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创小说连载)第一次的回家路7

2018-02-20 畸笔叟 畸笔叟


第十三章 动心了


小红就是那个我在《就这样被你“欢送”》里提到过的女孩。

她明知我此去插队不知何年归来,在一开始的来信里,她还是说了一些要等我要嫁我的美丽胡话。

我明知是胡话,心里还是珍惜,不愿说破,享受着胡话给我的甜蜜。

所以,当我看到她亲手写下“我们到此为止吧”的时候,还是有着七分惊讶,心,也还是痛的。


她的信,第一次短得不到半页纸。

除了那一句决绝,其他无非是祝我进步之类的苍白。

没给理由。


深夜,深山,工棚里,油灯下。

我只是翻来覆去地读着那半页来信。

我猜不着,也不想猜。


其实,那天我不止收到一封信。

除了小红的,还有家里的,还有同学的,还有……

调子都是灰色的。


母亲在信里抱怨我懒,说我回信怎么越写越短,从两三张到四五行。

还不是因为8月25日的倒霉事,心里好乱,下笔无词。

我又不敢将实情告诉家里。


同学的来信同样不是好消息。

他顶住了第一波动员,原以为至少可以在上海再赖上一年,谁知街道里弄又来敲锣打鼓,到他父母单位去施加压力,他已接近崩溃。

看样子,“出送”是早晚的事。

我又拿什么话去劝他。


我又拿什么话来劝自己!

理智告诉我,本就无着无落的希望幻灭了,应该放下。

但我的生活里,除了这无着无落的希望,早已一无所有了啊。

年少的荒唐也是美好,而且好过虚无一万倍。

怎么办?

一字不写不甘心,要写又写哪一字?


百无聊赖中,我想起了她的嘱托。

她的亲妹妹小美和我在同一个县里插队,送别我时,她曾经要我顺便照看她。

一开始,我们只有地址,只知道在不同的公社,不知道相距有多远。

到了江西后我们就开始通信,才知道虽在同一个县,两地相距100多里,而且要到县城转车。

无论经济还是时间,我们都搭不够。


一直到来修水库,我才知道小美就在水库所在的这个公社。

我在工地上给她去过信,告诉她我到了她所在的公社,并问她三门里离她的生产队有多远。

这一天,我居然也收到了小美的来信。

她说,她就在库区上游的深山里。经向当地老俵打听,离三门里居然很近,只有六七里地。


太好了!

我当即决定去一趟。

一方面是践我对她姐姐小红的诺言,去关心一下她的小妹;另一方面,她小妹也许知道她姐姐最近发生了什么。

去的条件也狠狠具备。

毕竟当了排长,跟葛连长请一天假应该没问题吧。

另外,母亲来信的同时也正好又寄钱了。


我当即从竹铺上坐起,凑着油灯给小美写了一封信,告诉她我要去看她。

同在一个公社,一封信还是走了三四天。

小美的生产队在山门里的北面7里,而公社所在地却在工地南面20多里。

邮递员从工地拿了我的信,先骑自行车到镇上;第二天分拣后再骑车30里穿过工地送到小美的生产队;第三天再将小美的回信从她的生产队带回镇上,第四天分拣后再骑车20多里将她的信送到工地我的手里。


小美的回信很热情。

但她在信里说,要来赶快来,我们队里的知青都要走了,回上海了。

也是,已经是11月份了,农闲了,田里没活干,还留着干啥。


我把这事跟阿顺说了。

阿顺很是心动。

他告诉我,他也已经听说,在10里外的另一片宿营地的上海知青已经溜得差不多了。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修水库的民工分在两个宿营地。

我们负责修大坝的住在坝区,亦即三门里;而负责修建水渠及电厂基础设施的住在坝下。

相比之下,坝区无疑是更艰苦的。

这也是何以当初有得选择的上海知青都选择了坝下,而没得选择的阿顺和我则被遣送到了坝区来劳动改造,以至于老金看不懂了。


“你看,人家都回上海了,我们啥时走?”阿顺问。

我脑筋似乎更糊涂些,“我们刚刚打开点局面,怎么好走?”

“我才不关心什么局面呢,我只要回上海。”

“向葛连长请假?怎么开得出口?”

“有什么开不了口的,老娘写信来也在催我,”他今天也收到了家信。

“……”

“我看你啊,就是有点黏滞疙瘩。”


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当时在动啥脑筋。

但无论如何,让我先去见小美一面再说吧。




第十四章 断念了


一大早,我就从三门里往西进大山,过了坪石堝,就是塅上村。

山高林深,静得连一里外的山泉声都能听见。

这是一个很小的村落,五六家人家。

其中有个小院子,里面居然住着7个上海知青,六女一男。


上海老乡来访,自然是个稀奇事,大家都迎了出来。

但也只是远远地站着,点头,微笑,连不握手,也不说话。

只有她们户里那个唯一的男子似乎必须得说上两句。

他是老高中生,因在知青户里年纪最长,俨然像个长兄,甚至家长。个子不高,举止谈吐很是温文尔雅。

几十年后,我还能记得他那种慢条斯理笃悠悠的老上海的腔调:

“哦唷,你真的来啦。谢谢你老远的路跑来望望阿拉小美。山里的日子么总归蛮厌气的,你来陪她讲讲话,多好啊。

“小美啊,别愣着呀,大家都见过了么请人家进去呀。茶叶有么,没有到我那里去拿。”

很熟悉的话语。

在上海到人家屋里做人客,都会听到这几句话。


进屋后,小美告诉我,他确是从很好的人家出来的,书读得好,可惜高考取消了。钢琴也弹得好,下乡还带了一只手风琴来。

他饱览群书,听他讲故事是最扎劲的事,大家听得整夜整夜不睡觉。

公社里要知青们排练些文艺节目,他自己写词自己作曲,再来教她们6个女生。据小美说,他的舞也跳得极好。

女生们再躲懒,再不好好排练,他也从来没有说过一句重话,没和谁红过脸。

小美说,他最有份量的话也不过是:

“你们怎么这样的啦,你们再这个样子我真的要生气了。”

说到这里,小美依然禁不住要咯咯咯地笑起来。


“伊老好白相。”这是6位女生对他的一致评价。

她们跟他闹起来总是没大没小,但心里还是充满敬重。


有几个女生我和她们在3月9日来江西的火车上见过面聊过天,但她们都不进屋来。

半中午的时候,她们帮小美烧了几只小菜,端进来放下就走,并不停留,临出门那句“你们慢慢聊哦”,也总让人觉得嘲叽叽。

难道因为她们知道我的身份是“她姐姐的男朋友”?


“嗨,你怎么介绍的我?”我禁不住要问。

“有啥难为情啦,是么就是唻,不是蛮好的嘛。”调皮之极。

话题自然也就离不开她姐姐。

小美告诉我,她母亲最近给姐姐介绍了好几个对象,都是外地的大学生,偏偏小红都看不中,母女俩没因此而少拌嘴。

怪不得她给我的信写得如此灰暗。


“也不看看你自己的条件,还东拣西拣。”她母亲总是这么抱怨。

她确实在街办厂上班,相貌也一般,但她毕竟只有23岁 ,她不甘心啊。

需要说明的是,40多年前,上海的女孩子过了22岁就算老姑娘了。

很离奇么?当年的世俗眼光就这么认为,如假包换。


当年的介绍人也都是势利眼。

她们只给十八二十岁的大姑娘介绍同城同龄男子或只大两三岁;

快22岁了,就给介绍二十七八靠三十岁的同城男子;

一听是老姑娘,她们只会给出三个选择:三四十岁的同城“半老头”、外地城市工作的同龄大学生;甚至还有给介绍肢障的呢。

哦,还有,要么你愿意去做填房。

这就是当年的“行情”。


我说了小红给我来信的事,并答应小美,回去后立即回信好好劝劝她。

至少先把我忘掉。

“姐姐是真喜欢你,”小美说道,“但我说一句话你可别生气——你写给她的那些信其实她没完全看懂,一知半解。”

“你怎么知道的?”

“我八月份回过一趟上海。”

“怎么可能?才几个月你回去干吗?家里有事?”

“没有。真实原因待会儿告诉你。还是接着说你的信。”

好吧。客随主便。


“是姐姐拿着你的信来问我,这是什么意思那是什么意思的。”

原来这样。

“你的信写得是真好,”说着,她低下头去,“后来我每封都看了。难怪姐姐那么喜欢你。

“如果那些信是写给我的,我会高兴死的。”她抬起头来望着我。

我有点不知所措,我好像承受不起,说起来我还是个带“罪”之身,正在努力“改造”,我不配这些。

但那又都是真真切切的。


“你,你怎么可以随便看我给她的信呢,”我终于挣扎出那么一句来。

“不过,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你也不必激动。”她站起来,走开去,走到房间尽头,把背影留给我。

“我们的缘分已经到头了。姐姐不会等你的,我——也不会。”我看得出她肩膀的些许牵动,“下个月,我就要结婚了。”

好像抬起过手背擦了擦腮边泪水,也可能是我的幻觉。她转过身来,笑着对我说:

“祝福我吧,祝福我马上就要跳出插队落户这个火坑了。”


还没来得及拥有,便已经永远失去。

我灰色生活中的那一抹粉红竟是如此短暂。


(未完待续)


我最近还写过:


(原创小说连载)第一次的回家路6

(原创小说连载)第一次的回家路5

(原创小说连载)第一次的回家路4

(原创小说连载)第一次的回家路3

(原创小说连载)第一次的回家路2

(原创小说连载)第一次的回家路1

“天鹅阁”的意大利菜基本上只是一个传说

钱家塘旧事

老底子哪能祭灶

老底子哪能“摆桌头”

红烧肉,其实是不上台面的家常菜

50年后,重回宝庆路3号

点菜的几大误区,你不可不知

上海言话里的“三字经”(原创全本在此)

我们从小被“做”过的“规矩”——吃相篇




        想买签名本的,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微店下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