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八 婚姻习俗

2017-02-11 陈秉荣 保德新青年

编者语:《保德民俗》一书是县政协文史资料,陈秉荣先生著,从现在开始不定期编发保德民俗。


结婚


结婚是人一生中的大事,结婚完成了男女的结合,是婚礼程序的完成,是组建新家庭的开始。


法律意义的结婚指的是夫妻双双到民政部门进行结婚登记,领取了结婚证书,才成为受法律保护的婚姻。而俗信则认为举行婚礼,才是结婚的重要标志。婚礼虽不具有法律意义和约束力,但毕竟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习俗,实质上是在一种庄严、神圣、幸福、愉快的气氛中,向亲朋好宣布婚姻关系的确定。

一、婚姻登记


《婚姻法》颁布之后,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婚姻受到打击与制约,青年男女从封建礼教下解放出来,自由恋爱形成社会风气。为保证他(她)们的婚姻,主动到政府部门登记,以求法律保护。在计划经济时期,一切物品都凭票证购买。在结婚时特别优待布证三丈六尺、棉花证二斤,所以,人们更注重结婚登记。倒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人们淡化了登记的重要性,有的人是先举办婚礼而后才补办登记手续。过去办理登记,由男方所在地的区、乡(或公社)政府代办。现在都必须到县民政局直接办理。



二、婚礼


保德的婚礼礼仪繁杂,讲究颇多,但内容不外二项,一是希冀婚姻美满,多子多福,二是驱邪避煞,以求吉祥如意。


举行婚礼的时间有长有短,县城一般为一天完成,乡间一般为两天,也有三天的。


现将结婚之日,男女两家的活动详述如下:


(1)迎娶


迎娶,也叫“过门”,就是热热闹闹、风风光光,将新媳妇从娘家接到婆家。

迎娶,就是古代婚嫁“六礼”中的“亲迎”。所谓“亲迎”,就是由新郎亲自去岳父母家迎娶新娘,取《礼记》所说的“齐为共牢而食同尊卑”之意。而在保德则行“等婚”婚俗,届时,由“娶戚”率队前往,而新郎身着盛装,在家坐等。


在迎亲队伍出发前,男家要作一系列铺排:在大门上、洞房门上、席房门上、厨房门上贴对联,还要在大门上、“天地爷”神龛前、洞房内外贴“双喜”字,在“天地爷”神龛前贴“小登科”字样;院内要垛火笼,新娘进门时点燃。



旧时,还要设置许多镇物,说是桃花女破周公时留下的,意在驱邪避煞,这些镇物是:洞房的四个墙角插四根箭,此箭是象征性的,箭杆是高粱茎杆,箭头是一根缝衣针,箭尾插一根鸡毛。意在射“白虎”。其实是北方少数民族婚俗的遗制,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旧时大都以狩猎为主,把狩猎的武器作为力量与神威的象征引入婚礼之中是入情入理的,汉民族又和迷信结合,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婚俗。


设置香斗。即在大天地下(“天地爷”神龛前)设一供桌,供桌上设一香斗,新媳妇进门后要在这里举行“拜天地”大礼。



香斗,就是普通的农家用斗,内盛小米一斗,红纸封口,意思是“粮食满仓”。内插弓,用以射杀妖邪;戥秤,取其“平等相待”和“称心如意”之意;尺子和算盘,暗喻过日子要精打细算;镜子,意思是照妖驱邪、光明宜家。还要插三个黄表牌位,分别写上“天地众神”、“祖宗三代”、“喜神之位”字样。


扎草人。是用红线把谷草扎成两束,立于洞房门外两侧。等娶亲队伍将临门时点燃,由新郎的朋友执着火把开路,直到大门口,交给等候在大门里的母亲,母亲便把烧剩的火把置放于洞房的灶堂内,取日子红红火火、兴旺发达之意。

据说,这一习俗形成,历史久远,源于古代黄昏时迎娶“黑媳妇”的习俗。试想,天气越来越黑,道路崎岖难走,用火把导引开路,既可照明,又可吓唬狼虫虎豹,是非常合乎情理的。相延成俗,流传下来,在流传的过程中,其内涵发生了变异,一方面是为了增添红红火火的欢迎气氛,另一方面,是为了驱除邪恶鬼怪,俗信认为妖魔怕火。


设置障碍物。障物有二:一是在大门口或洞房门口放置一火盆,让新娘跨越而过,名曰“跳火盆”。寓意为既嫁与君,赴汤蹈火也心甘情愿。但民间认为“跳火盆”可压邪求吉,取意与垛火笼、点草人一样。二是在轿下或洞房门限上放置一马鞍,让新娘跨过,取“平安”之意,所以有些地方的仪式歌中说:“新人跨马鞍,一生保平安”。此俗始于唐代。“跳火盆”、“跨马鞍”,合称“过障”。


现在,置香斗、扎草人、设置障物之类活动,在婚俗中已渐渐消失了。

一切准备就绪,迎亲队伍就准备出发了。



迎亲队伍要携带下列物品。


一、离娘肉,猪腰窝肉十斤左右,是送给女家的。古代的“亲迎”,新郎到了女家,要将礼品雁献上,称之为“奠雁”。后来的“离娘肉”,就是雁的代用品。


二、油糕八十至一百二十个,也是送给女家的。有的在迎娶的前一天,派专人送去,女家要给送糕人赏钱。而多数人家是娶亲时一并带去。送糕也是挺有讲究的,每四个一锭,码放在红漆木盘内,上面撒上白糖、玫瑰、青红丝之类,再扣上一个木盘,带到女家也必须整整齐齐。


三、新娘的妆新衣服,从内到外,一应俱全,连裤带也不能少。


四、手绢若干块。在娶亲路上,如果与另一家娶亲的相遇,识与不识,都要互赠手绢,以示祝贺。


五、一寸见方的红纸块若干。路上遇见石碾、石磨、水井、大石、大树、石狮、庙宇,都要贴上一块红纸,用以避邪求吉。


六、麻炮若干。到女家门口,点燃报喜,女家即有人出门迎接;如果新娘磨蹭,拖延时间,娶戚便不断放炮,名之为“催妆”,意思是要新娘抓紧时间穿戴梳妆;娶亲队伍将回到男家时,“打前站”的娶戚要提前赶回,放炮报喜,意思是新娘马上就要到了,请做好各种准备。


七、送给女家的花红馍八对或十二对。


同时凡娶亲的人怀里要揣花红馍馍一对,谓之“揣怀”。


麻炮三响,娶亲的队伍便按预定的路线出发了。


保德民俗相关文章: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六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四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二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一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九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八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七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六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五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四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二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一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

陈秉荣 || 保德民俗

【保德民俗】第一辑 人生礼仪

【保德民俗】第二十二节 年末岁尾话“腊八”


作者简介:

陈秉荣先生1941年生于保德县石塘村,早年曾任公社书记,后历任县文化局长、档案局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在方志、民俗、民间文艺等方面颇多建树。他是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西分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地方志学会会员、忻州走西口研究会理事。他学识广博,研究领域宽泛,堪称是保德传统文化的半部活词典。几十年来,他如同一位勤勉的老农,不计寒暑,不避风雨,默默地耕耘于大山深处。除主编完成《保德县志》以外,他还校点重印了《保德州志》,创办了《保德文化》杂志,出版了民歌集《大河采风》、散文集《定羌杂识》,手中还存有《保德农业合作史稿》《金瓶梅方言》等书稿。他为挖掘整理保德文化遗产,传承保德文明付出了大量心血。年近古稀,他孜孜不倦,执笔写下了这部三十万字的《保德民俗》,为保德又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