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凶,在外熊,孩子“窝里横”背后的真相,90%的家长都不知道
这孩子看到我们在聊天,凑过来大声跟他妈妈说:“我要吃苹果!”
朋友说:“等一下我跟阿姨说完,我给你洗。”
孩子大声喊道:“不!我现在就要吃!”
这时孩子的奶奶听到了赶紧过来说:“你们聊吧,我给他洗。”
孩子用两手猛地把奶奶一推,差点儿把老人推个趔趄(小男孩儿力气大得很),“我不要你洗!我就要我妈洗!”
朋友立刻批评他说:“怎么能这样!不能推奶奶!”
结果孩子哭闹的更凶,朋友没法子只好赶紧去给他洗了个苹果,才平息风波。
然后朋友对我不好意思地说:“这孩子就是惯的,在家里你看这副小霸王的样子,出去见了陌生人连个屁都不敢放。连跟人家小朋友一起玩儿都得拉着我,让我过去跟人家说带他一起玩儿。”
其实很多家里可能都有这个问题,就是孩子怎么在家凶得要命,出去就“熊”得要死。在家是无法无天的小霸王,出去就像霜打的茄子——蔫儿了,不敢和陌生人说话,被抢了玩具也不敢吱声,还得央求父母去要回来。
难道用“就是惯的”一句话就解释了吗?
这样未免太简单粗暴点,而且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孩子这种双重表现背后,真实的需求和问题,我们并没有看到。
有人说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可每个孩子从婴儿时期开始,就开启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探索之旅。即使还不会说话,TA就能很敏感的感受到家中每个人的脾气、性格、以及与自己的关系。
谁是温柔可亲的,谁是冷漠严厉的,谁是有求必应的,孩子小小的心可是门儿清。所以孩子和家中每个人的互动模式也是不一样的。不过总体来说家里人对孩子总是温柔关爱的,在家里孩子总能感受到温暖、安全、放松,所以家这个环境对孩子来说就是个安全的港湾,可以无所顾忌的释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当孩子到了一岁多两岁的时候,慢慢学会说话增进和家人的互动。家就成了孩子第一个人际交往和情绪训练的实验场。
细心的爸妈会发现,孩子并不从一开始就这样。有些孩子大概是从三岁起,或者更早一点两岁多,或者晚一些,才出现了“窝里横在外熊”的情况。
这就是孩子在之前的行为探索中形成了这种模式。而更早的时候,我们作为父母和家里人,没有在TA的探索中给予正确的反馈。
比如孩子第一次动手打人的时候,确实是孩子不知道什么叫打人,不知道打了人对方会疼,孩子一兴奋起来不知轻重,错把打人当做了打招呼的方式。可是孩子第一次打人时,我们作为家人是如何反馈的呢?
或许妈妈或爸爸赶紧上前斥责孩子:“不能打人!打人是不对的!”
老人或许说:“孩子不懂事,你跟他说有什么用啊?孙子打我我不疼,没事儿!”
如果孩子打的是爸爸妈妈,可能父母会比较严厉的阻止TA,然后告诫TA不能再这样做。也许孩子听不懂,但TA能从父母的语气、表情中知道这样做,父母不高兴。
所以通常爱打人的孩子都会比较毫无顾忌地打爷爷奶奶,而比较少打父母。如果父母也像老人那样,觉得孩子小不该计较,笑一笑就过去了,那孩子就会无差别统统打了。
年幼的孩子确实不懂事,但他们其实比谁都机灵,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互动中,孩子已经摸清了在家行为的模式:我想要什么就大声喊,喊的越大声他们满足我越快;反正打人了他们也不会怎样,我当然想打就打。
可是到了外面呢?外界环境对孩子来说,本来就是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陌生人可不像家里人那样对TA和颜悦色,有求必应。
孩子打了别的小孩,对方可能会打回来,或者从此不和TA玩儿,又或者对方家长会跑过来不依不饶。
而这时很多父母所做的却是代替孩子去和别人沟通。比如赶紧跑过去把孩子拉开,斥责孩子,跟被打的小孩道歉,跟对方父母道歉。而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自己去探索和他人相处的模式,家长的过多关注和干预,反而使孩子失去了这一机会。
此时孩子虽然知道了不能打人,却没有建立起和他人正确交往的模式。父母的严厉斥责让孩子无所适从,慢慢变得害羞、胆怯,不敢说话。
所以一开始对孩子的引导很重要,父母可以教孩子如何跟别人打招呼,介绍自己,勇敢地说“我想和你们玩儿可以吗?”“我可以玩一会儿你的玩具吗?你也可以玩我的。”
可是我们往往看到有些孩子都6、7岁了,甚至更大的年龄,还是在家里呼来喝去,到外面腼腆害羞。因为他们的父母没能在他们小的时候给予正确的反馈,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际互动模式。那个探索的时期孩子一直没能走过去,停留在了那个阶段。
那孩子已经是这样的现状了,如何解决呢?
第一,不要给孩子轻易打标签
不要说“这孩子一到外面就打蔫儿”。正确地看到孩子处于这样一个试探的阶段,是可以变化的,而不要简单归为孩子有问题。这是父母首先应有的态度。
第二,多为孩子创造社交机会
“窝里横”的孩子缺乏与外界打交道的经验,所以家长要积极配合,给孩子创造机会,多带孩子到户外玩,多接触同龄小朋友,让孩子在与小朋友交往中学会合作。
当孩子在交往中发生争吵时,只要没有危险,爸妈最好不要干涉。遇事让孩子自己试试去解决,以培养他的责任心和自信心,减少依赖性。
孩子的勇气与能力不是天生的,必须是通过自身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获得的,这是谁也给予不了的。
第三,爱孩子要有度
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不仅要把握“度”,更要掌握一定的原则,减少对孩子的过分关注,对于无理要求更是要学会说“不”。
在老人和父母共同养育的情形下,要尽量保持所有养育者态度的一致性,不然孩子就会钻空子,看人下菜碟。家里要明确一定的准则,让宝宝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被允许的。对于他的需求,也要有选择性地满足,或者延迟满足。宝宝明白了自己行为的边界,就不会一味地蛮横不讲理了。
对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要学会适度放手,让孩子慢慢走向独立,不能因为觉得孩子小而自己代劳,使孩子得不到成长。
第四,教会孩子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
一味地责怪孩子“发脾气不对”是没有用的,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教给宝宝表达和释放情绪的方法,鼓励他用语言说明自己的需要、描述自己的感受。有的家长太过“贴心”,还没等宝宝开口就已经猜到并做到他想要的了,这也会剥夺他发展表达能力的机会。所以要耐心一点儿,等待孩子自己表达出来。
当孩子发脾气时,更不要硬碰硬地去打压,那样会激化矛盾、掩盖问题。我们应该理解和接纳孩子,孩子才能接纳自己。
你可以蹲下来抱住孩子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对不对,你能告诉妈妈为什么生气吗?”如果孩子还是说不出来,可以试探的去说:“你是因为XXX才生气的对不对?”就算没有猜对,孩子的情绪得到了缓解,也会静下来慢慢整理思路,说出自己到底为什么生气。这样的训练可能不会一次就有效果,但要经常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情绪,在这个整理和倾诉的过程中,孩子的情绪得到了释放,也会逐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如何与陌生人破冰,进一步交往,也是很多大人头痛的话题。所以培养出一个文明有礼的高情商孩子,不仅对当下有益,对孩子的一生都意义重大。
人们常说养孩子的过程就是一场修行,对父母来说也是一个重新学习、自我成长的机会,就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进步吧,一起成为更好的人。
一分钟认识我们一家
米粒妈,美国海归,原500强高管麻麻一枚,专注于科学育儿 、英文启蒙、剁手推荐。如果你是个妈妈,关注我准没错!也可以加我的个人微信 milima109,咱们会有超多共同话题哦!
米粒爸,美国海归,曾在美国前50的大学任教,爱下厨,爱旅行,爱娃爱家、有洁癖的处女座粑粑一枚。
米粒,小屁娃一枚,喜欢“研究”飞机、国际象棋、爱看英文绘本和动画片,精力充沛、上蹿下跳的24小时运动员。
米粒妈好文推荐
育儿干货
躲霾攻略 | 咳嗽 | 鼻塞 | 长高 | 便秘 | 抵抗力 | 疫苗 | 秋季腹泻 | 辅食 | 乳牙 | 腺样体肥大 | 过敏 | 防晒 | 二手烟 | 母乳 | 盐过量 | 舌苔 | 如厕训练 | 安全隐患 | 专注力 | 敏感期 | HPV | 用药安全 | 防腐剂 | 色素 | 带娃旅行攻略(国内) | 带娃旅行攻略(国外)
剁手推荐
餐椅 | 辅食工具 | 枕头 | 宝宝润唇膏 | 安全座椅 | 平衡车 | 面条测评 | 酸奶 | 榨汁机 | 洗发护法 | 身体磨砂 | 十分钟变美 | 送长辈礼物 | 旅行好物 | 海淘攻略 | 居家神器
英文启蒙
方法论 | 阅读角 | 绘本测评 | 亲子阅读 | 0-2岁启蒙 | 2-5岁启蒙 | 英文动画片 | 英文名 | 留学准备 | 牛津树微课 | 免费英文课报名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