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中的“人”
如果单纯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人”,人只不过是一种高等脊椎动物,如果把人解剖来看,与其他脊椎动物的生理构造并没有太多的不同,尤其与猿猴、猩猩等灵长类动物相比,更是非常相近。而其各个组织器官的解剖形态、生理功能更没有太多的差别。
因此西医认为,人发生疾病不是这些组织器官形态上发生了改变就是它们的功能出了问题,所以西医将因组织器官形态出了问题的疾病叫做“器质性病变”;把组织器官功能上出现问题的疾病叫做“功能性病变”。
也许是中医学创立的那个年代,解剖学没有现代这么发达、这么精细,中医眼中的“人”,可不仅仅就是一种动物,而是认为:“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礼记·礼运》)按照这段话的意思,人是天地间灵气构成的,所以《说文解字》中说:“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因此古人认为人发生疾病,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先天禀赋不足,也就是从父母那里禀受的天地精气不足;二是后天失养,因为生活起居没有规律或不加节制,使得自身的精气耗散,乃至亏虚不足;无论哪种原因的结果都会使人体自身的阴阳之气失衡,出现阴阳的偏盛偏衰,所以中医认为人体发生疾病的最主要表现是“阴阳失调”。
正因为如此,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总原则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黄帝内经》),这段话的意思是,中医的诊断就是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判断病人究竟是阴虚还是阳虚,对阴阳失调的程度作出判断;而治疗则通过药物、针灸等各种手段使失衡的阴阳复归平衡。说起来中医就是这么简单,但究竟什么是阴阳?何为阴虚、何为阳虚?就不那么容易掌握了。
阴和阳最初的意义仅仅是指对日光的相背,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有相对的意义。后来借用阴和阳这两个名词,并结合男女生殖现象创造了一套原始的辩证哲学——阴阳说。
这种原始哲学,最早出现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用来说明自然界的一切变化现象,例如,“阳气汇合而成为天,阴气凝结而成为地”,白天为阳,黑夜为阴;太阳为阳,月亮为阴;风为阳,雨为阴等等。并且还运用它解释天文、数学等方面的道理。
大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古代医学家则把阴阳说应用到医学上来,用以说明医学上的一切道理。
在中医学中的运用首先是判断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用以区分黑白、雌雄、公母、男女、日月、晴雨、昼夜、寒暑等诸多相对的现象。进一步则研究阴和阳之间的关系,如雌雄属性的差异,在植物为雌雄、在动物为公母、在人为男女,都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所以阴和阳之间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在中医学中五脏主收藏属阴,六腑主输泄属阳。
气属阳、血为阴:在里、在内为阴,在表、在外为阳。人体经络也分别叫做阴经与阳经。就某个具体的脏腑来说,如人的胃组织是有形的实质,可以说它属阴;而胃的消化运动的功能,可以说它属阳。既然胃的实质属阴功能属阳,那末胃的实质和功能便是相对的两个方面。
在正常情况下,阴阳之间应该保持相对的平衡,《内经》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就是说阴阳平衡则人体健康,反之,阴阳失衡,某一个方面偏胜或者偏衰,人体就会得病。中医学的阴阳学说并不神秘,更不是什么迷信的产物,而是一种朴素的哲学观念,中医阴阳学说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与《周易》为代表的阴阳文化一脉相承。它系统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生殖文化,并把生殖文化升华到一个新的阶段。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中国第一部全面《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电影,转发1次挽救1条生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