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塞西利亚·梅雷莱斯《夜》

巴西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塞西莉亚·梅雷莱斯 (Cecília Meireles, 1901 - 1964) 巴西现代主义诗人,出生于里约热内卢,她被普遍认为是巴西最好的女诗人。她的抒情诗和高度个人化的诗歌通常形式简单,但包含复杂的象征手法和意象。三岁成为孤儿,由慈爱的祖母抚养长大,九岁开始写诗。18岁出版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幽灵》(1919),这是一本象征主义传统的十四行诗集,为她在文坛赢得了声誉。1939年出版诗集《旅途》,许多评论家认为这本诗集标志着她在诗歌上的成熟和特色的形成,她以这部诗集获得了奥拉沃·比拉克诗歌奖。此后她投身于文学,出版诗集,直至1964年11月9日因癌症在里约热内卢去世。她的大部分作品收录在《诗》(1958)中,还有一些诗歌被翻译成英文,编入选集。诗人去世后,巴西文学院授予她巴西最重要的文学奖马查多·德·阿西斯奖。


Cecília Meireles, (born November 7, 1901, Rio de Janeiro, Brazil—died November 9, 1964, Rio de Janeiro), poet, teacher, and journalist, whose lyrical and highly personal poetry, often simple in form yet containing complex symbolism and imagery, earned her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20th-century Brazilian literature.


Orphaned at an early age and brought up by her grandmother, Meireles began to write poetry at the age of nine. She became a public school teacher at 16 and two years later established her literary reputation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Espectros (1919; “Ghosts”), a collection of sonnets in the Symbolist tradition.


The 1920s were a time of revolution in Brazilian literature, but Meireles’s work of the period showed little affinity with the prevailing nationalistic tendencies or the radical technical innovations in free verse and colloquial language. Her poetry is considered by most critics to have found its best expression in such traditional forms as the sonnet.




泥土的湿润潮意,

水洗石块的气息,

——时间的不稳定时间!

山坡侧面的阴影,

寒冷而赤裸,一无所有。

脚底下砂砾的闪光,

腐殖树叶的滋味,

——没有运气的声音的嘴唇!

黎明时分的叹息,

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夜展现出满是露水的

田野的新鲜清净,

——孤零零的,只有它的芳香!

以四面八方的空气,

准备着最纯洁的花开放。

生活的宁静有多么好。

但是思想却在流逝……

——这阵乐声来自哪里?

那是一团密密的云,

充塞在星星与风之间。

王 央 乐 译


梅雷莱斯的诗歌和当时盛行的本土诗歌不同,她十分注重诗歌的内容和意义,题材广泛而深刻。本诗的形式虽然具有传统诗歌的特色,但以隐喻表达内容的方式却极具现代主义特色。
第一节,诗人综合了各种感官,首先捕捉了泥土的“湿润潮意”。我们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描写泥土的都是“泥土的芬芳”或者“泥土的气息”,但是梅雷莱斯却赋予泥土以质感,把泥土带给人们的“潮意”以“湿润”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词语之间的这种巧妙的组合给人一种“陌生化”的感觉,让人从新颖的角度重新去看“泥土”的特性。而“水洗石块”本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发出哗哗的声音或者给人的视觉强烈的冲击力,但梅雷莱斯却用了“气息”一词,让人不禁联想到水石之间柔韧的、长久的抗衡。但是随后的破折号却笔锋一转,用“时间的不稳定时间!”一句把时间的流逝和不稳定性与“泥土”和“水洗石块”这两个鲜明的意象联系起来,诗歌顿时变得深奥,颇具哲理的意味。接着作者又选用了“寒冷而赤裸,一无所有”的“山坡侧面的阴影”这个意象,奠定了整首诗阴冷、悲观的基调。
第二节,诗人给我们连续列出几个常见的景象,“树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生命的颜色的象征,那一抹生机勃勃的绿色让人产生希望的活力,可是诗人眼中的树叶却是“腐殖”的。黎明时分,一切都该从黑暗当中醒来,可是诗中却说:“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嘴唇是用来发声的,能把人的喜怒哀乐都表达出来,可是诗中的嘴唇却是“没有运气的声音的嘴唇!”在此,诗人又用了反常化的手法引起我们对于存在的这个世界的思考,世界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第三节中出现了“新鲜清净”的 “满是露水的”的田野,可是,即使是这样的田野,也有无法摆脱的孤独寂寞,因为它没有漫山遍野的野花,没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而只是“孤零零的,只有它的芳香”的存在。似乎“田野”在这里是人类和人类存在的象征,具有多重的意蕴,虽然痛苦、孤独地存在,但不管怎样,它还能用“四面八方的空气,/准备着最纯洁的花开放”。毕竟还是有希望存在的,只要有希望在,那么存在就是有意义的。
诗歌最后一节进一步引发了主题,时间不停地运动,给人带来思念,带来幻想,也带来失望和痛苦。生活是辩证的,因为当你在享受“生活的宁静”,慢慢长大、成熟、明白更多道理的时候,你也要承受思想“流逝”的代价,而这就是生活,这就是诗人在“夜”中的怀想!其中,有些词带有多重意蕴,比如那充塞在美丽的“星星与风之间”的“一团密密的云”既可以喻指生活中的阴影,也可以解释为人们对于整个宇宙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思考与探索,这使诗歌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充满了张力。
就艺术特色而言,诗人传承锤炼佳句的优秀传统,打破时空的界限,省去通常的铺陈,甚至突破一般的意念连贯,于平凡处见惊奇,聚万朝于须臾,缩千里于咫尺。在诗歌韵律方面,诗歌简单的形式中孕育着无穷的变化,既不完全拘泥于音步,也不勉强凑韵,押韵也多押近似的“半韵”或“邻韵”,有时干脆无韵。因此,格式整齐匀称,具有一种和谐美。同时,还把个人感情表现得十分的温婉缠绵,物我相融,回味无穷。( 党 啸 林 )



五四文学革命,在倡导白话文学的同时,大力介绍西方文学思潮。与晚清相比,五四新文学对外国文学的介绍,具有更自觉的“思潮”意识以及更系统的介绍和翻译。
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现代欧洲文艺史谭》,运用进化论原理,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历程,看作一个进化的过程。陈独秀将西方文艺的变迁概括为由古典主义变而为理想主义,再变而为写实主义,更进而为自然主义的演变模式。在这种演化中,新的形式被看作是对旧形式的一种否定和改进。以此种进化法反观中国文艺:“欧文中古典主义乃模拟古代文体,语必典雅,援引希腊罗马神语,以眩赡富,堆砌成篇,了无真意。吾国之文举有此病,骈文尤尔。”因而,“吾国文艺,犹在古典主义理想主义时代,今后当趋向写实主义”。后来,谢六逸的《文学上的表象主义是什么》(《小说月报》第11卷第6号)、茅盾的《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小说月报》第12卷第2号)等,在对西方文学史进行描述时,也与陈独秀的语言大致相似,认为欧洲文学的发展进程,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新浪漫(表象)主义”的过程,欧洲文学史的“进化”本质得到强调。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就在这幅西方文学的进化图中,确定自己的位置,选择自己的目标——例如茅盾诸人选择了写实主义,而创造社则选择了浪漫主义。
五四新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学进行了整体的否定,西方文学便成为中国新文学借鉴和模仿的先例。五四新文学为与传统的“文以载道”分道扬镳,特别从西方文艺观中寻找理论资源,强调文学的独立性。1917年《新青年》第3卷第3号上,刘半农在《我之文学改良观》中提出:“欲定文学之界说,当取法于西文,分一切作物为文字Language与文学Literature二类。”前者只在“传达意思”;后者则为“The class of writings distinguished for beauty of style,as poetry,essays,history,fictions,or belles letters”“与普通仅为语言之代表之文字有别”。“文学为美术之一”“必须作者能运用其精神,使自己之意识情感怀抱,一一藏纳于文中而后所为之文,始有真正之价值”。这是五四新文学家以西方文学理论为范式,对文学进行的艺术阐释。
关于新文学的创作,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说:“只有一条法子:就是赶紧多多的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做我们的模范。”因为“中国的文学实在不够给我们做模范”,而“西洋的文学方法,比我们的文学,实在完备得多,高明得多”。周作人在比较日本小说与中国小说时说:“中国讲新小说也有20多年了,算起来却毫无成绩……就只在中国人不肯模仿不会模仿。”“我们要想救这弊病,须得摆脱历史的因袭思想,真心的先去模仿别人。随后自能从模仿中,蜕化出独创的文学来,日本就是个榜样”“所以目下切要办法,也便是提倡翻译及研究外国著作”。
1918年,《新青年》发表胡适一篇重要的小说理论文章《论短篇小说》,将一种全新的现代短篇小说的理念输入中国。胡适说,中国人向来不知道什么叫短篇小说,往往将不成长篇的东西,如笔记杂撰,或传统的“某生者”体,称为短篇小说。胡适指出,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表现“事实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才叫短篇小说。很显然,胡适是运用西方短篇小说的特征和概念,来为中国新文学的“短篇小说”做理论规范的。胡适将中国小说的“某生者”体排斥在短篇小说之外,并不完全在理,但却反映了五四新文学所倡导的西方式短篇小说与中国传统短篇小说的不同。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基本是以时间为线索,依时间的先后顺序对故事进行从头到尾的叙述,讲究首尾完美衔接,呈历时性结构,而结局往往是“大团圆”的。不但长篇小说是这种结构,短篇小说也是这种结构。所以,中国传统小说的长篇和短篇之分,仅仅是长短的差别,短篇小说实际上是一种压缩了的长篇。胡适及五四作家提倡的短篇小说,则强调短篇小说“横切面”的写法,“经济的手段”和事实中“最精彩的片断”等。五四小说在创作上运用西方现代短篇小说技巧最成功的是鲁迅和郁达夫。鲁迅在运用“心理时间”展开叙述方面,更胜郁达夫一筹,充分显示出他对现代小说艺术的娴熟运用与天才表现。
在西方小说理论与小说范式的影响下,五四小说摈弃了传统小说的情节模式。传统小说以故事为中心、以情节为叙述结构,其审美魅力往往存在于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情节中。但传统小说往往过分注重情节而比较忽略对人心灵的表现,这就造成了“戏”很热闹、故事很好看,却缺少更多足以令人感动和回味的东西,缺少心灵的触动,缺少生命的感觉,缺少人文精神。正如茅盾所指出的,“中国人看小说的目的,一向是在看点‘情节’,到现在还是如此,‘情调’和‘风格’,一向被群众忽视”。现代作家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将传统小说赖以存在的支柱——情节——解构了,将“人心”,即对心灵的表现,放置在小说的中心位置,一时诗化叙事成为风尚。




推荐阅读:

劳丽丝·爱德蒙《捕捉》

梅森《忠贞之歌》

雨之诗

聂鲁达《马克丘·毕克丘之巅》

里尔克一诗两译

约翰·多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安德里奇诗6首

普列舍伦诗7首

瓦斯科·波帕诗10首

兹马伊诗2首

艾略特《空心人》

君特·格拉斯诗25首

荷尔德林《塔楼之诗》

叶芝《十字路口》

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诗61首

马雅可夫斯基诗7首

克塞尼娅·马列尼科娃诗11首

特拉特卡岑诗4首

R·S·托马斯《秋日》

R·S·托马斯诗14首

R·S·托马斯诗10首

爱德华·托马斯诗23首

鲁勃佐夫诗5首

库兹明诗35首

克雷洛夫寓言诗6首

罗日杰斯特文斯基诗2首

《诗艺》三章

叶芝《当你老了》

惠特曼《自我之歌》

冯.唐译泰戈尔《飞鸟集》38首

约翰·贝里曼诗17首

戈梅斯·希尔诗3首

豪尔赫·纪廉诗21首

谢尔·希尔弗斯坦儿童诗21首

博尔赫斯《棋·Ⅱ》

兰波诗19首

兰波《感觉》

威廉·布莱克诗13首

卡罗尔·安·达菲诗17首

约翰·梅斯菲尔德《海之恋》

博尔赫斯诗10首

博尔赫斯《南方》

多恩诗15首

哈代诗10首

沃尔科特诗19首

约翰·德莱顿诗8首

威廉·戴夫南特诗2首

托马斯·沙德韦尔诗3首

丁尼生诗选

泰德·休斯诗37首

戴·刘易斯诗5首

本·琼森诗6首

哈菲兹诗15首

哈菲兹诗全集①

哈菲兹诗全集②

策兰《死亡赋格》

策兰《花冠》

加姆扎托夫诗4首

杰尔查文诗5首

维亚·伊万诺夫诗6首

赫列勃尼科夫诗12首


这个世纪疯狂 没人性 腐败
您却一直清醒 温柔 一尘不染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