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魏尔伦诗10首

法国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法国诗人保尔·魏尔伦(Paul Verlaine 1844-1896),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一个“诗人之王”,在法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诗歌艺术上,魏尔伦是一位反叛既有传统的诗人。他也是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马拉美、兰波并称象征派诗人的“三驾马车”。与后两者晦涩的诗风相比,魏尔伦的诗更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所以也受到普通读者的喜爱。
他最初是以巴那斯派诗人的面目而步入诗坛的,但是他的诗风、笔调和气质却一开始就和巴那斯派的诗风而大相径庭。后来,他在1871年9月结识了阿尔蒂尔·兰波(Arthur Rimbaud, 1854-1891), 之后,两人一起流浪比利时和英国,这段生活使魏尔伦写出了《无言的浪漫曲》。
魏尔伦实在是一个忧伤的诗人,在他于1866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既将他的诗集定名为《忧郁诗章》,而在其后忧郁则贯穿了他一生写作的全过程。魏尔伦常将自己内心的感受溶入到自然的情景之中,在他看来,自然如同奇异的梦一般,使他沉溺于自然于人性的谐合之中。魏尔伦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说道过:“我的诗越来越现代化了。”魏尔伦很多作品,特别是一些优秀之作毫无晦涩费解之意,反而却比较明朗轻快、清新自然、流畅舒缓,虽然他的作品多是忧伤之作却不流于颓废。
1867年,魏尔伦经朋友引荐他结识了诗人莫泰·德·弗尔维乐夫妇,在与他们的交往之中他深深的爱上他们的女儿马蒂尔特,两人遂于1869年正式订婚。在魏尔伦心中马蒂尔特小姐甚至就是他心目之中的天神一般的白玉无暇,他强烈地爱着她,为她写下不少优美的诗篇,就像在《绿》中所描写的那样“这儿还有我的心,它只是为你跳动”,“请用你美丽的眼看我的温柔顺从”。
魏尔伦和兰波两人的关系为亲密爱人,他们又同是象征派诗歌的主将,可是在1874魏尔伦和爱妻的关系闹僵之后,他又因酒醉失手用手枪打伤了兰波并被判入狱两年。在他遭受到这一系列的打击之后,他的诗风陷入了一种不可遏制的痛苦之中,在他的《我心中在哭泣…》他说道:“我心中在哭泣,如雨般洒向街头,潜入我心坎的,该是何种烦忧?”《我心中在哭泣…》选自诗人的《无言的浪漫曲》中《是被遗忘的小咏叹调》中第三首,从诗名和篇名就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注重强调诗篇音乐性的诗人。他用音乐的宛美来掩饰自己心中那巨大的痛苦和无助,他将诗的音乐性与诗中脉动的情绪参迭揉合,错综相返,将诗的情、景、音完美的融合为了一体。
在1894年勒贡特·德·李尔这位伟大的诗作家死亡之后,魏尔伦便被人法国的诗人给推上“诗人之王”的宝座,时年他五十岁整。在继波特莱尔之后,魏尔伦和兰波、玛拉美一道将法国的诗歌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
晚年的魏尔伦生活潦倒,但他在诗坛上的名气却如日中天。1895年写出了他最后一本诗集《死亡》。
他死于1896年,巴黎的公众为他举行了葬礼。



夕阳


像一片微弱的曙光

向田野上

散布了

夕阳的忧郁。

它以美好的歌词

迷惑了我的心,

在夕阳中

忘却了一切。

还有离奇的梦,

像溪岸上的

夕阳一样

一个个殷红的幽灵

不断地列队而来

正如巨大的太阳

沉落在溪岸上。




秋之歌


秋空里

小提琴

呜咽声,

单调的

烦厌情

伤我心。


容惨白

志消沉

闻钟鸣,

猛忆起

旧欢情

泪如倾。


愿我身

如黄叶

之轻盈,

东与西

逐风行

任飘零。




感伤的私语


在这古老的花园里,寂静又寒冷,

曾经有两个人在这里闲行。


他们的眼光凝滞,嘴唇枯悴,

几乎无人听到。他们的语声琐碎。


在这古老的花园里,寂静又寒冷,

有两个亡魂来重叙旧情。


——你还记得我们当年的恩情?

——为什么你还要我记忆在心?


——你还像从前那样梦见我,

常常为我而心惊肉跳吗?——不?


——唉,那些美好的日子,多么幸福,

当我们贴脸缝唇的时候,何等快乐!


——那时候,天多么青,希望又多大,

——可是,如今希望已给窜逐到冥界。


他们幽寂地走进枯芦败草之间,

唯有黑夜听得到他们的密语轻言。




贝壳


在我们所喜欢的岩洞里,

每一个粘在石上的贝壳

都有它们各自的特征。


一个有我们心灵的紫色,

当你我都情热的时候

从我们的心房中流出。


这一个表现了你的懊丧,

和你的灰白的容颜,

当你看到了我嘲笑的眼色。


那一个仿造了你的

娇美的耳朵,另一个

像你的矮小的红脖子。


但是,其中有一个,

却使我感到烦恼。




赠克里梅纳


神秘的画舫歌声, 

像一支无言的情曲。

亲爱的,因为你的

眼睛有诸天的颜色。


因为你的声音,

以奇妙的幻觉

萦绕并搅乱了

我心的天庭。


因你那白如天鹅的

独特的香气,

因为你的香气,

天真又无邪。


啊,因为你整个躯体,

像一种音乐飘进了

已故天使的光轮

那样的声音和香气。


以一种淳穆的节奏

把你的和谐与匀称

哎,只好听其自然

感应了我的柔心。




我在迷路上前行


我在多歧的迷路上前行

心情是那么怔忡不定

你那可爱的手成为我的南针。


遥望天涯,苍茫无尽,

仅有一缕熹微,略见踪影

你的眼光成为我的晨星。


除了自己的跫然足音

别无声息来鼓励行人

你的声音却在说:“继续前进!”


我心伤悲,我意屏营,

孤独地哭泣在艰辛的行程。

全靠着,甜蜜的胜利者,爱情

使我们同感欢欣。




皓月


一丸皓月

照在幽林,

从每一个枝柯

发出美妙的声音,

飘荡在林荫。


啊,我的情人!


寂寞的池塘

澄如明镜,

反映着高柳的

垂条纤影

在风中凄哽。


啊,这是与你同梦的良辰。


无限柔情

这般宁静,

似轻云一朵

从蟾彩缤纷的

天庭降临。


啊,这时候多么温馨。




沉忧


玫瑰太红了,

常春藤又嫌太黑。


亲爱的,你略一颤动,

招回了我的一切天堂。


天是太青了,又太温柔,

海洋太绿,空气太淳。


我永远害怕,万一你会

残酷地逃走。


我厌倦于叶子光光的

金雀花和润泽的黄杨。


我厌倦于无尽的原野

和一切,唉,只除了你。




屋上晴空


屋上晴空

青又静,

屋头高树

摇轻盈。


天上钟声

和以温,

枝头娇鸟

歌哀情。


呜呼!即此是浮生

几多安静与单纯。

请听远处有喧声

来从和穆之高城。


问君何事

泪如倾,

如何销尽

好青春?




泪珠飘落入柔心


泪珠飘落入柔心,

恍如城上雨纷纷,

缠绵宛转不安宁,

不知何事忽伤心?


雨声沉静又轻盈,

檐头巷尾共流淋,

我心原已感消沉,

哪堪零雨助哀吟!


此心何事忽消沉,

悲来无绪泪无因。

几曾拂逆见欺凌?

这般哀怨总无名。


无名哀怨最伤心,

寻思无计说原因。

生平无爱亦无嗔,

此心何事剧酸辛?

施 蛰 存 译



周 邦 彦 词 论

一、周邦彦:“集词学之大成”
周邦彦在南宋以后被誉为词的集大成者,历代的词学评论家把人们用来恭维杜甫的话,又一字不改地用在评价周邦彦身上,称他是书中的颜真卿和词中的杜甫。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说:“美成思力,独绝千古,如颜平原书,虽未臻两晋,而唐初之法,至此大备,后有作者,莫能出其范围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词至美成,乃有大宗,前收苏、秦之终,后开姜、史之始;自有词人以来,不得不推为巨擘。”陈匪石《宋词举》:“周邦彦集词学之大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不过,称周词为集大成,拟邦彦为“词中老杜”,只是就其艺术技巧上综合前人之长而言,并不是说他词中内容有如杜甫那样负海含天、深厚博大。与他那精工的艺术技巧相比,邦彦词的意境要显得贫乏单调得多。这里既没有柳永的真率热情,也没有苏轼的豪爽旷达,更没有辛弃疾的英雄浩气,只是平常的“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感”(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虽然其中不乏文人的细腻优雅,但是难见远慕高举、豪放飘逸、悲壮崇高等深刻的情怀,在情感的丰富深厚上并没有超出前人的地方,所以王国维颇有微词地说:“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人间词话》)南宋著名词人张炎也认为:“美成词只当看他浑成处,于软媚中有气魄,采唐诗融化如自己者,乃其所长;惜乎意趣却不高远。”(《词源》)。他的确缺乏柳永、苏轼、秦观、辛弃疾等词人那种迷人的个性,而只是一个风流、博学而又细腻的文人,人们之所以给他带上“集大成”的桂冠,全在于其词技巧上的博大精深、包罗万汇。陈匪石在《宋词举》中说:“两宋之千门万户,清真一集,几擅其全。”清真词的确算得上是唐至北宋填词艺术经验的总结。
周词的创作方法也是北宋、南宋之间的转折点。周以前的词人不论是豪放如苏轼还是婉约如柳永,体裁不论是长调还是小令,都以直接的情感抒发和表现为主,词人敞开心扉让情感的激流或小溪尽情流淌,情感的洪流淹没了文字,读者也只陶醉于词的情感而忽略了词的语言。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柳永《定风波》)。它们都是以情感迅速直接地打动人心,甚至使读者完全忘记了它的语言——尽管它们的语言也很美。但是,在周邦彦那里直接的情感抒发让位于精心的思考,不是让自己在具体情境中的惆怅、愁怨、相思、希冀等情感自然倾泻,而是全力在传达技巧上精磨细琢,专心于语言的典雅浑成、结构的曲折繁复、音韵的和谐悦耳,知识学问和文化修养在词的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深厚的功力和渊博的学识使他的词达到了浑成的境界,但仍然可以看到它们所留下的人工打磨的印记。读他的词最先引人注意的是语言的精工、结构的巧妙以及音调的掩映低徊,不是为词中情感牵着走,而是对词中技巧的击节赞美,新鲜活泼的情感让位于精心结撰的高明技巧。人们对其“顿挫之妙,理法之精”倾心折服,对其“模写物态,曲尽其妙”叹为观止,对其“清浊抑扬,辘轳交往”的音律之美更是一唱三叹,但几乎不仅不能为他词中的情感如醉如痴,甚至对这些情感十分隔膜。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情感本来就不浓烈,另一方面是他词中的情感已不是自然地流露,它们经过了人工的修饰和安排,因而减弱了新鲜情感的强度。王国维曾在《词辨》的眉批中说:“美成词多作态,故不是大家气象,若同叔、永叔,虽不作态,而一笑百媚生矣,此天才与人力之别也。”周邦彦的词不是随兴挥洒的天才产物,而是勤学苦练得来的人工产品。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说:“美成思力,独绝千古,如颜平原书,虽未臻两晋,而唐初之法至此大备。”它是对周邦彦广泛地继承前人之所长,尤其是以凝思苦索的安排取胜的特色的总结。由于它们是思力安排的结果,因而读者也必须用心思索才能明白词中的情意,如果只凭情感或直觉读他的词会感到隔膜。俞平伯也认为:“周邦彦的词,在两宋词人中技巧性很强,自有一些不大容易了解的地方。”(《论诗词曲杂著》)那么,他的技巧表现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是结构的曲折繁复,其次是语言的浑成典雅,最后是对景物的摹写曲尽其妙。我们现在结合他的词分别来解析这些特点。
二、结构:曲折繁复
周词受柳永词风影响很大,特别是长调慢词的铺叙手法方面,二者有密切的承继关系。柳永长调的铺叙手法十分成功,与感情的直接自然倾吐相一致,叙述上按时空顺序向前一层层展开,以平铺直叙的“实说”为特点。周词虽也善于叙述铺排,但在结构安排上与柳异趣,它常常打乱时空顺序,变柳的直笔为曲笔,多用繁复交错的曲折手法。柳词的叙写方法是平面的,周词的叙写方法是立体的,这也就是陈廷焯论周词时所谓“顿挫之妙,理法之精”(《白雨斋词话》)。如《夜飞鹊·别情》:
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斜月远堕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兔葵燕麦,向残阳、影与人齐。但徘徊班草,唏嘘酹酒,极望天西。
起笔从送人处写入,“送人”是事,为全词感慨之由,“河桥”是地,为后片“前地”伏笔。接着便从事与地说到时与景,以疑问语点明送人的时间。送人送到桥头是古人的习惯,相传为李陵送别苏武的古诗中,就有“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的诗句,诗中的河梁就是本词中的河桥。“良夜何其”明用《诗经·小雅·庭燎》中“夜如何其,夜未央”(其读基,孔颖达《毛诗正义》:“其,语辞(即语尾助词),言夜今早晚如何乎?”)的句子,同时暗用苏轼《后赤壁赋》中“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的句子。如此美好的夜晚不是用来欢会,却是在此时送别分离,这该是多么让人惆怅难堪。同时这句也是在暗问良夜已是什么时分。第三句是对这一问话的回答:“斜月远堕余辉”,“斜”“远”二字都是写月亮已偏西隐去时的光景。将坠的斜月只剩余光,已残的盘烛空堆红泪,足见离筵之久、絮语之多。“斜月”是夜景,“烛泪”指离会。不说“铜盘蜡烛已燃尽”而说“铜盘烛泪已流尽”,是借物来煊染衬托人的感情,它巧妙地化用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的诗句。“霏霏”写出夜中露气迷蒙晦暗,把人的衣服沾湿,也说明野外话别的眷恋徘徊之久。斜月、烛泪、凉露,都是一些带凄凉情调的景物,暗示了别人之间感伤抑郁的心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这三个意象都是一个感伤的人眼中的景象。酒阑、烛尽、夜深,其势已不可再留,其情又不忍遽别,双方希望能多留一会儿就多留一会儿,“相将”三句就是这一情景的写真。“相将”是当时的口语,即现在所说的“即将”或“行将”,“离会”即离别的宴会。离宴快散了还是恋恋不舍,不时暗暗用耳朵探听渡头报时的更鼓,用眼睛去探望树梢上星辰移动的位置,“参旗”是星辰名。“探”字领下两句,写出了双方依依不舍的情绪。“探”字有关心之意,关心津鼓的声音与星辰的位置,表明他们对别前短暂时光的珍惜。既是探听水边渡头的更鼓,别者自然是走水路了,如果柳永写此词必定要续写上船与开船,可周词却突然转到骑马的送者,说“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这种承接使读者有突兀之感,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美成词有前后若不相蒙者。”这种前后似乎没有任何联系正是结构中的“断”——曲折、顿挫,即将正在叙述的东西突然中断,掉转笔头去写另一件事,这种跳脱的笔法与柳永直叙的笔法是不相同的。这三句是以物来写人,马犹如此,人何以堪?马且行迟,人意可想,通过移情的手法以物之有情映衬出人之深情。
过片的开端“迢递路回清野”,直承上片尾句“纵扬鞭、亦自行迟”来,写送者独自骑马归家走在清晨的旷野,觉得眼前的归路是这样漫长难走。其实归路正是来路,送时怕别者一下子就离开,觉得路特别短,归时一个人心情抑郁孤独,走起来路也就显得特别长。“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语意十分沉痛厚重,“空”写送者回家时心里空荡荡的寂寥,而心里空荡荡的时候反而觉得特别沉重。从开头的“河桥送人处”到这里的“空带愁归”,整个送人的过程已完成了,还有什么可写的呢?想不到突然又以“何意重经前地”一句蓦地挺起,又从不同时间跳到送别的同一地点,以时间的变换来使空间重叠。词人善意地捉弄了我们,从“河桥送人处”到“空带愁归”并不是眼前发生的事情,而是回忆中发生的事情。这一句使前面所写的一切尽化云烟。接下来用两个对句写自己对别者的思念之深。不仅遗钿无处可寻,连送别时的道路也迷离不清,这说明他们相别很久了;而分别很久还来寻找别者的遗物和辨认当时送别的路径,又说明送者对别者感情的真挚深厚;同时又通过“遗钿”这一物品来暗示别者是一位姑娘,词人总是不断和我们卖关子。回头再看看,才明白前面何以写得那么缠绵了。
“兔葵”两句暗用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诗序“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之意,表明景物人事的变迁,并补充“斜径都迷”的原因:草木长高了,完全覆盖了送行的道路。上片的“凉露”透露了送别的季节是秋天,此时兔葵燕麦影与人齐,时令已是春夏之交,野草在荒烟夕照中瑟瑟抖动,长长的影子在地上不断摇晃,夕日送别时缠绵的絮语、多情的眼泪、美丽的容颜,都像是记忆中的幻境。可以想见词人情感的苦涩凄凉。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说:“‘兔葵燕麦’二语,与柳屯田之‘晓风残月’可称送别词中双绝。”“但徘徊班草”三句,非常有力地抒写了送者痛苦、失望、深挚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在从前铺草饮酒话别的地方徘徊叹息,并又在这个地方苦闷地铺草饮酒,朝着情人西去的方向,以酒浇地来寄托相思,并向情人献上自己衷心的祝福,这一结尾凄婉深沉。
此词在结构上错综曲折、断续无痕,但是一旦我们认清了曲径的路线,读它时就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它不是以情感的强度来迅速俘获人心,而是通过苦心的结构安排来使读者获得“曲径通幽”的快感。
再如《瑞龙吟》:
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黯凝伫。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此词的第一片写旧地重访,以“还见”逆入,以“归来旧处”平出。章台路本是西汉长安一条繁华热闹的大街,为妓女的聚居之地。“愔愔”是悄无声息的意思。“定巢燕子”借用杜甫《堂成》“频来语燕定新巢”句意。燕子尚且归来旧处,人又哪能不怀念故人?这一片只写物不说人,物是人非之叹只暗写不明说,感情显得格外沉郁。“还见”“旧处”,见得一切景物依旧,可当年令人心醉的人儿呢?第二片因物及人,追忆情人旧日的风姿神采,“因念”是第一片与第二片的承接句。“个人”即那人。“痴小”写她当年的年幼天真。第三片又从第二片的回忆中跳接第一片续写旧地重访,“吟笺”两句再次折入昔日吟诗作赋打动芳心的往事,“知谁伴”则重又回到对她眼前的关切,既然她至今仍“声价如故”,那谁现在伴她“名园露饮,东城闲步”呢?可见词人心情的难堪和笔头的沉重。
此词先写旧地重游的所见所感,再写当年的旧人旧事,最后写重游的抚今追昔之情,他完全打乱了时空顺序,结构上曲折盘旋。如第三片中“访邻寻里”是今,“同时歌舞”是昔,“吟笺赋笔”是昔,“知谁伴”是今,“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是今犹昔,作者处处以今衬昔。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说:“不过桃花人面旧曲翻新耳,看其由无情入,结归无情,层层脱换,笔笔往复处。”全词的主题不过唐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的翻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但词人的笔致跳脱,词的结构曲折。
再看一首《拜星月慢》: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水眄兰情,总平生稀见。  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眷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
上片先交代与情人相遇的时间和环境。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更鼓催深了夜色,清露收尽了街尘,秋娘庭院既是那样幽静,秋娘其人就自然非常淡雅。交代了路途、居处和时间。接下来再写“笑相遇”,“似觉”以下四句正面写佳人的神采风韵,前二句乍见惊其光艳,第三句是细赏其神情,第四句是总赞。“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是初见美人的感觉,上句说像琼枝玉树交相辉映,是写其明洁耀眼;下句说看到她后像暖日与明霞那样光辉灿烂,是写其光彩夺目。“水眄”是说眼神明媚如水,“兰情”是说她性情幽静淡雅如兰花。
过片“画图中、旧识春风面”不仅是上片的延伸,而且从时间上追溯到了“笑相遇”以前,作者是先睹美人的画图,后识其真面,足见他对秋娘心仪已久。读到“谁知道”才恍然大悟,原来上面都是词人的追叙。过去的文人习惯以“云雨”写男女欢情,这里“雨”而说“润”,“云”而言“温”,不仅化滥熟为新奇,而且写出了他们过去感情的温馨美好。“念荒寒”以下才折入现在。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说:“全是追思,却纯用实写。但读前阕,几疑是赋也。换头再为加倍跌宕之。他人万万无此力量。”大家应该认真从此词体会周邦彦词曲折跌宕的特色。
三、语言:典雅浑成
柳永是一位没有获得社会地位的穷酸风流才子,他在烟花巷陌中偎红倚翠,自然会与许多修养不高的妓女打交道。作为这种生活的反映,他词中的语言俚俗直率,大量地采用当时的口语俗语入词,在封建士大夫的眼中,这种情调和语言自然是庸俗不堪。周邦彦则是一位有门面的渊博学者,下字遣词都讲究出处,尽量避免粗俗刺眼的字句,轻巧地将前人的警词秀句融入自己的词中,像是自己的独创一样不露任何痕迹。张炎在《词源》中说:“美成词,只当看他浑成处,于软媚中有气魄,采唐诗融化如自己者,乃其所长。”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也说:“‘美成词’多用唐人诗语櫽栝入律,浑然天成。长调尤善铺叙,富艳精工,词人之甲乙也。”如《西河·金陵怀古》: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在金陵这个六朝相继建都的佳丽之地,曾发生过多少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演出过多少兴衰存亡的历史悲剧和喜剧,产生过多少雄姿英发的政治家,多少才华横溢的文艺天才……然而这一切都已成为过眼云烟,“南朝盛事谁记”?哪里去了,周瑜的羽扇纶巾?哪里去了,王谢的风流遗韵?只有清清的江水绕着故国的青山,江中的怒涛依旧拍打着昔日的孤城,江中的帆船仍然遥度天际,清冷的月亮翻过女墙打量着秦淮水,旧时王谢堂前的燕子飞入普通的巷陌人家,多嘴多舌地叫个不停。沧海桑田如同梦幻,物换星移岁月无情,帝业、富贵、荣华、功名、才气有什么意思?人们的奋斗追求有什么价值?整个人生有什么目的和意义?这首词深刻的主题思想就在于通过对历史兴亡的感叹,表现出对人生深沉的空幻和感伤情绪。
此词语言上的特点是巧妙地融化前人的诗句,“佳丽地”来于谢朓《入城曲》中“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接着又揉进了刘禹锡《石头城》一诗中的诗句:“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莫愁艇子曾系”来于乐府:“莫愁在何处,住在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第三片櫽栝刘禹锡《乌衣巷》一诗中的诗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作者融化前人的诗句不留一点痕迹,完全像是自己的独创,语言华丽、典雅、浑成。前人对这首词的评价很高,如陈廷焯在《云韶集》中说:“此词纯用唐人成句融化入律,气韵沉雄,苍凉悲壮,直是压遍今古。金陵怀古词,古今不可胜数,要当以美成此词为绝唱。”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也盛赞此词:“‘山围’四句写山川形胜,气象巍峨。第二片,仍写莫愁与淮水之景象,一片空旷,令人生哀。第三片,借斜阳‘燕子’写出古今兴亡之感。全篇疏荡而悲壮,足以方驾东坡。”
我认为这首词诚然美丽浑成,但是它的创作方法不值得过分称许。他对现实生活和自然山水缺乏诗情,却从前人的优秀作品中寻觅灵感,柳永词中那种生气勃勃的激情和创造在这里已变成了死气沉沉的书卷气息。词人对生活没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满脑袋只记着前人的清词丽句,排除了创作必不可少的天才的诗兴激情,代之以修养和学问的卖弄。词的意境、风格甚至语言都是刘禹锡等人的,他只是在此基础上作一些点缀和修饰,由于点缀修饰的功夫十分精巧,看不出是从前人那里借来的旧货,好像是作者新的创造一样。这是把祖传遗产说成是自己的工资,说得露骨一点,是把别人的珠宝偷来当作自己的财富。所谓“采唐诗融化如自己者”,充其量只是说偷窃的手段十分高明,偷后不留一丝痕迹,不露一点破绽,“浑然天成”只表明他是“剽窃之黠者耳”(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四十)。
再看看他的另一首代表作《风流子》:
枫林凋晚叶,关河迥,楚客惨将归。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酒醒后,泪花销凤蜡,风幕卷金泥。砧杵韵高,唤回残梦;绮罗香减,牵起余悲。  亭皋分襟地,难拚处、偏是掩面牵衣。何况怨怀长结,重见无期。想寄恨书中,银钩空满;断肠声里,玉箸还垂。多少暗愁密意,唯有天知。
“凤蜡”,《南史·王僧绰传》载,王少时与兄弟聚会,采蜡烛泪珠为凤凰。“金泥”,此处指销金的帷帐,李后主词:“画帘珠箔,惆怅卷金泥。”“分襟”是古人分别互赠礼物的动作。“难拚”即难堪、难耐。“银钩”是帘钩的美称。“空满”是说睡帘老是挂着,暗示一个人独宿,情人不在身边光寄书也不能慰别情。此词的语言精工典雅之致,整饬的对偶增加了它的富丽。全词几乎都用对偶句组成,但由于有许多领字,所以一点也不显得板重呆滞。夏敬观在《评清真集》中说:“此词四句对偶凡三处,句调皆变换不同。通篇一气衔贯。”
四、“模写物态,曲尽其妙”
周邦彦对景物的体验细腻入微,描绘更为工巧细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其词说“模写物态,曲尽其妙”。王世贞甚至认为他长于写景而短于言情:“美成能作景语,不能作情语。”(《弇州山人词评》)
如《六丑·蔷薇谢后作》:
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槅。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蒋敦复在《芬陀利室词话》中说:“清真《六丑》一词,精深华妙,后来作者,罕能继踪。”什么是“精深华妙”呢?字字恰到好处谓之精,反复曲折谓之深,意象富丽谓之华,不落凡响谓之妙。此词的主题是借叹息蔷薇的凋谢抒发自己光阴虚逝而绮怀未尽有志不逞的感伤,表现了封建社会后期文人精神上的疲倦。笔致华丽而缠绵,体物更是细腻而微妙。“正单衣试酒”点明节令,吴自牧《梦粱录》卷二载:例于四月初开煮,试酒那天“官私妓女,新丽妆着,差肩社队鼓乐,以荣迎引……最是风流少年,沿途劝酒,或送点心。”周密《武林旧事》卷三也说:“所经之地,高楼邃阁,绣幕如云,累足骈肩,真所谓‘万人海’也。”“单衣试酒”正是“当时年少春衫薄”的形象。这句说此时的节令正应是非常快乐的时刻,它给人造成的印象是本词可能写欢娱喜悦的感情,想不到第二句突然反跌:“恨客里、光阴虚掷。”节令本该欢乐,现实反而伤心。它一方面打破了第一句引发的读者期待,另一方面又造成情感的落差。全词是写感伤的情怀,开头一句却用快乐的调子,前人把这种开头称为“逆入”,把第二句的承接方法叫“反接”。词人正在感叹光阴虚掷,想留住美好的春光:“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越是想留它,它越是流逝得快,像鸟儿的翅膀一掠而过,而且连踪影也无从追寻。“愿春暂留”是不忍“虚掷”,“春归如过翼”则已成“虚掷”,怅惘惜春之情已曲折地抒写了出来。紧接“一去无迹”道:“为问家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评此三句说:“‘为问花何在’,上文有‘怅客里光阴虚掷’之句,此处点醒题旨,既突兀又绵密,妙只五字束住。下文反复缠绵,更不纠缠一笔,却满纸是羁愁抑郁,且有许多不敢说处,言中有物,吞吐尽致。”这一问正式引写蔷薇的正题,“家”既指“春”的家,更指蔷薇的家,因为蔷薇花开,给我们把春天带来,花谢又把春天带走。这一句超出常情的设问,把一片惜别春花之情写得痴而且深。唐末诗人李商隐《梦泽》诗有“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的诗句,韩偓《哭花》有“夜来风雨葬西施”句,词人可能糅合两人的诗句,将蔷薇拟为倾城倾国的美人,“葬”字下得十分沉重凄绝,美花被风雨摧残就像美人玉殒香消一样令人悲痛,《白雨斋词话》评这两句为“沉郁”。这两句的确写得沉痛有力。既被风雨摧残,蔷薇花难道什么也没遗留下来吗?这样又逗出了“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满地狼藉的落花酷似惨死美人留下的钗钿,《长恨歌》写杨贵妃死时的惨景说:“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香泽”之“遗”是从上文的“无迹”中想出,同时又引出下面的“追惜”。“乱点”和“轻翻”写出了落地蔷薇花的凄惨狼藉,也把飘附落地的蔷薇花写得十分逼真。“多情”三句词人不直说无人再惜落花,却用失望的问句来表示无可奈何的惆怅,一个“但”字写出了人们对花的冷漠。只有无知的蜂蝶来关心已落的蔷薇,使词人倍觉伤心,这种琐碎的闲笔把作者惜花之情写得更透。
过片换头处续写上片词意:“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东园”二句是“窗槅”外之景,也是落花“一去无迹”的实写。东园蔷薇盛开时的热闹气氛随着花谢而归于岑寂,剩下的只有暗绿的草树,使人黯然销魂,他以痛悼亡人的悲伤心情“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默默地围着已谢的落花打转,生动地传出了他对蔷薇花的一片深情。“成叹息”既是叹息“光阴虚掷”,也是叹息“春归如过翼”,前人说此句“包一切,扫一切”。人对花有情,花对人也有意:“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蔷薇树带刺的枝条扯住人的衣裳,似乎要跟词人伤心地道别,情调真是凄凉缠绵极了。花已“无迹”,但有“长条”,其“故惹行客”,其“牵衣待花”,无情之物反似有情,这是词人将惜春怅春之情移之于花,极尽无中生有之妙。花的多情更惹人倍加惜花:“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强簪残英于巾帻只是因怜惜之情,下面又用盛开时的蔷薇花插在移动莲步的美人头钗上的形象,反衬出眼前花与人共同的迟暮感伤之情。最后词人对落地的蔷薇发出深情的寄语:“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面对无可挽回之事,抒写不能自已之情。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评此词说:“不说人惜花,却说花恋人;不从无花惜春,却从有花惜春;不惜已簪之残英,偏惜欲去之断红。”整首词的情调缠绵感伤,像是与一位即将离去的多情女郎话别,落花的形神气貌刻画得惟妙惟肖,抒情更是委婉曲折。
《苏幕遮》也是体物的名篇: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此词抒写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宦游的厌倦。全词的突出之处是写荷花的神态肖貌逼真。当宿雨初收,晓风吹过,圆润的荷叶在初阳的照耀下绿净如拭,亭亭玉立的荷花一一颤动起来,这真是写荷叶的一幅活泼逼真的素描。这首词与作者其他词刻玉镂金不同,能用朴素清淡的语言直接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外物的体验,消除了读者在他词中常有的隔膜感,使形象、意境都鲜明可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卷上说:“‘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觉白石《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




推荐阅读:

里尔克《杜伊诺哀歌》

巴列霍诗33首

默里克诗5首

缪勒诗4首

赫迪·赫芭娜诗4首

丹妮斯·莱维托芙诗22首

露易丝·博根诗19首

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诗31首

阿方索·科斯塔弗雷达诗20首

詹姆斯·K·巴克斯特诗7首

卡尔·克罗洛夫诗6首

李利恩克龙诗2首

歌德诗15首

克洛普斯托克诗2首

君特·格拉斯诗4首

葛瑞夫诗5首

法勒斯雷本诗3首

艾兴多尔夫诗5首

冈特·艾希诗11首

尼古拉斯·纪廉诗47首

西蒙·达赫《塔劳的安馨》

李立扬诗27首

丘特切夫诗8首

丘特切夫诗选

汉斯·卡罗萨诗4首

普莱维尔诗19首

卢斯达维里《虎皮武士:序诗》

布莱希特诗2首

波勃罗夫斯基诗5首

朋霍费尔诗10首

贝歇尔《奇迹》

荷尔德林诗40首

荷尔德林诗50首

维尼诗6首

保尔-让·图莱诗选

瓦雷里诗5首

维庸诗2首

瓦尔莫诗8首

阿波里奈尔诗25首

洛特雷阿蒙诗选

苏佩维埃尔诗16首

龙沙诗3首

勒韦迪诗12首

雷尼埃诗3首

普吕多姆诗7首

亨利·米修诗2首

弗·米斯特拉尔诗3首

缪塞诗4首

奈瓦尔诗12首

佩吉诗2首

拜斯诗8首

埃雷迪亚诗2首

雅姆诗5首

拉马丁诗3首

李勒诗2首

法尔格诗4首

保尔·福尔诗7首

戈蒂埃诗11首

安德烈·纪德诗6首

伊凡·哥尔诗9首

古尔蒙诗11首

兰波《地狱一季》

安德列·谢尼埃《青年女囚》

克洛岱尔诗3首

高乃依诗选

德斯诺斯诗6首

勒内·夏尔诗15首

布洛东诗2首

博斯凯诗3首

博纳富瓦诗9首

贝特朗诗4首

杜·贝莱诗3首

海涅诗9首

阿拉贡诗选

马克·阿兰诗3首

卡·瓦拉诗2首

索德格朗诗14首


废兴一梦谁能问 回首青山落日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