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时彼年 | 我考北大那些事儿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2019-05-03

编者按

又是一年高考时

夏蝉阵阵中

一群年轻人正静坐考场


握笔覃思

落笔成文

舒展才华


年年金秋

燕园都会泛起

新鲜的活力


而今时彼年

我们的前辈们又是

如何通过高考

如何来到北大的呢?


今天的120个故事

让我们看看昨日的他们

也祝福今天的你们

梦想成真



郭应禄

1956年从北京医学院医学系(现北大医学部)毕业,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学学科带头人。


1930年,我出生在山西忻县(现在是定襄县),我的故乡是土肥水丰的好地方。


父亲是家乡的骄傲,因为他是我们那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还是著名的北京大学医学部,省里奖励了足够他来北京念书的“大洋”。



1942年的时候,听说父亲在天津行医,终于有了联系,我们母子便去天津投奔父亲。


来到天津的第二年,我开始读小学,那个时候我是班上最高大的一个,又是乡下孩子,更重要的是之前几乎目不识丁。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小同学们的嘲笑。


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便过起了“赶超”的生活——


一开始便上三年级,然后跳到五年级,小学六年就这样被我三年读完了,读到后面不仅没有人再嘲笑了,还被选为童子军大队长。


可以说,整个少年时代,我都是在“赶超”中度过,这两个字对我后来的求学和行医影响很大,我从来没怕过落后,落后就要赶上来,再超过去嘛!总有办法的。



我的初中是在天津一所有名的中学按部就班念的,但是毕业考试的时候体育和英语竟然没有及格,按照当时的规定,只能转学了。于是家里交了100斤小米,把我放到了一所普通的高中。


1949年秋天,迎着共和国成立的礼炮,我进了高中,开始不亦乐乎地学习、玩耍、贴壁报。


当时一位好心的语文老师知道我有考大学的意愿,流露出了忧虑,认为我还是应该转学,这所学校不能让我考上大学——我听从了老师的教诲,又变成了转校生,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来到了津沽附中。


在这里,我认认真真念了两年书,不仅自己好好念书,还带着同学们一起发奋——最后的结果,高考后我很幸运地拿到了北医的录取通知书,来到了父亲就读的那所大学。



严文明

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并留校任教,2004年被聘为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历任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史前学和原始学联盟理事等职。


我是1953年考上北大的。高中是在湖南著名的省立第一中学(后改名为长沙第一中学)毕业的。


当时我们班的同学有不少报考北京大学,我的第一志愿也是北京大学。为什么首先选择北大?因为北大太有名气了。


谁都知道北大是中国政府最早开办的新式大学,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影响巨大。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有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著名学者。我读了他们的书,可说振聋发聩,受到极大的感染。


我进了北大,做了北大人,就感到有某种心灵的满足。



1953年正是我国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时期,同学们都想选择能够在将来为祖国的科学和经济建设贡献力量的学科,我和许多同学都报考了物理系,以为科学的前沿在物理学方面。


我们班有七名同学考上了北大,其中五名在物理系,一名在数学力学系,我却被录取在历史系,这是完全没有想到的。



樊锦诗

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后在敦煌文物研究所(今敦煌研究院)工作至今。历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院长;现任名誉院长,研究馆员。主要致力于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研究。


我在高中时代,就非常憧憬北大。


平时父母对我学习不多过问。高中毕业我没征求父母意见,就独自填报高考志愿,思忖再三,大胆在志愿表上填写了北京大学。当时是先填志愿,然后高考。



直到高考都结束了,父亲问起我的学习,我说:“我已高中毕业了。”他惊讶:“你都高中毕业啦?”我又说:“我已考大学了。”他随问:“你考哪所大学?”我回答道:“填报了北京大学,但还没发榜,不知道能不能考上。”


他听说我报考北大很高兴,父亲告诉我,他清华毕业后,曾经在北大当过两年讲师,还找出了当年任教的聘书。


他说:“北大是一所特别好的大学,有不少著名的教授,你考北大,会感到与中学完全不同,是另一个天地,眼界会很开阔。”


幸运的是,不久,我终于拿到了北大的录取通知书。



我是1958级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学生。


在上海读中学时,我就喜欢到博物馆看文物展览,知道许多精美的文物都是经过考古发掘出土的,心中遐想着考古一定很有意思,但其实我对考古工作究竟是要干什么一无所知。


不过,入学不久后分专业,我还是不假思索就报了考古专业。



李孝聪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留校任教,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与古地图研究中心主任。2011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岗位退休。


家里保存着一张我孩提时的照片,母亲扶着自行车站在燕京大学贝公楼(今北京大学办公楼)前,自行车把前的车筐里坐着两岁的我。


那是北平解放前夕,母亲从四川老家带我来到北平,在北京大学医院工作的父亲带我们母子来燕京大学校园玩时拍摄的,可以算是我与燕园的第一次结缘。



当我第二次踏入燕园,这里已经是北京大学的校园,那是1966年的夏秋,人头攒动在贴满大字报的校园里,“文革”动乱让燕园再一次放不下平静的课桌。


此时的我与全国中学生一样,受到“文革”动乱气氛的感染,哪里会有来燕园北京大学读书求学的愿望呢。



接下来的十年,我去了青藏高原,在地质部石油局第四普查勘探大队当了一名工人,将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的建设事业。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1977年恢复高考,我有幸考上北京大学历史系读书,第三次踏入燕园,从此再也没有离开它。



关世杰

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先后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关系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至今,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2年9月,我考入与北大只有一条马路之隔的北京101中学。学校是寄宿制,周末中午放学后都要在北大西门乘32路(现在的332路)公共汽车回家。


每当我看到那座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北大西门,都感觉到北大是那么的庄严与神秘。



1966年第一次有机会跨进北大西校门,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大楼前的那对华表,深化了北大这座令人敬仰的文化殿堂的神圣感。


没有想到的是,10年后,我自己就来到了北大学习工作。



1977年春,在海淀区委工作的我参加了为期一年的北大历史系世界史进修班的学习,同年10月,我从广播中听到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得知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这是进一步到北大学习的良机,我决定利用进修时间复习功课迎接高考。


当时报的三个志愿都是北大,由于进修,对历史有些基础,于是第一志愿报考了历史系世界史专业。发榜后,我落榜了。


一个月后,由于北京市扩大招生名额,28岁的我才作为1977级的学生进入了历史系世界史专业读本科。



王迅

1978年考入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1988年获博士学位,为中国考古界培养的第一个博士。后留校任教,从事考古、博物馆方面教学、科研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


我在北大度过了建校80年、90年、100年、110年庆典,终于到了120年戊戌盛典的时刻。


1978年,我考入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这一年正是北大建校80周年。



当时的新生大部分已经阔别书桌多年,获得了在北大学习的机会自然很幸运。我报考的第一志愿就是北大考古专业,以第一志愿被录取,是幸运中的幸运。


有的新生激动不已,在校刊上发文,题目就叫《新生》,大意是说:我们的身份是新生,进了北大,又是获得了新生。



周力平

1982年毕业于北大地理系。后出国,1999年秋从剑桥大学回北大任教,2000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自然地理学特聘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整整40年前,1977年的冬天,我作为北京市延庆县沈家营公社蒋家堡大队的插队知青,刚刚参加完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北京市高考。


连续三天,我们清早从村里徒步到县城去赶考,沿途静静庄稼地上那皑皑白雪至今还在我脑海里,但是,已经不记得每天什么时候走回村里的,也记不得同行的伙伴了。



约摸一个多月以后,已是1978年初,我被通知去公社领录取通知书。


我还记得在那扁长的北京大学信封上,我的名字第一次和北京大学在一起。


被我的第一志愿学校录取了!


不记得是多么激动了,也许说了句“盖了”之类时髦的话吧,之后便是麻木——我被录取到地质地理系的地貌专业。



苏彦捷

1983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1992年7月获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副院长,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1983年的5月,在北京八中读高三的我参观了北大,那是有点类似现在北大开放日的活动。


那天,我走了三个地方:心理系的板房(现在新生物大楼那个位置)、经济地理专业所在的俄文楼,以及陪同学去了力学系所在的实验室(似乎在电教楼那个位置)。


于是,高考第一志愿报了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1983年8月如愿踏进燕园,转眼就三十多年过去了……


如今母校120岁生日,我在她身边35年。虽然不总是无怨,却从来无悔。



臧运祜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1983 级中国史专业。2000 年后,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


1981年秋,我中考失利进入山东诸城一中学习文科。可能因为算是当时的“学霸”,1983年高考后,尚不知分数的我,被校长和班主任报考了北京大学;又可能因为高考语文失利,我最终被第二志愿的历史学系中国史专业录取了。那年9月8日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一列来自青岛的绿皮火车把我载入北京,命运从此就跟北大结缘。



韩建业

1987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1991、1994、2000年分别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我是1987年自学考上北大的。


1982年初中毕业后,出身甘肃农村贫寒家庭的我没有上高中,而是去了培养小学教师的陇西师范学校。到1985年快毕业的时候,学校推荐我考大学。


可我当时还没有学过英语,心里没底,就没有应允。



然后被分配到家乡一所偏远的八年制学校当初中老师。这时候我才开始准备高考。


考文科还是理科呢?其实我都有兴趣,读师范时很喜欢生物,教书教的是几何、代数和物理,但是师范学的理科课程宽泛浅显了一些,自学理科难度大,所以就选择了文科。



当年报志愿的过程有些意思。


因为我是教师,当时有个什么政策好像说是只能报考师范类高校,我心目中最好的师范院校是北京师范大学,但更想上北大,因此在志愿表的“北京”和“大学”中间空了两个字的位置,然后抓阄,三次结果都是“北京大学”,就报了北大。


北大当年在甘肃省只有四个专业招生:古典文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济法、考古学。我对哲学和历史很感兴趣,但没有专业可报,就只好选择与历史学接近的古典文献和考古学。


幸运的是,最后被北大考古系录取。




想和我们分享你的北大故事吗?

欢迎投稿至

beidaweixin@vip.163.com



投稿要求


1. 邮件题目为:120故事投稿+姓名

2. 文件格式为word文档,文档中包含:

    姓名+入学年份或入职年份+其他身份

  (可正式/不正式,越多越好,之后可能删改)

3. 文件夹中另附讲述者照片(与北大有关最佳)

4. 字数在300—800范围内


如被采用会有专人与您联系~

如果你想了解哪位北大人的故事

也欢迎留言给我们哦●v●



点击标题看往期“120个故事”哦~

我与北大的120个故事 开篇啦!

我与北大的120个故事之二

120个故事|路过星辰路过风

120个故事|此心安处是吾乡

120个故事|陌上花开缓缓归

120个故事 | 不负燕园不负心

120个故事|一往情深深几许

120个故事 | 忽梦少年事

120个故事 | 百廿故园,此间少年

120个故事 |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

120个故事 | 君知否,青春元不老

120个故事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20个故事 | 你好,旧时光





来源:《精神的魅力2018》(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5月)、北大党委宣传部

编辑:张郁晖

图片:相关院系网站、北大新闻网、王天天

排版:杨燕燕、筱羽

责编:园中葵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