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新一线城市”,少得了南京?(上)丨阳光

2016-11-20 阳光 南京城记丨

关注  城市流动的方向

倾听  城市心跳的声音

最近媒体提出了“新一线城市”的话题,有文章指出:杭州苏州天津武汉将升一线城市,成都重庆南京排除。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城镇化程度显现还有差距,未来城镇化进程加速(当然,城市化与城镇化也大有区别),更多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市陆续跻身一线城市是必然趋势。


这一篇文章主要从城市定位的角度来看待“新一线城市”,属于硬实力范畴。下一篇则是从软实力、历史文化及城市符号性的角度谈城市,谈南京。


一、媒体观点

根据GDP指标,中国目前GDP达万亿的城市有10个,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成都、天津、武汉、苏州、杭州。另外,南京GDP也即将破万亿。也就是说,从经济实力上讲,北上广深以外的七座城市均有成为一线城市的潜力。


但GDP无法真正反映一个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对这些城市的城市发展水平、综合经济实力、辐射带动能力、对人才吸引力、国际影响力、科技创新能力、交通通达程度等多个指标分析判断,未来另外四个一线城市可能会是杭州、苏州、武汉、天津。


重庆、成都、天津、武汉、苏州、杭州、南京七座城市中,未来一线城市候选表中首先排除的是成都、重庆。尽管这两座城市GDP总量高、面积大、人口多,但这三方面的成绩主要来自于其地域广阔,涵盖面广。其中心城区对应的指标则小得多,而且其在科创、交通、国际影响力及人才吸引力等方面落后于其它几座城市较多。


剩下的杭州、苏州、南京、天津、武汉中,杭州已经被社会各界公认为未来全国第五座一线城市,南京的情况比较特殊,虽是江苏省会城市,部分指标上也超过其它城市,尤其三产占比超过天津、武汉,人均GDP也超过武汉,但相比之下,南京的亮点并不突出。作为老工业基地,南京产业转型较难,新业态发展压力较大。2015年,南京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占比高达78%。就创新活力而言,南京落后于苏州、武汉。而和天津相比,南京这几年在国家战略上处于劣势。因此,南京再被排除。


最后,媒体分析指出4座晋升“新一线城市”的特点:(一)杭州——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之城;(二)苏州——低调的园区经济先行者;(三)武汉——光电之都;(四)天津——五大国家战略叠加区。


该部分图文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



二、南京城记:从城市定位的角度看“新一线城市”

首先,“新一线城市”只是一个舆论热词,并非是国家政策定位。经济、创新、人口、城建、金融存款等具体数据指标,往往只是参考,数据本身不会说谎,但数据本身是有“选择性”的,因此,不可不用数据作为论据,但也不可过分依赖数据。GDP就是一个城市的经济体量,硬指标,通过此过滤掉郑州、长沙、合肥、厦门、哈尔滨等区域的中心城市,重庆、成都、天津、武汉、苏州、杭州、南京,这7个城市脱颖而出。


主要核心,就是城市总体规划定位,即中央对各个城市在全国格局中的定位与认定,基于自身条件、竞争环境、需求趋势及时代背景。所谓定位,就是发展基调,一个城市承担国家或区域的主要职能,区别于其它城市本质的差别,一种个性化的城市形象,也带有天然的对周边区域甚至全国的辐射影响力。


就像我们研究城市内部板块一样,板块的定位最重要,意味着腹地与辐射、资源的优先级、区域的文化心理认同等。


(一)腹地与辐射


腹地指的是一个城市的背后,能够支撑其发展的地域。暗含有城市分工与协同之意,比如上海就是长三角的龙头城市,整个长三角的江浙沪皖是其腹地,上海的金融和高端服务业直接引导整个区域竞争力的提升,辐射华东。其他城市如苏州城区、昆山、张家港等直接分担上海的部分城市功能,一个缺乏广阔腹地支持的城市,是飞不了多高的,往往成为一支独大、对周边吸血的怪胎;

 

(二)资源优先级


定位高的城市或板块,优先享有各种资源,而资源的投入恰恰是最容易出业绩和成绩的。真金白银和好政策砸下去,就算是个不毛之地都会金光闪闪,人才、资金、企业的聚集与分化是最显著的两点;


(三)区域的文化心理认同。


这是软实力,不可小觑,意味着区域的传统认知与民心所向。此篇主要谈及城市的硬实力,不作过多阐述,详见“南京城记”明天的下篇。



南京



杭州



武汉



天津



成都



重庆



苏州


城市

定位

南京

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杭州

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

苏州

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武汉

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

成都

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重庆

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天津

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


七个城市中,武汉是中部地区首屈一指的城市,基本上是举全省之力打造的唯一明星城市,在区域里,无可匹敌,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实至名归,没有“之一”。


成都,因为有重庆的存在,赋予其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而不是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城市定位的措辞非常之严谨重庆因为是直辖市,提在一个全国性的高度,又因为同处西部的成都掣肘,成为“中心城市之一”。与之类似,天津因为北京的毗邻,只能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这个中心前是有“经济”作为约束,强调了特定发展方向,非常精准。


有意思的是东部地区,长三角洲城市群的三个城市:南京、苏州与杭州。


南京,与成都的定位相似,一方面受制于全国的中心城市上海,另一方面,又受到东部地区其他城市如杭州、苏州作为的制约,用“重要的中心城市”来定位南京,是恰如其分的。


杭州,与南京则是一时瑜亮,用词微妙,选择了“长江三角洲”这一异于“东部地区”的修饰语,这是基于城市群的概念而不是基于区域格局。“城市群”偏重于区域内部的经济分工与职能划分,总体定位略低于“东部地区” ,少了格局的辐射力。何况,因为南京、苏州等同档城市的存在,用了“之一”也体现了用词之严谨。


苏州与杭州极相似,修饰语是“长江三角洲”,这也是城市群的内部分工定语,同样,“之一”也是名副其实。但与南京、杭州不同的是,苏州的政治地位不高,既非一省省会,又非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科教文卫资源也远逊于南京、杭州,优势是靠近上海,交通便捷,可以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与一定的晕环效应。劣势也是靠近上海,地位上与天津一样,容易成为某种特定的发展方向而不是单独的“一极”。


从城市的发展规划定位上分析,7个城市中,南京强于杭州、苏州,与武汉、成都、重庆、天津比肩,但各有侧重点,比如天津偏经济中心发展,成都与重庆也是西部的双城记。唯一最确定的是武汉,区位太好了。


三、南京的定位与发展

南京,东部战区司令部所在地,中科院分院所在地,大区级通信枢纽,高铁枢纽,中国人民银行分行驻地等等一系列大区级机构中心。位于中国经济最富庶的东部区域,与上海、杭州、苏州一起同属于长三角城市群。另外,在长江中下游区域中,也充当着重要环节。



参考6月份国家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那么“增强国家竞争力”便是长三角城市群的目标与历史使命。区域内,规模等级:


对外,长三角城市群志在高远,成为中国经济核心竞争力之倚重,在未来,是要与世界其他城市群掰掰手腕。



未来中国,走的是中心城市道路,而非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将形成一系列的城市群与中心城市,城市群强大,则国家强大,城市群富有竞争力,则国家富有竞争力,城市群的兴衰,也决定着国家的兴衰。


“江北新区”是南京今后发展的重要引擎,甚至是最重要的。国务院审批的规划中,明确指出“与上海浦东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联动发展,逐步建设成为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努力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在全国已批复的十多个国家级新区中,有的很成功,有的普通,有的也芸芸众生矣。但南京的江北新区,理应高看一眼。


(1)区位最好。江北新区与主城的距离仅就一条长江,或者这样理解,过去的内秦淮河,所谓河西,随着汉中门桥、清凉门桥、草场门桥、定淮门桥等批量新建,河西也就成了主城的部分。那么,随着长江的大桥、隧道和地铁纷纷兴建,通勤时间的缩短与交通的方便,会改善人们对于江北的心理认知,“举全市之力发展”并非虚言;


(2)产业投入。目前有台积电等重大项目落地江北,随着省市资源的进一步倾斜,江北新区将逐步构筑一系列的产业,园区、交通、住宅、休闲、文化体育等城市功能链均将有序建设,在未来会降低对江南的依赖,换句话,过不过江就没那么重要;


(3)区域辐射。南京的新城区中,只有江北新区直接能辐射苏北、皖北。无论是民间的认同心理,还是实际产业的匹配与写作,都能够成为南京辐射周边最重要的发射极。如果江北新区发展不好,则南京作为“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也名不副实。


江北新区的确承担了南京这座城市进行扩张与升级的桥头堡,不仅仅是公园、医院、住宅的市民居家配置,还得高配置的发展“引领性”产业,逐步打造平台型经济、生态圈经济,成为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的组成部分,属于城市的战略性区域,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其他城市形成互动,城市功能的协同与分配。在未来,这个区域也是持续的发展热土,与鼓楼滨江、奥体、河西南,一起共同构成“拥江”区域。


之前,南京市政府为南京争取更高地位努力着,高层在两会上呼吁:“让南京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吧,承担更大的使命。”我相信这7个城市的政府高层都有一种“於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觉吧。


比较城市,若看GDP、人均GDP、人均收入、科教文卫资源、居民本科率、上市公司数量、民营经济活跃度、金融机构存款额、交通枢纽地位、地铁里程、城建投资、小学生入学数等等,这些林林总总数十项甚至上百项数据及排名,其实意义不是特别大,正如之前分析,存在选择性数据的问题,想抬高哪个城市,就应用哪个城市的优势匹配数据就行了,比如想抬南京,就用地铁里程,中国第四、世界第十一,都秒杀深圳了,还不一线?或者用高校、科研与院士等数据做排名,南京也能进入全国前三。想抬苏州,就用外资投资、外向型制造业等,也是位居全国前列。



重在城市的定位、格局与辐射影响力,这才是城市竞争的比较核心。一个具备影响力的城市,在于很多方面,比如拥有一大批影响力的总部企业,这个指标其实比较重要,深圳拥有通信行业的华为中兴、金融行业的中国平安、招商银行,互联网的腾讯,房地产就更多了,万科、中海、招商、佳兆业、金地等一大批房企,这些都是自带生态圈的领袖型企业。还有杭州,强在一大批极其活跃的互联网企业,龙头当然是阿里巴巴,其吸附的人才、互联网资源之多,硬生生打造出一大块生态圈,比肩北京、深圳。与之相比,南京则逊色太多,体制色彩较浓,民营经济尚显稚嫩,这与统计意义上的民营企业数量与活跃度等应该有所区别,实际感受就是民间“创新”远远不够热烈,少有捋起袖子就干,多的是讲堂或发布会上宣讲,我在杭州的咖啡馆听到得多的是想办法创新和微创新、几个人一起干、如何有新思路,而在南京的咖啡馆,无论是河西,还是在城东,听得多的往往是哪里房价涨了、哪里跌了、未来哪个版块涨得多,哪里又出什么利好,都在聊房地产。


一届政府领导,能决定一个城市的城建与骨架,但企业与民间的智慧、活力与创新,才是填补城市的血肉,这个城市不仅因为骨架能够站起来,还因为充实的血肉而能动起来、富起来。对于一座城市,短时间的经济刺激也许走得快,但真正活力的塑造,才能决定这座城市走得更远。到那时,中国“新一线城市”,何须苦苦比较,顺其自然罢了!


 

加“南京城记”主编阳光,交流我们的房产、教育与城市

悦读推荐

南京房市进入煎熬阶段

楼市,就是杀贫济富

南京阶层分化:身份焦虑的江湾天成(上)

南京阶层分化:身份焦虑的江湾天成(下)

与富人比,普通人更须重视投资技巧

核心在于改变房价“预期”──评9.26“宁13条”

普通人投资买房的窗口关闭——新政解读

“报复性买房”

老司机也翻船,南京房价该信谁?

高房价归咎于谁

土拍之后:比买房更可怕的是……

当下房市:我嗅到一丝不寻常的气息

【独家】 南京城市化:政府操盘进化史

面对高房价,大城市的年轻人,该怎么办?(上)

面对高房价,大城市的年轻人,该怎么办?(下)



喜欢此文,欢迎转发、留言和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