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主编寄语】“在线教学也行”带来的启示

奚春雁 计算机教育 2023-12-16

奚春雁主编


一场疫情,让2020 年显得格外不平凡。翻开去年的刊首语,还能依稀嗅到迎春的气息,依稀感受到当时对教育科学研究的憧憬和跃跃欲试,哪里曾想到这个庚子之春带给人们的竟然是病毒的肆虐和猝然应对的恐慌……人们的日常生活乱了,生产销售的习惯轨迹乱了,按部就班的就医环境乱了,各行各业的运营都或多或少出现了混乱。然而,唯独百年树人的教育不能乱!生活可以无限制降低标准,社会经济也可以暂时停下脚步,但是,每天都有千万个孩子在成长,每天都有一张张求知的白纸等待谱写和描绘。于是,在仅仅经历了十几天的迅速思考和果断决策之后,在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急速号召下,线上教学便毫不犹豫地在中国教育界的各个层面广泛铺开。

教育期刊的小编们也在惊慌失措一段时间之后,在一篇篇文字里平复了心情,淡定了思绪,在渐编渐学的审稿过程中振奋和激昂起来,甚至进入前所未有的工作佳境,这是因为有一件事情深深触动和感染了我们。

《“疫情下的线上教学”征稿启事》——这是《计算机教育》杂志3月10日向全国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发出的通知,目的是让更多的学校和更多的老师在专业期刊提供的这个窗口展示更好的在线教育理念,共享更好的在线教学方法。原计划征稿能收上来20篇文章,经过筛选做两期专题即可,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个多月的时间,竟然收到稿件237篇!我们的一线教师明摆着已经为非常时期的教学开始谋划,对于在线教学尝试和交流的渴望仿佛呼之欲出。我很想表达自己的感受,那就是感恩于老师们的敬业,感恩于他们的积极思考和探索,感恩于他们身为人师的责任与担当——我想代表《计算机教育》杂志,也希望能够代表千余所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在读学生。

现在,经过近两个学期的尝试,教学论文的内容早已不是关于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在线教学的组织实施、教学平台的使用对比等,以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智慧树等为代表的近百个教学平台,以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实验空间为代表的在线实验平台及其2 000 余门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已经成为常态化的教学工具和资源;近年来的核心话题“MOOC+SPOC+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也从线下变成“翻转或半翻转课堂”的全线上混合教学模式。常态化线上教学的诸多优势已为大家所认可,时间和交通成本的降低,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减轻了城市和学校的交通负荷;即时而集中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小班的听课效果,让每位同学受惠于整个互动过程。也许不远的未来,大学真的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大楼,只需要有更多精心育人的大师。

有意思的是,“当认识到‘在线教学也行’之后”(这是北京大学李晓明老师为征稿专题撰写的开篇题目),特别是关于疫情常态化的教学储备已经就绪,再回头审视年初曾有的惶恐和担忧,心里突然有一种笃定的念头:如果说是团结和意志力成就了战疫的胜利,那么这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和传统文化的智慧民族,有着这样一群向上的青年教育者,何愁实现教育强国的复兴之梦!

说到教育,“传道、授业、解惑”是自古以来为师者依循的规范,也是衡量其尽职尽责的标准。教育的价值就在于真正为国家、为社会的进步提供高质而有效的人才,这就是教育的产出,然而近几十年来,“钱氏之问”如鲠在喉,仿佛我们的高等教育出现了断层。到底是产出的环节出了问题,还是人才的走向出了问题?如果产出有问题,则师者未尽责;如果走向出了问题,则师者完全未尽责!为师者,在“传道、授业、解惑”三个层面中的首要作用是导航,道不同不相与谋,航向偏离自然远走他乡。中国文明突出的特征之一便是尊敬教师,因为教师不仅教人以知识,还要教人理解这个世界的智慧以及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正确判断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师者就是教育家,就是我们一直在呼唤的大师。

在我看来,大师需要具备三个素养:包容天下(即胸怀)、立足未来(即眼光)、不拘一格(即手段),这三个素养其实代表了三个维度:广度、长度和精度,由三个维度支撑的饱学之士才能成为培养人才的大师。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中国科技领域的方方面面都呼唤着独立,呼唤着发展和成熟,教育是所有领域中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一项,那么大师,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明珠暗投之后,也应该在雄起林立的大楼里千呼万唤始出来了。

自创刊之日起,《计算机教育》便将“挖掘新思想,发现新人才”视为己任,也一直在这条路上践行着自己的使命,从“十佳作者”评选,到“名师讲堂”和“师道之声”栏目创立,再到“言十”特别视角的策划和组织,除了凝聚专业热点的内容以外,这份刊物就如同一位执着的探宝者,孜孜不倦地搜寻着教学当中那些恪守教育事业的老师,或为他们搭台,看他们一步步迈上新台阶;或为他们助力,让他们的经典教法传播,普惠于更多的为师者。不敢说这份刊物有一双慧眼,但在多年的奔走和耕作下,确实有幸结识了很多优秀教育者,他们是我心目中的教育家,其中也不乏堪称大师的人。

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到全线上教学,当发现“在线教学也行”之后,我们的教育理念再次为新生代的成长刷屏。事实上,从MOOC 教学出现以来,在线教学就逐步走进高等教育甚至出现在基础教育的教学中,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早已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从20 年前开始,随着计算机这个大“专业户”的独占鳌头,计算机应用遍布了社会的所有领域,以至于开玩笑说高校只有两个专业: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那么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我们可以预见,在不远的未来,是不是高校也会只剩下两个专业:人工智能专业和非人工智能专业。很明显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开始逐步渗透到众多的学科中,而且成为推动这些学科发展的新动力。探索并建立面向不同学科、针对不同学历层次的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实现人工智能在多学科的普惠教育,已经成为教育者所要思考并探索的工作。

前不久的人工智能高峰论坛上,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孙茂松院长将高校人工智能教育的目标定位为三个层次,并分别提出应对措施:一是面向科学家,以不变应万变,提高人工智能的终极核心竞争力,即巅峰对决;二是面向工程师,以万变应万变,抓住人工智能与产业行业的深度融合;三是面向所有工科,建立人工智能微专业,有效解决通识教育和跨学科人才培养问题。

教育是百年大计,为师者功在千秋,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的教育者,我们期待的大师,他们势必被赋予新的能量,以承载师者的担当,以在未来社会新的行为规范下重拾师者的雄风,博得芸芸众生的景仰和尊重。去年底的“《计算机教育》杂志走进高校”活动,深圳信息职院孙涌校长的一段话很有意思,他说,“如果今天不重视教育,明天就要接受教训;如果今天不上课,明天便一定会上当。虽然一字之差,但后者的代价会惨痛至无法估量”。我很希望这句话能让所有的为师者和学习者领悟。

岁末年初,有很多新思路、新灵感,等待刊物一如既往地去挖掘,“师道之声”终于约来了南京大学陈道蓄老师的系列连载“言十”文章继续深挖教学中的问题并一一提出解决方案,专题策划也要向人工智能教育方面拓展,还有高屋建瓴的“校长专访”,还有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的年会论文……

收笔之时,恰好看到台湾师范大学戴建耘教授的一个讲座,于是欣然约稿一篇有趣的文章“人工智能素养的学习秘诀——三从四德”,相信内容一定好看,正如刊物一直以来都那么好看一样。进了CCF 核心刊,我们更有信心做教育类期刊的颜值担当。


(完)

历年主编寄语:

【主编寄语:由“墙上的咖啡”想到的计算机教育

【主编寄语】教育类期刊的初心

【主编寄语】计算机教育的春天

【主编寄语】计算机教育:“互联网 +”的期盼

【主编寄语】创新驱动环境下的新思考

【主编寄语】东风渐属新桃李 旭日喷薄共享时


更多精彩:

5118门!教育部正式公布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公布,教育部详解

南大陈道蓄教授:学生从第一门程序设计课中究竟该学会什么?

【言十系列】:计算机学科发展趋势及其对计算机教育的影响

北大李晓明教授:从趣味数学到趣味算法到趣味编程——非专业学习者体会计算思维的一条途径?

一流计算机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思考

清华大学刘云浩教授回答AI两千问

【目录】《计算机教育》 2020年第12期

【目录】《计算机教育》 2020年第11期

【目录】《计算机教育》 2020年第10期

【目录】《计算机教育》 2020年第9期

【目录】《计算机教育》 2020年第8期

【目录】《计算机教育》 2020年第7期

【目录】《计算机教育》 2020年第6期

【目录】《计算机教育》 2020年第5期

哈尔滨工业大学战德臣教授:一种确保高校教学质量的新模式——同步异步混合式教学

【校长专访】加快推进计算机科学教育 做数据科学教育的探路人——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傲英教授专访

主编寄语:由“墙上的咖啡”想到的计算机教育

【言十系列】计算机专业本科课程质量问题分析与建议

日本东京大学计算机本科课程设置分析与启示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工科与大数据专业建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外计算机教育研究文章汇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