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明教授
在我动笔写这个关于在线教学专栏开篇的时候,忽然感到一种深深的幸运。这个春天,上百万教师、上千万学生一下子被新冠疫情卷入这么一场全国范围的宏大实践,年初肯定是没人想到的。3个月下来,那种突如其来的感觉已基本消失,这从图1所示的“线上教学”百度指数中看得很明显。
图1 “线上教学”的百度指数(截止2020年5月5日)
过去几个月,线上教学也是舆论场中的话题之一,有疑惑,有抱怨,有担心,也有兴奋。不过有一个看法似乎没人说:做个老师真幸运。在这漫长的居家抗疫期间,除了工资照发,还有有意义的事情做着。如果这么想,什么忙啊,特别忙啊,都是一种幸福。我就是带着这样一种幸运感写下这些文字的。我以为,现在也是到了认真回顾过去这一段教育实践的时候了,因而感到《计算机教育》策划连续办几期这样的专题很有意义。我们的回顾,除了从不同的侧面分享个人线上教学实践的过程、心得与体会,还应该有对未来的思考。我认为,过去3个多月“不得不为之”的全国范围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最大的一个成效是让一些曾经保守的、对在线教学有成见的人看到了“在线教学也行”,而不再是听到“在线教学”就反射性地说“课堂是不可替代的”。因此,这时反而更要在意“在线教学到底怎么样”。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实在在地评估这一学期在线教学的效果;二是探讨在线教学是否能乘势成为大学教学常态,而不是外挂或只是应急的一部分,开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篇章。我们的回顾,除了个人微观的课程教学实践,希望还能看到宏观的和多角度的分析。所谓宏观的分析,一个可以问的问题就是如此大规模、长时间的在线教学实践为什么能基本平稳运行,可以说是在许多人的意料之外。例如,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国家在21世纪以来进行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效。所谓多角度的分析,除了教学效果的评估既要有教师的认识,最好也有学生的反馈外,还可以有教师和学生的投入,以及不同教育技术方法运用的比较研究。这一期的5篇文章,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上述要点,希望能看到更多更好的贡献。7年前,慕课的兴起,带来开放教育的一种新希望,但人们对慕课是否能成为“正规教育”的一部分是心存疑虑的(我也不认为可以简单拿他校的慕课成绩冲抵本校的学分)。而现今的“线上教学”,本身都是带学分的,是否意味着可以容易地跨校共享呢?如果能,是否蕴含着整个教育生态的一种变化呢?这个春天,新冠疫情无疑会改变我们对生活的一些观念,而伴随而来的在线教学实践也必将带给我们一个新的想象空间。专题主持人:李晓明
专题策划人:宋文婷
李晓明,北京大学瑞声慕课讲席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曾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系主任,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曾因参与中国教育科研网格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因主持计算机专业课程规范建设与推广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因发展天网搜索技术获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因推动慕课在中国的兴起获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教育奖,因开设与推广一门计算与社会科学交叉的课程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引文格式:李晓明.当认识到“在线教学也行”之后…[J].计算机教育,2020(6):优先出版.
李晓明教授其他文章:
与在线教学一起成长
教学相长和寓教于乐的两个故事
有向图的增强——一个适合以问题求解为导向教学的例子
为什么会有“数据结构”?
推进跨学科教育,助力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
在计算机专业教育中引入跨学科元素——“网络”课教学的初步实践与体会
积极研究和推进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学生的一句话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