也没能派出一船一卒前往攻打日本,因为庞大的征需已使百姓不堪重荷,国家财政岌岌可危,这成为他终生的遗憾。而他对东南亚各国的征服,也均以失败告终。刘晓:如果说海外征战对忽必烈个人的影响,就是他耗费了很多的钱财,他的财政危机显现出来了,这个时候的忽必烈就不得不开始重用理财大臣,而理财大臣受重用了,就引起而来一系列的多米诺骨牌的效应了。大量的军费开支和国家建设投入,使帝国的财政开始出现赤字。而汉族理学大臣们面对棘手的经济问题已经无能为力,忽必烈启用了善于理财的色目人阿合马。阿合马不负重托,实施了一系列新政以增加帝国的税收。他把所有合格的纳税人登记在册,实施国家专卖制度,如盐、茶叶、药材甚至铁器都在国家专卖之列,并且加税。同时,还通过发行纸钞来增加国库收入,从公元1262年到公元1282年,阿合马一直总理国家财政,为国库赚取了大量金钱。阿合马的横征暴敛与专横跋扈遭到汉族儒臣的强烈抵制,也引起不少蒙古权贵的嫉视。公元1282年三月十八日,阿合马在忽必烈巡幸上都时,在大都被人设计刺杀。阿合马死于党争之后,卢世荣、桑格相继成为继任者,然而二人在推行财政改革的过程中,相继与元朝权贵和官员的利益发生冲突,他们的下场与阿合马大致相同。理财大臣们最终也没能解决帝国严重的财政问题,而暮年无情地降临到忽必烈头上。他手下汉人幕僚一个个相继死去,他最钟爱的妻子察必先他去世,五年后,他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真金太子又英年早逝。或许因为打击的接二连三,或许因为太过孤独,忽必烈开始越来越严重的酗酒,而暴饮暴食带来的身体肥胖和痛风几乎使他难以行走,他的健康迅速恶化。至元三十一年(1294)正月初一,按以往惯例举行的元旦朝贺,因忽必烈的病重而被迫取消。半月之后,忽必烈病危。正月二十二日夜,元王朝的创建者忽必烈去世,享年80岁,在位35年。
他的遗体,被安葬于成吉思汗等四大汗在漠北的陵地——起辇谷。忽必烈的生命在悲情中谢幕,但他创立的元朝帝国并为因他的离去而立即走向衰落。跟他的祖辈一样,忽必烈的武力征伐给被征服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但不一样的是,忽必烈不仅是旧世界的破坏者,更是一个新秩序的建设者。他建设新制,实行汉化,在汉人儒臣的影响下,忽必烈和他的蒙古同胞收起屠刀,接受汉文化改造吗,这是了不起的文明与进步。刘晓:如果说忽必烈是个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一点也不过分,因为他年轻的时候就思大有为于天下,确实也注意吸纳各族的人才,而且也顺应了当时统治的需要,行汉法,这都是后人称赞的方面,而且他开创了大一统局面,这个也是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而来一份宝贵的遗产。魏坚:由于大元王朝建立,整个中华大地从战乱当中,一下子平静下来,恢复了生产,大家都安居乐业的过日子,所以忽必烈在这一点上,他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性人物。忽必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征服和统一中国南北的少数民族皇帝,也是历史上第一位有效治理全中国的少数民族皇帝,他创立的“内蒙外汉”两都巡幸的一国两制模式,给后人以启示。元朝,也从忽必烈时期进一步打开了南北经济文化和交流融合的通道,打开了中国通往世界的通道。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魏孝文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他们在各自的时代舞台上叱咤风云,各领风骚,对当时和之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元世祖忽必烈完全可以当之无愧的加入中国历代伟大帝王的名单中。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图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西北孤莲
主编微信:xuzhigang1129639299
更多精彩,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