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传统中医的童年回忆

任之堂 中医宝典 2018-08-05

【中医宝典App】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

《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

——童年的回忆 

谈起我的学医历程,得从小开始,那时我的太爷是当地的草医,给人和猪牛看病,在当地人缘很好,也很有威望,很想将自己的一生医术流传下来,可是自己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一个是我奶奶,一个是我姑奶奶。

我奶奶是大女儿,最终留在家里招了上门女婿——我的爷爷,可惜爷爷年轻时好赌成性,偌大的家业输的所剩无几,几百上千亩的板栗山最后输的只有两块了,庆幸的是给我太爷添了四个孙子和一个孙女,我父亲老大,继承了太爷的手艺,但只是其中一部分,即给牲口看病,一本《牛马经》加上太爷的实践经验,于是将父亲造就成了一方的有名兽医,太爷的其他孙子一个学了木匠,两个当个教师,成了国家干部,眼看一生苦心研究的医术将要带进黄土,年迈的太爷常常叹息。

1975年的秋天,随着我的出生,太爷看到了希望! 从我满月开始,太爷并天天抱着我在村前村后转,唱着我还听不明白的中医歌曲,将他毕生的心血慢慢地灌输在我稚嫩的脑海中,随着慢慢的蹒跚学步到能够四处跑着玩,跟在我后面的总是我的太爷,气吁吁的跟着我,口中喊着:“东娃子,慢点跑,小心有蜈蚣?”欢笑声在太爷的担心中四处散开。 

我依稀记得,三岁那年的仿佛很重要的日子,村头李家的儿子不听话,李叔打了几下,结果儿子突然面色苍白,手脚发凉,出气困难,慌忙中来找我的太爷,太爷一手拽着我,向李家跑去,到他家时,李叔的老婆站在门口说怕是不行了,娃子脸色白的像张纸,出气困难!!太爷说,别急,让我看看! 

李家儿子涛涛躺在堂屋的凉床上,看上去出气很困难,太爷切完脉,让李叔拿两口缝衣服针来,然后倒上半碗酒,将针在酒中洗了洗,在涛涛的两个手腕内侧上一点各扎了一针,然后用大拇指在胸口反复推,几分钟后,涛涛的面色有了血色,出气也顺畅。太爷回头对李叔说,娃子气性大,以后教育要注意方式,刚才差点就气昏死了。

李叔点头称是,在一连串的道谢中太爷带着我回家了,回家的路上,我问太爷,为什么缝衣服的针能救人,太爷笑着说,不是针救人,是针扎了穴位救人了,刚才扎的是内关穴,这个穴位能调理胸部的气机,我手推的是膻中穴,此穴为气海,涛涛是生气后,气郁在胸中,气顺了,病就好了。

太爷用手摸着我的头,问我想不想学救人的本事,我说想学想学,然后问好玩吗?太爷笑着说,那可不是玩的事,得好好学才能救人,不然会把活人治成死人。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只觉得死人可怕,看来学救人的本事是一件不好玩,而且会遇到死人的事情。太爷摸着我的头,笑着说只要按照他说的学,一定能学好,而且学好后也很好玩。一听很好玩,我便闹着要学救人的本事。太爷爽朗的笑声响彻山谷!

太爷的医学知识也是其上辈传给他的,记得太爷说上辈人中有深悉阴阳五行八卦的先生,不仅给人看病,还顺便帮人看风水。但长时间以来流传下来,也遗失了不少。现在想来也许是几次革命将他们革怕了吧。而最终留给太爷的只有几本医书加上一些常用的效方(也就是农村说的秘方),而太爷经过努力的继续学习和求教,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切脉诊病、药性整理、特效方剂、疾病预后、愈后调理。但是如何将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向一个只有不到四岁的小孩灌输,还要不让小家伙感到枯燥,太爷有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在思索着。 

1980年秋,记得我刚满五岁不久,太爷带我到山上放牛,一边走一边指着山上的花花草草说,这都是药材,多好的药材啊,我好奇地问,什么时候开始叫我学习救人的本事,太爷笑着说,别急慢慢来,你看前面那片刺藤上面一个个红红的,咱们叫“蜂笼罐”,就好像装满了蜂蜜的小罐子,可甜了!不过表面有刺,采摘时要小心,我闹着要吃。

太爷摘了一个颜色深红的,擦掉了上面的刺,掰开后扣掉里面的籽,然后将果肉放到我的嘴里,甜丝丝的,虽然水分不是很多,但真的很甜。太爷说,医书上将这称为金樱子,没有熟时呈青色,味道酸涩,熟透了就很甜。 “这也是药吗?"我笑着问。 太爷看着我说,去年你每晚尿床,后来我给你喝了几回”甜水“不就好了? 可那时你说是糖水? 太爷笑着说,就是这金樱子煎的药水!以后可要记住了,金樱子煎的甜药水可以治疗尿床。 知道啦!以后你不能再骗我,将药水说成糖水,来,拉钩! 太爷笑着和我拉钩,然后我们继续跟着家里的老黄牛朝山里走去。

大山里的秋天随处可以看到成熟的野果,没走几步就看见前面有棵柿子树,树上的柿子已被采摘,剩下不到几个橘黄色的柿子挂在树上,非常诱人,太爷用树枝给我勾下来两个,我急不可耐地吃了起来,甜甜的爽滑的感觉很是舒服,太爷自己却等在地上拾满地的柿蒂把,我说老爷爷,你吃个柿子吧,柿蒂把不能吃的。

太爷看着我,笑着说,这可是救人的好药。一听说救人的好药,我便帮忙拾起来,满地的柿子蒂一会功夫就拾干净了,太爷足足用随身带的布袋装了小半袋。 这东西看起来很丑,皱皱巴巴的,能治疗什么病? 打嗝!打嗝也是病?我每天吃饱饭后都要打几个嗝,很舒服的事情,怎么会是病? 老爷爷笑着看着我,打嗝多了也是病!而且很难受! 我将信将疑,拉着太爷的手追随我们家的老黄牛去了。

当天边的最后一抹阳光消失后,祖孙俩才慢慢下山回家,玩了一下午我也睡着了,等我醒来时家里来了几位不认识的客人,其中一个女的不停地打嗝,就像老公鸡吃了蜈蚣,不停地嗝噜嗝噜,满脸痛苦的样子,太爷摇了摇半醒中的我,让我看看打嗝打多了也难受,随后太爷从腰包里抓了一把下午我们拾的柿子蒂给病人,让病人回家煎水喝,病人在半信半疑离开了。

迷迷糊糊中我晚饭还没吃完就睡觉了。 清晨醒来,一阵香气将我弄醒了,只见太爷担着一碗鸡蛋面条让我起来吃,诱人的家伙!这可是每年过生日才能吃上的东西,一骨碌爬起来,洗把脸就吃了起来。 为什么有好吃的? 昨天下午拾得柿子蒂换来的。柿子蒂能换鸡蛋?今天我们再出拾!以后每天都吃鸡蛋! 太爷笑了笑,是昨天晚上那个打嗝的病人今天早上送过来的,他的病好了。 

太爷平淡谈话让我的心灵受到冲击,为什么别人不知道柿子蒂可以治病?为什么打嗝治好了病人却硬要感谢?看来我正按照太爷的培养计划一步一步向前走。吃完鸡蛋面条,又该上山放老黄牛了,这是老太爷晚年的一项工作,同时顺便采药。 到了半山腰,太爷累了,便停下来休息,一边装旱烟,一边给我经故事。 

今天讲的是太爷父亲年轻时的一段佳话,曾经讲过几遍了,但每次他都爱讲这个故事,里面有虎有龙的。 有一年冬天,镇上的粮油商陈老爷从外地贩油回镇上卖,回来时受了寒,一到家就开始发烧,周身疼痛,因为做生意挣钱很辛苦,所以陈老爷就舍不得看病抓药,只喝了些葱姜水发汗,病情没有好转,躺了三天,眼看病情日渐加重,于是请来镇上的王大夫就诊,王大夫是镇里最有名的中医,看后说是伤寒入阳明,开了一副白虎汤治疗。 

白虎吃人吗?我插言道。 那是方名,不是白虎。古人用这个名是因为此方退烧效果很好,如同白虎。 病人服药后烧是退了,但周身骨节疼痛加重,家人急忙请镇上的陈大夫看看,陈大夫也是8代祖传中医,切完脉,叹了口气说,老爷子身子骨本身就不好,加上劳累后感受重寒,现在寒邪已深入骨髓,部分已化为热毒,两种病邪交织在一起,不好治!方子也没开,摇摇头走了。

家属一听就哭了起来。当时你老太爷正好到集上卖柴火,看到好多人围在镇上最大的粮油店前,里面传来阵阵哭声,好奇中走了进去,问问了病情,切了切脉说,别哭了,病人还有救。于是让病人家属拿来笔和纸,开了两付大青龙汤。三天后病人找到你老太爷,硬是要感谢他,还说他的两付药就将病人治好了,带来一大桶芝麻油,要送给你老太爷。那年月,一桶芝麻油可是很好的东西,你老太爷却没有收下。粮油商陈老爷就教你老太爷如何榨油,现在咱们家的榨油房还是陈老爷帮忙盖得,这些年来咱们家就一直没缺有油吃。

看来青龙还是比白虎厉害!我悠悠地说。 太爷笑了笑,它们都厉害,但要用的恰当,时候不到,用了就没效。就好比你昨天吃的柿子,如果一月前吃,就没那么好吃。 嗯,上月老爸摘柿子,我偷偷尝个一个,很不好吃!休息好了,我们该上路了。

太爷拉起我追前面吃草的老黄牛去。 这时发现前面小树叶上有只小蜜蜂,跟隔壁邻居家养的一样,我忙用手去捏。 “别抓!”太爷的话刚说完,我的大拇指已被蜜蜂蜇了,一阵痒痛立即传过来,太爷忙用手轻轻拔去毒针。顺便去怀中找药,看着大拇指上慢慢出现的小红包,我当时还以为会死呢,吓得直哭。 太爷一边安慰我,一边打开从怀里摸出的小药瓶,里面装着淡黄色的药液,太爷摇了摇,药液立即变成红黄色,他打开瓶盖,用小树棍沾上药液涂在我的大拇指上,还真快,一种凉爽的感觉让人很舒服,过了几分钟,小红包没见了,不痛也不痒了。

 "太爷!这是什么药"?我好奇地问. 太爷神秘的说,这可是咱们家的祖传秘方。你知道后可别告诉别人。见我点头,太爷继续说,这是清明节后抓到的活蜈蚣,加上雄黄,用烧酒泡一周后配制的雄黄蜈蚣酒,别看这东西,效果好着呢,咱们山里毒蚊子多,经常会被毒蚊子叮上,只要用这点上一点,很快就好了,蜜蜂蛰了也有效。去年上山采药,被毒蛇咬伤后,要不是及时抹上这药,现在你太爷就在土里了。

我接过小药瓶,摇了摇,看不出里面的神奇来,但我相信太爷的话,上过月弟弟被红蚂蚁咬伤后,太爷就用过这个药。 “蜈蚣一定要活的才有效吗?” 晒干的蜈蚣也有效,但起效稍慢些,蜈蚣要大的,越大越好,一斤烧酒5条蜈蚣就好了,雄黄细粉一小包就可以了,如果加上点薄荷叶进去,效果更好。不过咱们这里不产薄荷。药房买的薄荷没啥力道,还不如不放。 

记住没有?记住了。我在前面一边跑一边念道:蜈蚣5条、烧酒一斤、雄黄少许、泡泡就行.... “还有薄荷....”太爷怕我忘记,其实我老爸给我买过薄荷糖吃过,凉凉的、甜甜的不太好吃。难道薄荷就不是凉的?反正咱们家山上没有,记了也白记,记住薄荷糖就行了。 

前面拐弯处有一颗桑树,记得去年太爷带我上山时还吃过桑葚,当时太爷说桑树一身都是宝,桑叶清肝火、肺火,桑葚可以补血补肾,桑枝可以治疗臂膀疼痛,就连土里的桑树根的皮还可以止咳。我一边念着太爷说过的话,一边看树上还有没有桑葚,太爷走过来放下背篓,开始拾地上的桑叶。 山里风大,才入秋,桑叶都吹落了,要是下霜后从树上摘的桑叶才好!太爷念叨着。 为什么? 那称“霜桑叶”,药劲足! 既然桑树一身都是药,为啥不在屋前屋后载上桑树呢? 太爷看了看我,没想到我还有这种想法。

随即解释道,老太爷懂得风水,曾经给他讲过,屋前屋后载桑树不吉利,桑与丧同音,怕我听不明白,继续说,农村死了人,称为办丧事,因为桑树和丧事音相同,所以一般屋前屋后不栽桑树,虽然那时我还没上学,但太爷从我三岁就开始教我识字,所以还是明白他说的话。 这桑叶又叫“神仙叶”,除了清肝火、肺火,还能止咳,但得用蜂蜜炒后效果才好。身体肥胖的人,长期煎水喝还可以使人变瘦呢!

太爷怕我记不住,就没再继续说下去,但我知道,他经常用桑叶给人治病。拾完地上的桑叶,我指着树上的问为什么不摘了,太爷说留着,等下了霜咱们来摘“霜桑叶”。 随着老黄牛在山里不紧不慢的转,太爷给我讲解好多药材的功效、味道、采集时间,可惜年幼的我一时也不能全记下来,最后还有些烦了,眼看近中午了,肚子也饿了,便催太爷准备回家。

○ 本文摘自《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伤寒论》在线阅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人体穴位大全【图文版】


中医古籍的剂量不知道算多少?收藏这篇就够了


药房医院“代煎药”的猫腻!


中国第一部全面《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电影,转发1次挽救1条生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