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达家事评论】从马斯洛理论到家族传承
前言:2015年4月,中国民生银行与胡润百富联合发布的《2014-2015中国超高净值人群需求调研报告》显示,财富传承已经成为中国富人普遍存在的需求。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如何解决传承难题,满足传承需求,这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2016年6月,胡润研究院公布的《全球华人慈善榜》显示:122位全球华人慈善家上榜,其中中国大陆100人,香港14人,台湾5人,印尼、马来西亚和美国各1人。总捐赠额352亿元,平均捐赠额2.9亿元。有35位慈善家的捐赠额超过1亿元。平均年龄58岁。为何富人既关注财富传承,又热衷慈善,这纯属偶然,还是有内在的原因?本系列原创文章,旨在剖析公益慈善与家族传承的关系,探索更多的传承路径,更好地实现传承。
在十来年律师执业过程中,遇到很多家族企业的客户,完成财富积累之后,很多人开始考虑家族传承的问题。很多家族企业主所讲家族传承,并非仅指金钱传承,也包括家族或企业传统、精神、文化等传承。传承的对象也不仅包括家族继承人,很多富人也会通过一定的法律安排(如家族信托、慈善信托、基金会等方式),将受益人扩展到家族成员之外的人,从而实现更广泛意义上的传承。为何富人既关注财富传承,又热衷慈善,这纯属偶然,还是有内在的原因?本篇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出发,探究财富与慈善背后的秘密。
一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传承的意义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最高级别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在生理、安全、社交、尊重等需求全部被满足基础之上的最高需求境界。达到这个境界非常难,就像基督徒希望得到拣选(需要试炼),佛教徒希望大彻大悟一样困难(需要磨难)。
传承也是一样,从创富到传富,也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有些彩票中大奖的,或者一夜暴富的人,为什么守不住富、传不了富,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需求阶梯的完整过程。他们的真正需求,依然停留在社交需求、安全需求,甚至是生理需求等浅层次需求上面,很快财富挥霍一空,还谈什么传承,谈何自我实现呢?
改革开放以来,有些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白手起家、筚路蓝缕,历经风雨,创造了一个个商业帝国,像马云、马化腾、任志强、王石等。这些富人财富积累的一定阶段,低层次需求全部得到满足,自然过渡到“自我实现”的需求上来,有些人登珠峰、跑马拉松、游学欧美,其实都是在寻寻觅觅、上下求索人生的意义。
譬如这次万科事件,王石和资本之间堂吉诃德式的抗争,我一直不看好王石抗争的结局,但还是佩服其不服输的气概。我的理解,王石反抗、应战,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自我实现,实现其作为一个帝国缔造者的理想。这种理想呈现给世人的,是万科帝国几十年来赖以发展的价值观。所以王石要“誓死”捍卫之,也在情理之中。捍卫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承,其要在自己尚有余力的时候,把万科的精神保存下来、传承下去。正如王石旧部毛大庆说的那样:这个社会要进步,必须学会不以成败论英雄,没有永恒的正确、没有永恒的英雄,只有永存的精神。这句话的意思很清楚,王石败了不要紧,但你创造的万科精神已经保存下来了,你就放心去吧。
当然,自我实现的方式有很多种。中国古人讲“修齐治平”,“治国平天下”是最高目标。先天下之忧而忧,是自我实现的外在表现。而追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与基督教新教伦理的关系,很多企业家致力积累财富,但在使用财富时,内心却秉承基督教信念(为了神的拣选)指引下的道德宪章。这是一种简单化的理论构建,但在解释为何资本主义和公益慈善在西方社会同步发展却颇为有效。在美国,重视公益事业的顶尖人物都是1%的最富有人群,比如比尔盖茨、巴菲特、索罗斯。他们都拿出大量的财富用于支持公益事业。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曾经有一本书叫做《从贪婪到慈善》,贪婪是指财富的产生过程,慈善是财富的使用过程。
不但美国如此,公益慈善现在已成为很多中国企业家自我实现的方式。在这些企业家当中,明月律师最钦佩的当属任志强,不仅因为其“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谔谔”之气概,更是因为其在公益慈善领域的积极倡导和无私、倾力投入。仅举一例,其在任SEE会长的这两年,每年约有200多天时间投身公益,取得的成绩让世人瞩目。马云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马化腾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王石和万科公益基金会。这些功成名就的企业家,竟都有了自己的公益慈善标签。(注: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是目前中国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企业家环保组织,成立于2004年6月5日。 是中国首家以以企业家为主体,以保护生态为目标的社会团体。)
(明月律师:以商业的方式践行公益,就是社会企业)
越来越多的富人投身公益慈善,有些设立慈善信托、有的设立慈善基金会,有的致力于创办社会企业。事实上,富人做慈善,既是在自我实现,也是在实现传承。在这方面,成立于2004年的老牛基金会就做的很好,这是一家比较地道的家族基金会,像是在原汁原味地仿效洛克菲勒基金会。2015年3月,牛根生的第二代也成立了老牛兄妹公益基金会。通过家族基金会,牛根生把家族事业、家族文化、家族精神一代一代的传承了下去。
《易经》里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国的文化传统是有家族慈善的基因的。积善之人,追求的是自我实现,最终带来的是家族财富、传统和文化的传承,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随着今年《慈善法》的实施,我国现代慈善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各种慈善与传承工具的灵活运用,必将激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善基因,也为家族传承提供更多的路径选择。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