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的假期需要一次灵魂大保健

浦睿君 后窗 2023-04-03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俄罗斯诗人阿尔谢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20世纪最伟大的导演之一,堪称典范的艺术片电影巨匠。他把博大深邃的精神主题在庄重沉郁的诗性叙事中展开,开创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伯格曼曾这样赞誉:"初看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是一个奇迹。忽然之间,我仿佛置身于房间的门前,却从未拿到通往屋内的钥匙。"显然,普通观众都没有这把钥匙——据不完全统计,90%第一次看老塔电影的人,都经历过一次灵魂的大保健(如婴童般熟睡过去)。每个自称电影爱好者的人,最终都要通过老塔的检验。浦睿出版了一本老塔的新书《我的不朽已然足够》,今晚让我送给你们。











|下文摘编自《我的不朽已然足够》


1983 年5 月25 日,罗马。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日记中写道:“糟糕的一天。我感到很迷茫,心中充满沮丧……和恐惧……我不能生活在俄罗斯,也不能真正生活在这里。”

 

和其他苏联流亡艺术家一样,塔可夫斯基注定要经受“乡愁”的折磨——

 

那种夹在两个世界之间无家可归的感觉,正如他在国外拍摄的第一部电影的主题。

 

 流亡艺术家 


塔可夫斯基是被迫离开苏联的。

 

在那之前,苏联国家电影委员会主席菲利普·叶尔马什对他的电影展开了毫无根据的审查。叶尔马什对塔可夫斯基的作品怀有深深的敌意。

 

他不欣赏塔可夫斯基独立的个性,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个人性格。

 

叶尔马什的理想是打造一个“苏维埃好莱坞”——


他更倾向于支持那些擅长好莱坞大片风格的导演,比如奥斯卡金像奖得主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叶尔马什还任命邦达尔丘克担任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以确保塔可夫斯基的《乡愁》同金棕榈奖无缘。


电影《乡愁》剧照


对于塔可夫斯基来说,就像他在1983 年9 月16 日给父亲的信中写的那样,这无疑是他“最不能接受的”。

 

于是,他不得不开始了在巴黎的流亡生涯。

 

1986 年12 月29 日,塔可夫斯基因癌症在巴黎去世。


就在他去世的第二天,因为国家改革,叶尔马什被降职并被迫提前退休。

 

遗憾的是,塔可夫斯基未能在生前得知苏联观众终于可以在电影院欣赏他的作品的消息。

 

但其实,即便是风向变换,塔可夫斯基对这种改变也始终持质疑态度——

 

他并不喜欢自己和他的作品被捧上神坛,但他也很清楚,这些都不是自己能够改变的。


电影《乡愁》剧照


塔可夫斯基去世之后,苏联政府授予了他列宁勋章,甚至恢复了他的半官方职务,而苏联电影界对他的评价,也由原先的羞辱和排斥,瞬间转为浮夸的奉承。

 

偶像式的崇拜和对苏联流亡艺术家身份的好奇,分散了人们对作品本身的关注。

 

人们开始将塔可夫斯基奉为神一般的存在,对其电影中朦胧的诗意、宛如梦境的雾景和雨景以及史诗般的配乐如痴如醉。


电影《乡愁》剧照


之后的25 年,人们对塔可夫斯基的兴趣有增无减。

 

影迷们不断从他的作品中解读出新的元素;电影学者、哲学家、心理学家......都将塔可夫斯基的作品同自己的专业相结合,展开热烈的讨论。

 

他的作品也鼓励了来自不同国家,拥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电影人。




《我的不朽已然足够》用全面立体的图文资料,帮你拨云见雾,挖掘塔可夫斯基鲜为人知的10件事,展示一位艺术家的诞生。

1. “东方比西方更接近真理,是西方艺术家的灵感来源之一”

 

他曾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对西方文化的质疑:“在这里(西方),金钱是绝对的统治者。这种风气破坏了创造力,会给整个电影行业的未来造成巨大威胁。” 

 

他们也不会相信,人生的目的并不只是享乐,还有比个人成功和商业成就更为重要的事。显然,在西方,人们早就不再相信灵魂的不朽了。”

 

在塔可夫斯基看来,无论是市场经济唯物主义,还是苏联官方鼓吹的意识形态唯物主义,都是“对精神世界的背叛”。



2. “对理性主义的强调造成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忽视”

 

1984 年7 月18 日,塔可夫斯基在皮卡迪利的圣詹姆士教堂发表了关于《启示录》的演讲。

 

在这次演讲中,他明确将梵蒂冈博物馆的现代宗教绘画作为当代艺术的反例。

 

用他的话说,就是“走错了方向”,是西方注重理性主义和逻辑分析的后果。

 

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带走了创造的“魔力”,让人看不到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3. “电影欣赏是审美层面最直接、最单纯的情感”


在塔可夫斯基看来,自己电影中的“神秘感”,或者说“灵性”,是那些“丧失了最简单直接的情感审美能力”的观众无法体会的。


事实上,他的电影只有“天真简单”的观众才能领悟——因为他们会让自己的思维自由发散,于是可以享受“审美层面最直接、最单纯的情感”。

 

 《飞向太空》剧照



4. “区不代表什么,区就是区”


塔可夫斯基不赞成人们对其作品进行象征性的解读。“人们经常问我:区是什么?又象征着什么?他们还围绕这类问题展开了大胆的猜测。

 

面对这样的提问,我经常会感到生气和绝望。就像我的电影中出现的其他场景一样,区不代表什么。区就是区。”

 


5. 俄罗斯东正教导演,不如电影本身重要


塔可夫斯基是一位创造者。他根据纯粹的主观标准去选择影像资料,并让它们成为影片的“神经中枢和心脏”。


他的观众必须无条件地信任他:“这就好比宗教信仰。想要真正相信上帝,哪怕只是感受到那种精神需求,一个人就需要独特的灵魂和精神信仰的潜能。”


在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中,宗教的影子经常出现,因此他经常被称作俄罗斯东正教导演,但这并不是他的艺术追求。

 

以《潜行者》为例,虽然电影引用了《启示录》的段落,提到了耶稣前往以马忤斯的故事,出现了施洗约翰的形象,且主角之一(无论是追求严肃还是讽刺)还在剧中一度戴起了荆棘冠。

 

燃烧-《镜子》剧照



6. 他信神,对通灵学、深奥体验论和神秘主义都有浓厚兴趣

 

还在学生时代,塔可夫斯基就迷上了亚历山大·杜甫仁科的电影《地球》中的泛神论场景。

 

他相信母亲会从坟墓里向他传话,告诉他自己会永远照看他;他会参加降神会,向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灵魂追问,自己作为艺术家会拥有何种命运;他的好朋友中有来自米兰的通灵学教授。


 

7. 禅宗佛教和道教对塔可夫斯基的影响很大

 

塔可夫斯基多次谈到道教音乐:“东方一直都比西方更接近真理……看看东西方音乐的不同。


在东方个人已经完全融到了神、自然和时光里,融到了整个世界里,同时又在自身中发现了一切。就像道家音乐……在耶稣诞生600 年前就存在于中国了。”



8. “我其实想将时间直接凝固,不剪辑、不添加特效”

 

在他看来,长期的纪实观察才是他的拍摄理想:“电影最理想的形式就是纪实。这不是一种电影拍摄手法,而是重建生命、重塑生命的过程……


我的理想拍摄过程应该是:导演准备了数百万米长的胶片,对一个人生活的每分每秒,比如从出生到死亡,进行系统记录……”


老塔镜头记录下的人生四态



9. 因为“自传性太强”,合作多年的摄影师维迪·尤索夫拒绝参与《镜子》的拍摄


道家思想强调内在自我,而非外在超越,这一点对塔可夫斯基影响很深。几乎他的所有作品,都在表达对自我的寻找——寻找童年时的房子,寻找记忆中的时光。

 

他太看重这一点了,以至于不可避免地给自己,给他的制作人、朋友、同事甚至是观众都带来了困扰。


《镜子》剧照和老塔本人照片



10. “所谓的音乐创造毫无用处,重要的是如何使用自然声音”


塔可夫斯基对自然声音有着浓厚的兴趣。

 

就像后来拍摄《牺牲》一样,在《转向》中,塔可夫斯基也希望加入海鸥的声音。


虽然档案室中有这方面的音频资料,但塔可夫斯基拒绝使用现成的样本。

 

于是,他带着笨重的磁带录音机,在离里加不远的尤尔马拉待了很久,为了采集“属于自己的”海鸥的叫声。

 

他要那种能够打动他、和广播剧契合的声音,而不是档案室里保存的过往的声音。显然,这个过程充满艰辛——他为此在海滩上徘徊了很久。



图书信息


《我的不朽已然足够》
作者: [俄罗斯]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出版社: 浦睿文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副标题: 塔可夫斯基图文集
译者: 仝欣
定价: 99.00


伯格曼、文德斯、杨德昌、萨特推崇的电影巨匠,威尼斯电影金狮奖、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塔可夫斯基图文集。
由塔可夫斯基之子精心编选,全景记录、精湛总结、立体呈现“电影界的贝多芬”塔可夫斯基的一生。
悉心汇集塔可夫斯基罕见的自传性随笔、私人摄影作品、七部经典电影的珍贵资料,多篇自述随笔、私人书信、《启示录》主题演讲等动人文字初次公开。

继畅销书《雕刻时光》之后,又一本走近塔可夫斯基的重磅之作。


本书已上架后窗小店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购买


福利!福利!福利!转发本条推送至朋友圈,将截图发予后台,并在下方留言处坦白“你的灵魂保健(逢看必睡)电影是哪一部?”,我们将抽取两位朋友获得这本浦睿出版的价值99元《我的不朽已然足够》



- FIN -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近期文章


骡子 | 舒浩仑 | 微醺之夜 | 雎安奇
春江水暖 | 一张绝版照片 | 魔童哪吒
巴赞与萨特 | 张献民和爱的鄙视链 | 徐童
张律 | 过春天 | 大卫·汤姆森 | 亚洲腹地
奥丽芙·基特里奇 | NETFLIX | 邦德25
宠儿 | 罗马 | 奥斯卡编剧 | 奥斯卡摄影 
昆汀的电影语言 | 年度推荐电影 | 谁先爱上他
张献民老师的十荐 卫西谛365天电影写作计划完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