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仲景的「反」字,不仅仅是「相反」的意思

吴沛田 中医宝典 2018-08-05

【中医宝典App】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

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有87条、97处见「反」字,是这两书运用率较高的字之一,其意义及其作用安在?

笔者初步认为,它既是古代一种行文的笔法,在述证、言脉、论治等方面起到了某些特殊作用;又是仲景夹叙夹议,突出辨证论治的具体表现。现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分两方面简述于次。


意 义

综观全书,「反」字的意义除有「相反」之本义外,在某些地方尚可作「又」或「再」解,并无「反」义。

如《伤寒论》:「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论中既言「发汗」,可知原有表证,本当恶寒。今曰,「反恶寒」,知汗后表证解复又恶寒,再恶寒也,何以如此?「虚故也」,乃发汗太过或患者素体阳虚,致表阳外泄,腠理不固,营卫俱虚。

其关键在阳虚生寒,则恶寒必为得衣被而不减,并伴面色晄白、脉微细、脚挛急等证。

方用芍药甘草附子汤,以附子扶阳,芍药补阴,甘草佐附子、芍药调营卫,药专力宏,阳回则虚者不虚,有阴阳双补之妙。

再如《金匮要略》:「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此条主要论述肾气丸治疗下消病,从肾气丸有温补肾阳、助真火蒸化之功,可知「饮一溲一」乃肾阳虚不能化水所致。

「以饮一斗,小便一斗」,是「小便反多」之再说明,饮多,小便又多,方为下消。故反字作又、再解。再,再二再三小便之谓也。


作 用

1. 类比

以「反」引出某一内容,有与他条或他证相比较的作用,此乃张仲景教人辨证之法。

如《伤寒论》:「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又「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前者为表虚,后者属表实。

「项背强几几」本应无汗,加一「反」字,以示病机有异,故立法遣方用药亦不同。表虚者桂枝加葛根汤,主取用桂枝汤解肌和营;表实者用葛根汤,方名冠以葛根,即以葛根为主,辅麻黄发之。

又如《金匮要略》:「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面反瘦」。

很明显,这里的「瘦」是与文中「腹大」之「大」,「脐肿」之「肿」相比而言,以映衬出「腹大」、「脐肿」之甚。

2. 强调

强调辨证眼目。

如《伤寒论》:「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此段形象地以欲近衣否,来判断疾病的阴阳寒热,也即先后用两个「反」字,突出了辨证的要点。

再如《伤寒论》:「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咽痛,......通脉四逆汤主之。」

本条论少阴病阴寒极盛,既见「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等里证,又可见「不恶寒」、「面色赤」、「咽痛」等外证,故曰「里寒外热」。

这里用「反」引出外证,则知强调此非阳热亢盛之征,乃虚阳被格于外之假象,治疗当重用姜附速破内凝之阴寒,急回外越之阳气;因格拒之甚,须入葱白通阳使阴阳维系,表里通达,故名通脉四逆汤。

又有强调以脉审证求因,作为论治依据者。

如《伤寒论》:「病发热头痛,脉反沉,......当救其里,宜四逆汤」,突出强调里脉主虚,当先救里,用四逆汤。

3. 兼提

有从变知常,承上启下,发人深思的作用。

如《伤寒论》:「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从「反」字可知阳明病以小便自利为其常,因「胃家实」是阳明病的病理基础,而「小便自利」既能加速体液消耗,形成津液不足,又是促使「胃家实」的主要因素。

又如《伤寒论》:「太阳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反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抵当汤主之。」

本条从「反不结胸」语提示:一则太阳之邪热内陷,可有结胸之虞,是谓承上;二则反衬下焦「少腹当硬满」和「反狂」之体征,是谓启下;三则说明血热相结,病情较重,颇能发人深思。

再从条文之排列顺序看,此条位于桃核承气汤证之后,且不待表解,即用抵当汤攻之,足见里证较急且重。「反」字一用,使人有辨轻重、分缓急之感。

○ 本文摘自《中医百家言》,中医杂志编辑部编著,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1987年7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伤寒论》在线阅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人体穴位大全【图文版】


中医古籍的剂量不知道算多少?收藏这篇就够了


药房医院“代煎药”的猫腻!


中国第一部全面《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电影,转发1次挽救1条生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