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山里的红裙子

中青报·中青在线 守候微光 2019-07-12

王秀梅  

1989年出生

7月26日,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长安镇柳坝村小仙河,大学生创业者王秀梅在自己的绞股蓝产业基地。


这位差14天就是90后的农家姑娘就生长在这天然富硒的青山之中。从安康学院中文系大学毕业后,她进过政府,当过幼教老师,办过培训学校。2014年年底,她开始经营绞股蓝茶业公司,为小仙河不少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增收机会。65岁的老唐和老伴多次想请她去家里吃饭,都被婉言谢绝。后来,老两口把做楼梯的竹竿、大木头横在山上的柏油路中间,车过不去,王秀梅只好和员工下车到老唐家吃饭。老两口新杀了土鸡,和竹笋一起炖,还有一些和酸辣子一起炒,王秀梅吃得格外香。



在重要场合,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女子创业协会的会员都会穿上红色的裙子,所以她们也被人称为“红裙子”


中国青年报 赵青 | 摄影报道



袁玉芳  

1988年出生

商场经营者袁玉芳在县城森原商城自己经营的女装店里。


刚出生,家里已经有几个姐姐的她就被想要男孩儿的亲生父母遗弃。她懂事得早,9岁就学会了做饭、养蚕、打猪草等家务活。


上学路途遥远,她几次差点饿晕在放学路上。上中学时家远要寄宿,“我刚到学校每天都特别想家,就决定自己努力买一辆自行车。”袁玉芳每周六清早上山采茶,晚上回家加工,第二天清早到西大桥去卖,用了五个周末,终于凑够了买二手自行车的钱。


上中学时,一次她准备问家里要生活费,看见养母在火红的大太阳下拔草,豆大的汗珠往下流,袁玉芳流着泪下定决心中学毕业后不再上学。她从打零工、开小店开始,现在经营管理近200平方米的商场。创业间隙,她参加了大学自考课程,又回到了课堂。




田珍

1978年出生

田珍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茶业公司车间内。公司在扩大生产规模,清洁化茶叶加工生产线设备正在调试安装中。


田珍是女子创业协会的执行会长,拥有全国三八红旗手、陕西省优秀职业农民等荣誉称号。


协会成立时,西安一家服装设计公司提出了几套方案,执行会长田珍坚持要大红的西装上衣和短裙,她说这是五星红旗的颜色。大家也同意,觉得红色惹眼,看着有精气神儿,也有红红火火的意味。


田珍和丈夫艰辛的创业之路也是为了摆脱贫困。他们骑自行车到十几里开外的茶园劳作,春夏秋冬,风雨无阻。从2002年租赁32亩茶园起家,如今以田珍名字命名的公司已经成为当地茶产业的领头羊,但田珍依然和工人一样,有时从早晨五六点忙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




万琴棋

1984出生

国学茶馆创办人万琴棋,在平利县城新开的帝景南山国学茶馆里。


“上小学是我第一次到乡里去,上初中是我第一次到镇里去,上高中是我第一次到县城去,上大学是我第一次走出县城。”万琴棋家住桃花溪,她是那里的大山中走出来的第一位大学生,还是高级职业农民、全国优秀农民工。


女子创业协会中三分之二的成员出生于贫困的农家。煤油灯、粗劣的饭食、寒酸的穿着、漫长艰险的山路,这些共同的经历却让她们对大山有着深厚的感情。万琴棋逢人就说,桃花溪是一个特别美丽、值得去游览的地方。


从跑销售、开馒头店开始,到从事农业种养、开办创客学院,万琴棋如今正努力将茶饮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万琴棋四年级的儿子个头快赶上她了,还是很黏她。万琴棋说,她不允许自己在儿子的成长中缺位。这个暑假,她专程带着儿子去欧洲。在朋友圈里,她发出和孩子相伴的照片后写道:成长,如此而已⋯⋯




高英

1977年出生

经营魔芋专业合作社的高英,在通往长安镇柳坝村小仙河魔芋种植基地的山路上。


高英小的时候就想离开大山。从家里到镇上的中学,翻山越河,单程就要6个小时。那时她只能每周五回家,好在有二伯家的两个哥哥一起上下学。


去年持续一个月的洪涝让她的20亩种植基地成了河床,损失50多万元。今年,在女子创业协会姐妹的帮助下,她贷款30多万元,把新基地建到了地势较高的山上,帮扶带动贫困户55户138人。




胡学琴

1978年出生

长安镇中坝村,经营茶业公司的胡学琴在企业后山的茶园中。


开始创业那两年,炒春茶时胡学琴常跟工人们一起干通宵。如今她的公司年产值1500万元,拥有基地4500亩。胡学琴公司的事情再多,每晚都会哄6岁的小儿子入睡。




李红霞

1979年出生

烙画艺术家李红霞在长安茶镇的工作室里。这位农家姑娘受父亲影响,自幼酷爱美术,16岁时到苏南拜师学艺,《清明上河图》《竹林七贤》等多幅木板烙画作品受到关注。今年8月,她的烙画艺术工作室开业运营。




彭桂芹

1970年出生

喜洋洋家政公司负责人彭桂芹在县城自己公司里,墙上挂着在分别阿里巴巴和市医院工作的儿女的照片。


彭桂芹2015年罹患恶性肿瘤,经过三次手术,但至今仍是这家带动450人就业的公司的“主心骨”。




郑香兰

1980年出生

电商业主郑香兰在自己经营的网店里。


在从事美容美发、服装销售等行当后,郑香兰2015年开始从事电商,主要销售当地土特产品,年盈利30余万元。




高英

1984年出生

回乡创业的茶业经营者高英和女儿在平利县城实体店外的城南河滨路上。


高英小的时候就想离开大山。从家里到镇上的中学,翻山越河,单程就要6个小时。那时她只能每周五回家,好在有二伯家的两个哥哥一起上下学。


这位大山深处的农家女17岁就外出广东深圳、东莞等地打工,直至成为五金厂合伙人。2013年,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在家留守,也因为家乡的空气,她回乡开始经营茶饮产业。她说:“钱是挣不完的,但家只有一个。”


编辑 | 李峥苨


 —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点击以下 关键字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1998九江决口 | 大江至此 

人工智能 | 大国末梢 | 北京大雨 

2018亚洲大学生摄影大赛 | 美图秀秀能参赛吗

微光体验营 | 大四做整版摄影报道 入选名单

问题遇上摄影书 | 为什么是日本摄影

阿尔勒摄影节

漫说:世界杯上的父亲节 | 世界杯

像画家一样摄影 | 改变历史的孩子照片

5·12大地震10周年 | 守着你离开的世界 | 五月轻柔的风吹过

北京租房故事 | 一切为了高考 | 五环外的西二福尼亚  

北大120岁 | 第61届荷赛揭晓

新一届国务院组成部门负责人 | 部长面孔 2018两会

我的家在东北 | 雄安新区的第一个春节 

暗房师退休了 | 中国青年报最老的摄影记者走了告别铁矛

守候微光放映会  微光和朋友们的放映会

马格南镜头里的周恩来纽约时报2017年度摄影书

资源城市 | 动批谢幕 | 高原藏校

党代表朱日和全运会偶像

我是摄影记者年终特别版

我是摄影记者 12345 | 7891011 | 12 | 13 14 | 15 | 17

历史上最有名图片编辑去世

微光专访14位中外女摄影师 |  摄影与留学

再道一声 小平您好| 翻开家庭相册

耀邦百年 中青报老照片

大阅兵探营 | 阅兵细节 

【头版半月图】 1 | 2 | 3 | 4 | 5 | 6 | 7 | 8 

国外报纸头版中的APEC

中青报2017年度照片 | 2016年度照片 | 2015年度照片 

历史向东 摄影向西 中国青年报大理影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