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雪莱诗5首

英国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1817年,雪莱发表了反封建起义的幻想性抒情叙事长诗《伊斯兰的反叛》。诗中两个主人公莱昂与西丝娜是一对情侣,他们在一个名叫“黄金的邦国”造反,赶走了暴君。后暴君反攻得手,莱昂和西丝娜被烈火烧死,而暴君也被烈火中的巨大的烟球卷走。诗中,雪莱生动地塑造了莱昂这个革命者的形象,尽管莱昂和妻子被困于烈火中,他们仍疾呼:“让天下所有的人都能自由平等!”“我们的死亡会促进人类的前程!”雪莱深刻抨击了欧洲的“神圣同盟”对内实行专制暴政、对外镇压民族革命的罪行,让人们看清了黑暗势力的丑恶,激发了人民为自由和平等而战的斗志,同时也表现了革命者的大无畏的斗争精神,他们坚信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热爱人民,坚信未来必胜的信念。实际上,《伊斯兰的反叛》是雪莱借以号召英国人民起来反抗暴君的召唤,是一首浪漫主义的革命赞歌,也是一首歌颂信仰、仁爱、希望的哲理诗篇。
1817年,雪莱写下了一首十四行抒情诗《奥西曼迭斯》。诗中描述了一个来自古老国家的旅行者对他讲述了他在旅途中看见的一尊曾不可一世、以武力著名而又残酷的古埃及国王拉美西斯二世的破败雕像。雕像上面刻有这样一些字:“众王之王—奥西曼迭斯就是我,看看我的业绩吧,纵然是一世之雄,也必然会颓然而绝望!”诗中提到的他的雕像完整时约有15米高,后倾倒成为一片废墟。雪莱没有像前人一样对这位君主高唱颂歌,他怀着明智的冷峻,将读者带到了法老残缺雕像前,让人感叹:尽管专制帝王曾经辉煌在世、权力无边,但在大自然面前他们是非常渺小的;尽管他们表面看起来十分凶恶,甚至还十分强大和嚣张,但那只是过眼烟云,很快就会衰败、死亡、腐烂;尽管他们刻碑立传,试图流芳百世,但那终究抵御不了时光的磨砺。
雪莱借埃及国王嘲讽了封建专制,表达了他对专制帝王的厌恶和蔑视,并讽刺了当时的英国和世界上其他所有的专制暴虐统治。雪莱通过对破败、荒凉的雕塑的描写暗示所有像奥西曼迭斯一样雄心勃勃不可一世的统治者们,终将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雪莱的诗充满了对真、善、美的世界的憧憬,对专制暴政的愤恨和对人间苦难的深切同情,体现了一位敏感、尖锐地捕捉、体验、领悟一切美好的东西的雪莱的高贵天性。他热忱地呼吁人类自由地生活、自由地爱、享受造化的赐予,享受大自然一切馈赠的权利。
1819年,雪莱写下了表现人民反暴政胜利后瞻望空想社会主义前景的代表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巨人,他从天上盗取火种送往人类,触怒了主神宙斯,被拴缚在高加索山上每天忍受神鹰啄食内脏之苦。诗剧的第一幕描写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忍受着长期痛苦的折磨,但坚毅不屈,拒绝向暴君投降。第二幕描写了与普罗米修斯离别已久的恋人——海洋的女儿亚西亚为救情郎不辞劳苦、四处奔走的经历。美丽纯洁的亚西亚深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并预感总有一天会和普罗米修斯重逢。第三幕描写的是宙斯的儿子,象征着变革必然性的冥王,把宙斯从天上王座打入地狱深渊,力量之神赫拉克勒斯解放了普罗米修斯。诗剧的最后一幕描写的是整个宇宙欢呼新生和春天再来的颂歌。旧时代被埋葬,时间和人类思维的精灵庆贺并欢唱着人类未来的光辉成就。诗歌艺术和科学将为人们所享有,“爱”将代替“恐惧”,大地将成为乐园,温和、美德、智慧和忍耐将重建大地。诗剧中主人公普罗米修斯的形象折射出了雪莱对封建暴政和宗教迷信的反叛精神。通过这个神话,作者形象地揭露了专制统治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抨击了英国专制统治的罪恶。冥王打败了宙斯暗示了推翻旧制度的必然性,同时,普罗米修斯经受了三千年痛苦之后仍能乐观、宽容、温和地对待一切也体现了雪莱的道德标准:普遍的、永恒的爱是化解仇恨、拯救世界的良药。


Fragment on Keats


'Here lieth One whose name was writ on water.'

   But, ere the breath that could erase it blew,

Death, in remorse for that fell slaughter,

   Death, the immortalizing winter, flew

   Athwart the stream,—and time's printless torrent grew

A scroll of crystal, blazoning the name

   Of Adonais!




哀济慈


“这里安息着一个姓名写在水上的人。”  

   但是不等那能够把它擦去的轻风吹,

死亡已经在为那一次凶杀感到后悔,

   死亡——使得一切不死的寒冬,飞越

   时间的长河,湍急的川流立刻化为

一幅水晶卷页,一个辉煌的名字闪耀:

                  阿多尼! 




The Magnetic Lady to her Patient


I

'Sleep, sleep on! forget thy pain;

   My hand is on thy brow,

My spirit on thy brain;

My pity on thy heart, poor friend;

   And from my fingers flow

The powers of life, and like a sign,

   Seal thee from thine hour of woe;

And brood on thee, but may not blend

   With thine.


II

'Sleep, sleep on! I love thee not;

   But when I think that he

Who made and makes my lot

As full of flowers as thine of weeds,

   Might have been lost like thee;

And that a hand which was not mine

   Might then have charmed his agony

As I another's—my heart bleeds

   For thine.


III

'Sleep, sleep, and with the slumber of

   The dead and the unborn

Forget thy life and love;

Forget that thou must wake forever;

   Forget the world's dull scorn;

Forget lost health, and the divine

   Feelings which died in youth's brief morn;

And forget me, for I can never

   Be thine.


IV

   'Like a cloud big with a May shower,

   My soul weeps healing rain

On thee, thou withered flower!

It breathes mute music on thy sleep;

   Its odour calms thy brain!

Its light within thy gloomy breast

   Spreads like a second youth again.

By mine thy being is to its deep

   Possessed.


V

'The spell is done. How feel you now?'

   'Better—Quite well,' replied

   The sleeper.—'What would do

You good when suffering and awake?

   What cure your head and side?—'

'What would cure, that would kill me, Jane:

   And as I must on earth abide

Awhile, yet tempt me not to break

   My chain.'



女催眠师语病人


“快睡吧!把你的疼痛忘掉;

   我的手正放在你的额头,

我的灵魂已附在你的大脑,

我的怜悯在你心上,朋友;

   生命的力量正沿着我的

几个手指在流,像用符咒

   确保你摆脱苦恼的折磨,

笼罩着你,但是不会和你

         合为一体。


“睡吧,睡吧!我并不爱你;

   但是当我想到我那一位,

他使我生活充满鲜花绿叶,

而你的却充满了稗草荆棘,

   他也可能像你一样倒霉;

想到一只并不属于我的手

   会在那时为他祛除伤悲,

就像我为别人,我的心口

         为你流血。


“睡吧,睡吧,就像那死人

   和未生的胎儿一样入睡,

忘掉你的生命和你的爱情,

忘掉你不得不永远地清醒,

   忘掉这人世无聊的轻蔑,

失去的健康和在短暂青春

   黎明时死去的神圣感情;

也忘掉我,因为我绝不能

         成为你的。


   “像携带着五月阵雨的云朵,

   我的灵魂在降落下甘霖,

降给你,你哦枯萎的花朵!

为你的睡眠奏无声的音乐,

   并用芳香镇静你的神经!

它的光弥漫你阴郁的心胸,

   仿佛是一种第二度青春。

你的存在已经被我的灵魂

         深深感应。


“咒语我已念完,感觉如何?”

   睡眠人答,“好些,很好。”

   “当你醒着,受痛苦煎熬,

怎么样才能使你摆脱折磨?

   什么能把头痛、胁痛治疗?”——

“能治的,珍妮,会杀死我,

   由于我还必须在这人世

逗留片刻,别诱惑我砸掉

         我的镣铐。”




To Jane: The Recollection


I

Now the last day of many days,

   All beautiful and bright as thou,

      The loveliest and the last, is dead,

Rise, Memory, and write its praise!

   Up,—to thy wonted work! come, trace

      The epitaph of glory fled,—

For now the Earth has changed its face,

A frown is on the Heaven's brow.


II

We wandered to the Pine Forest

   That skirts the Ocean's foam,

The lightest wind was in its nest,

   The tempest in its home.

The whispering waves were half asleep,

   The clouds were gone to play,

And on the bosom of the deep

   The smile of Heaven lay;

It seemed as if the hour were one

   Sent from beyond the skies,

Which scattered from above the sun

   A light of Paradise.


III

We paused amid the pines that stood

   The giants of the waste,

Tortured by storms to shapes as rude

   As serpents interlaced;

And soothed by every azure breath,

   That under Heaven is blown,

To harmonies and hues beneath,

   As tender as its own,

Now all the tree-tops lay asleep,

   Like green waves on the sea,

As still as in the silent deep

   The ocean woods may be.


IV

How calm it was!—the silence there

   By such a chain was bound

That even the busy woodpecker

   Made stiller by her sound

The inviolable quietness;

   The breath of peace we drew

With its soft motion made not less

   The calm that round us grew.

There seemed from the remotest seat

   Of the white mountain waste,

To the soft flower beneath our feet,

   A magic circle traced,—

A spirit interfused around,

   A thrilling, silent life,—

To momentary peace it bound

   Our mortal nature's strife;

And still I felt the centre of

   The magic circle there

Was one fair form that filled with love

   The lifeless atmosphere.


V

We paused beside the pools that lie

   Under the forest bough,—

Each seemed as 'twere a little sky

   Gulfed in a world below;

A firmament of purple light

   Which in the dark earth lay,

More boundless than the depth of night,

   And purer than the day—

In which the lovely forests grew,

   As in the upper air,

More perfect both in shape and hue

   Than any spreading there.

There lay the glade and neighbouring lawn,

   And through the dark green wood

The white sun twinkling like the dawn

   Out of a speckled cloud.

Sweet views which in our world above

   Can never well be seen,

Were imaged by the water's love

   Of that fair forest green.

And all was interfused beneath

   With an Elysian glow,

An atmosphere without a breath,

   A softer day below.

Like one beloved the scene had lent

   To the dark water's breast,

Its every leaf and lineament

   With more than truth expressed;

Until an envious wind crept by,

   Like an unwelcome thought,

Which from the mind's too faithful eye

   Blots one dear image out.

Though thou art ever fair and kind,

   The forests ever green,

Less oft is peace in Shelley's mind,

   Than calm in waters, seen.




致珍妮:回忆


现在多少个像你一样明媚

   而俏丽的日子的最后一天,

      最美最后的一天已经死亡,

起来,记忆,写下那赞美,

   起来,做你惯做的工作去

      撰写悼念已逝欢乐的文章,——

因为大地的脸色现已改变,

   苍天的额头也是双眉紧蹙。


我们曾漫游到青松大森林,

   松林外边的海面泡沫飞溅,

最轻的清风留在它的巢中,

   暴风雨休息在自己的家园,

悄声絮语的波浪半睡半醒,

   空中的浮云全都嬉戏去了,

而在大海深沉的宽阔胸襟

   安详地躺卧着苍天的微笑;

这样的时刻仿佛来自天外,

   被从遥远的天外派遣了来

从太阳之上的上空向世界

   传播一种神圣乐园的光彩。


我们曾经停歇在松树之间,

   苍松似巨人耸立荒原,

树身由于狂暴风雨的摧残

   竟仿佛大蟒互相纠缠,

却得到蔚蓝色气息的抚慰,

   那气息在蓝天下飘流,

吹拂着下界和谐的声与色,

   像对自己的一样温柔;

这时所有的树梢都己睡熟,

   像海面上绿色的波浪,

寂静无声就像在海洋深处

   生长的海洋丛林一样。


有多么安详!那里的寂静

   被这样一种魔力封住,

甚至啄木鸟忙碌的啄木声

   也只能使神圣的静穆

显现得更加悠远更加深沉;

   我们吸取轻悄移动的

平和气息,也并不曾减损

   四周围一丝一毫安谧;

似乎,从那最遥远的积雪

   白色高山的荒凉峰巅

直到我们脚下的鲜花绿叶,

   有谁画了一个魔法圈;——

到处全都渗透着一种精神,

   一种美妙的无声生命,——

它使我们人类本性的纷争

   暂时封存、实现和平;

我还能感觉得到在那里的

   那个魔法圈的正中心,

有一个美好的形体在用爱

   充满周围沉闷的气氛。


我们曾停歇在一些池塘边,

   池塘上都有枝干掩盖,——

一片池塘仿佛一小片蓝天

   陷落在一个下部世界;

一片黑色土地里的另一种

   苍穹,充满紫色光明,

比那无边的黑夜更加深沉,

   比纯净的白昼更纯净;——

美丽的森林就生长在其内,

   像生长在上方半空中,

颜色更悦目,形状更完美,

   胜过那里的任何一种。

有林中甬道和邻近的草地,

   阳光透过墨绿的树林

闪闪烁烁就像黎明的晨曦

   透射出斑斑点点乌云。

在我们上部世界绝不可能

   见到的那样一类美景

都被池塘中水对绿色森林

   深情的爱所描绘成形。

   一种理想世界的光辉,

那下面的一切全都浸透了

   一种理想世界的光辉,

那里的氛围没有一丝轻风,

   下面的日光更加妩媚。

仿佛被爱恋的一方把景色

   给了池水幽暗的胸怀,

每一张叶片、每一种轮廓

   都显得比真实更可爱;

直到一阵忌妒的轻风吹过,

   就像一种可恶的思想,

从心灵最忠实准确的眼前

   抹掉一个可爱的形象。

虽然你永远美好而且温柔,

   那些森林也永世常青,

但是雪莱的心中难得会有

   水中见到的那种宁静。




Lines written in the Bay of Lerici


She left me at the silent time

When the moon had ceased to climb

The azure path of Heaven's steep,

And like an albatross asleep,

Balanced on her wings of light,

Hovered in the purple night,

Ere she sought her ocean nest

In the chambers of the West.

She left me, and I stayed alone

Thinking over every tone

Which, though silent to the ear,

The enchanted heart could hear,

Like notes which die when born, but still

Haunt the echoes of the hill;

And feeling ever—oh, too much!—

The soft vibration of her touch,

As if her gentle hand, even now,

Lightly trembled on my brow;

And thus, although she absent were,

Memory gave me all of her

That even Fancy dares to claim:—

Her presence had made weak and tame

All passions, and I lived alone

In the time which is our own;

The past and future were forgot,

As they had been, and would be, not.

But soon, the guardian angel gone,

The daemon reassumed his throne

In my faint heart. I dare not speak

My thoughts, but thus disturbed and weak

I sat and saw the vessels glide

Over the ocean bright and wide,

Like spirit-wingèd chariots sent

O'er some serenest element

For ministrations strange and far;

As if to some Elysian star

Sailed for drink to medicine

Such sweet and bitter pain as mine.

And the wind that winged their flight

From the land came fresh and light,

And the scent of winged flowers,

And the coolness of the hours

Of dew, and sweet warmth left by day,

Were scattered o'er the twinkling bay.

And the fisher with his lamp

And spear about the low rocks damp

Crept, and struck the fish which came

To worship the delusive flame.

Too happy they, whose pleasure sought

Extinguishes all sense and thought

Of the regret that pleasure leaves,

Destroying life alone, not peace!




写在勒瑞奇海湾


她离开我时万籁无声,

月亮已经停止攀登

险峻天宇的蔚蓝色路程,

像一只睡意朦胧的信天翁,

凭光的羽翼保持平衡,

滑翔在紫色的夜空,

直到她在西方的厅堂

找到她在海洋的闺房。

她去了,留下我独自一人

思索那每一节声音,

——对于耳朵虽已寂静,

着迷的心灵仍听得分明,

就像乐曲随生随灭,

还会激荡山中的回声;

并且感受,哦,感受太深!——

她手指接触时的颤动,

仿佛温柔的手此时此分,

仍轻轻抖颤在我的脑门:

就这样,她虽已离开,

记忆仍使她和我同在,

甚至像幻想才敢祈求的完整:——

有她在,我的愤怒和激动

都趋于和缓,我只活在

我们同在的时间;

未来和过去,都被忘怀,

仿佛不会出现,从不存在;

但是不久,守护天使远行,

恶魔又君临我迷惘的心。

我不敢说出我的思想,

只是感到软弱、惆怅,

坐看点点白帆乘风破浪,

滑行在明亮广阔的海洋,

像精灵推动的轻车,

驶过某种澄澈恬静的元素,

为奇异的使命前往远方;

仿佛朝着某个极乐的星球飞航,

去寻求治病的药酒,要治愈

像我这种辛酸而甜蜜的痛苦。

送他们远航的风从陆上吹来,

清新,而且十分爽快,

凌空飞翥的花的芳香,

凝露时刻的清凉,

白昼留下的甘甜的温暖,

都散发在亮晶晶的海湾。

打鱼人手持鱼叉、灯盏

潜行在低处潮湿的礁石之间,

袭击着满怀虔诚、崇敬

前来朝拜欺骗性光焰的鱼群。

它们太幸福,寻找到的欢乐

消灭了欢乐过后留下的

一切懊悔的意识和心情,

毁灭的只是生命,不是安宁!




Lines: 'We meet not as we parted'


I

We meet not as we parted,

   We feel more than all may see;

My bosom is heavy-hearted,

   And thine full of doubt for me:—

   One moment has bound the free.


II

That moment is gone for ever,

   Like lightning that flashed and died—

Like a snowflake upon the river—

   Like a sunbeam upon the tide,

   Which the dark shadows hide.


III

That moment from time was singled

   As the first of a life of pain;

The cup of its joy was mingled

   —Delusion too sweet though vain!

   Too sweet to be mine again.


IV

Sweet lips, could my heart have hidden

   That its life was crushed by you,

Ye would not have then forbidden

   The death which a heart so true

   Sought in your briny dew.


V

...

...

...

Methinks too little cost

For a moment so found, so lost!




我们重逢和分别时不同


我们重逢和分别时不同,

   都有不为人知的感受:

我的胸中情绪过分沉重,

   你的心对我满怀疑窦:——

   只一刻便束缚了自由。


那一刻早已经一去不返,

   像那随亮随灭的电闪,

像那飘落在河面的雪片,

   像海潮上的太阳光线

   已被黑暗的阴影遮掩。


从时间单挑出的那一刻

   成了痛苦人生的扉页;

它的杯中曾调制出欢乐——

   虚幻,虚,然而甘美!

   太美而难容我再尝味。


芳唇,我的心若能隐瞒

   生命早已经被你们揉碎,

你们也许就未必会阻拦

   一颗心,如此真挚无邪,

   从你们的甘露寻求毁灭。


……

……

……

我以为代价太小,为了

这样得到又失落的一刻。

江 枫 译




新 时 代 第 一 位 歌 者
彼 特 拉 克

提起诗歌,或许一些人早已视为鸡肋,不屑一顾。但对过往的文明长路而言,诗歌曾占有过重要的地位,它被称之为文学中的文学,语言艺术中的艺术。经典的诗歌来自于人的心灵,像一朵高雅花朵,一个奇妙精灵,既是诗人人格的写照和理想与抱负的展示,又能够照耀他人的灵魂,涤荡他人的思想,点燃他人的激情。站在这个角度来欣赏诗歌吧,无数诗歌的总和,记载了古往今来走过的蹒跚之路,汇聚成一座精神宝库;无数诗人的心血,凝结了苦难辉煌的点点滴滴,勾勒出一幅文明画卷,从中国古代的《诗经》到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无一例外。即便那些经典之作已经沉海入沙、埋藏已久,只要我们找到它,重温它,就依然能够领悟到亘古不变的精神传统,感觉到跨越时空与诗人同步的心灵悸动……
无疑,诗歌在社会变革进化的时期,更是兴利除弊、引领前行的先锋。且看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社会变革的洪流巨浪之中,代表新时代文化的最显著标识之一就是诗歌。随着无数诗人的崛起,无数诗歌的喷涌,汇聚成一个新时代的强音。诗歌助力这场伟大的革命运动发挥出了独有的巨大作用,它创造了文学界的百花争妍,唱出新时代的强音和旧时代的挽歌;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各具特色的诗人,堪称英才荟萃、各领风骚;诗歌更是砥砺和感动了无数人认识自我、激励斗志和释放情怀,推动社会的文明步履,将诗歌的价值推向了巅峰。
来自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诗人——弗朗西斯科·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1304—1374),被誉为文艺复兴新时代第一位歌者,让我们回望他虽已远去、却不曾模糊的身影,循着他曾经走过的踏歌诗行……

一、彼特拉克——时代幸运儿

1.与古典文化结缘一生
13—14世纪时期,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阿雷佐(Arezzo)一个姓彼特拉克的家族,三代都是佛罗伦萨的著名律师和公证人,地位显赫,家境富足。然而以法律为家族职业的传统并没有继续沿袭下去,因为,这个家族诞生了一位与法律职业不相干的诗人,且一鸣惊人。
1304年7月20日,弗朗西斯科·彼特拉克出生在这个浪漫的仲夏时节。他的父亲瑟·彼特拉克(Ser Petracco,1267—1326)作为公证人律师,曾经出使比萨,平时做一些经商活动。在佛罗伦萨的政治分野中,老彼特拉克站到了与但丁同一党派,1302年,佛罗伦萨黑党执政,将他与但丁等白党一干人判处同样的流放惩罚。但丁从此一去不复返,彼特拉克一家人也同样如此,被迫离开佛罗伦萨市后,为了妻儿能有安稳的生活,他将家搬到了阿雷佐,因为那里还有一处房产可供家人栖息。
作为学识渊博,注重语言修辞的老彼特拉克,在这里仍旧为复兴古典文化和提高本阶层的地位而尽其所能地工作着。如今,在米兰安布罗齐图书馆里,仍保存着彼特拉克父亲以不菲的价格请人抄写的一部维吉尔(Publius Vergilius Maro,前70—前19)诗集,而这还不是唯一的一部手抄本,据彼特拉克给别人的信中无意所说,他父亲曾经烧毁一部古典诗歌手抄本,为的是让他把精力用在所修的法律专业而不是痴迷于那些手抄本。在寻找和恢复古典文化的热潮中,将古典著作以手抄书形式加以收藏需要极大的热忱与充足的金钱,两者缺一不可,这在当时无疑是属于少数人的一种奢侈。
阿雷佐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地处亚平宁半岛重要贸易线上,手工业发达又饱受古罗马文明熏陶,是当时最富庶的城市之一。彼特拉克的家里有很多藏书。这一时期的书籍,可以说刚刚走出宗教场所进入世俗社会,但是制作书籍需要加工精致的羊皮,还要有书写、画工和装订一系列工序,再加上出版商不多,书籍的数量是很有限的。佛罗伦萨最著名的书商维斯帕西亚诺·达·毕斯帝齐(1421—1498),他拥有一间作坊,在佛罗伦萨享有“书商王子”的美誉。  英国伦敦市在整个15世纪,能够统计出来的书籍工匠还不到50人。  在书籍作为奢侈品的年代里,家庭中能拥有若干本书籍足以称之上流人家了。
彼特拉克出生在这个充满浓郁书香的家庭,而且是来自于佛罗伦萨的家族,其意义非同寻常,他始终感觉自己是佛罗伦萨人,而非阿雷佐人。据说彼特拉克在7个月大的时候,一次妈妈带他到因奇萨(Incisa),路过阿诺河时不慎掉进了水里,这个小生命却奇迹般生还。大自然赋予水的特质是自由清澈和刚柔相济,有人杜撰说这是他日后爱如潮水、诗意满腹的根源。
彼特拉克出生两年后母亲去世,父亲续弦,很快弟弟杰拉多(Gherado)出生。随着父亲工作的变动,他们家先后在比萨、罗马和法国的阿维尼翁等地居住。频繁搬家并没有影响他接受正规的教育,小彼特拉克有一位启蒙教师托斯卡纳的修辞学家康文尼沃内,这位教师对彼特拉克的影响终其一生,被他称为“我一辈子再也没有遇到过的最好的老师”。在这位本身就视古典文化为圭臬的学者热情感召下,彼特拉克从孩提开始就将拉丁古文的声韵音节视为美妙的天籁之音。彼特拉克完成了中学学业后,于1317至1320年在法国蒙特波利大学学习,1320至1326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和弟弟一起学习法律专业。应该说他接受了那个时期各阶段的完整教育。更重要的是他在法国期间,被遗存的古希腊罗马文化所吸引,被普罗旺斯地区浓郁的诗情画意所感染。对彼特拉克而言,就读法律专业实属无奈之举,在他眼里法律是那么枯燥乏味,以至于1326年彼特拉克的父亲一去世,他随即中断了未完成的学业,旋即回到了阿维尼翁,就在教廷里谋了一份闲职,用大量的业余时间开始研究感兴趣的文学,他精通古罗马诗歌文学,尤其是对西塞罗和维吉尔情有独钟,高度赞许。无虞的生活给彼特拉克在寻找古代文化遗迹中思考、创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和很多人的坎坷不同,他一生的境遇风平浪静,没有大起大落的政治波折,也没有卷入宗教派别的纷争,因此能够静下心来领略古典文化的思想精髓,将古典文化的精髓融进自己的灵魂之中。
彼特拉克一生作品颇丰,代表作是用意大利俗语创作的《歌集》(Canzoniere)和十四行诗,除此之外,还有拉丁文学术著作。其中散文《我心中的隐秘》)(Secretum),是一次人与神的对话;叙事史诗《阿非利加》(Africa)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其中关于爱情和死亡的片段非常精彩;历史方面还有《名人传》(Viris Illustribus)和《回忆录》(Rerum Memorandarum),记述了古罗马帝国的历史人物、奇闻逸事等,为古代真实的人物立传。他还有3部哲学领域的论著:《论孤独生活》(Solitaria)、《论宗教超脱》(Otio Religiosorum)、《两种不同命运之道》(Remediis Utriusque Fortunae),探讨人的精神追求与道德修养问题。彼特拉克晚年时还编撰了《书信集》( Itinerarium),收集了552封拉丁文的书信,分成不同的话题来讨论,这是诗人以书信的形式来创作,其中有的信是写给西塞罗和维吉尔的。
彼特拉克虽然自称是佛罗伦萨人,但其实他跟随被放逐的父亲同样远离故乡,他的后半生基本上以学者身份游历各地,很长时间是在阿维尼翁的教皇宫廷中度过,直到1367年开始在帕多瓦定居。尽管他的才华和声名如日中天,但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在社会上并没有很高的地位,彼特拉克等许多人在当时更多的是通过写作和公开演讲,以及四处游历、广交朋友,在知识分子层面传播新思想和观点。彼特拉克就是在帕多瓦结识了薄伽丘,他们一见如故,从此频繁书信往来,友谊至深,1351年在薄伽丘的推荐下还在佛罗伦萨大学讲学。虽然彼特拉克与薄伽丘同为文人,但两人的作品风格迥异,况且薄伽丘的《十日谈》在当时已属于过激之作,本人也在舆论的重压下决意放弃。彼特拉克对于挚友给予了坚定的肯定和支持,他劝说朋友不要灰心,更不要放弃。庆幸的是薄伽丘听从了劝告,没有将心血之作《十日谈》付之一炬,文坛上才得以存留下这部极富特色和挑战性的力作。
和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一样,彼特拉克愈到晚年,内心愈加矛盾和忧虑,他感觉一生都没有找到实现个人理想的途径,尽管他意识到个性的重要,但做不到像莎士比亚那样为人性而高声呐喊。他更注重和多产的是拉丁语作品,并无意于意大利俗语的创作,对于意大利俗语写作始终认为是“小玩意”,看成是“青年时代犯下的罪过”,在诗人晚年甚至为此而倍感耻辱和悔恨,以至于想将俗语作品付之一炬。这其中原因是时代造成的,彼特拉克作为人文主义的先导者,他的思想也是相当一批学者的普遍思想,主要以恢复发掘和研究古典文化为己任。人文主义者以拉丁语和阿拉伯语的著作为真正高雅文化,相反他们都鄙视民众的“俗语”文化,认为俗语文化是粗俗无聊,仅仅为下等人开心取乐而已。这种单纯强调古典文化的一个后果,致使新兴资产阶级文化在较长时间内没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另外,作为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始终有一种忧虑和恐慌,世俗的情欲是一种罪恶,到了晚年更试图抹掉这种深藏已久的情感。这种自相矛盾的思想正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在整个文艺复兴运动中,宗教意识始终或深或浅地刻印在一代又代文学家的创作中,彼特拉克比一个世纪前的但丁前进了一大步,敢于用优美的俗语抒情诗表达自己的爱情,然而在晚年却为此而自悔自惭。
1374年7月19日,在帕多瓦附近一个叫阿克瓦的小村庄里,一代诗人绝尘而去。据说人们发现彼特拉克的时候,他竟然是头枕着维吉尔的手稿,手里还握着一支笔……正可谓幽人独往来,隔世追诗魂。
时光过去了700年后,就在2003年11月,意大利的科学家们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彼特拉克粉红色大理石棺椁。其实这座备受瞩目的棺椁曾经数次被挪动,甚至被盗贼光顾,遗存的尸骨已残缺不全。人们期冀能够通过对余下尸骨的深入研究,复原诗人的真实体貌,解惑彼特拉克死亡的原因?是病患还是意外事故?但愿这些未解疑团能够早日廓清,让后人了解这位诗坛巨擘的完整人生。
2.思恋无果 终生滂沱
据彼特拉克本人记载,1327年4月6日,这一天恰逢耶稣受难日,在法国阿维尼翁的圣克莱尔教堂举办了复活节弥撒。23岁的彼特拉克无意间见到了这位“品德超群”、魅力无比的女子——劳拉(Laura),据说劳拉正在教堂里演出戏剧。他顿时被她那妩媚所感染,惊为天人,从此终生难忘。在这之后彼特拉克云游四方,再也没有与劳拉见过面,更不曾主动去接近她,但对劳拉的爱恋却维系了一生。一个偶然相遇的陌路女子,不仅引发诗人的无限爱慕,唤起了创作灵感,而且一发而不可收,从此走上了一条为爱而歌的道路。
从此之后,彼特拉克为心中的女神可谓是倾其心血而作,无论生死、无论婚娶,无怨无悔为她创作了366首抒情诗,即代表作《歌集》(Canzoniere)。这是完整保留下来的,没能保留下来的可能更多。这一行为不要说是在禁忌颇多的中世纪社会,就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为与自己毫无关联的世俗女子写如此多的情诗,不得不说是惊世骇俗之举。如果说常人是思恋无果、终于滂沱,彼特拉克则是思恋无果、终生滂沱。
据说在佛罗伦萨城的一个图书馆里,至今还保存着一幅劳拉的画像。她有着金色的头发、忧郁的眼睛、挺直的鼻子和精致的嘴唇,相貌的确美丽娇艳。她与诗人相遇的时候应该是19岁,正是绮年玉貌一佳人。有记载说她是一名活跃在威尼托地区的歌女,更多记载她当时已经是嫁为人妇,她丈夫是一位伯爵,婚后劳拉还生了12个孩子,与那个时代的普通女性命运别无二致。在劳拉的人生轨迹中,几乎与彼特拉克没有任何交集。一任诗人独自吟诗作赋、挥洒情怀。1348年4月6日,劳拉没有逃脱那场席卷欧洲的瘟疫而病逝。后人得知她去世的消息,是在彼特拉克,读维吉尔著作的笔记里,这一天恰好是21年前两人在法国教堂里相遇的日子,冥冥之中的巧合,令诗人痛不欲生,他从此离开了埋葬梦中情人的伤心地,一去不返。1533年,法国文艺复兴晚期著名诗人赛弗(Maurice Scève,1501—1564),他受彼特拉克的影响很深,在里昂加入一个专门研究柏拉图、彼特拉克精神恋爱理论的文人圈子。  据说这位赛弗竟然找到了传说中的劳拉之墓,并在墓地发现了劳拉的一枚金属徽章,徽章前面摆放着一本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姑且不论这一说法的可信度有多少,至少可以证明世人对彼特拉克与劳拉的爱情赋予了无限的遐想。
劳拉生前对彼特拉克的恋情是否知晓不得而知,但当时以诗人的名气,这些诗歌应该广为流传,劳拉或者也会有所闻,对诗人的爱慕或许至少是持默许的态度。这种以公开的形式对名媛贵妇表达崇拜与爱慕,类似于中世纪骑士之爱的做法,在文艺复兴运动期间也是常有的,不足为怪。诚然,彼特拉克与但丁、薄伽丘同样终生未娶,但不同的是彼特拉克与一位或几位女子育有后代,到他去世时甚至有了孙辈。彼特拉克曾经在私生活方面被认为滥情不羁,然而,他对劳拉的精神爱恋却始终不渝,《歌集》印证了诗人沉湎于享受爱情、享受精神愉悦之中,并且将这种痴情倾注到一首又一首的诗歌中,最终成为旷日持久、用情专一的情圣。有人曾评价说彼特拉克属于胡搅蛮缠,自从见到劳拉就开始不停地追求,一直为她写诗,这些反复强调、直抒情意的爱慕诗句,没有什么精神层面的升华。然而,正是这种抛开矜持公开示爱,甚至到了夸张、被误会的程度,这正是张扬其个性的体现。千百年来基督教告诫人们,对上帝的爱为至高境界,世俗肉体的爱是卑贱低俗。彼特拉克在爱情方面可以说是率性而为、无所畏惧,才达到了超越前人的高度,因此《歌集》被称之为文艺复兴时期第一本表现世俗爱情的诗集。
诚然,在现代社会的婚恋道德方面,这种不顾一切恋慕他人之妻的爱情理念,也非大众所能接收。彼特拉克的行为,在文艺复兴时期之所以被首肯和推崇,是他以矫枉过正的方式对抗基督教会的禁欲主义传统观念,这一点,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文学作品都体现得非常明显,例如《十日谈》和《巨人传》等等。正是有这样一批敢为天下先的人敢于袒露自己的内心欲望和情感,才逐渐改变了被宗教教义压抑已久的社会风气,才使平民百姓也打开禁锢已久的身心,而率先而为的彼特拉克,自然成为引领文艺复兴思潮的先锋。
无疑,劳拉因彼特拉克的赞美陡然名气大增,以致他的朋友都误以为是他杜撰出来的虚幻女人。事实上,劳拉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的确称得上是最有名气和魅力的女性之一,后人因为诗人的妙笔生花而对真实的劳拉兴趣大增,按图索骥去追寻劳拉的所有情况。面对彼特拉克的一腔挚爱和劳拉平淡一生的巨大差异,人们无不喟然长叹。
说到诗人对劳拉“品德超群”的评介,事实上彼特拉克可能并不了解劳拉的品行如何,在这溢美之词的背后存在着一个流行的审美观,即美貌即美德。这种观点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盛行一时。以女性肖像画为例,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从以往的单纯为教堂绘制宗教画,逐渐开始为贵族女性绘制肖像画,大多数女性肖像画都是在结婚时而作,画中人除了要表现出华贵的饰品代表贵族身价外,一定要表现出整洁的仪容和优雅的神态,这种端庄的外形被认为是内心崇高美德的象征。例如人们非常熟悉的《蒙娜丽莎》,人们无须探究这位美貌女子平时的品行如何,仅从她的微笑和姿态给人的直观印象,就给予极高的评价即为佐证。
彼特拉克对劳拉究竟是什么样的感情呢?笔者以为,他个性突出、放诞不羁,爱情方面同样非同常人。一方面,论地位和名气,彼特拉克属于自视甚高的上层人物,倘若真要娶劳拉为妻,未必是他真心所愿,正所谓得不到的永远是美好的,终生未娶并非是因劳拉而致。同时,作为一位标新立异的潮人(原谅使用流行词汇),他更需要的是创作的情境与虚拟的对象,这样才更有利于在想象空间里自由发挥。彼特拉克对劳拉从一开始就属于那种不求回报的思慕,或许仅仅是效仿中世纪骑士的遗风旧俗,把她视为自我空间里的女神。
3.个性与创新
在奔涌的时代浪潮里,那些潮头的浪花格外耀人眼目。彼特拉克之所以被冠以“人文主义第一人”,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以敢为天下先的强烈意识,以特立独行、引吭高歌的作品而走在时代前列。
彼特拉克的作品被称之为“人的文学”绝非虚言。13—14世纪从亚平宁半岛兴起的复兴古典文化浪潮,在第一批热衷寻找发掘古典文化遗迹和作品的文人学者中,但丁和彼特拉克等功勋卓越。彼特拉克本身就是古典文化的忠实拥护者。他们通过重温和研究古典作家用希腊语和拉丁语写的著作,焕发出对古典文化的极大兴趣和尊崇,随着这项伟大工程的不断深入和影响扩大,古典文化的精髓逐渐进入到新一代文化人的精神领域,那就是重新肯定人的价值和意义。当人文主义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后,他们自己的作品也被列入人文主义文字之列,而且开始使用自己国家地区的语言。彼特拉克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写出来的充满个性的作品,温柔哀婉的抒情诗,体现出人文主义思想最本质的核心——以人为本。随之而来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学在意大利、法国、欧洲迅速蔓延并大行其道。
彼特拉克通过对自己的剖白和分析,最大程度的解读人的欲望和思想。用文字将真实的人展示出来,他是第一人。他生前早已享有极高的荣誉和地位,但却并不刻意保持其完美形象,相反直率揭示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矛盾状态,没有任何虚掩装饰之意。在追求个人幸福与宗教感情的矛盾上他很是纠结,一方面他为自己心爱的女子劳拉倾其所爱,以至无法以同样的虔诚面对上帝,毕竟还有神职人员的身份,他为此而犹豫和痛苦。其中1343年前后写成的《我心中的隐秘》,被视为欧洲第一部尚未写成历史的内省分析文献。书中虚构了诗人和奥古斯丁连续3天的对话,就死亡、宗教与世俗幸福的冲突、禁欲主义和肉体爱情的矛盾等一系列问题展开坦率、诚挚的讨论。当时他的弟弟决意摒弃世间浮华,献身上帝崇高的事业,进入卡尔特教团成为修道士,对他震动很大,一方面为弟弟的决定而难过,欲随之而去,另一方面又难以割舍功名的引诱和情爱的缱绻。在这部书中,彼特拉克第一次运用文学手段,对自己进行了深刻挖掘和剖析,在这部忏悔录式的作品中,他毫无保留地敞开自己的心灵,露出那名利背后的痛楚,无人知晓的秘密,未能如愿的情愫,字字如泣如诉、句句优美感人,描写内心世界情感细腻真挚,在14世纪的意大利文学领域,彼特拉克是第一人。在蒙昧落后的中世纪社会,彼特拉克在大量诗文书信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尽管仅仅是小“人”的情感记述,但却凸显出大“人”在社会中的形象,终于跨越出中世纪基督教精神统治的禁锢,建构出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的基石,因此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彼特拉克毫不掩饰对于个人名利的大胆追求,这与他对爱情的执着完全契合。1341年,彼特拉克同时得到巴黎和罗马两地授予象征最高荣誉的“桂冠诗人”称号,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罗马。而此时的罗马早已逝去了昔日帝国的地位与荣耀,教皇搬迁到了法国阿维尼翁,一个来自德国巴伐利亚维特斯巴赫家族的路易四世(Ludwig IV der Bayern,1314—1347年在位)于1328年进军罗马,旋即被贵族加冕为皇帝,其实他所管辖的充其量不过是意大利境内众多城邦之一。但罗马这个神圣的名字在彼特拉克心中代表着古典文化,橄榄叶编织的桂冠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延续,诗人以此为荣。同时,罗马也代表着意大利的辉煌之源,她所给予的荣誉对彼特拉克而言意义非凡。4月8日在罗马著名的七座山之首卡比托利山上,罗马元老院的资深贵族为彼特拉克戴上了梦寐以求的桂冠。据说他也效仿古代前辈的做法,将这顶桂冠小心翼翼地放置在教堂里圣彼得的墓碑之上。
事实上彼特拉克并非首位获得此称号的人,之前曾经有人获得过。或许是距离古代桂冠诗人的兴盛时代相距太久,已经被人们淡忘,或许是颁发者不具权威性,获得者纯属偶然,因此首位获得者早已消失人海、无影无踪,人们唯独记住了彼特拉克“桂冠诗人”的荣耀。百余年后英国接续了这一香火,然而随后陆续获此殊荣的人难以达到彼特拉克的高度。直到现在英国依然保留着“桂冠诗人”的授予活动,但其权威性和影响力与彼特拉克时代不可同日而语。
1330年,针对被基督教认为古代因为缺乏基督教信仰而是黑暗的时期,彼特拉克明确指出:“在种种谬误之中仍然有天才之人熠熠生辉,虽然被昏昧黑暗所包围着,他们的目光依然锐利。”  他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游历欧洲,重新发现和整理古典文化作品,得出的结论就是那个时代才是意大利人的骄傲,而他所处的所谓的基督教的光明时代,反而是黑暗的,这个时代总有一天会因为回复古典文化而再度复兴。在基督教的理论中,光明与黑暗隐喻的是善与恶,彼特拉克大胆弘扬古典文化的辉煌,蔑视基督教给当代带来的束缚与压抑,将其比喻成黑暗的恶势力,这表面上是学术观点,其实带有鲜明的态度和立场。由于彼特拉克的影响力,百年后,“黑暗的中世纪”成为一个专有名词。现在看来这种说法具有偏狭性,因为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中世纪在文化成果方面的成就不输于其他时段。目前学界一致的看法是,之所以称其为“黑暗”,是由于在当时能够保存下来的文学艺术等文化成就相比古典时期和后来,的确是非常匮乏。
人们之所以看中彼特拉克的诗歌,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是用意大利俗语写作,中世纪通用语言是拉丁语,用当地语言创作被视为低俗。13世纪时但丁在使用俗语创作上打破禁忌、率先垂范,彼特拉克是紧随其后,用俗语创作了几百首诗歌,在力推意大利语言方面功不可没。应当说,在彼特拉克生活的时期意大利规范的书面语言在当时还远没有形成,更不要说达到完善的程度,不论是语言标准和使用规则。直到1525年,意大利另一位新锐诗人彼得罗·本博(Pietro Bembo,1470—1547)在《论俗语》一书中,提出要建立意大利语的新标准,还通过对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用语的比较,推崇彼特拉克为抒情诗的典范。  这三位大家都使用了流行于托斯卡纳地区,特别是佛罗伦萨的方言俗语,因此影响巨大,尽管到19世纪时罗马方言也很有地位,但意大利语最终是以托斯卡纳方言为蓝本确定下来。后人在评价彼特拉克的诗歌时对其使用的韵脚、修辞等颇有微词,以笔者之见未免有点苛求。
此外,彼特拉克受人喜欢还有一个原因,是他自己作品的手抄本堪称精品。他至少有三份手抄本如今保存在梵蒂冈图书馆,其中包括1357年、1370年等不同时期用黑墨水笔和华丽的哥特小写字体抄写和修改的作品,以及在书页左角的装饰树叶、叶片装饰的第一个字母等等,这些精美的手抄本足以证明,彼特拉克不仅是诗人,还是位书法家和艺术家。
彼特拉克的写作风格很有创意,他在世俗爱情和遁世主义之间的徘徊,在写作时也彷徨在现实与幻想之中,无论是描写恋人劳拉,还是周围的风景,他都不是完全的现实主义写法。例如他在1336年4月在和弟弟登山后写的《登风涛山》,风涛山(Ventosum)是法国南部普罗旺斯最高的一座山,海拔1912米。要知道在那个时代的人不会无缘无故地去登山,而彼特拉克登山纯粹是为了看风景。为此,他被称之为“第一个登山的人”。在这篇散文里他没有用多少文字记录山峦美景,基本上边走边思考自省。在到达山顶时他写道:
我看见我脚下的云霞,我读到的关于阿托斯山(Athos)和奥林匹斯山的记述不那么令人难以置信了,因为我从一座不那么有名的山上亲眼见到同样的东西。我朝意大利,我心里最倾向的地方,放眼望去。……与其说是用我的眼睛,不如说是用我的心灵望见了。我涌起一阵无法形容的渴望,想再次看见我的朋友和我的祖国。
因为诗人长时间生活在法国,当他在山上眺望远方的意大利时,心中涌起的是对自己祖国的拳拳思念。在下山的路上他又感叹道:
我每往下走一步就自问:假如我们为了使身体能够稍微靠近天空就预备忍受许多的汗水和辛劳,一个努力朝向上帝的灵魂,升到人的骄傲和人的命数的悬崖之上,怎会害怕命运的折磨、监禁或打击?……
风景的变幻是诗人心里动荡的反映,宜人的山水意味的是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压抑的山谷对应的是诗人内心的不安与恐惧,这种诗句的创作增加了彼特拉克的艺术魅力。
彼特拉克独立的个性和大胆创新使他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他倾其全力复兴古典文化,贡献卓然。他作为新时代的第一位歌者,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他终身未婚,却一生都诗意地爱着、活着……

二、诗学领域独领风骚

1.复兴古典诗学文化
彼特拉克在诗学领域里的建树是他的重要地位所在,努力复兴古典诗学文化是彼特拉克对文艺复兴运动做出的功绩之一。尽管古希腊罗马文化就是诞生在欧洲本土,但在文艺复兴时期之前,已经被人为地抹杀而消失。在基督教一统天下后,这些宝贵的古典文化被插上异端的标签而逐渐淡出,况且中世纪教会统一使用的是拉丁文,与古代的语言更是渐行渐远,人们无法靠自身能力来解读。因此,所谓文艺复兴的初衷就是要将已经逝去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发掘出来,重新给予应有的价值。
彼特拉克对古希腊罗马诗学情有独钟,甚至将古代诗人视为精神上的挚友。他第一个发现中世纪的拉丁语和古代的标准差之千里,他对于古典文化的感悟和精通程度在当时是无人可敌,他曾殚精竭虑地研究古代诗人的作品。对古典文化痴迷的他在1333年从朋友那里得到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如获至宝,随身研读。这里我们可以从他的后人尼科洛·马基雅维利的描述中找到同样的感觉:
夜降临了,我回到住所。我进了图书馆,在穿过入口时,我脱掉了日常穿的沾满污物、泥土的衣服,换上了上朝的礼服……如此的着衣打扮之后,我进入了古人之古朴的庭院。他们热情地欢迎我,我饱食着生来属于我的美食佳肴。我与他们交谈丝毫不感到不安,并询问了他们行为的动机。他们从其人道出发,耐心地解答了我的问题。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虽然是他面对上帝所做的心路剖析,但那些真实的、发自内心的忏悔,作者的良知与反思,不仅是宗教的虔诚,还有与古希腊哲学的完美融合,这给年轻的彼特拉克精神上的突围和人智的开启,无疑是根深蒂固的影响。研究表明,彼特拉克受奥古斯丁影响,在追求世俗幸福和宗教情感上始终存在着冲突,他写的《我心中的隐秘》就是以自己和奥古斯丁对话的形式,表达他的内心世界,其中对于矛盾心理的揭示与剖析,旁证了《忏悔录》对他的影响之深和与之心灵相通。彼特拉克之所以被称之为人文主义第一人,是他从古老的卷帙中感受到的并非简单的模仿复制,而是从中体验出来的古人独立于世的本性与思维,转化在自己的诗歌散文中成为自我认识的载体,其目标是进一步塑造自己,臻至完善。
彼特拉克对于维吉尔、西塞罗、塞内加、柏拉图等都视为挚友,用写信的方式与之神交。他以模仿古代罗马的拉丁文风而扬名,但他认为这种模仿是真正的神似,他在1359年给好朋友薄伽丘的信中做了真诚的袒露,彼特拉克说,他读维吉尔、李维、西塞罗,不只是一遍而是读了几千遍,不是一目而过而是与他们对话,用竭了他的全部心智来赏识他们。他是一大早就吃完一天的饭食,是孩子吞下了成年人方能消化的食量,不但是存于记忆,而且是深入了骨髓,使这些文字成了他自己的一个部分,即便再也不去阅读它们,也永世留驻心底。而与此同时,他又忘记了这些作者,这是因为长时间使用和占有的缘故,他们已经成了他自己的东西,而且由于他们铺天盖地,数量如此之巨,自己已忘了它们谁是谁的,甚至它们是别人的作品。  姑且不说他是否会真的如此,就这一番表白足见他对诗人的职责源于对古代诗人的痴情厚爱。
1354年,拜占庭帝国派驻天主教教廷的特使,将一部希腊文的《伊利亚特》赠给彼特拉克。得到渴慕已久的荷马史诗,本是天大的好事,可是诗人在欣喜之余,却又感觉无比沮丧——因为他不通希腊文。在当年的书信中,彼特拉克说,自己虽然热切盼望能听到荷马的原声,但可惜手中的荷马“喑哑不能言”(mutus)。宝藏近在咫尺,但是却没有解锁的钥匙,这一桥段已然成为古典学术史上的事例。
彼特拉克从柏拉图和奥古斯丁的诗学思想受到启发,他对于诗歌的重要观点在其大量的书信之中,在这些书信中,彼特拉克谈到关于诗的性质,他认为,如同基督神学对基督的称谓时常改变一样,如果用比喻来把话说得生动,就应该称之为诗,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隐喻。他特别指出神学家用崇高的语言表达神性,编制祈祷文,用优雅的节律、新颖的方式,也应当归于诗人之列。这种把神学家列入诗人行列的诗辩,并非将诗人概念扩大,而是在论证神学也是诗,诗就是神学。他的朋友薄伽丘日后也同样论证了这一点。其次,他认为诗人的职责在于用充满魅力的虚构来表现平凡、自然和一切事物的真理。唯其如此,诗歌的深刻内涵更容易被轻松的表面快感所遮掩,令人难以发现。彼特拉克最早指出人对大自然的感受是重要的,而更为关键的是对自我的认识,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且也成为他的作品与现代人易于沟通的原因。
彼特拉克晚年还对诗歌与哲学的地位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中世纪神学至上的时代,哲学是为神学服务的,而诗歌特别是世俗的诗歌比哲学又降次一等,不可同日而语。尽管彼特拉克还在神学的供养之下,却坚定地站在诗歌的一边。他以“快乐”和“理性”的对话,来证明诗人的认识胜于哲学家的认识。以“美”为例,彼特拉克极为认可维吉尔所说“德从美的躯体中出更显魅力”,他认为这魅力之说最为准确,因为这并非发自于事物本身,而是旁观者的判断,彼特拉克称美为德的装饰,而且认为美应当在精神世界里得到充实。他在另一封信中,谈到了自己对于美的深刻感受。他在信中说:
在我年轻时,就渴望将诗的美辑一本书出来,虽然那时候我对其他作家还鲜有所知。那些时日的卷章而今依在,页边还有一些段落的注解,清楚地表明我是多么早熟,聒噪地思考起我现今以及将来的命运。我写下的不是辞藻的华丽,而是思想的真实:这人生的苦闷,它转瞬即逝,跌跌撞撞迅速掠过,它的陷阱,时不再来,生命之花匆匆凋零,玫瑰姿容美不常在,青春倏忽去而不返,偷偷暮年将至。最后,皱纹爬上眉梢,疾病、悲哀、折磨,终而是呜呼哀哉,死亡不期而至。 
他对但丁也研究甚深,对于但丁的诗学思想和作品是相当赞成和仿效的。他和但丁同样用俗语写出了《歌集》这样的杰作,但依然确信拉丁文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和意义,拉丁文的作品同样是出类拔萃的。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
您会相信我的庄重保证,即我对此人(但丁)的才力和著作总是满心欢喜的,我每提及它,必是赞不绝口。有时候我还开导了一些人,这些人尖锐地责问我,说他并不是总是与自身相配,即他在写诗作文中,在俗语上要比拉丁文上成就更为显贵。这一点你是不会否认的,在有明智判断的人的心中,同样也无损于他的光彩和荣名。因为谁能在万事万物上都是大师呢。 
彼特拉克的散文摆脱了经院式的刻板晦涩,慢慢具有更多的文学性,如《我心中的隐秘》《论名人》、史诗《阿非利加》以及12首拉丁语的田园诗等。彼特拉克对古典拉丁语有很深入的研究,他的拉丁语作品也有较高的思想艺术价值。尽管他用俗语创作的《歌集》给他带来无尽的荣耀,但他的大部分作品依然是用拉丁语完成。在《我心中的隐秘》中,他从西塞罗和维吉尔使用的语言中寻找细腻的表达方式和描写心理状态的技巧,因此《我心中的隐秘》成为一部优美的拉丁语文学作品。
《阿非利加》是使彼特拉克获得诗人桂冠的主要作品,1337年,诗人在罗马时,常常在布满古代遗迹的山丘上徘徊,思古之余萌生出将古罗马英雄西庇阿的故事写出来的欲望。因为彼特拉克自己也承认,幼年起就对古典英雄崇拜有加。他试图模仿古典作品并超越它,在史诗中既有古罗马战斗的场面,还有爱情故事,他要将这部史诗作品献给意大利那不勒斯国王。1343年时完成了12本计划中的9部作品,该书以西庇阿之梦开始,讲述了罗马与迦太基的交战历史,目的就是要将人们带回辉煌的罗马时代。彼特拉克这首史诗的目的大有与古罗马史诗比肩之意,然而以诗歌记述古代历史毕竟不是他的长项,因此,尽管他因此得到了桂冠诗人的加冕,但《阿非利加》并非彼特拉克的代表作品。
彼特拉克还创作了一些田园诗歌,他是对维吉尔的田园诗作《牧歌》的模仿。田园诗自维吉尔之后已经沉寂了许久,直到被彼特拉克重新拾起这才使其发展起来。日后英国诗人斯宾塞将田园诗与诗歌体幕间喜剧相结合,形成田园剧。彼特拉克的田园诗涉及广泛内容,有他对罗马现状的不满,有他得到桂冠以及劳拉的死等。这种牧歌体裁与诗人崇尚自然、逃避现实、寄托理想的情怀十分契合。
2.优雅抒情的彼特拉克十四行诗
何为十四行诗?通俗来讲就是起源于西方的格律体诗歌。众所周知,诗歌源起于能够唱出来的语言,中外亦同。也可以说诗歌本身具有两个系统,一是声音系统,表现为节奏,需要一定的韵律。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诗歌原本没有韵律,据说用韵是受东方影响,其节奏主要是靠元音长短有规律的交替来表现,因此分为短长格、短短长格、长短格和长短短格等。另一个是拼写系统,即最小音节(syllable)的组合形式,还有韵步(foot,也被称为音步)的数量。这两个系统相互结合交织,形成具有音韵美和形式美的诗歌。
中世纪时期,欧洲流行的诗歌格式分为若干种,法国有十二行诗,意大利则是十四行诗。十四行诗诗体是13世纪从意大利西西里岛开始流行的一种短小诗歌,有固定的要求,首先行数一共十四行,每行不一定有完整的句子,为了更好地表达也可以将一个句子拆分成两行,这种形式类似于中国的现代诗歌。其次是结构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两节四行诗,后一部分是两节三行诗。第三是韵脚,也是这种诗体的难点,它要求每行诗句为11个音节,抑扬格。每行诗的末尾押脚韵,其排列方式是:ABAB,ABAB,CDE,CDE。但随着十四行诗的流行,韵脚也逐渐发生数量的变化。最后是轻重音搭配,使之抑扬顿挫、乐感鲜明,这点不同的诗人也是略有差异。总之,由于十四行诗具有诗体短小、音韵优美和易于抒情,很快在意大利成为流行的诗歌格式。应当说,十四行诗在文艺复兴时期可谓是盛行一时、大行其道,诞生了无数优美篇章,其贡献最大者为彼特拉克和莎士比亚。自彼特拉克用这种诗体创作无数优美抒情的诗歌之后,这种诗体迅速传播开来,成为文艺复兴时代诗坛上常用的诗体,十四行诗几乎成为文艺复兴诗歌的代名词。
彼特拉克诗歌中主要采用的十四行诗体,并且将这种诗体进一步完善,将其精华发扬光大。由于彼特拉克的成功运用和创作,使这种诗体广为流行,被称之为“彼特拉克诗体”。彼特拉克一生写下了375首十四行诗,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诗作。彼特拉克运用十四行诗体,创作出直抒胸臆、清新自然和韵律优雅的诗作,达到了他那个时代最完美的艺术之巅。可以说,这种诗体的优点经过彼特拉克,其功用发挥到了极致:
整齐性方面,彼特拉克十四行诗格式规范齐整,他将每首诗分为两部分,前部分由两段四行诗组成,后部分由两段三行诗组成,即按照四、四、三、三的排列。其押韵格式为ABBA、ABBA、CDE,CDE或者是ABBA、ABBA、CDC、CDC。诗句每行11个音节,通常是抑扬格。
抒情性方面,彼特拉克对恋人劳拉情深意切,他用十四行诗的诗体,将情人之间的爱恋以最恰当和最淋漓尽致的形式表达出来。
流行性方面,自彼特拉克成功运用了十四行诗的形式,意大利诗人们便纷纷仿效,将彼特拉克的诗体视为十四行诗的典范。16世纪初流传到英国,很快便风靡一时,到16世纪末已经成为英国最流行的诗体,还产生了一些赫赫有名的诗人,如锡德尼、斯宾塞等。莎士比亚更是十四行诗忠实的信奉者,他一生写了154首十四行诗,并将意大利式的格式加以修改,变成四、四、四、二的排列方式,其押韵格式为ABAB、CDCD、EFEF、GG,每行诗句变成10个音节,因此被称为与彼特拉克比肩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体。英国近代的优秀作家弥尔顿、雪莱和济慈等也都创作出不少上乘的十四行诗。
彼特拉克对于十四行诗的贡献还有独创的句式,运用逆喻来增加诗歌的魅力。逆喻的手法是将本体和喻体颠倒过来运用,由果推因、由末究本的譬喻方法,目的是使本体得到最大限度的凸显。有人把这称之为“彼特拉克式的巧思”,如在《歌集》第134首中:
我燃烧着我冻结着,
我在天堂里飞翔我蜷伏在泥土上,
我拥抱着世界却两手空空。 
又如《歌集》的倒数第二首诗歌也有类似的逆喻:
我哭泣过去虚度的曙光,
耗费在喜爱世俗之物上,
生双翼我不能飞入天堂,
却只能在人间留下榜样。 
虽然彼特拉克的某些作品过于细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效果,但他意大利语抒情诗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成就。因此他的诗歌被称之为“彼特拉克主义”派。由于《歌集》从语言到风格都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大众,从16世纪开始彼特拉克的作品逐渐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从高雅走向平民,他的语言风格和体裁,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文学家所学习模仿,他们常常以彼特拉克诗作为创作样本,为自己心爱的人赋诗作歌。彼特拉克的诗风还越过意大利,影响到欧洲其他国家的诗歌文学,尤其对西班牙、法国和英国影响更大。
《歌集》中的一些诗作还被谱成田园抒情音乐,19世纪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就曾将三首诗歌谱成钢琴曲,准确优雅地表现出彼特拉克的诗韵意境,颇受欢迎。彼特拉克诗歌风格至今依然影响着意大利以及周边国家。近代以来,十四行诗也同样传到了中国,还出现了融东西方特点的诗歌,例如诗人冯至(1905—1993)在1942年出版的《十四行诗集》,将西方诗体中国化,优雅抒情的风格未改,同时兼具国人婉约与真挚的特色,他被鲁迅赞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三、优美抒情的经典之作——《歌集》

《歌集》,原名叫《桂冠诗人佛朗西斯科·彼特拉克的支离破碎的俗语诗》,是由366首十四行抒情诗组成的诗体日记,写作时间长达21年之久,直到他去世之前还在不断修改润色。如今《歌集》的手稿保存在梵蒂冈图书馆,手稿上留下了许多修改的痕迹。毋庸置疑,彼特拉克在散文和诗歌方面都达到了同时代的高峰,随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在欧洲的传播影响,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和喜爱他的《歌集》,这是他始料未及的。在中世纪的灰暗色调中,世俗的彼特拉克现出一抹鲜亮之色。它不仅是诗人艺术和心灵最闪光之处,同时是彼特拉克在文艺复兴中一个非凡建树。
1.《歌集》的主题
《歌集》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诗人对个人幸福的渴望和对钟情女子的爱慕。《歌集》是彼特拉克自己编辑整理,没有按照时间来排序,似乎是随意而为。几百年来研究者为此很伤脑筋,因为诗歌不断表现出诗人的情感起伏剧烈,从疯狂的爱恋到趋于平静,从轻度的郁闷到重度的心伤,很难判断作者的情感脉络。英国威尔士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琼斯(Frederic J Jones 1925—2011)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在《歌集》的诗歌所涉及的20年间,能够显现出来的情感起伏共有6次之多,可见彼特拉克走过了天风海雨、不同寻常的漫漫情路。
按照诗人对劳拉的情感表述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活着的劳拉”,其诗歌的感染力即便今天读来也是非比寻常。《歌集》中有207首是完全以劳拉为题材的,美国学者威尔·杜兰评价说,彼特拉克在其诗里,写诗欲念的巧妙想象和一阵阵的爱情火焰,神奇般地修剪成为有律、有韵的诗章:
尔后,纵使铁石心肠者,见吾诗后,任其冷酷无情,亦在叹息中燃烧而化为灰烬! 
彼特拉克第一次见到劳拉的情景,自然是最难以忘怀的,他在《歌集》第61首诗歌中这样描述到: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间,
那年那月那天的那个瞬间,
还有那个值得纪念的村庄,我被俘虏了,
而俘虏我的竟是她那双美丽的碧眼。
多么美妙啊,那第一次甜蜜的痛苦,
我尝到了爱情的滋味不同一般;
神圣的弓箭射中了我呀,深深的,
一直扎进了我的肺腑和心肝。
我在许多诗歌里呼唤赴任,
你的芳名出现在诗的字里行间,
留下了我的叹息、眼泪和心愿……
幸福啊,美好的诗篇,
我用它歌颂夫人,把她思念,
再没有别的女人能将这个位置侵占。 
“未曾相逢先一笑,初会便与许平生”的恋情古今中外不乏其例,而像彼特拉克初会便以诗为媒、暗恋终生的人还不多见。劳拉在彼特拉克眼里固然是如花美眷,但他毕竟与其毫无干系,况且人家早已名花有主。作为局外人对劳拉的爱慕属于超出常理,彼特拉克写给生前的劳拉的诗中尽管略微掩饰和隐喻,但依然难掩一腔痴迷与沉醉,只能任其流淌在《歌集》的字里行间中。在第6首诗中,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经深陷爱潭难以自拔:
我那迷途的欲念执着而又疯狂
正在追逐她那飘忽不定的形象,
她轻盈自如而又无拘无束,
不停地在踟蹰的脚步前跳荡。
我劝告我的欲望不要胡追乱撞,
但它不听我的劝阻,一味任性倔强。
看来规劝是徒劳无益的,
因为爱神的本性向来富有反抗。
它把羁绊的缰绳猛然夺去,
反而让我听从它的摆布,
我无能为力,尝到了死亡般的痛创!
它把我带到月桂树下捡拾苦涩之果,
虽然是别人丢弃的,却让我吃,
我品尝着,少的是慰藉,多的是悲伤。 
《歌集》中彼特拉克喜欢将象征荣誉之冠的月桂树与爱情联系在一起,他认为这种结合是完美无瑕的。在第228首中他写道:
爱神用有力的右手打开我的胸,
在我心里种上一株月桂青青,
碧绿的枝干,青葱的叶片,
胜过绿色的宝石那般晶莹。
我的叹息,我的苦痛,
及其我的哭泣和挥洒的泪珠零零,
使它长得亭亭玉立,香气四溢,
不知其他树木生长是否也有此情?
崇高、荣誉、仁慈美好的德行,
还有典雅的丽质,天仙般的举止言行,
都是这棵树植根生长的土层。…… 
《歌集》最优美的诗篇是诗人将对自然美景和劳拉的美丽结合起来,在第126首诗中,彼特拉克将清澈、凉爽、甜蜜的水、绿色的草地与心爱的恋人融为一体,天地人之间浓淡相宜、相得益彰。该诗被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奉为抒情诗的经典,至今仍倍受喜爱。诗中写道:
清澈、凉爽而温柔的河水
夫人的玉体曾多次在你那儿栖身,
只有她才是名副其实的美人;
啊,亭亭如盖的树荫,
(一旦想起它,我就叹息不禁)
她多么喜欢依靠着你的身躯;
绿草和鲜花,那迷人的衣裙
和天使一般的酥胸都曾经
不止一次地将你压迫和蹂躏;
在晴朗、一望无际的天空下面,
射伤我的光芒不是别的,而是来自爱神。
……
我叹息着想自己发问,
我是怎么到这里来的?又在何时?
我觉得我到了天堂,不在人间红尘,
从此以后我更加热爱这片草地,
因在别处再无心灵的宁静与安稳。
诗啊,如果你真的华美而又柔婉,
那么你就可以毫不犹豫地
走出这片树林,进入读者的围阵。 
第二部分是写“死后的劳拉”。惊闻劳拉离世,彼特拉克受到的打击可想而知,正所谓“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恋人的离去激起诗人心中更深沉的涟漪,悲痛令诗意勃发,一咏三叹,字里行间对劳拉的痴情依旧不变,甚至更甚于生前。对于劳拉的死充满悲伤,他在诗中期待着劳拉的“复活”,在彼特拉克心中,复活的劳拉更加迷人可爱,他梦想与劳拉相逢在天国,他写道:
我的思绪升腾,飞到一地,
离间的丽人却在那里,
在爱神住的那重天,在美丽的灵魂中间,
我又看见了她,娇艳而不再傲气。
她拉着我的手说:如果我的愿望合乎实际,
那么在这重填上,你将还要跟我在一起。
我使你遭受了那么多的伤害和痛苦,
而我自己年纪轻轻就早早离开了人世。
我的幸福世人无法理解,
我只等着你以及我的躯体,
它现在还在人间,你又十分充满爱意。
啊,你为什么闭上了口?又松开了手?
在听到她仁慈而又纯朴的话语之后,
我几乎就像留在了天国之地。 
这一段似乎使人联想起《神曲》中但丁与贝雅特丽奇在天堂里相见的情景,贝雅特丽奇是天上的女神,她高居于但丁之上,指引、教导着但丁前行;而彼特拉克与劳拉在天堂里的见面,却完全是人间的再现,是爱的倾诉和彼此的难以割舍。但丁与彼特拉克都是文艺复兴的文坛巨人,同样都有一段凄美无望的情爱史,但在自我意识和对待恋人方面,他俩则有着明显的分野。但丁心目中的贝雅特丽奇与彼特拉克心中的劳拉都是几近完美的女性,然而但丁将贝雅特丽奇视为与圣母等同的女神,对她的爱是圣洁崇高的,但丁压抑了肉体之爱,自觉地将这种爱深藏于宗教情感之中。而彼特拉克却强烈地感受到爱的渴求、愉悦与悲伤,他对劳拉的眷恋是炽热的,甚至是难以抑制的情欲之火,他将真实的感受表现出来。与但丁对比亚特里奇的爱恋相比,彼特拉克并没有像但丁那样将逝去的情人升华为天上的神祇,劳拉无论生前死后,始终存在于人世间,依旧如凡间民女那样妩媚动人,彼特拉克如此的真情实感,或许也是成为彼特拉克更受喜爱的缘由之一吧。
无疑,劳拉的完美形象是彼特拉克一手打造而成,原本不见经传的民女,经他倾力渲染着色,劳拉化身为绝代佳人。从外表到心灵,从生前到死后,妩媚动人、高雅纯朴,品德更是可圈可点,可以说劳拉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坛第一位立体鲜活的女性。她的名字不仅在文艺复兴时期红遍意大利和西欧,直到今日依然堪称欧洲文学史上众人倾慕的女性形象。用威尔·杜兰的话说,以前从来也没有人用这样多变化而丰富的内容,或用如此苦心的技巧,来详细说明爱的情绪。彼特拉克塑造的劳拉形象,可以说是文艺复兴运动提高了人的地位,尤其是提高女性地位之先声。随着15世纪以后文学艺术领域开始崭露头角的女性题材作品,女性肖像画开始出现,在审美观念上,姣好的面容、端庄的姿态和华丽的衣饰,构成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新理念。女性肖像画亦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高水平的精品之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劳拉因彼特拉克而不朽,彼特拉克因劳拉而辉煌。
《歌集》内容有相当的部分是描写诗人在付出爱与不被对方所爱之间不断痛苦挣扎的心情,那种为情所累、寝食难安的复杂心绪,相信会引起读者无数共鸣。彼特拉克甚至想到为爱甘愿去死……爱到如此程度,任谁也不能视为“少年色嫩不坚牢”吧。
当然,彼特拉克也是有七情六欲的常人,虽然从未与劳拉有过肌肤之亲,但在《歌集》中,在脑海梦幻中则可以任情爱波翻浪涌。《歌集》第52首诗中除了对劳拉容貌的赞美以外,还有些是对她身体的描绘,他想象劳拉沐浴时裸露的肌体、用毛巾包裹着的金发、纤细的玉手和双腿等等……如此意淫描绘令诗人沉湎其间。
2.《歌集》的思想艺术价值
《歌集》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部人文主义文学作品,意义非凡。首先,《歌集》被公认是第一次用文学形式为人文主义思想做了精彩诠释。《歌集》的内容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人文主义思想价值核心,即肯定人的活动、人的精神和身体,将人的本性和人生幸福与人生目的作为关注中心,这也正是文艺复兴时期所谓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再生”。在古希腊时期,对于人还没有明确的价值意义,在罗马时代的西塞罗那里,才有了“humanitas”(即拉丁文人文主义)的说法,他对于人有了自觉意识的研究,提出要重自由、有理性、有美感的生活。这一时期情爱的产生是源于人的自然天性,爱由心生、纯朴自然,与同时存在的各路神明没有明显对立的状况,人们享受爱情带来的欢愉和满足,丝毫没有罪恶感。从那时起到文艺复兴时代,时隔久远,在漫长的中世纪岁月中,宗教与经院哲学将人的思维引向神的理性世界,在此基础构建的社会道德体系中,人的本能与欲望始终在理性权威下蛰伏,是文艺复兴运动将其解放出来。彼特拉克《歌集》的问世,使人们对于现实的人生,现实的自我,个性的自我,有一种春天之情的喜悦感,而且有一种现实的人间爱(中国当代学者牟宗三语)。彼特拉克用优美的诗句和大众熟知的语言充分展示出这种“人间爱”的魅力,在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中世纪诗歌史上,《歌集》以作者几十年来的爱情经历为主线,讴歌爱情的美好,畅叙爱情的酸甜苦辣。其实,古往今来爱情是人类共同向往的,14世纪的意大利并非只有彼特拉克先知先觉,是彼特拉克用诗的语言道出自己的爱情心路,也道出了普罗大众的心声,起到了拨云见日之功效,这是文艺复兴时期回归人本的一大进步。
其次,《歌集》的主题,与当时以基督教神学为主流文化显然是相悖的。后人对《歌集》之所以赞不绝口,并非因为《歌集》里所有诗歌都完美无瑕,有些诗的语句、结构上的瑕疵和若干重复无甚新意的篇章,即便普通读者也会有所疲惫。《歌集》的最高价值在于在文学领域打破了基督教神学一统天下的惯例,须知在此之前,文学领域长时间是阴霾笼罩、神祇独霸,即便是但丁的《神曲》,也仅仅将人间爱情作为诗人在迷茫中同情和怜悯的对象,但丁表露心中的爱恋时总是谨小慎微、欲说还休,最终还是将所爱的人升华为上帝身边的女神。在这里我们略微追溯一下基督教的源头,基督教自公元1年诞生之日起,开始是下层民众参与的异教,在当时被压制被迫害,但自从公元4世纪其地位被承认和上升为罗马国家唯一合法的宗教后,继而转成封建政权的精神支柱,对广大民众施以全方位的精神统治。教会在教义中非常强调人类生而有罪,必须通过忍受各种痛苦、拒绝各种欲望来达到救赎,其中鼓励教徒在日常生活中将禁欲作为修行的主要内容。教会制定了种种规范,从生到死,包括婚姻和男女交往都有严格限定,不得越雷池半步,一旦违规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彼特拉克所处的时代依然如此,他本人曾有过神职身份,对教会的规矩自然烂熟于心,何况他所痴恋的女性还是位有夫之妇,甚至已经亡故。因此,公开将自己的爱恋和盘托出,展示给公众,这是需要何等的勇气和力量才能做到?!在《歌集》中,我们明显感受到作者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也曾面对神圣的圣母惆怅过、挣扎过,悔恨过……甚至到生命临终前还是忐忑不安。但最终我们欣慰地看到,《歌集》中爱情始终是占据不可动摇的地位,无论怎样的彷徨犹豫,都无法改变作者心中那份坚如磐石的情感。爱情的力量如此强大,使之足以战胜一切阻碍,任何妨碍爱情的神明只能退居其次。
《歌集》的艺术性表现为他的抒情诗的赋诗法,彼特拉克精于古典文献的研究,吸取拉丁诗人和意大利诗歌的长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他对法国南方普罗旺斯文化的汲取。彼特拉克久居法国的阿维尼翁,普罗旺斯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浪漫气质极大地感染着诗人,宁静的河谷到处弥漫着淡紫色薰衣草的芳香,高低的丘陵覆盖着浓密的橄榄树,那石桥、小路和甘甜的井水,那带着蕾丝花边白色小帽的姑娘们在阳光下那健康红润的脸庞,更有那世代流传、温柔似水的抒情诗歌……彼特拉克在这被画家誉为“光线和色彩的天堂”里,长期耳濡目染必然深得真味。
这本《歌集》是诗人在朋友的鼓励要求下,经过精心修改、挑选、润色而整理出来的,凝聚了彼特拉克独特的、高雅、优美的艺术风格,诗人对爱情的倾情诠释,使《歌集》因以人为本的思想而价值倍增。如果说但丁是悲愤的政治家,爱情是他精神上的支柱,那么彼特拉克应该是文人中的性情中人,他对爱情的感受更加强烈和真实,缠绵无尽的爱,已然使他进入到一个忘我的精神境界。
3.《歌集》折射的人生观
彼特拉克一生可以说是率性而为,《歌集》除了大量对劳拉的爱恋诗歌外,还有部分诗作折射出诗人对人生和现实的态度,同样是拳拳情深。彼特拉克对意大利怀有深深的眷恋,他长时间在异国他乡漂泊游历,但从未忘记祖国,始终记挂着那片祖辈生活的热土。《歌集》中有一首著名的政治长诗,就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意大利的自豪与思念,诗中写道:
我的意大利,虽然我的诗章
不能医治你那躯体之上
随处可见的致命的创伤,
但我仍希望我的叹息能使
台伯河、阿尔诺河和波河——
我居住的地方感到欣慰和舒畅。
苍天的主人,我请求你
请你带着慈悲下凡,
看看你所钟爱的圣地。
请你看看,仁慈的上帝,由于无聊
的琐事引发了残酷的战争一场;
请你感化和启迪傲慢无情的
战神那颗坚硬固执的心肠。
求你把你的真理,通过我的诗
传播到人间各个地方,虽然
我自己微不足道,并无声望。
……
难道这里不是我降生的地方?
难道不是孩提时期的摇篮?
难道我不是在这里幸福地才长大成才?
难道这里不是庇护我、信赖我
的祖国,好像仁慈、满怀热爱
的母亲,甚至我还曾在这里将双亲掩埋?
…… 
和其他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一样,彼特拉克对于现实社会中基督教会的腐朽没落,以及给广大民众带来的无妄之灾,激愤不已、奋笔疾书。在《歌集》第53首他这样写道:
……
那些令人肃然起敬的教堂
如今已经成为强盗们的安乐窝,
而善良的人们却被拒之门槛;
强盗们策划者形形色色的阴谋诡计,
出没在祭坛和凋敝的塑像之间,
啊,这是多么可怕的景象呀,
钟楼上感恩的钟声还在鸣响,
人们就开始了相互杀伐和激战……
哭泣的妇女,无人保护的儿童,
疲惫的老人,与死不惧,与生无恋,
教堂的神甫和被凌辱的人们
都在呼喊:上帝,快来救俺! 
此类诗歌还有精彩之作,在抨击封建黑暗势力方面,彼特拉克更加勇敢无畏,他公开指责教会已经堕落为邪教徒的寺院、引入邪途的学堂,他说昔日伟大的罗马,如今已经成为眼泪的发源地,黑暗的监狱和充满欺骗的场所。在这里,善良被扼杀,凶恶却在成长,甚至成为人们死前的黑暗与地狱。他大声喝道:难道上帝不将惩治你吗?这些犀利无比的讽刺抨击,正是彼特拉克个性中另一侧面的展现。在这一点,诗人的爱与恨、正义感与似水柔情不仅不矛盾,而且相得益彰。
另外,彼特拉克的爱情观无疑是完美主义者,打开《歌集》,似乎满眼都是风花雪月、清丽雅音,从中看不到他为实现爱而采取任何的行动,这是否可以理解为彼特拉克在对待爱情上有自己的原则和操守?对于心爱的劳拉,诗人仅仅远观而单思,躲在一隅为之倾倒,为之动情。这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经历了黑死病以后,开始放纵心情、追逐感官快乐的潮流相比,明显是不合时宜的另类举止。事实上私下里他的私生活并不检点,但唯独在对待劳拉是单纯的完美主义,因为远观,所以见不到劳拉美丽背后的真实一面;因为劳拉早逝,所以二人时空交错,爱情更显得凄美无瑕。在这样的理想世界中,劳拉才成为他的精神支柱。他在给后人的信中说道:
我还年轻时,曾在一种强烈但却始终不渝的纯洁的恋情之中挣扎,若不是死亡——早临而苦涩的死亡,但却是有益的——扑灭了那日趋消沉的火焰,我还要挣扎更长的时日。我很高兴如果我能够说我总是完全摆脱了非法的欲望,但是我若这样说,就是在撒谎了。
彼特拉克将爱情视为一生珍视,神圣不可侵犯,终于以诗意文字将虚幻的恋情铸成永恒。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彼特拉克还是不能做到无视外界的不解与打击,《歌集》中几乎记述了他对劳拉爱慕的全过程,诗人的内心世界的波动变化,面对现实的动摇和不安清晰可见。在他自己整理后的《歌集》中,将这样一首诗置于首位,就是对自己情感长路做的总结归纳:
从这些零散的诗句中,
诸君可以听到我心灵的哀叹,
那是我青春时期的幼稚之举,
自然与现在的我不能等同一般。
在期盼与痛苦之中,
我徒劳地哭泣,思绪缠绵,
有过体验的人都说这是爱情,
我希望得到理解,不仅仅为我惜惋。
但是很快我就发现,
很长时间我成为人们嘲讽的笑料,为此
在心灵深处我为自己感到羞愧难言。
徒劳地追求得到的结果只是难堪,
它使我悔恨,也使我清醒地意识到
世俗的欲念之乐只是稍纵即逝的梦魇! 
可以说,彼特拉克用诗歌寄托对劳拉的爱慕与思念曾经达到了癫狂的程度,心情好也写,心情糟糕也写,不论她生前死后,也不论是否写出新意,一如既往的写了二十多年。彼特拉克在生命的晚期,他回首一路走来所付出的一切,曾经的滂沱泪雨已然消逝干涸,取而代之的是向神明忏悔自己的罪过。在《歌集》最后一首中明确表现出诗人企图通过向圣母的祈祷,忏悔自己曾经的恣意滥情和误入歧途。他写道:
圣母,我流了多少泪水,徒劳地
写了多少诗,祷告多少遍,上过多少次教堂,
为了我的罪过和造成的损伤!
自从我降生在阿尔诺河畔,
寻觅了一个又一个地方,
我生命中没有别的,只有痛苦桩桩,
是一个尘世女子的姿色和话语
把我的灵魂引上歧途迷茫。
神圣的圣母,不要迟缓,
我也许还能活一年时光,
而我的时光过得比箭还快,
我的生命在罪恶和灾难中度过,
等待我的只有死神的迎来送往。
……
宽厚的圣母,傲慢的神娘,
人间的仁爱激励着你,使你
怜悯我卑俗而又悔恨的心房。
如果我曾经以惊人的虔诚爱过
一个由一抔黄土做成的易碎的女性,
那么我更应该加倍地爱你,上天的母皇!
如果你能帮助我帮助我摆脱
这悲惨而又令人耻辱的境况,
那么我愿意涤罪,把我的诗,我的话,
我的心,我的感情,我的思想,我的泪光
和叹息都献给你的名誉和声望。
带我走上永恒之路的是诗,
它满足了我不同于过去的向往。
…… 
这种完全沉溺于独自冥想的心态,也说明诗人在情感世界里似乎更享受自我空间,对现实生活缺乏热情。事实上,彼特拉克除了与薄伽丘等志同道合的人交往以外,对情感方面却没有应尽的负责与担当。
《歌集》给彼特拉克带来的荣誉是后人给予的,解读《歌集》,绝非单纯爱情的赞歌,这里闪耀着诗人的人生之光,脉动着意大利杰出的儿子对祖国现实和未来的期待与信心。《歌集》是他唱响的新时代赞歌,人作为主角登上了文学高堂,那美妙的爱情之歌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引来一众和歌。
君不见,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太阳正在驾马,彼特拉克就是那最早响起的銮铃。




推荐阅读:

布鲁姆《经典的中心:莎士比亚》

布鲁姆《但丁的陌生性:尤利西斯和贝亚特丽丝》

布鲁姆:歌德《浮士德·第二部》:反经典的诗篇

卡林内斯库《波德莱尔与审美现代性的悖论》

布鲁姆|经典记忆:早期的华兹华斯与简·奥斯汀的《劝导》

布鲁姆《弥尔顿的撒旦与莎士比亚》

帕斯《诗歌与现代性》

帕斯《诗歌与世纪末》

里尔克:反叛与抒情

雨果传记

惠特曼传记

艾米·洛威尔传记

约翰·弥尔顿传记

科利·西伯传记

塞缪尔·贝克特传记

拜伦传记

威廉·布莱克传记

阿斯图里亚斯传记

艾米莉·狄金森传记

多罗茜·帕克传记

奥克塔维奥·帕斯传记

人民诗人布鲁克斯传记

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传记

亚历山大·蒲柏传记

里尔克传记

济慈传记

金斯伯格传记

艾略特传记

兰斯顿·休斯传记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传记

聂鲁达传记

加里·斯奈德

英国桂冠诗人尼古拉斯·罗

卡尔·桑德堡,诗人和林肯传记作家

兰斯顿·休斯在20世纪20年代的哈莱姆

惠特曼与内战

失乐园学习指南

里尔克:未被认可的女权主义者还是自恋的理想主义者

里尔克与罗丹

反调:里尔克只是气体

厄休拉·勒古恩:作家,抑或谦卑的诗人

Joan Murray and the Bats of Wisdom

西尔维娅·普拉斯:耀眼的光辉,绝望的疯狂和自杀的诗意象征

奥登:若有可能,愿成为大西洋的小歌德

聂鲁达:文学巨匠的激情人生与可疑死亡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名录

威廉·华兹华斯《我们是七个》

威廉·华兹华斯《不朽颂》

罗伯特·勃朗宁诗8章

约翰·弥尔顿《利西达斯》

D·H·劳伦斯诗23首

罗伯特.勃朗宁诗22首

华莱士·史蒂文斯诗7首

罗伯特·彭斯诗14首

迪伦·托马斯诗6首

托马斯·哈代诗13首

威廉·布莱克诗20首

叶芝诗14首

泰戈尔《生辰集》

埃德温·缪尔诗4首

米蕾诗2首

塞西利亚·梅雷莱斯《咏叹调》

安德拉德《海滩上的安慰》

安德拉德《在路中央》

塞西利亚·梅雷莱斯《夜》

达尔维西《巴勒斯坦的情人》


兴化俟群辟 择贤守列藩
得人此为盛 咨岳今复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