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进经方讲座-25-太阳证及经气的对化与自衡
张仲景把太阳病分了两大类,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太阳伤寒是麻黄汤证,有麻黄、杏仁、桂枝和炙甘草,伤寒论说症状是浮紧脉、无汗,那就证明寒气把他伤到了,把皮毛闭塞住了。人体要打开就要通过恶寒和发热,现在一般理解麻黄把皮毛打开宣肺,你看麻黄长得一根一根的就像毛发。绿色的走肝,就是左升的方子,走木火之气是往外膨胀、发汗的。桂枝和炙甘草辛甘化阳,这两个都是强心药,所以汗为心之液。想出汗一定要加强心脏的力量,杏仁可以增加肺的津液,因为肺主皮毛。肺法象天幕,想有云气升腾得给它水液。心脏的搏动加强,肺里的津液变成汗出来,这样做就会一汗而愈。
按照辅行诀上的解释,那是经方的鼻祖,以前不是按咱们现在的思路创造经方的。它是按照汤液经法的五味化合来组方的,可惜就一本也失传了,咱们就看不到原文了。现在咱们看到的是张大昌通过记忆写下来的,后来把几个徒弟的抄本综合到一起出的书。《辅行诀》记录了一部分《汤液经法》的东西,从这里能看出张仲景收录的汤液经法的那一部分内容。所以经方不是张仲景创造的,伤寒论是他收集了他之前的所有的经方,他把这些经验之方归类成了六经。经方应该是黄金比例的经典之方,动了药量效果就不如原来好,一般不要随意加减。不懂里面的药力化合加减了就会变成了别的药,这些经方从功能上和气味化合上解释都是很完美的。
杏仁是苦味的,炙甘草是甜味的,甘苦化咸就增加人的津液和汗水了。不是因为加了蜂蜜变成甘味了,甘草本身就是甘味的,用蜂蜜炙过后强心的力量更大。把甘草先加蜂蜜闷几天后再炒一下,就有了一点焦苦之味了。焦苦入心,但是主要还是甘味,实际上它是走脾胃的,治疗心脏病炙甘草是主药,它的量最大。只要是强心的时候一定要用炙甘草,解毒的时候才用到生甘草,所以伤寒论里用到炙甘草的时候特别多。
麻黄苦温,桂枝辛味的,和甘味的炙甘草合成强心阳,甘苦化咸补心了。又加强心脏作用了,他就出汗了。杏仁白色的入肺,虽然是苦味的,但它已经和炙甘草化合了,甘苦化咸,咸能令津液生。用杏仁的目的是在加强心脏力量后,会火克金,加杏仁可以保护肺脏。汗液是通过肺走皮毛的,出汗多会伤到肺的津液,肺太燥就出不来汗了。
张大昌以前的人们都不知道气味化合的理论,只是通过某一脏腑的功能去考虑张仲景的思路,经方开始的时候气味化合的成分比较大。因为《汤液经法》的作者是一个厨师,他把气味的原理发扬光大了。他从治病到治国,再到做饭都是以五味和五行为基础变化来的。所以古人的思想没有那么复杂,把原理掌握住就能运用到各个角落。现代人搞的越复杂就越麻烦,还抓不住真理,其实真理很简单。咱们研究伤寒论一定要结合辅行诀,看张仲景设计方子的原意,把气味化合与咱们现在的理论结合起来会更清楚。
麻黄汤在临床上经常用到,不但能冬天用,夏天用到的也特别多。夏天正出汗的时候,一下到空调屋里一吹,就是恶寒、发热的麻黄汤证。这就是人造的伤寒,冬天受寒是天地的正气,这都不是疫病,麻黄汤就解决了。如果是非时之气造成的,冬天该寒的时候成了热了,外寒内热就容易出现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一票人都得这些病。
前两天我治疗了一个手足口病人,现在夏天是手足口的高发期,其实大部分是现在人们的生活习惯造成的。所有的手足口病都是心热脾寒,夏天是心火正旺的时候,又是肠胃最寒的时候。再加上小孩们喝牛奶、饮料、吃冰糕,寒气伤到脾胃了。了解了病因治法就特别简单了,这样的孩子上医院检查,高烧三十九度多。一般嫌医院里人多,味道不好,不愿意住院。回去输液还是烧,一摸肚子特别胀,舌苔白厚。说明不但有湿而且有实了,不是单纯的湿腻。手压倒少腹大肠这里不让压,说明大肠里有燥屎,高度总结了这就是心热脾寒、脾湿肠燥。
如果发汗就把肠胃的津液发没了,大肠会更燥,脾胃里的湿气也不会通过发汗化开。越发汗对小孩越不好,西医一见发烧就想办法消炎、发汗,抗病毒的药就上了。烧就是退不下来,我给他开了三副药,孩子不愿意喝,就喝了一部分,从肛门里打进去一部分。到下午就拉出了干粪块,我就知道烧快退了。果然吃了一副半烧就退了,他还怕我在中药里面加了西药的退烧药。我让他把西药全停了,他说只要不烧就行了,我说烧两天也没事。燥屎在里面不可能退烧的,用消炎药退烧了还是会烧起来的,里面的肠燥调好了自然烧就下去了,家长就坚持不给孩子用西药的退烧药。把药喝完了一直就在也没烧,孩子胃口大开,精神也特别好。
如果发汗大肠里就会更燥,就成了大承气汤证了。家长就怕把孩子烧成大脑炎,其实反复退烧吧津液伤到,病才会入里成大脑炎的。小孩子感冒发烧是正常反应,不可能那么容易得大脑炎的。就是大脑炎中医也有办法治疗,他们就不知道不让烧的副作用有多大,强行发汗会伤到人的津液和心阳,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想用西药代替心脏的功能,他是在不给它能量的情况下加速它的功能,那样必定会伤到心气,很多就是夺命退烧药,很多小孩子吃了就要了命,从太阳转成少阴了,转成了心肌炎或肾炎。咱们中药是给了它能量,是对心脏有帮助的。
他这个病有一点阳明证,本来是没有阳明证的,老是强行发汗就成了阳明证。心热脾寒属于太阴证,因为手足口在脾上,脾主四肢和口唇。它本身是一次性病毒,肯定要传染,但是肠胃没问题、脾不湿的人是传染不上的。不是每一个小孩子都得这种病,只有饮食方式有问题、脾脏寒湿的孩子才得的。
太阳中风以后,伤到人的肌肉了,症状是恶风、自汗出,怕风还老出汗,在那里坐着都出汗。还有伤寒提纲的所有症状,脉浮缓,已经伤到津液了。不断出汗人体津液就亏失,脉跳的相对来说就慢一点,不像太阳伤寒是高烧、脉浮数,增加热量使劲往外泵出血液。只要出现了这种症状就用到桂枝汤了,有桂枝、白芍、炙甘草、大枣、生姜。这个方子的作用点没在肺上,而是在脾胃上。桂枝可以行肝气,宣发往上走的是脾胃和肝脏。白芍用来收敛,因为他自汗多,是人体在出汗、体质弱的情况下受到的风,转成了太阳中风。
不但是外感的时候容易得这种病,有的内伤像很多人得的植物神经调节紊乱,自己坐着就出汗也可以用这个方子,不一定是表证。是通过强脾胃来治疗的,因为人的抵抗力来源于脾胃。脾化生了血液,走到肝脏化生了营气,胃里的水谷之气经过肺,走到经络化生了卫气。这个方子可以调和营卫,营卫二气不相和才能自汗出,人体就收不住自己的汗液。脾胃是营卫的根源,这个方子通过调理营卫把津液不足,传到肝肺上,然后解决营卫不和的症状,营卫相合出汗自然就收住了。不出汗就不怕风了,问题就解决了。
从药味化合来说桂枝是辛味的,白芍是酸味的,辛酸化甘。甘味入脾还是气血,脾主四肢肌肉。太阳中风了需要解肌,没有在表上不能发汗。他老出汗是表上虚了,而是病在肌肉,浑身疼。生姜和大枣可以产生脾胃的津液,都是黄色的可以补脾胃,这是一个补脾的方子。虚人感冒建其中,把白芍的量加一倍,再加上饴糖就是小建中汤。他本身自汗止不住,再给他发汗就会无效。这种方子西医就不太好理解,他又没有细菌感染,也不含病毒。检查哪里也没事,他们就没招儿了。
桂枝汤本身就是调和人体阴阳的方子,桂枝走阳,白芍走阴。因为作用在肝上,辅行诀上的小泻肝汤和小补肝汤就是桂枝和白芍配合的,一个是补肝,一个是泻肝。辛酸化甘补脾,本身就能防止病邪传到脾上,能加强脾土的作用。先补肝再强脾就是它的思路,桂枝和白芍可以防止肝木克到脾土,它们的化合甘可以补脾土、治未病。这是他组方的原意,辅行诀里面的方子都有治未病的思路,一定要想办法防止传被克的那一脏,这就为咱们研究辅行诀开辟了一条路。酸入肺就能泻肝,因为金克木。
太阳主一身之表,为人身之藩篱,主皮毛。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最长的一个经络,从睛明和攒竹走后脑,经颈项到脊背分成了四条。太阳走表有它的物质基础,它的穴位也最多,计67穴,左右共134穴。每个脏腑的俞穴都在太阳经有它的门户和输出点,它能得到五脏六腑的支援,就有了防御的功能。
太阳膀胱与少阴肾相表里,它们的经络之间有络属关系,所以他又得到肾脏阳气的补充。五脏六腑的元气都能发布到太阳经,去帮助卫外。设计人体的时候,最外面这一层是最严密的,不能让外邪由表入里。如果咱们某一内脏有问题,阳气不足了,它的门户也就空虚了。如果内部情志有问题,外邪就会从门户上注里,忧伤肺、思伤脾。长期思虑过重,就会伤到脾胃,传经的时候就通过孔窍传入到了里面。所以膀胱经有督脉、肾阳和五脏六腑的帮助,这就是它的特性。
第二个特点是它的营卫之性,黄元御在这里有专门的论述。肺主气,气行皮毛则为卫,肝主血,血行经络则为营。然肺藏卫气,肝藏营血,实则皆主于中焦,是从中焦变化而来的。肺气和卫气来源于肝和肺,肝血和肺气来源于脾胃,是脾胃水谷之气所化。中焦者,消磨水谷、变化气血之枢轴也。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在脉外,营卫之气也是在外表,气走到络脉就叫卫气,血走到络脉叫营气。它是气血的一个不同的叫法,它和中焦的关系特别大。
张仲景在桂枝汤里就用炙甘草、生姜、大枣作用点在脾胃上,桂枝、白芍调和营卫。一般的大夫都知道,桂枝汤外证用之调营卫,内证用之调阴阳。所以在桂枝汤基础上加减变化出了很多的方子,其实伤寒论里面有麻黄类的一部分、桂枝类的一部分、柴胡类的一部分,都是加减得到的。
第三是和三焦的关系,这个太阳涉及的面特别广,张仲景说皮毛腠理是三焦元真汇聚之处。在他的脉法上说荣卫气不和,弱了以后三焦就无所凭障和依赖了,三焦和营卫的关系特别重要。《素问》之《灵兰秘典》中说咱们的三焦经是随着膀胱经往下走的,下去潜藏到水中。少阳是水中之阳。少阳之火循三焦网膜升腾而上,生脾胃中土以化水谷,三焦火一下降就能生胃土。所以小建中汤里面重用白芍,就是为了下降少阳胆火、生胃土。水化为气,谷化为津,对膀胱有作用,对中焦的腐熟作用,对上焦如雾的作用。
所以小柴胡汤写在了太阳篇,有人就把小柴胡汤证当成了太阳证,解表的时候就用小柴胡汤比较稳当,大量用柴胡不至于出问题。很多人就受这个影响,不敢用桂枝和麻黄,用大量的柴胡也能发汗。其实柴胡是介于太阳和少阳之间,这两个都能用。
到今天为止六经的气化咱们基本上就讲完了,黄元御写六气解就几张纸,咱们讲了这多节课,所以六气特别难讲。六气在人体生理上的作用是对付外界环境的天然屏障,对外界的六气有个本身的抵抗。太阳寒水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可以抵御外界的热,它是起到制热作用的。阳明燥金是用来制湿的,太阴湿土是制燥的,少阴君火是制寒的,厥阴风木是制火的,少阳相火是制风的。
太阳寒水涉及到手太阳小肠经丙火和足太阳膀胱经壬水两个经络,壬水为主丙火为从。阳明燥金是手阳明大肠庚金和足阳明胃戊土,庚金为主气戊土为从化。少阳相火是手少阳三焦相火和足少阳胆甲木,甲木从化于相火了。太阴湿土是手太阴肺辛金和足太阴脾己土,辛金化气于己土了。少阴君火是手少阴心丁火和足少阴肾癸水,癸水化气于丁火了。厥阴风木是手厥阴心包相火和足厥阴肝乙木,相火从化于乙木了,这是讲的同名的经络化气的关系。
下面咱们讲经气的对化与自衡,这是我通过研究黄元御的理论后自己总结出来的,不是黄元御的范围,他没有提出这些事情。首先是表里的对化,人体非常复杂,咱们中医和西医的生理不一样,完全讲的是经络气化。这六气分成三组对化,就是少阴君火和太阳寒水之间、阳明燥金和太阴湿土之间、厥阴风木和少阳相火之间的对化关系和结果。开始学这些关系可能大家的脑子容易乱,如果把这些理顺了就能明白张仲景为什么出这个方子。
人身之中心为丁火,本热居上,肾为癸水,本寒位下。平人火不上热,水不下寒者,中气之旺也。中气旺则枢轴运转,己土左旋生发而上,东升而化阳气,癸水随之温升。化乙木而生丁火,阴升而化阳也,水从火化,是以丁癸同经而手少阴以君火之令,足少阴癸水从丁火化气。
丁火和癸水是一条经络,癸水本身是寒的,从丁火化气后就不寒了,就成了温了,因为丁火是常热的。所以癸水常温是正常的,丁火下降以生癸水。戊土右转降敛而下,丙火随之清降。丙火化气壬水了,壬水本身是常寒的,丙火就随了壬水的寒就常清了。丙火化成热以后就感冒发烧了,就是出现它的本气了,它们之间是需要戊己土左升右降去旋转的。
盖少阴以君火主令,降则下温而不寒也,故丁火常热而癸水常温。戊土右转降敛而下,西降而产阴精,丙火随之清降肃敛而下,化庚金而生壬水,阳降而化阴也。火从水化是以壬丙同气,而足太阳以寒水司权,手太阳丙火从壬水化气也。壬水上去了丙火就清了,下面癸水就热了,少阴君火和太阳寒水的对化就是水火既济了。阴阳火和阴阳水之间相互的既济,膀胱经主的是外寒,肾水主的是里热。外寒里热、上水下火就既济了,如果病了少阴肾水就不化气丁火,少阴就出现寒症了,就会脉沉细旦欲寐了,就是气化失常了。
太阳者,以寒水司职,升则火清,故手太阳之升者,上清而不热也,故丙火常清而壬水常寒也。火胎于坎府则水不下寒而流陷,水孕于离宫则火不上炎而飞跃,如此水火互根,故丁火常热而丙火常清,癸水常温而壬水常寒。阴阳交济,火不上热水不下寒,此乃平人之治也。少阴经水火同经,而独以君火主令,水生而化火也。故癸水不寒,病则癸水不化丁火,而少阴自现其本气,故少阴肾善于病寒也。太阳经水火一起而独以寒水司权,火降而化水也,故丙火不热,病则丙火不化壬水,而太阳独现其本气,故太阳膀胱善于病热也。
太阳丙火与少阴丁火两相表里,其气化一升一降,太阳丙火从寒水化气,故手太阳之升者,升则火清,上交于离宫以化离中之阴。火清则神宇泰定,天光外发,清虚而不乱也。少阴丁火者,君火也,手少阴以君火主令,足少阴癸水从丁火化气。降则下温而不寒,丁火清降,下交于坎府以化坎中之阳,水暖则阳蛰藏精,神交于精,根深宁极也。
然少阴癸水与太阳壬水两相表里,皆主蜇藏,癸水之藏以其温也,壬水之藏以其寒也。壬水因寒而蛰封于外,癸水因温而秘藏于内。癸水和肾水都主藏,膀胱水是因为寒才藏的,肾水是因为温才藏的,所以治疗肾必须是温热的药。治疗膀胱的疾病必须用寒凉的药,五苓散、猪苓汤里面有滑石泽泻等凉药去清膀胱。共同去维护外寒内热、上寒下热的生理功能,肾水温是为乙木生发打基础的,这就是他们表里之间对化的关系。
========== END ==========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号菜单中, 有完整的入门系列, 视频系列. 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 伤寒论经方传承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