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颠覆性技术的更多文章,请回复“颠覆”查阅!
作者黄志澄的更多文章,请回复“志澄”查阅!
美国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
远望智库特约研究员 黄志澄
实际上,美国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主力是企业,特别是正在创业的中、小企业。企业创新的动力既来自市场需求的推动,又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竞争导致优胜劣汰,为了保证不在竞争中被淘汰,为了取得竞争优势,企业就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增强竞争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技术创新的竞争,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竞争。谁拥有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成果,谁就占有了市场的绝对优势。同时,市场的开放程度,往往决定这种竞争能否带来何种创新的效果。只有做到市场的充分开放,才能催生颠覆性技术创新。例如美国在2006年前,在航天商业运输领域只有波音和洛马等大公司,2006年开始决定在航天商业运输领域充分开放市场后,立即就涌现出一批如SpaceX公司、轨道ATK公司、内华达山脉公司等这样朝气蓬勃的公司,培育着航天运输领域的技术突破。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虽然在资金、人才和调设备等方面处于劣势,但是中小企业规模小,灵活方便;专业化程度高,开展技术创新快捷省时,效率较高;管理层次少,凝聚力强,富于合作精神;中小企业对颠覆性技术创新的需求更高,创新的意识更强。因此,中小企业具有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潜在优势。
基于以上原因,美国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的数量、质量、效率和周期等方面,都表现出很高的水平。研究表明,美国的中小企业创造的技术创新成果和新技术在数量上占全国的55%以上,中小企业人均技术创新量是大企业的2.5倍。据在1958年成立的美国联邦中小企业局(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简称SBA)调查,20世纪对美国和世界有过巨大贡献的65项发明和创造,发现它们全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从飞机、计算机到复印机、圆珠笔等,无所不包。
在推动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颠覆性技术创新方面,SBA提供了一套成熟的方法。SBA是美国联邦政府专门设立的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援助、政府采购、紧急救助、市场开拓(特别是国际市场)等全方位、专业化的创新服务机构。美国SBA宣称,更迅速、更灵活以及更具冒险精神的中小企业,是创新的摇篮,整个社会将从中小企业中受益。它采用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双轮驱动方针来激励美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先后推出了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 Program,SBIR)和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Small Business Technology Transfer Program,STTR),曾支持了Microsoft、Intel等许多国际知名企业,促进了美国在前沿学科的领先地位,成为全世界纷纷效仿的成功典范。
SBIR计划是一项竞争性的政府专项计划,目的在于鼓励本土中小企业参与具有商业化市场前景的政府研究和开发项目,通过竞争性奖励补助,提升中小企业在政府资助科研活动中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刺激中小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为政府部门提供具有成本效益优势的科学技术,以增强美国在具有竞争优势领域的领先地位和经济实力。根据有关法案要求,外部研发预算超过1亿美元的政府部门必须参与到SBIR计划中,且需将每年外部研发预算的2.5%用于SBIR计划,自2011年开始,每年增长0.1%,到2017年时不得低于3.2%。目前共有11个部门参与,包括农业部、商务部、国防部、教育部、能源部等。
借鉴SBIR计划,美国政府在1992年小企业技术转移法案的基础上推出了STTR计划。STTR计划注重于拓展公私部门间的合作,其特点是要求小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建立起连接基础科学和创新成果商业化之间的桥梁。STTR计划的目标在于通过政府研发资金支持提升研究水平和技术创新,以增强美国在具有竞争优势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国家经济实力,主要包括刺激技术创新;通过合作研发,促进小企业和研究机构的技术转移;加强私营部门对政府资金支持形成的创新成果的商业化等方面的内容。目前,外部研发预算超过10亿美元的政府部门要求必须参与STTR计划,且需将每年外部研发预算的0.3%用于STTR计划,自2011年开始,每两年增长0.05%,到2016年时不得低于0.45%。共有5个部门,包括国防部、能源部、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国家宇航局(NASA)、国家科学基金会等。以NASA为例,它在2017年预算中,将加大对SBIR计划和 STTR计划的投入。由2015财年1.97亿美元增长到2.13亿美元。
SBA作为统一宏观管理部门,不仅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还对参与的政府部门进行监督和分析,促进了整套管理体系的良性发展。此外,涉及不同技术领域的政府部门的参与,提高了项目的专业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多方参与充分体现了政府和市场需求。不同政府部门根据自身政策目标和市场需要提出项目指南,经过多个环节特别是商业化潜力评估等环节,使项目更加贴近于政府和市场的需求。 项目的分阶段支持有助于提高资金分配效率。第一阶段支持注重广泛支持且金额偏小;第二阶段支持要基于第一阶段实施成果,这不仅大幅降低了成果转化风险,为大额资金注入重点成果提供了保障;第三阶段支持将便成果项目推向市场,更加有利于通过市场化机制提升竞争能力和项目的规范运作水平。
在SBA的支持、风险投资机制及其它多种因素的促成下,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诞生了一批以硅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园区。例如在硅谷集中了斯坦福大学、苹果、谷歌和多家风险投资机构,成为美国培育颠覆性技术的一个重要基地。在这些园区,诞生了引领上一次工业革命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微型化,并正在培育一批新一代的颠覆性技术,如智能手机、智能机器人、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物联网、页岩气开发、电动汽车、太空互联网等。
黄志澄,空气动力学家、航天技术专家、技术评论家。1937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58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长期从事空气动力学、航天发展战略研究,为我国大型试验基地建设、载人航天方案论证、新型航天器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十年来从事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等宏观科学领域研究。著作有《高超声速飞行器空气动力学》、《航天科技与社会第四次浪潮》等。
作者黄志澄的更多文章,请点击以下链接查阅:
【志澄观察】DARPA的成功是“机缘巧合”吗
【特邀专栏】黄志澄:钱学森论科学、技术与工程的相互关系(三)
【特邀专栏】黄志澄:钱学森论科学、技术与工程的相互关系(二)
【特邀专栏】黄志澄:钱学森论科学、技术与工程的相互关系(一)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保护地球是星际探索的重要前提——对刘慈欣《一个和十万个地球》的商榷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长征六号开启我国航天发展新长征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美军将如何应对中国的“航母杀手”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美俄会合作再建新空间站吗?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佩刀”为高超声速提供新动力
【特邀专栏】寄宿载荷是美国航天军民融合的新探索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小型无人机的中国优势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新视野”是科学与工程结合的范例
【特邀专栏】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纪念“东方红-1卫星”成功发射45周年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白杨-M”的弹头之谜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中国航天员期待参与空间国际合作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评美空军向SpaceX颁发认证
【科技专论】迎接新科技革命的黄金时代
【特邀专栏】黄志澄:穿越时空的爱 ——郭永怀和李佩的故事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与众不同的S-400导弹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类地行星的启示
【特邀专栏】美评估英“军刀”发动机方案的几点思考
【特邀专栏】黄志澄:怀念北斗卫星创始人陈芳允院士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卡特硅谷之行的目的何在
【特邀专栏】马斯克等为何热衷打造卫星互联网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白杨-M”的弹头之谜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美对抗中俄将建“太空战中心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Cyberspace译成什么为好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难产的美国版太空行为准则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美国为何“冻结”禁止反卫星试验提案
前沿君微信:tech9999
投稿邮箱:13355524@qq.com
【重磅推荐】“战略前沿技术”2015年全部历史文章已整理完毕,请回复“2015”或点击自定义菜单中的历史文章“2015文章全收录”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