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查德·威尔伯诗歌6首

Richard Wilbur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理查德·威尔伯(Richard Wilbur,1921—),美国当代著名诗人。1921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1942年毕业于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学院。二战期间曾在海外服役,二战后重返哈佛大学,于1947年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开始教师生涯,先后在哈佛大学、韦尔斯利大学、韦斯雷安大学等地任教。1947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美发生着变化及其他诗》,即显示其成熟风格。1956年出版第三本诗集《尘世之事》,此书同时获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奖。之后相继出版《给预言者的建议》(1961)、《步入睡眠》(1969)、《诗合集》(1988)等多种诗集。威尔伯还是一位卓越的诗歌翻译家及诗剧家,曾以诗歌形式成功地翻译了17世纪法国喜剧家莫里哀的多种喜剧,并于1963年获博林根翻译奖。威尔伯一生曾获多项大奖,包括1957年及1989年曾两次获普利策奖,1963年及1971年两次获博林根奖。1987年被当选为美国第二届桂冠诗人。




元月园中树


其实并非如此,虽说有人会这样设想,

看到那漫天暴风雪在窗外纷纷扬扬,


看那白色的骚乱冲入枯秃朦胧的枝干,

他们会想成树枝裹着兽皮,依偎着取暖。


而它们却忍受着折磨,直到苦痛凝结成

水晶似的冰块,令它们的细胞更僵冷。


就其内在而言,每一枝都是一个宝库,

那设计精致得毫无疵瑕,蕴藏着珠玉。


虽然我们的肉眼难以看出,而五月到来,

树杈上将有一片绿色突然地独自绽开。




树下


众神的那些传说,我们都有耳闻,

欲火焚身时,吓得树仙们脚底生根


化作一个枝叶横生的形状,温柔,

令那强暴者徒有欲念但难以上手:


我们要说,爱要如何做,这是最佳说明——

热火朝天的影子下,肢体弯曲牵动着回应,


我们从头顶上方听到树叶摇曳躲闪,

委身于风,接受它恣意放任的拂乱,


接着便心甘情愿用细枝与叶片迎奉,

以抚爱回报那些抚爱她们的阵阵大风。




环韵三行体


用上这个雄浑的诗格,如但丁的《地狱》

所示,没有什么情境能恐怖到不可以

轻描淡写。眼前的例子就是现成的证据,


任人们描述我们的吉普车失控,撞击

那死了的敌兵,任他眼睛死盯着我们,

撞到他的脑袋时,吉普车稍微弹起,


然后就继续飞驰,犹如朝着天堂狂奔。




讽喻


我曾读到唐吉诃德信马由缰

来到一个路口,为了不丢失

偶然之纯粹,他不愿自作主张,


往哪个方向,任由着马儿自己。

无论他现身何处,荣耀随之出现,

他昂着头,轻松骄傲,可那坐骑


脚底沉重,因为他前去的是马圈。




致伊特鲁里亚的诗人们


静默的弟兄们,把梦做流畅吧,吸取

母乳时你们虽然年幼,但也吸取了母语,


在那纯粹的母体中,世界与心灵相连,

你们都勉力要在身后留下一首半首诗篇,


犹如在茫茫雪野上踩出一条人迹,

根本不去想这一切终会融化、消失。




认识论


约翰逊博士踢到石块,踢断了骨头:

可是啊,石头的材质如云一样软柔。


我们给世界这头奶牛挤奶,一边挤

一边在她耳边低语,“你并不真实。”


得 一 忘 二 / 译




王维有一首《终南山》,其中也有对山的描写:“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太乙”,是终南山。王维说终南山这么高,都快接近上天的所在了;终南山这么广远,连绵不断一直到海角。他说我在登山的时候回头一看,白云已经遮住了我走过的路。前边远远的地方有一片青色的烟霭,可是我走到近前的时候,那青霭却不见了。我们知道,王维是个画家,他是用画家的眼睛去看山的。王维还有一首《送梓州李使君》,诗中描写山中雨后的景色说“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山里下了一夜大雨,第二天早晨一看,许多积水从树杪高处流下来,好像一层层的泉水一样。你看王维所写的,都是画家眼中的形象,他不像杜甫那么激动,他的好处是能够把山水写出一种“神致”来。杜甫则不同,杜甫写的是一种精神和气概。而且,杜甫从这种精神气概里边所表现的,是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意和理想。这两个人写诗的特点是完全不一样的。 
由此大家可以初步了解什么是我所说的“象喻”。它不是西方所说的狭义的“象征”或“寓托”,它是有中国特色的,是把你的精神、感情、志意都结合在里边的一种写作的方法。刚才我说过,从我们对外物认识的层次来说,有感知、感动和感发这三个层次。那么,从我们所写的内容来说呢,也有三个层次,那就是感觉、感情和志意这三个层次。像王维所写的山,那是用画家的眼睛写他的感觉。像杜甫所写的山,那是把他的志意都写在里边了,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还可以再举一个李商隐。李商隐又不同,他写的是他自己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感情。李商隐有一首《西溪》诗说:“怅望西溪水,潺湲奈尔何。不惊春物少,只觉夕阳多。”“西溪”,是四川的一条水名。他说西溪水你每一天都这样潺湲地呜咽着流过去,你为什么要如此?这真是李商隐!他的《锦瑟》诗说,“锦瑟无端五十弦”——人家五弦和七弦的琴、十三弦的筝、四弦的琵琶,弹出来音乐不是也很好吗?你锦瑟为什么要有五十根弦?那同样是让人无法回答的问题。接下来他说“不惊春物少,只觉夕阳多”:我的悲哀还不是因为西溪两岸春天的花草都凋零了,而是因为那西下的夕阳已再也无可挽回。李商隐所悲哀的,是人世间那种无法挽回的消逝,这是他常写的感情。李商隐还有一首《昨夜》说:“不辞鶗鴂妒年芳,但惜流尘暗烛房。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鶗鴂”,是杜鹃鸟。杜鹃鸟一叫春天就过去了,百花都零落了。李商隐说我知道春天要过去,百花要零落,我知道人世间这种无常是无可避免的。我所惋惜的是,为什么蜡烛还在燃烧的时候就被尘土遮蔽了?花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如果在它开放的短暂时间内风和日丽,那也算对得起它。可是为什么它那么短暂的生命还要遭受风吹雨打不被人认知不被人了解?他说,昨天晚上我站在西池凄凉的池水边,到处都是寒秋的凉露,那时候是“桂花吹断月中香”。大家都说月亮里边有桂树,桂树上的桂花是有香气的,可是在昨天那个寒冷的晚上,连月中桂花的香气都消逝了。“吹断”,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被摧毁了,一点希望都没有了。这是感情,是李商隐的那种无可奈何的感情。 

王维的诗写得很好,李商隐的诗写得也很好。然而,王维的诗很难说它有什么象喻性;李商隐的诗虽然有象喻性,但他所象喻的是个人的感情。而且,如果我们把“象喻”这个词的定义定得再狭隘一点的话,也就是说,不是只要一个物象能够表现一种感情就是象喻,而是你一定要在这个物象之中还表现了一种理念,那个才是象喻。——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如果按照西方对“象征”(symbol)和“寓托”(allegory)的解释,那里边是应该有一种理念性的东西。那么如果我们在“象喻”中寻求“理念”的因素,则李商隐所写的只是形象化的一种感情,他没有一个理念;而杜甫的诗常常是有一个理念在里边的,这个理念就是我刚才所说的诗歌内容的三个层次中第三个层次的“志意”。而且,杜甫的理念还跟南宋词人所写的那种赋化之词中的“寄托”不一样。南宋词人的“寄托”,是一种有心的寓托,是运用了人工思想安排的寓托。可是在杜甫诗中,他的物象之中所表现的理念是自然的感发,是杜甫的人格与志意的自然流露,是“有诸中然后形于外”的。



推荐阅读:

理查德·威尔伯诗26首

玛丽安·摩尔诗32首

丽泽穆勒诗15首

秀陶:绿原译《里尔克诗选》读后

北岛译诗精选集

朱迪斯·赖特诗21首

布考斯基诗112首

罗莎·奥斯兰德诗28首

罗伯特·勃莱诗33首

里尔克《时间之书》

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

里尔克《杜伊诺哀歌》黄

里尔克精选集

巴列霍诗选

巴列霍诗33首

梁宗岱译诗集

徐志摩译诗集

默里克诗5首

缪勒诗4首

赫迪·赫芭娜诗4首

丹妮斯·莱维托芙诗22首

露易丝·博根诗19首

戴望舒译诗集

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诗31首

阿方索·科斯塔弗雷达诗20首

詹姆斯·K·巴克斯特诗7首

卡尔·克罗洛夫诗6首

李利恩克龙诗2首

歌德诗15首

克洛普斯托克诗2首

君特·格拉斯诗4首

葛瑞夫诗5首

法勒斯雷本诗3首

艾兴多尔夫诗5首

冈特·艾希诗1首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辜

尼古拉斯·纪廉诗47首

西蒙·达赫《塔劳的安馨》

李立扬诗27首

丘特切夫诗8首

李立扬《玫瑰》

李立扬《在我爱你的城市》

丘特切夫诗全集

丘特切夫抒情诗选

丘特切夫诗选

汉斯·卡罗萨诗4首

普莱维尔诗19首

李立扬《在我眼睛后面》

李立扬《夜之书》

卢斯达维里《虎皮武士:序诗》

布莱希特诗2首

波勃罗夫斯基诗5首

朋霍费尔诗10首

贝歇尔《奇迹》

荷尔德林诗40首

荷尔德林诗50首

维尼诗6首

保尔-让·图莱诗选

瓦雷里诗5首

维庸诗2首

瓦尔莫诗8首

阿波里奈尔诗25首

洛特雷阿蒙诗选

苏佩维埃尔诗16首

龙沙诗3首

勒韦迪诗12首

雷尼埃诗3首

普吕多姆诗7首

马拉美诗全集

亨利·米修诗2首

弗·米斯特拉尔诗3首


100°C的开水都会凉 更何况37°C的人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