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胡风《为祖国而歌》

胡风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为祖国而歌》是现代诗人胡风于1937年8月创作的一首新诗。这首诗首先以描写的方法,痛心地记下了眼前的一切,而眼前的耻辱激起诗人内心的呐喊。作为中华儿女,怎能容忍外国侵略者在国土上蹂躏杀戮。接着诗人以坚定的语句,铿锵的语气号召中华儿女“在敌人的铁蹄所到一切地方,迎着枪声、炮声、炸弹的呼啸声”冲锋陷阵,为了民族解放事业,把“活血”洒在祖国的土壤上。全诗形象具体、生动,诗句明快有力,成为鼓动人们拿起武器,向敌人讨还血债,保卫祖国的战斗号角。
《为祖国而歌》是胡风诗歌的代表作。它表达的是作者的炽热的爱国感情。这种感情,在抗日战争时代,当然是一种时代的感情,代表着时代的声音。但它又不只是时代感情,也是一种历史感情的积聚,是历史的民族感情的凝结,是一种超越历史的民族的情感。
胡风虽是“七月诗派”的首领,他的诗歌创作却远没有他的文学批评的成果丰硕。但这首诗确很可以代表“七月诗派”的诗歌特点了。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它的下泻如注的感情。它是以抒情为主导,而形式完全服从抒情的需要。或者说,诗人似乎并不怎么注意形式,而是把感情像泼水似的倾倒了出来。所以,它的美,主要在于这种倾泻式的感情的美。也正因此,它的形式就显得十分自由,毫不雕饰。


但这并不意味着诗人不注意形式。自由的形式也是一种形式,只不过它不受某种固定的格式的约束就是了。在这首里,为了表达冲出理智的闸门奔腾而下的感情,诗人对于诗行的排列是花了一番心血的。诗的开头和结尾,采用的是将诗句的修饰语空格排列的方法。特别是诗的最后一句,分成了七个语段,一直排列下去,不仅表达了复杂的感情,而且显示予一泻千里的气势。但诗中主要是使用排比的手法。这种排比不是句子的排比,而是词组的排比。作者使用长句子,将句子的相同成分齐头排列。这样读来,在诗行与诗行之间就不能有过长的停顿。这就造成了一气呵成之势。这对于表达那种难以抑制的感情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应该说这首诗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到了和谐统一。
这首诗的风格浑厚深沉。这是许多政治抒情诗所没有达到的。它所以具有这种风格特点,外在的原因是它没有政治口号,而使用的词语都是具有形象性和动作性的。内在的原因却是感情的真挚和复杂。诗的主导感情是对祖国的热爱。但同时也抒发着仇恨、苦痛、悲愤、屈辱和为祖国而牺牲的感情和精神。这多种感性融合成一体,自然就显得浑厚。深沉是那个灾难的时代的基调。没有这一点倒是显得轻浮了。



胡风《为祖国而歌》


在黑暗里 在重压下 在侮辱中

苦痛着 呻吟着 挣扎着

是我底祖国

是我底受难的祖国!


在祖国

忍受着面色的痉挛

和呼吸底喘促

以及茫茫的亚细亚的黑夜,

如暴雨下的树群

我们成长了


为了明天

为了抖去苦痛和侮辱底重载

朝阳似地

绿草似地

生活含笑,

祖国呵

你底儿女们

歌唱在你底大地上面

战斗在你底大地上面

喋血在你底大地上面


在芦沟桥

在南口

在黄浦江上

在敌人底铁蹄所到的一切地方,

迎着枪声 炮声 炸弹声底呼啸——

祖国呵

为了你

为了你底勇敢的儿女们

为了明天

我要尽情地歌唱:

用我底感激

 我底悲愤

 我底热泪

 我底也许进溅在你底土壤上的活血!

人说:无用的笔呵

 把它扔掉好啦。


然而,祖国呵

就是当我拿着一把刀

  或者一支枪

在丛山茂林中出没的时候罢

依然要尽情地歌唱——

迎着铁底风暴

 火底风暴

 血底风暴

歌唱出郁积在心头上的仇火

歌唱出郁积在心头上的真爱

也歌唱掉盘结在你古老的灵魂里的一切死渣和污秽

为了抖掉苦痛和侮辱底重载

为了胜利

为了自由而幸福的明天

为了你呵,生我的 养我的 教给我什么是爱

什么是恨的 使我在爱里恨里苦痛的

辗转于苦痛但依然能够给我希望给我力量的

我底受难的祖国!


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四日,望见敌机在南京市轰炸的时候。




“七七”芦沟桥事变刚刚发生一个多月,全民抗战正在中国大地上兴起,诗人怀着深切的爱国之情,写下这慷慨悲怆的诗章,体现了爱国知识分子的赤诚和为民族解放而殊死战斗的决心。他自己在《为祖国而歌•题记》中曾说:“战争一爆发,我就被卷进了一种非常激动的情绪里。在血火的大潮中间,祖国儿女们底悲壮行为,使我流感激的泪水,但祖国儿女们底卑污的行为,也使我流悲愤的泪水。于是,喑哑了多年的咽喉突然地叫了出来。”从这里可以看到他当年写诗的真实动因:不是为作诗而作诗,乃是由于心情激动,不吐不快。
早在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时,日本军国主义就开始了对我国的武装侵略。“七七”事变后,更是对我国进行了全面的侵略,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诗人满怀对祖国民族的深沉忧患,进着血泪唱出心中的悲歌:

在黑暗里 在重压下 在侮辱中
苦痛着 呻吟着 挣扎着
是我底祖国
是我底受难的祖国!

为了祖国,为了明天和胜利,无数的儿女在战斗,在歌唱,在流血牺牲。中国人民正奋起御侮,保卫祖国。为此,诗人用感激、悲愤、热泪和鲜血发出嘹亮的歌唱;既要用刀和枪去杀伤敌人,消灭敌人,也要用笔去揭露敌人,打击敌人。这是祖国交给每一个儿女的使命。
热情,真诚,激昂,悲壮是这首诗的基本情调和风格。诗里凝结着对祖国无限真挚的热爱,从而激发起一股豪情,一种无畏的献身精神。祖国正在受难,华夏大地到处都在流血,祖国的儿女岂能平静! 但是在灾难面前,人们却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拿起武器奋勇战斗,坚信人民的力量一定能打败侵略者,夺取最后胜利,迎来民族的解放;另一种是悲观失望,丧失信心乃至妥协投降。诗人显然属于前一类战斗者,决心奋起为保卫祖国而战,而歌,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因此,他的感情是深沉而激昂的,悲壮而沉痛的。这种情绪一贯到底,使全诗一气呵成,很有气势。
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论“悲慨”云:“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若死,招憩不来。……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用此以观胡风的《为祖国而歌》,正相吻合。全诗直抒胸臆,明白如话。其气势,真有如狂风卷巨浪,林木为之折毁。痛苦到了极点,丝毫也平静不下来。像壮士拔剑,仰天长叹,心中的悲愤如秋风凋落叶,漏雨滴苍苔,悲慨交集,没有已时,颇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慨。这是国难当头的悲歌,又是奋起卫国的战歌。为了受难的祖国,一切有血性的中国人莫不闻鸡起舞,枕戈待旦,要从这悲惨的土地上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这就是本诗所发出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推荐阅读:

陈敬容《山和海》

陈敬容《雨后》

何其芳《夏夜》

唐祈《女犯监狱》

欧阳江河《最后的幻象》

穆旦《智慧之歌》

穆旦《春》

李金发《弃妇》

西川《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伊沙《车过黄河》

废名《十二月十九夜》

冯乃超《苍黄的古月》

王小妮《风在响》

昌耀《紫金冠》

昌耀《斯人》

昌耀《回忆》

苏金伞《夜巷》

俞平伯《孤山听雨》

冯至《蛇》

冯至《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冯至《蚕马》

纪弦《你的名字》

纪弦《一片槐树叶》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洛夫《子夜读信 》

洛夫《边界望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