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随意的称呼,是一场灾难
细节决定成败,称呼关乎前程。
作者:武小五(富书主笔),转载请加微信fushujr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富书主播木棉朗读音频
插曲:纯音乐-《夜色钢琴曲》
称呼有风险,开口需谨慎
9月1日,网易发布通知在内部沟通中去掉“哥”“姐”“总”等称呼,改用昵称代替。
员工可以在OA系统发起昵称申请,提交后即可占用,审核通过后当日生效。
对于昵称申请,网易要求:易读易记,大方得体,积极向上,符合自我的理想人设;
可以以两个三个汉字或者20个以内的英文字母作为昵称,不支持中英、数字、空格或特殊字符组合;
避免使用有辈分或者上下级关系含义的字词,比如“总”“哥”“姐”“爷”;
避免使用完整本名;
昵称会伴随员工整个网易生涯。
消息一经报道,连续两天登上微博热搜,引发1.3亿网友阅读、热议。
网友@钢厂霸王李保国:哇,真的好,并且会拉近上下级同事之间的关系,至少叫起来没有那么等级分明的感觉。
网友@只在意颜值:挺好,特别讨厌叫什么哥姐的,就叫名字多好。
网友@散养星星:我上个公司的同事们,在开会的时候,都当着经理的面喊我肖总,弄得我很尴尬。
在有些人看来,称呼是小事,没那么多讲究,自己喜欢怎么称呼就怎么称呼。
其实不然。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曾对1972名职场人士做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5.9%的人刚入职场时有过“不知如何称呼前辈”的困扰。
一位有着多年人事管理经验的人力资源专家指出:
称呼,映射的是一个人在公司的地位和受尊重程度;
称呼,反映了两个人之间的隶属关系和亲昵程度;
称呼,直接显示了职场个体的情商和修养。
想当然地认为称呼是不起眼的小事是愚蠢的,在称呼别人时过于随意,轻则让对方不舒服,给别人留下情商低不够职业的印象,重则影响自己的职业前景。
人在职场,称呼有风险,开口须谨慎。
称呼简化,一定要看场合
南方某传媒公司总经理陈大豪,曾讲过他下属的故事。
去年,某大学应届毕业生靳明被招聘到他的公司市场部。
陈大豪听说靳明平时请示本部门的负责人许总监时,出于称谓的好听,总是称他为“许总”,私下里叫叫也就罢了,他并没有太在意。
但是有一天,公司管理层召开例会,陈大豪发现靳明依然习惯性地称呼许总监为“许总”,许总监的脸红一阵白一阵,直朝他使眼色,而他自己却一直浑然不知。
陈大豪说,事后自己虽然没说什么,但从此以后,靳明说话不看场合、毫无级别观念的印象,却被他就此定格了。
在职场中,简化称呼的现象比较普遍,常见的有两种情形:
一是把对方的姓与职务的第一个字连起来称呼,如称马局长为“马局”;
二是对方如果是副职,别人称呼他一般不带前面的“副”字,如称刘副主任为“刘主任”。
这样的称呼方式常出于顺口、尊重或亲切等方面的考虑,无可厚非,但一定不能乱用,必须考虑两种场合。
一是,在正式、庄重的场合,不要用简称,否则就显得太不严肃。
二是,正职不在场的时候,对副职的称呼可以往高叫,但是正职在场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正副”分明,否则,正职领导听了会不太舒服,副职听了也会感到尴尬。
靳明在部门里称呼许总监为“许总”未尝不可,但当着老板陈总的面再称对方为“总”,就有点不妥,也难怪老板陈总会产生想法。
既然陈总对他产生了不好的第一印象,那么靳明的职场前程难免会受到影响。
有道是职场如战场,一不留神也许就得罪了别人还不自知。
在职场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很多地方,如何得体地称呼上司是绝对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职场称呼,不可太亲昵
我的大学同学老李在家乡的自然资源局当办公室主任。
前年,大学毕业生蔡盈被招录到这个局工作。
在这位“90后”的意识里,似乎没有“上司”和“同事”的概念,比她大的男士一律叫“哥”,女士则一律叫“姐”,即使在办公室也哥啊姐啊的。
老李说过她好几次,但她仍不改口。
一次,市局要在他们这里召开工作会议。
前一天,老李让蔡盈准备会议材料,蔡盈一口保证:“哥,这点儿小事儿,您就放心吧!”
第二天,会议如期进行,可她预备的材料却出现了缺页的问题,老李赶紧安排人去补救,会议自然进行得不顺利。
会议结束回到办公室,老李把材料摔到蔡盈面前:“这就是我对你的放心?”
蔡盈一脸委屈:“哥,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我明明是打印完了啊!”
当着很多人的面,蔡盈如此争辩。
老李一听更恼火了:“哥,哥,谁是你哥,以后请注意称谓,办公室不是家庭,你要执意这样,就去别的部门吧!”
职场中,同事之间常以“哥、姐”相称,显得大家的私人关系很密切。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亲热的称呼最好不要太过,尤其是要注意自己和上司之间的关系。
如果太过亲热,少不了让人说闲话,而且如果在工作中太过随意和亲热地称呼,容易让工作伙伴觉得你不够成熟。
毕竟是在工作环境中,最好不要把私人关系和同事关系混为一谈。
我朋友的下属蔡盈在这方面做得就欠妥当,在主任示意她不喜欢称他为“哥”时,她就应该及时改变称呼;
特别是当主任对她工作中的失误进行批评时,她还“哥,哥”地辩解,就显得更不得体了,难怪主任会火冒三丈。
因称呼不当被上司下逐客令,蔡盈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这也提醒我们,职场称呼一定看清场合。
办公室、会议室、谈判桌上等正式场合,职业形象很重要,要用正式的称谓,而在聚餐、晚会、团建等相对轻松的场合里,则可以随意一些,称兄道弟也无伤大雅。
称呼上司,切勿倚老卖老
老刘是市委党校教研室的老同志,年龄比主任冯杰大不少,工作经验丰富,在同事中的口碑也不错,但职位却一直没上去。
老刘认为自己年纪也不算小了,资历也比主任老,每次都在正式场合高声大嗓地叫主任“小冯”。
有一次,省委党校领导到市委党校检查工作,当走到老刘跟前问他情况时,他张口说了句:“还是让小冯说说吧!”
领导一愣,说:“谁是小冯?要不就让你们的主任介绍介绍吧。”
站在旁边的张副校长指了指冯杰说:“这就是教研室的冯主任。”
当时冯杰觉得挺尴尬的,事后说起来还愤愤不平,虽说自己的年龄和资历确实都比老刘短了一截,可也是竞争上岗,真材实料的部门领导啊,他稍微叫声主任真有那么难吗?
在职场上不注意称呼的有两大人群,第一是新人,喜欢怎么叫就怎么叫,所欲普遍遭遇过“称呼尴尬”。
再有就是年龄大、资格老的普通员工,他们的年纪有时甚至会比部门上司还要大,所以有时对职场称呼不大注意,甚至有所忽略,有些人甚至凭借自己的资历对领导也“小张、小王”地称呼。
须知,不是所有的领导都能“容忍”,大部分领导都希望自己的下属能对自己尊敬。
像老刘这种“倚老卖老”的称呼方式并不明智,他不但使自己看起来气量狭小、毫无风度,而且还有损整个团队的协作气氛,不利于自身的工作开展以及人脉积累。
职场人际关系错综复杂,职权分明,等级观念重,大部分人都在意称呼,在意对其地位、权威、荣誉的尊重。
因此,正式的职场称呼,一定少不了他们的职务、职衔、职称、学衔、教衔等,不具备职或衔者,也要把他们的职业、行业反映出来。
职场上,上司就是上司,下属就是下属,分派工作、检查工作等等,都是职业化的分工,哪怕是家族企业,老板是你老子,工作场合尽量不要称呼“爸爸”。
那种自以为年纪大、资历老,对年轻上司随意称呼的做法,更是不妥当的,还是尽量忘记你的年龄吧。
称呼无定法,关键在得法
虽然说称呼没有必要绝对化、固定化,在不同的情况下,应有不同的称呼,但大体上还是要遵守职场的潜规则。
有位职场专家总结了5条原则,有助于避免“称呼尴尬”。
1.最职业化的称呼是按照职位来称呼,最忌讳的称呼是按年纪和辈分来称呼。
2.上级称呼下属可以略微随意,但不应伤及自尊,最好称呼不带姓氏的名字。
3.下属称呼上级必须恭敬令对方舒适,正副职多人在场需分清,副职单独在场可省略副字。
4.在正式场合尽量使用正式称谓,在非正式场合可以略微随意,例如同级可以称呼名字。
5.保持职业化态度,不要轻易“入乡随俗”。
作为一名职场老人,我感觉到职场中合理的称呼是非常重要的,要依据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而定,有时也会受到职位的限制和年龄的影响。
不管怎样,职场称呼一定要体现尊重,让对方听着很舒服,这是底线。
细节决定成败,称呼关乎前程。
点个在看,希望你能汲取他人称呼不当的教训,让得体的称呼为你的职场扫清障碍,千万别因小小称呼而惹祸上身。
公号转载需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富书原创 | 转发无需多言 | 转载联系 fushujr授权
或许你还想看
作者简介:武小五,富书主笔,身处滨海小城,心观大千世界,干着严肃的工作,写点轻松的文字,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新书《好好生活》正在热销,知乎@富叔,头条号、微博@富书,本文首发公众号: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微信:fushusz(备注品牌),知乎@富叔,头条号、微博@富书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富书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富书生活馆,和你一起提高生活质量
你若喜欢,为富叔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