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西湖与雁荡的灵魂摄影师
这是从一个九十四岁的老人的笔记本上翻拍下来的
早晨日出这一分钟里光的变化很快。太阳将要升起的时候和刚刚升起的时候,亮度已经够了,天空和大地的亮度反差不大,曝光相对比较容易掌握。在接下来一定的时间段里,太阳升高,但照射大地的角度比较小,是斜射,天空和地面的光比反差就比较大,这时候最好用偏振镜,可以缩小反差。但等太阳升高后,与地面的亮度反差是越来越小,但太阳本身越来越亮,就很难拍出日出的效果了。
因为"文革",个人的艺术创作是停滞的,我将近十年没有能听到"咔嚓咔嚓"的快门声。1976年之后,重新开始拍摄风光,拍日出日落成为日课,不论春夏秋冬,只要在杭州,依据对天气的判断早起拍日出,一年大约有一百五十天左右,形成的习惯是,比太阳升起的时间提早一个小时到达,找好机位、找好角度、确定用什么焦距的镜头……·然后就是,等待。日落也一样。不一样的是,拍摄日落,等待的时候可以看书,拍日出,就是更单一的等待。日出的时间,开始时是靠自己硬记的,我偶然一次在一本天文的书中看见了杭州日出日落的时间表,就抄录下来,夹在笔记本中,即使到了雁荡山,这个日出表也有参考价值,能够比较准确地掌握日出时间。
掌握四季中太阳升起点的变化,要靠积累和探索。理想中的构图,比如,要在苏堤上拍到日出在三个岛之间,选择的范围比较大,但如果希望拍到日出的点在"三潭印月"的三个潭之间,就必须要等到11月初,最佳位置在苏堤的南端。同样,保俶塔日出的理想拍摄地点只能是在西边更高的点,可选时间范围也就很小,只有在7月初,这时候太阳升起的位置与保俶塔最接近。慢慢地,对时地节点的掌握就越来越精确。一般情况下,我会先根据太阳的位置确定在什么地方蹲守,外地来的摄影家比较喜欢与我合作,也有这一原因。
西湖的日出要拍出效果,难在湖面开阔,前景很难处理,周边可选择的制高点很少,因而大面积的天空留白,如果没有云彩,画面难免单调。万里无云的时候,对前景要求更高。我老家有句谚语∶"七月看巧云。"说的是四季中,夏天的天空多变,农历七月会有好云彩,夏季也是台风密集期,出现的变数就更多。
必然和偶然的关系,在风光摄影中,是一对亲兄弟。
——张侯权《长天长镜头:我和照相机的七十年》
01
出生于温州乐清的张侯权先生,是1951年开始从事摄影的,而后成为一代著名摄影家,与照相机结缘70年,完整经历了中国大众对摄影的了解从“新奇特”到人手一机的过程。
张侯权先生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文化部确定免检向我国131个建交国家使馆提供文化产品的摄影家。同时,至本世纪初的10年,张侯权先生通过书籍、杂志等多样的大众文化产品为大众提供了5000余幅独具个人特色的风光摄影作品。
作为面向大众的摄影艺术家,张侯权先生的口述,记录了他早年投身革命工作的热情,而后努力自善其身,以一已之长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独特经历;也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记录了“照相机”从鲜为人知到普及再到渐为手机功能替代的完整过程;记录和体现了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趣事和摄影艺术的社会价值;记录了一个摄影艺术家独特的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02
《长天长镜头:我和照相机的七十年》是一本口述史,口述人张侯权,由张志杰、单泠整理完成,辑录了张侯权先生在那个时代对于西湖、雁荡等地山水的光影表现:
苏堤春晓烟柳中
印刷品翻拍
大约摄于1958年春天,拍摄日是个阴天
在白堤取景,前景是桃花
湖面正好有条游船入画,抓拍
小河头尾是家川
印刷品翻拍
摄于1958年夏秋之交的一个阴天
骑着自行车回家路过宝善桥
当天正好借了单位的莱卡相机随身带着
见此场景非常入画
就在桥北面停了车,抓拍了一张
白雪·红伞及其他
摄于1980年代初期
杭州西湖苏堤
哈苏120单反相机,标准镜头加偏振镜
柯达120彩色反转片,64度,11光圈,速度1/125秒
瓯江举日圆
摄于丽水瓯江水南
卡侬135单反相机,长焦镜头
柯达135彩色反转片,100度,11光圈,速度1/12秒
浪
印刷品翻拍
摄于1970年代末期
从普陀紫竹林向东拍不肯去观音院
哈苏120相机,标准镜头
柯达120彩色反转片,100度,8光圈,速度1/60秒
瓯江源源筏
印刷品翻拍
摄于瓯江青田温溪段
哈苏120单反相机,长焦镜头加偏振镜
柯达120彩色反转片,100度,11光圈,速度1/125秒
山色有无中
摄于1989年1月
楠溪江温州永嘉段
哈苏120单反相机,长焦镜头加偏振镜
柯达120彩色反转片,100度,11光圈,速度1/60秒
雨后清明楠溪江
摄于1970年代后期
楠溪江温州永嘉段
哈苏120单反相机,长焦镜头加偏振镜
柯达120彩色反转片,100度,11光圈、速度1/60秒
忽见冲天显胜门
印刷品翻拍
摄于1990年代后期
温州乐清雁荡山
玛米亚120单反相机,长焦镜头
柯达120彩色反转片,100度,8光圈,速度1/60秒
天开图画神笔来
摄于1990年代后期
温州乐清雁荡山灵岩
玛米亚120单反相机,广角镜头
柯达120彩色反转片,100度,8光圈,速度1/60秒
万山翠欲浮
印刷品翻拍
摄于1990年代后期
温州乐清雁荡山灵峰
玛米亚120单反相机,长焦镜头
柯达120彩色反转片,100度,11光圈,速度1/12秒
白云霭霭满山岗
摄于1990年代后期
温州乐清雁荡山上灵岩
玛米亚120单反相机,广角镜头
柯达120彩色反转片,100度,8光圈,速度1/125秒
由他记录与表现的那个年代的清纯与甜美:
自向"花间"留晚照
摄于1960年代初,杭州伞厂
潘太康135相机
上海135黑白负片,100度,8光圈,速度1/60秒
室内自然光
03
书中亦有他对故土、对儿时与青少年求学时代的回忆:
乐清是个有文化传统的地方。我家太平巷口有一口塔炉,叫"惜字炉",圆炉口的上下左右,分别写着"敬惜字纸"四个字。炉里火种终年不熄,凡是书写过的纸张,不能乱扔,都收拾在一起放到"惜字炉"里焚化。我们叫手艺人"老司",家家户户都有几位常年联系的"老司",盖房子的木匠叫"大木老司";做一般家具的叫"方木老司";做日常不可缺的大小圆木活的叫"圆木老司"。早年的日子里,圆木是家具用品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光是带盖很密合的围盆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有五个一套。母亲出嫁的时候,外公爷请了两班圆木老司来家做圆木,大件的盆、桶、盘,小件的针盒、线盒,大大小小几十上百件,要做上几个月。包括房屋门窗和家具上的雕花,也都是方木老司、圆木老司的活,因此方木老司、圆木老司做细活的技术是很高的。乐清的圆木老司基本上都是象阳汤岙朱村人,汤姓或是朱姓。我家里现在还保留了几件小圆木,是当年母亲的嫁妆。
乐清有金溪银溪,太平桥就架在银溪上。太平巷口的牌楼叫"太平坊",牌楼上的对联"百年喜事都过此,半点俗尘不飞来",加上"太平桥",因此所有送亲都经过这里,每有喜事,就很热闹。不光是乐成人家,就是虹桥、柳市大户人家出嫁女儿,为了讨彩,也要划了船来从太平桥太平坊下过一下。
再说剪纸。乐清的细纹剪纸在元朝时就留有文字记载。日常中也是处处有用。一年四季八节,婚丧嫁娶,小娃娃满月、小学童拜师谢师、长辈做寿,诸多亲戚间的节礼往来,都是用两叠或是三叠的锦盒装了礼担去,最上叠大多是盘成小山状的长寿面,或是年糕、松糕,上面都要覆一张红色的剪纸。每年重阳登高节的红色小糕点就叫"登糕",是用米粉做的,重阳那天,登糕上桌,都会插上一杆小旗子,旗杆是竹篾做的,一根筷子长,顶上的三角旗帜是剪纸做的,还带着长长的穗,小孩子都很喜欢。
剪纸最隆重的"出场"是在首饰龙上。每年春节的正月里,乐清不论是城里还是各个乡,都要"上演"首饰龙"大战",各支队伍都有一架集木雕、纸人和剪纸等各种工艺于一体的首饰龙,身子有一间小屋子大小,分成几层,几十个小间,一间是一个主题故事,由纸扎小人"出演",外围有细纹剪纸装裱。一个一个龙档连接成长长的龙身,每个连接龙档的栓头,都有一个或是一组木雕的戏曲人物,高约十厘米,却个个神形兼备。夜里,摆放在谷场上的首饰龙亮起了灯,里面的小人个个会动。舞龙开始后就更热闹了,是一场民间大戏。
——张侯权《长天长镜头:我和照相机的七十年》
还有张侯权先生对多位朋友的记忆与怀念:
我和周昌谷是老乡,还是同学。他比我小,1929年出生,当年正赶上灾年,农田几乎是颗粒无收。所以他和他的堂兄弟的名字是“昌谷”和“昌米”,是对来年生活的祈福。调到杭州工作时,周昌谷已经留校在美院工作,老友相逢,十分开心,我经常去看他,一直往来就比较多。
那一年,他从甘肃敦煌临摹壁画回来,在他的家里,给我看他的画作,包括在甘南的一些速写。后来获奖的《两个羊羔》就是那时的作品,在1955年获得“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
他和我谈起在甘南藏族地区写生碰到叶浅予先生的情形。叶先生看了他的画稿,觉得题材、构图、情趣方面都好,非常赞赏,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说,在当时形势下,这些内容可能不合时宜、不被看好,但要画出来,可以先放一放,有价值的东西总是会被大众喜爱的。叶浅予先生的话的中心意思是“要两条腿走路”,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要有更高的艺术追求。这句话,在当时的极左思潮下,是非常难听到的,对我以后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张侯权《长天长镜头:我和照相机的七十年》
点击图片参加预购
书名:《长天长镜头:我和照相机的七十年》
作者:张侯权 口述,张志杰、单泠 整理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页数:269
装帧:裸背平装(带护封)
字数:275千
开本:16开
ISBN:ISBN 978-7-308-21900-6
纸张:特种纸
定价:138元 预购价:96.6元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我们的摄影书社群
往期推荐
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购买《长天长镜头:我和照相机的七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