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查阜西:中国古代音乐名作讲稿(上)

查阜西 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 2022-12-20

编者按:

查阜西先生为介绍琴曲名作共设计了四讲,内容循序渐进,由表及里。今日刊发前两讲,是理解传统琴曲的基础。第一讲先生主要介绍了形制、琴律和琴调,它们共同影响琴曲音色。第二讲由记录历代古琴名曲的三部文献展开,分析所载琴曲类别、琴曲改编规律,以及音节注琴谱等问题。虽然,文中的某些观点现已有所发展,但先生在传统和现代琴学之间的承启之功值得铭记。


中国古代音乐名作讲稿(古琴部分解说提纲)
文丨查阜西


第一讲

一、古琴、古琴弦的结构——制作及其发展——对于习听和理解古琴曲的影响

琴由扁平、宽广发展到厚木、糙漆,宽耸削狭、多音槽的特点;比较一般弦乐器的结构有六种相反的倾向——全体作指板,面凸背平,右手定弦,音孔在背面,低弦在身外,岳龈均落实;“九德”(九种性能)的要求——奇、古、透、静、圆、润、清、匀、芳。以上都是影响音色和音型,从而影响听感。

提示:几种槽腹图则,参考材料一种。

弦、丝质、胶料、腹股、粗细也是为了追求“九德”,也影响音色和音型。

提示:琴弦的解剖。

二、琴律对于习听和理解古琴曲的影响

琴律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琴律七声频率之比不是以三组4∶5∶6组成,而是以四组2∶3组成的五声,或六组2∶3组成的七声。古琴声的第三、第六、第七度的频率高于“自然音阶”各1/80,但它比“自然音阶”更接近平均律。琴律七声的构成是:

清角∶宫=宫∶徵=徵∶商=商∶羽=羽∶角=角∶变宫=2∶3

而“自然音阶”七声的构成是:

F∶A∶C=C∶E∶G=G∶B∶D=4∶5∶6

其结果,七声频率整比


在A频率=440的音阶中

用平均律或纯律练成的乐音听觉,若感到琴律不准,是由于不能辩证地对待异律之故。

特别指出,琴十三徽是为了取用鲜明的泛音,所以与纯律音位同位。琴家并不用纯律,而是传统地用琴律——即三分损益律。

三、琴调——传统的多种定弦法——对于习听和理解古琴曲的影响

在古琴曲中用一种固定的弦法本来就可以弹出多种调式,例子也很多。在甲调式的弦法中,也有弹出乙调式的例子。

但是为了使散声凸显一定的调式,古琴传统地使用不同的调(即不同的弦法)。有半音入弦法的例子,也有同音入弦法的例子。这是民间自然发展而来的。

南宋以前(十三世纪前)无人提出要求琴调规律化的意见。近三百年才有许多这种意见。但是古代的许多名曲仍然用不规律的“外调”。外调有超出调式作用的优点。

四、汉族的地区语言特点对于习听理解古琴曲的影响

汉族语言的特点,直接影响汉族的歌声,间接影响汉族的吹管乐和弹弦乐。影响古琴可能更早。最早期的指法就已有吟猱绰注是明证。

地区语言形成各类音型。音型就是“韵”(或“韵味”)。韵味留在器乐中往往形成固定技法,有时演变成优美的旋律。

所以弹琴家把进行中频率有变化的音,看成优美的音;把进行中频率不变的音,视为音单调。

在早期琴歌中,不同地区的四声阴阳和口形开合决定了古琴曲中逗、撞、唤、敦、上、下、进、退等等。“装饰音”和“滑音”留在器乐曲中,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各流派弹琴家所追求的美感和风格。

提示:逗、撞、绰、注、进、复、上、下、分开等技法效果。

五、三种传统的演奏形式

《乐书》就已将琴分属雅、俗两总部,庙坛郊祀和内廷都属于雅部。内廷供奉虽使用俗部琴曲,但有规格限制,也只限于独奏。

实际从汉代琴到民间之后,逐渐形成俗部的体系。可以推想,初期吸收民歌,同时弹就必歌;民间的箫在两汉末期发展后,箫被用来伴奏了;独奏可能是出于尽情欣赏之故。直到明代末,大量对音琴曲歌词的存在,直到清代中期还有琴箫合谱的刊出。把汉代出土文物和历代图绘文献结合起来看,琴歌、琴独奏、琴箫合奏三种形式存在了二千多年。

六、三种演奏形式的示范

1.独奏        《鸥鹭忘机》

2.琴箫合奏 《梅花三弄》

3.琴歌        《慨古吟》

七、提问与解答

第二讲

一、古琴的历代名曲

有三个文献把古琴名曲总结地提出来:汉蔡邕《琴操》;宋僧居月《琴曲谱录》;民国周庆云《琴操存目》。

解放后有了《存见古琴曲谱辑览》。

《琴操》把名曲分类为古、今;又分古琴曲为五诗、九引、十二操;时曲为二十四杂歌,并作解题。僧居月《琴曲谱录》,陶九成仅列出曲目,计“上古”(先秦)六十五曲,“中古”(秦汉)五十五曲,“下古”(始建安,终唐末)一百曲,其中上古、中古从五诗看可能是后来访作,大部未作解题。周庆云的《琴操存目》所分四类,只有三类是琴曲,有词无谱的是文学作品。

五诗、九引、十二操,蔡邕提列在《琴操》的“序首”。五诗在建安兴乐时被重视,晋书强调至晋全亡。九引、十二操为千余年来音乐史家经常评论的对象(建议参看郑樵《通志》对这些琴曲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兼容的看法)。中国的音乐家应该把它们记下来:

五诗:《鹿鸣》《伐檀》《驺虞》《鹊巢》《白驹》。

十二操:《龟山操》《越裳操》《拘幽操》《岐山操》《履霜操》《雉朝飞操》《别鹤操》《残形操》《水仙操》《怀陵操》《将归操》《猗兰操》。

九引:《伯姬引》《贞女引》《思归引》《辟历引》《走马引》《箜篌引》《烈女引》《琴引》《楚引》。

僧居月总结到唐末已有名作二百二十。留下来的(其中有后来仿作)不到五十,现存一千多曲名,有谱可寻的不到七百(其中小调引占多数)。这是古琴曲全貌。

二、琴曲不断改编的规律

现在的琴曲除极少数是六朝、隋唐的遗谱外,绝大多数是明、清两代的传本。越是名曲,传本就越多,越是名曲,改编的也就越多。

因此,弹琴家对于同一琴曲的不同传本,几乎要作为不同的琴曲去对待,尤其是对于年代相隔很久的不同传谱。

一个名曲,在明、清两代的谱集中,少的有四五个传本,多的有四五十个传本。

采用不同的传本,为决定弹琴家不同流派的因素之一。同一时代的弹琴家由于传本的不同,技法的师承渊源不同,学习的态度不同,熏陶接触不同,生活习惯不同,阶级不同,经常有意无意的在改变琴曲的情感和风格。

三、技法与制谱

古琴谱是结合琴弦、徽位、指法着重记写演奏技法,而不着重记写音高和节奏的一种谱法。它的发展很清楚。

汉末晋初(第三世纪前半世纪)已有许多弹琴技法的名称(弹琴家称为指法),到南北朝、隋唐(520—630)间整套的指法被弹琴家集中了,统一了,有时称“琴用指法”,有时称“弹琴手法”。把这些手法或指法排列起来,就是古琴初期的“文字谱”。在整个唐代中,是指法记谱演变成减字谱的重要阶段(第七到第九世纪);到了宋代,古琴谱法就大体定型了。南宋末期的琴谱几乎没有或很少差别。谱字随着文字的演变有变化,采用文字偏旁和上下截有不同,因而减字的逐渐统一,经过了整个宋代的三百多年(960—1300)。

早期谱与晚期谱的差异,无疑地要影响到演奏琴曲的效果,但弹琴家多数手传为主,谱传为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点。

四、手传与谱传

尽管在文学作品经常看到缺少知音的伤感,究竟知音只是少而不是绝。没无师的弹琴家。弹琴向来是从手传入门。重师承的弹琴家把谱看做只是备忘的工具。

资深的弹琴家,在一定流派下(一定的渊源、师承),掌握了一定的谱传。也从姊妹的乐种中、民歌中吸收曲调、歌咏,从事创作。

百年前,仅从师授熏陶技艺达到一定成熟的职业弹琴家,一般停留在琴师流;能吸取谱授的,一般可以上升为清客流;能作琴待诏的往往有创作能力。非职业弹琴家的水平高低不定。

五、琴曲的分类

最早的琴曲分类是畅、操、引、散、曲等。从汉末起趋向于古今之分,蔡邕将操、引列为古类,杂曲列为今类。宋僧居月的分类也是如此。以古今分类,在形式和风格上有显著分别,是合理的。

北宋末期,习惯就曲型大小分类,那时主要分类为操弄(大型的)和调引(小型的)。

现时青年琴家要求就内容表现来分类,这有可能,但是否需要,还须讨论。这样来分类,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有些名曲的内容表现的说法还不能统一。

在这里将要介绍的名曲之中,有的表现内容就有不同的说法。暂将它们分为陶情、修养、故事、自然及女性的悲怨五类。

六、调引与操弄

琴曲长短不一,大型的演奏多至二十分钟以上,一般是十分钟左右,小的约二三分钟。宋人把琴曲分为操弄、调引,基本上是从长短来区分。

北宋政和间(1111)成玉礀说:“操琴之法,大都以得意为主,虽寝食不忘,故操弄不过一二曲,则其奥无穷;至于调子,虽十数而意愈妙。盖调子贵淡而有味,如食橄榄;若夫操弄,如飘风骤雨,一发则中,使人神魄飞动。然作家者,多以调子自娱。操弄大纲,要以轻重起伏有节、首尾相贯,不求小过,如人作长韵诗。至若调子,要吟猱亲切,下指简静,如人作五言诗。”后之作者不易此论。他又说:“操弄贵飘扬,而多失于无度;调子贵淡静,而多陷于僻涩。惟淡静有深,飘扬合节,乃妙。人多早有两全。”弹琴家和欣赏者对于琴曲都要有这样的理解。

七、传统的效果要求

唐人: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疾徐;更有一般难说,其人须是读书。

宋人:十善——淡欲合古,收欲中矩,轻欲不浮,重欲不粗;拘欲有权,逸欲自然,力欲不觉,纵欲自若,缓欲不断,急欲不乱。

元明间:琴声十六法——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

明清间:弹琴二十四况(参看徐上瀛《大还阁琴谱》)。

八、用音节注琴谱的问题

音节在中国汉族不同的概念是,音的频率不均,但有最高准点(准点也是三分损益律);节不是计时值,而是用分时值的点来控制。工尺谱不同于五线谱和简谱就在此。

现代音乐家对工尺如有不满(不利和声对位问题除开),可能是嫌它不能表示滑音和某些突出的装饰音。弹琴家有同样感觉。

但是弹琴家也不满足于用五线谱和简谱注琴谱,因为它们不是处理不均频率和间接时值的谱法。

提出这一点,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声明,声明附发各资料只能作参考,不能看作琴曲的原貌。


本文选自:黄旭东、伊鸿书等编《查阜西琴学文萃》

往期回顾:

查阜西:怎样克服古琴谱的缺点

查阜西:漫谈古琴

查阜西:琴学小史

查阜西:十年来的回顾和感想

溥雪斋、查阜西、许健:古琴音乐活动在北京

查阜西:幽兰指法集解(上)

查阜西:幽兰指法集解(下)

查阜西:古琴音乐(上)

查阜西:古琴音乐(下)

查阜西:琴歌的传统和演唱

查阜西:《指法字谱》正名初议

查阜西:《张孔山流水》研究

查阜西:《张孔山流水》传本考异

查阜西:古琴音乐的收集和采访

查阜西:1956年古琴采访工作报告

查阜西:民族音乐研究动员

查阜西:张廉访赝作古乐器之自白等八则

查阜西:谈谈我的民族音乐学习(提纲)

查阜西:天门怀旧等四则

查阜西:请文联重视“情习不同,博采风俗”等三则

查阜西:坚持古琴曲内容的表现等四则

查阜西:古琴曲谱的来源与现状

查阜西:琴歌诀等三则

查阜西:琴歌《苏武》——一个传统的古琴声乐曲

查阜西:琴坛漫记

查阜西:关于赵义正同志谈古琴的意见

查阜西:写在影印《神奇秘谱》的前面

查阜西:琴家三传

查阜西:几个琴人的情况

查阜西:琴家取用自然音阶论

查阜西:古琴创作小史

查阜西:琴学及其美学

查阜西:琴曲中的《胡笳十八拍》

查阜西:检查我十年来的古琴音乐思想和工作

查阜西:百年来的古琴

编辑:西西
审校:安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