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递丨中国德育2020年第20期
感恩是一种人性之光
感恩散发着人性的光辉,蕴含着本能与崇高!
感恩源于生命之原始本能。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自然界的动物都能感恩,何况人乎?人的社会关系的本质在于自尊与尊人。感恩凝聚着平等与仁爱,是人类美德中微小的生命情趣,是一种普遍的社会伦理和为人之道。“可怜天下父母心”蕴含父恩如山,母恩似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唤醒世人最普遍的扶助之恩;“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诠释人类最崇高的师恩!感恩是人生幸福的源泉。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人生漫漫,有无数苦难和骄傲的回忆,方有幸福的体验。哀哀父母,不养儿,不知报母之恩;碌碌人生,不当家,不知柴米之艰;绵绵关系,不付出,不知投桃报李之贵。若把恩情珍藏心底,回馈以爱的辽阔和深远,是高贵的人生之美。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不完美的社会,人类的行为具有彻底的易错性。”索罗斯这一洞见,既适用于经济领域,也适用于道德领域。“彻底的易错性”可能源于某种盲目的信念,最终导致感恩的不理性、不道德。一是感恩之暴。源于“三纲五常”下的感恩伦理或传统,要求你必须感恩。每一种恩惠都有一枚倒钩,它将钩住吞食那份恩惠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里就得到哪里。这样的感恩既伤害了生命,也消耗了感恩。二是感恩之恶。感恩需要尊重与私密,但现实中的许多感恩活动,变成了追名逐利的手段,如资助贫困学生,请媒体高调宣传,这容易践踏尊严,滋生傲慢与卑微,亵渎感恩。三是忘恩负义。有的人毁坏同学财物,甚至殴打自己的父母、老师和同学。他们要顾全自己的体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恶毒,他要证实对方罪过才能解释自己的无情无义。这是人性中最卑鄙的丑陋,源于过度溺爱与自私的传递,也滋长于社会精神的衰败与颓丧。
尊重自然。感恩与平凡、朴实相连,任何时候,都要把平凡与朴实放在第一位!不要过于宣传施恩与感恩。因为感恩是一种生命的自愿与自然,没有丝毫矫揉造作的成分,它不可能存活于功利与欺骗之下。“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只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就会在应该感恩的时候感恩,感恩一切有恩于“我”的人。尊重理性。感恩的人需要理性,自我判断能力决定感恩的标准与方法。“无知的人本想做点好事,结果却害人不轻;小喜鹊拔出妈妈的羽毛,还以为报答了养育之恩。”所以,只有对自由、平等观念理解和内化,才能防止感恩暴力,流淌真正的感恩。尊重传统。有信心而又灵活地保留传统的感恩形式,但不要使传统成为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资源。如果不加批评地感恩天神、权威与命运,就会出现不平等,甚至伤害生命的感恩意识与文化,这是感恩教育要警惕的。
【作者系湖南文理学院师范学院院长,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
本刊特约评论员:唐松林
卷首语
P01 感恩是一种人性之光︱唐松林
新思想指引新征程
P05 在生态文明教育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彭妮娅
观 察
P09 节俭教育应培养学生的节俭能力︱辛治洋 翟文爽
P11 家校双管齐下:中小学节俭教育的重要路径︱付 辉
探 索
P13 基于承认理论防治校园欺凌︱刘庆龙
P19 从“生命自然”到“生命自由”:后疫情时代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陈姝娟
话 题 感恩教育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中指出:“自觉传承中华孝道,感念父母养育之恩、感念长辈关爱之情,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良好品质。”感恩教育是培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基本要求。青少年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近年来,一些青少年存在感恩意识匮乏、冷漠自私等问题,反映出的是青少年感恩教育的缺失以及加强青少年感恩教育的迫切,这是一个值得社会、学校、家庭和青少年深思的问题。
P24 青少年感恩教育的现实困境与路径研究——情感主义伦理学视角︱马圆圆
P28 人需要感恩——基于人的属性视角分析︱张峰峰
P34 儒家仁爱思想对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启示︱李 颂
P38 学校感恩教育实施的困境及其突破︱张 蓉
P43 班主任如何提升感恩教育实效︱杨晓东
P47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渗透感恩教育的路径探究︱任俊霞
讲 堂
P51 传统文化与幸福教育︱文东茅
样 本
P57 北京工商大学附属小学:构建种子成长课程,促进学生蓬勃生长︱李庆华
P60 日照市北经济开发区莲海学校:建设北斗文化,涵养“七星学子”︱赵立勇
P63 郑州市二七区陇西小学:《中小学生守则》线上微学堂的探索︱张卫东
第一线
P66 榜样学习策略探讨——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郑爱华
P71 家校冲突中的沟通原则︱李小军
P75 “生活离不开规则”教学实录︱谢 丽
往期目录
声 明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2020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