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脾胃学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

刘冠军 中医宝典 2018-08-05

【中医宝典App】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中极为宝贵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胃为后天之本一说,导源于《内经》,阐明于金元,到李东垣著述《脾胃论》之后,则使脾胃为后天之本这一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笔者应用《脾胃论》的有关论点,指导针灸临床,获得一定的效果,兹介绍治验数则如下,以资交流。

一、咳嗽:肺气上逆则作咳嗽,古虽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主张,但关键在于“聚于胄,关于肺”。“聚”是指痰湿不化,壅阻气逆则作咳;“关”是肺失宣降, 肃降失职则作嗽。脾虚作咳的特点是咳声重浊,痰稀脘闷,肢软乏力,面目浮肿,甚则纳少便溏,脉濡滑,或细弱无力。治当散聚宣肺、培土生金为法。针灸可选列缺、肺俞、丰隆、太白、脾俞、足三里。

宋某,女,33岁,职员,1974年3月就诊。素体虚弱,纳减脘闷,近日作咳,误服凉药而咳甚,现痰白,神疲,面色淡黄,睑微肿,舌质淡,苔薄白,脉濡滑,惟右关细弱,系素往脾阳不足,痰浊恋肺,气失清肃所致,乃补太渊,泻列缺、肺俞、丰隆,灸脾俞、足三里等穴,一日一次,连续七次,咳止而愈。

:补太渊,泻列缺、肺俞,意在宣通肺气;灸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驱散饮邪,使脾健则津液得行而不聚;更泻丰隆,兼通脾胃。六穴协力,有健脾益气、宣肺止咳、涤痰降浊之功,故能收效。

二、泄泻:《内经》云:“脾病者,虚则腹痛肠鸣,飱泄食不化。”《景岳全书》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说明泄泻主脏在脾,成因为湿。临床常见久泻之人,出现泻下清谷,肠鸣切痛,神疲倦怠,舌苔薄白,脉沉缓无力,治当升提健脾燥湿为主。针灸可取脾俞、胃俞、足三里、公孙、天枢、大肠俞、百会。

李某,男,32岁,工人,1973年8月就诊。自诉过食生冷油腻,遂成胃脘胀满,泄泻肠鸣,某医投攻消之品,益虚其脾,致使大便稀溏,无臭,日三、五次,喜按,倦怠,面淡黄,苔白腻,脉濡缓。此因脾胃虚弱,兼服攻消之品则脾气不能升发,运化无权所致。乃泻天枢、大肠俞,温针脾俞,补足三里、公孙,连续治疗十五次而愈。

:本例泄泻,先因生冷误伤脾气,又加攻伐,致使脾气益虚,清阳下陷,导致泄泻。取天枢、大肠俞以祛肠胃之寒,化脾胃之湿;补足三里以扶中土;公孙运脾;脾俞补脾。三穴相合,则能健运中焦之气,温补中宫之阳;加灸百会升阳益气,诸穴相合,则清升浊降而泄泻乃止。

三、发热:气虚发热是内伤发热之一。脾胃为元气之根,元气不充则阴火鸱张,产生发热。治疗用药,东垣主张“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不过脾胃损伤,气虚不足的发热,兼症必见自汗畏寒,纳减疲倦,头晕心悸,甚则肢冷便溏,治当健脾升阳,则元气逐渐滋生,阴火自然下降,发热可除。针灸可取脾俞、胃俞、足三里、中脘、气海。

邱某,男,46岁,1974年9月就诊。素往体弱,胃纳不佳。复感外邪,头痛发热,经治好转,唯午后低热不退,体温37℃-38℃之间,连续使用抗菌素治疗无效,某医疑为阴虚,投养阴甘寒之品廿余剂,益虚其脾,故见倦怠肢冷,纳少畏寒,自汗心悸,便溏肠鸣,面淡黄,唇淡白,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知系脾虚元气不足所致,治疗以每日用麦粒大艾炷灸中脘五壮,足三里、脾俞各七壮,气海、大椎、阳池各五壮,连灸七日,烧退脉起,又灸治七次,巩固疗效乃愈。

:本例低热,关键在于素体虚弱,兼之连进甘寒之品,益虚其脾。取灸中脘,意在升清气,肥腠理;脾俞、足三里乃健脾胃之要穴,灸之助胃气,益元气,撤虚热;气海为元气生发之所,灸之可养百脉,充元气;大椎为阳经所会,灸之可通阳;阳池通畅三焦之气。诸穴合用,则元气得充,腠理致密,阴火消散,诸症随之消失,此皆本“土厚则火气自敛”,“健脾则统摄有权”之意。

四、着痹:着痹乃感受寒湿之邪所致, 主症为关节疼痛、肌肤麻木、重着沉倦、痛有定处,这些症状都显示了湿性重浊粘滞的特性。不过人体受湿,必待机体先虚而后外邪客入,故机体衰弱是致病之本,寒湿客邪是标。针灸在取局部腧穴的同时,加脾俞、足三里除湿健脾;肾俞、阳关益火培土,使阳气充沛,阴凝自散。

陈某某,女,47岁,工人,1973年8月就诊。因秋凉冒雨推车,身着雨淋,次曰即病腰膝作痛,重着无力,兼纳少,腹泻,自服小活络丹等药小效,但膝关节仍然疼痛沉重和麻木,面微黄,苔薄白,脉沉缓无力。膝关节微肿,压痛明显,活动受限。知体虚脾弱,复受寒湿,伤其阳气,乃发着痹之疾。治疗取局部膝阳关、阳辅、阴阳陵泉,兼温针足三里、腰阳关、脾俞,经治七次, 痛减病轻,后又加温针命门七次,痛止肿消,纳便正常而愈。

:本例着痹,在于素往脾气虚弱,又着雨受湿所致,故取局部之阳关、阳辅、阴阳陵泉以接续阳气,温通经脉,祛散寒湿;温针脾俞、命门、腰阳关、足三里以健脾扶阳,使脾气健运,水湿布化,则膝肿沉重之感自除,从而达到“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的疗效。

从上述治验证明,采用针灸治疗疾病, 必须掌握辨证施治的规律,运用中医的理论体系指导实践。当然,脾胃学说仅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侧面,故在应用这种学说时,还必须探本求源,审病因,辨脏腑,知病机,明经络,达到针下之后,有事半功倍之效。

(注:文中所述补泻,补指左右捻转角度小,上下提插直径小,速度慢,刺激弱;泻指左右捻转角度大,上下提插直径大,速度快,剌激强而言。)

本文摘自《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伤寒论》在线阅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人体穴位大全【图文版】


    中医古籍的剂量不知道算多少?收藏这篇就够了


    药房医院“代煎药”的猫腻!


    中国第一部全面《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电影,转发1次挽救1条生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