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理解的乡愁是具有一定的可批判性

后窗编辑部 后窗 2024-01-12





“我的意图是想多看、希望看到有创造力的影像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到有创造力的影像作品。”

——张献民




7 月 18 日(上周六),我们在杭州单向空间为影迷献上了张献民两届“十荐”的推荐作品之一:我们从第一届“十荐”新导演十佳片单中挑选了《无水之桥》、《团鱼岩》两部影片,来展现还在持续创作独立影像的新导演们是如何靠作品本身映入张老师的眼帘的。这些影片,无论是题材议题,或是叙事手法,都有别于主流公众渠道能够看到的样貌。但从这些只言片语的描述中,也依然能够感到不同视角下这个时代被描绘的多样可能性。

《团鱼岩》放映之后,我们与萧潇导演做了电话连线交流。今晚就分享这场交流的文字实录,给未曾抵达现场的影迷们,一次关于纪录片与故乡记忆的肺腑之言。


∆ 十荐·杭州站活动仍在继续,扫码海报二维码可获取下周日的珍贵席位。





《团鱼岩》这个片子的取景是在湖南西部的一个乡村,就是萧潇导演外婆的老家,他五六岁之前都生活在这个地方。我上周在南京放映这个片子后跟他连线,他也讲到了,村子里只有几户人家,他跟所有人都非常熟悉。大家看到的就是萧潇导演长大后出门读书、学成归来,带着摄影机回到了村庄的时候拍摄的,所以他在用摄影机拍摄的时候与村里人是没有任何的距离感的。其实很多观众会问,为什么村民对摄像机没有任何的抗拒,萧潇导演回答说,因为太熟了,连续拍了两天以后,他们也都习惯了。

大约是15、16年,他开始拍摄,他说再不拍这个村庄的变化程度会更大。一些现代化的东西包括网络、电器越来越多,年轻人越来越少,已经给这个村庄带来了很多不可逆的影响。因此他是在抓紧时间记录这个被现代文明吞噬的村庄。吴文光老师很欣赏他对影像的追求,在后期制作的时候也给了他一些意见和帮助。吴文光老师还特意给他写了一篇影评,叫《一个村子的挽歌或赞美诗》,也很明确的讲到了这个问题。

——后窗 高达


∆ 杭州单向现场



后窗放映 在杭州 | “十荐”精选放映之一

时间:7.18. 17:00


整理:关茗心
摄影:小田


QA&


高达:这个片子的拍摄是在你外婆的老家,是湖南西部的一个村庄,那你给观众介绍一下村庄的具体地理位置和你的创作动机吧。


萧潇:这个地方属于怀化,在湖南西部,不是我们常说的湘西。湘西一般是指凤凰、吉首这些地方。而这个村庄更靠湘西中部一点点,坐落在雪峰山的余脉上。实际上,在雪峰山上也有很多类似的村庄。据我了解,这里以前是没有人住的,后来才陆续有人从别的地方迁来,包括绥宁、怀化和附近的其他地区。
至于我拍这个片子的初衷,其实是我在外面读书期间每年都会回来这个地方,但我很少在秋天回去。14、15年回去的时候就赶上了秋天,这跟过年的时候和亲戚团圆很不一样。我跟着舅舅上山,和外婆一起做事情,这勾起了我小时候的很多回忆。我看到这个地方也在慢慢变化,就想记录下来。但当时我其实并没想着拍一个纪录片,后来积累了一定的素材,我才决定把它剪出来。


∆ 《团鱼岩》剧照


高达:从最开始有意识地用影像记录村庄和村民,再到素材有了一定积累量,准备做这部影片,这之间经历了一年多吗?




萧潇:有一年冬天,我用手机拍了几个画面,那些画面一直在我心里:我舅舅沿着路往远处走,后面跟着一条狗,雾气微微飘动,舅舅消失在雾气里。还有一个是我们在路边等车的过程中,从山上找了一些枯树枝,伴着蒙蒙亮的天,在路上就把它烧着了。那时我产生了拍成电影的想法,这两个片段也就构成了我对这部影片最初的印象。之后我在做一些技术准备,大概过了一年多,就开始真正去拍摄了。

高达:那按照时间来推算的话,是大概从14、15年开始有这个计划,等到技术准备好、素材累积好开始做后期的时候是16年了,全部做完是到了2017年。




萧潇:是的。

 

∆ 高达在分享


QA&

高达:你把片子给张献民老师看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呢?他最早的时候有一个公开征片,就是想看一看年轻人的作品。


萧潇:我确实记得不太清楚了。可能是我自己看到张老师发的,也可能是别人转给我的。张老师说如果信得过他就可以把作品发给他看,他会给我们一些反馈,下面附上了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我觉得能让张老师看我的片子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所以就投递了邮件。过了蛮长时间,收到了他的回复,说可以做一个影片推荐。


高达: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张老师做了“十荐”,推荐了这部影片,在那之后你的影片就去了更大的平台,比如国内外各种纪录片节,包括杭州的西湖纪录片大会。你现在回想张老师为你写的短短500字的推荐语,你觉得他讲的准确吗,还是你有一些其他的看法?




萧潇:张老师看片子当然有他自己的见解,我不好说是否准确,但有一个细节,与他在评论里面说的有一点点出入。就是他觉得某个人物身上呈现出来了当过兵的感觉,这个其实是没有的。其实在张老师看之前,这部影片已经入围了几个国外的电影节。张老师的推荐主要提高了这部影片在国内范围的一些影响力,当然也给我带来了信心。


∆ 活动现场



高达:你也说了在创作之初就定下来了要用黑白片的方式来拍摄,里面运用到了很多构图精巧的空镜和移动缓慢的长镜头,这个跟你在中国美院学摄影的时候有一些关系吗,还是出于其他的考虑?


萧潇:美院学摄影是一个基础美学的训练,与这个风格直接联系的,其实是我受到贝拉·塔尔的影响。我想去拍电影,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他的影响。


高达:你的摄影美学在运用到电影表达当中有没有参考一些大师的作品或者某种美学标准?



萧潇:对我来说完成这部片子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我看了贝拉·塔尔的电影,对他风格的认同感很强,所以就想尝试一下这种风格。


∆ 《团鱼岩》剧照



高达:影片最后有一幕,就是村民们一起上山去祭拜土地公的场景,为什么会有一个老爷爷,穿着背后写着“兵”的衣服,手里拿着宝剑,进行一系列的仪式?这是一个当地的传统,还是神话的流传演变?


萧潇:这个是当地的风俗。就我了解,他们请土地公、土地婆好像跟天兵天将有衍生关系,他们进行的一系列的仪式就是在请神。


高达:那个土地庙为什么不建在村子里面,或者近一点的地方,而是要走很远的山路,建在山的里面?




萧潇:每个村子几乎都有一个小的土地庙,这个是比较大的,村民们会集体来这个地方。电影开端有一个长镜头,外婆拿着东西去小山坡上,那个就是村子里面的小土地庙,用几片瓦搭起来的。


∆ 《团鱼岩》剧照


高达:所以不只是这个村子里的人会到这个土地庙来祭祀,邻近村庄的人也会来。并且每户人家都会贡献出自己的东西,最后一个长镜头拍的就是一个爷爷背着一张桌子。




萧潇:对,每个人都会贡献东西,有的人捐个十块八块,有的人会带鸡鸭,这是你要向土地庙求的东西的多少决定的。这次祭祀活动是我外婆在组织,专门请了师傅来,桌子其实是我们家吃饭用的。

∆纪念票根













QA&


观众:导演你好,我想问一下你为什么会选择在片尾才以字幕的形式向我们介绍团鱼岩和整个村庄的文化背景?


萧潇:最早我是把这些信息放在片头去交代的,这样大家也更容易代入。后来吴文光老师建议,把这个信息放在最后或者删去。他说这个影片很纯粹,你就用影像本身去呈现就好,观众会感受到的。


∆ 《团鱼岩》剧照


观众:你有没有考虑过以外来者的视角进入这个村庄拍摄?



萧潇:我认为我拍村庄有别于其他人,关键就在于视角。因为我是在这里长大的,村里的人面对我的镜头就像面对我本身一样。我外婆在镜头前讲话,其实就是在跟她的孙子讲话。所以在拍摄的过程中,我和他们是立场相似的,他们和我都没有觉得这是一个外来人在采访。我只能一个人去拍,哪怕带个录音师,都会打破我和村民之间的平衡关系。如果我以外来视角拍摄的话,这种关系就会更加失衡。

比如村里人在讲话的时候背面墙上贴了一张国家主席和他夫人的画像,如果是一个外来者拍摄,他可能会对这个东西感兴趣,但对村民来说,这只是一张画,与他们的信仰无关。反而他们每天上香、念经是融合在生活里的,这个是比较本质的。我更加关注他们的生活本身,而不是以猎奇心理去捕捉不常见的东西。


∆ 《团鱼岩》剧照




高达:直到今天,这个村庄与外界还是存在相当远的距离吗?从这个地方到离得最近的现代化城镇上还有多远?


萧潇:生活习惯方面会有隔阂,但从硬件上来说,村里人都用手机,也常有年轻人走出去,所以与外界会有一定的距离,但不是完全隔绝。镇上与村里没什么两样,赶集的时候人会多一点,离的最近的县城是洪江,它是古代的一个古商城,去那里要开车沿着山路走一个多小时。

 

∆ 观众与导演连线


QA&


观众:我感觉您的片子时间线还挺长的,您肯定拍摄了大量的素材,我想知道您在后期的剪辑中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去整理这些素材的,除了按照时间顺序之外,您还有什么样的剪辑思路?


萧潇:我其实拍的素材不是特别多,我的习惯是每次拍完素材回来都会做筛选,把它们按照我的想法大致摞起来,不是最后一次性剪成。总体来说是按照夏—秋—冬—春的时间顺序剪辑的。


高达:那你拍摄的时候是一直待在那儿,还是分季节各去待一阵子?



萧潇:是分隔着去的。其实最早的版本是画面有出现春夏秋冬四个字,后来这个片子的联合制片人王磊建议删去,我也觉得是个累赘,就去掉了。


∆ 《团鱼岩》剧照



观众:导演您好,我想问一下这部电影除了在记录展示以外,还有没有更多情绪上的东西?对于故乡的变化,您是持什么样的态度?


萧潇:我拍这个片子本身就是对故乡变化的一种回应。我讲一个细节吧,在我看到我舅舅把屋上的黑瓦换成红色的琉璃瓦的时候,我觉得很丑,它破坏掉了原本呈现出的美,并不能与环境融为一体。包括在一些比较聚集的村庄,人们在木质结构外面安装了防盗窗。还有建砖房子、贴瓷砖。后来我就问我舅舅,为什么要换成琉璃瓦,他说这样不漏雨。所以这个东西对他来说是功用性的,能让他的生活变得更好,而在我看来就是这种美学被破坏掉了,所以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加上我不经常生活在这里,我也没有资格去阻止这种改变,所以我选择用影像去记录下来。所谓乡愁,其实是人的一种感情倾向,但我理解的乡愁是具有一定的可批判性。





“十荐”的精选亮相,各城巡游日期如下
南京 | 张献民两届“十荐”的精选亮相
杭州 | 张献民两届“十荐”的精选亮相
成都 | 张献民两届“十荐”的精选亮相
南京 | 张献民“十荐”之一的二轮重映

【导演简介】


▍萧潇


导演,影像作者,艺术家,1984 出⽣于中国湖南。2008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2009年至今,⽣活工作于北京。


2017年,电影《团鱼岩》,入围阿姆斯特丹纪录⽚国际电影节(IDFA)first appearance竞赛单元、英国雪菲尔德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艺术纪录⽚提名奖、台湾国际纪录⽚双年展亚洲竞赛单元、第14届中国独立影像展长⽚竞赛单元,美国纪录片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2018年IDF⻄湖国际纪录⽚大会开幕影片等。




图书信息

《伟大的电影2》
作者: 【美】罗杰·伊伯特
本书已上架后窗小店扫描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END—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近期文章
CIFF停办 | 为所有与时间抗争的人 | 灵魂大保健
骡子 | 舒浩仑 | 微醺之夜 | 雎安奇
春江水暖 | 一张绝版照片 | 魔童哪吒
巴赞与萨特 | 张献民和爱的鄙视链 | 徐童
张律 | 过春天 | 大卫·汤姆森 | 亚洲腹地
奥丽芙·基特里奇 | NETFLIX | 邦德25

张献民老师的十荐 卫西谛365天电影写作计划完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我理解的乡愁是具有一定的可批判性

后窗编辑部 后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