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白华|会计教授读名著:《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

白华 财智世界 2024-01-09



一、《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简介


《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The Balanced Scorecard: 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是平衡计分卡(BSC)的开山之作。作者是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大师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S. Kaplan)和戴维·诺顿(David P. Norton)。英文版由美国哈佛商学院出版社(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于1996年出版。中译本由刘俊勇、孙薇翻译,由广东经济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该书融波特的价值链、孔茨等的管理过程、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的核心竞争力、阿吉里斯的双循环学习、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卡普兰和库珀的作业成本法、哈默和钱皮的流程再造、思腾思特公司的EVA、罗伯特·西蒙和安东尼的管理控制系统等管理理论于一体,适应信息技术时代的需要,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考虑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指标、滞后(结果指标)和领先指标(动因指标)、外部和内部业绩视角等多种平衡关系,从四个层面(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等),整体平衡而又逻辑一贯地为组织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创造性地构建了一个命名为“平衡计分卡”的战略导向内部控制系统,是现代管理会计的一个里程碑。该书名言包括:①平衡计分卡已经从一个改良的业绩评价系统,演变成一个重要的战略管理系统。平衡计分卡不是一套新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而是一套新的管理体系。平衡计分卡战略实施框架是一个管理闭环,具体包括:阐明并诠释愿景和战略,沟通并连结战略和指标,计划、制定目标值并协调战略行动方案,战略反馈与学习。②平衡计分卡将企业的使命和战略化为一套全面的指标,为战略评价和管理系统提供了架构。平衡计分卡仍然重视实现财务目标,但也兼顾其驱动因素。平衡计分卡从四个平衡的层面衡量企业的业绩,这四个层面包括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平衡计分卡使组织在追求财务结果的同时,监控公司为未来的成长培养能力和获得无形资产的过程。③平衡计分卡提供了一种语言,以传播使命和战略,它利用评价指标告诉员工当前和未来成功的驱动因素。平衡计分卡主要是战略实施的机制,而不是战略制定的机制。平衡计分卡提供一个把战略转化为特定目标、指标和目标值,并监督实施的重要机制。④连结平衡计分卡与战略的三个原则是:因果关系、业绩驱动因素、与财务指标挂钩。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因果关系链,使之成为贯穿平衡计分卡四个层面的一个垂直向量。一个优秀的平衡计分卡应该是成果指标和业绩驱动因素的适当组合。平衡计分卡必须重视成果,特别是资本报酬率和经济增加值等财务成果。⑤平衡计分卡通常再造全新的流程,并把创新流程引入到内部业务流程中。平衡计分卡与传统控制系统的目标不同,它不会试图控制个人和部门死守一个事先制定的计划。它应该是一个沟通、告知和学习系统,而不是控制系统。应该摒弃工业时代等级森严的计划与控制系统(含管理控制与经营控制),从命令与控制走向战略学习。


二、《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读后感

除《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外,卡普兰和诺顿(简称“卡诺”)还著有多部相关著作:《战略中心型组织》(2001)、《战略地图》(2003)、《组织协同》(2006)、《平衡计分卡战略实践》(2008)等。但是,本书为经,其余为注,读懂本书,其余自通。


每一位学者要想在竞争的激烈程度远甚商业环境的学术市场中生存下来,都必须指出研究领域中相关学说存在的种种缺陷,然后整合它们的优点,并提出自己独具特色的学说。而每一门学说要想不被其他学说取代,都必须使自己变得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卡诺做到了,平衡计分卡做到了。


1987年,卡普兰与约翰逊合著《相关性的遗失:管理会计兴衰史》对传统管理会计提出质疑时,就已非池中之物。不破不立,作业成本法就此提出。而从作业成本法到平衡计分卡只有一步之隔,因为平衡计分卡中的业绩动因与作业成本法中的成本动因一脉相承。从作业成本法走向平衡计分卡,并融合价值链、管理过程、核心竞争力、双循环学习、第五项修炼、流程再造、EVA、管理控制系统等一系列管理理论,构建战略管理新体系,是以卡普兰为代表的现代管理会计发展的必然过程。而谈管理会计,言必称卡普兰。要想走出卡普兰的光环,学界尚需努力!


都是讲战略实施,卡诺的平衡计分卡和波特的价值链有何不同?为何业界认为融合了诸多管理理论的平衡计分卡是管理会计,而价值链不是?


平衡计分卡纳入管理会计至少可以说明会计的一项职能是整体构建战略导向的内部控制系统,并通过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财务与非财务业绩指标来监控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


平衡计分卡是内部控制系统吗?当然。卡诺或将平衡计分卡称为战略管理系统的框架和基石,或者直接称之为战略管理系统。而在平衡计分卡中,内部业务流程层面借鉴的是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波特认为价值链不仅仅是一个业务活动和辅助活动构成的链条,而是一个管理系统。波特认为在管理中,只有活动是可见的。提出流程再造理论的哈默和钱皮也持有同样的观点,只不过他们认为在组织管理中只有流程是可见的。而流程由活动构成。波特讲的活动其实都是一系列流程。这就意味着由流程(活动)构成的系统是组织管理中的唯一系统。这个系统在不同情形下,可被赋予不同的名称,自然,也可称之为内部控制系统。事实上,活动就是控制活动,因为组织管理中的任何活动都是应对风险的控制措施。只有流程(活动)是可见的,严格来讲应该表述为,只有控制活动是可见的。组织管理系统就是内部控制系统。平衡计分卡四个层面上下左右四方分布的图示人所共知。但是,四个层面自下而上排列的图示(该书图2-2 价值链形成的垂直向量)却容易为人所忽视,而此图才真正揭示了平衡计分卡的本质。学习与成长层面(含员工能力、信息系统能力、激励、授权和协作)在底层是控制环境、往上是内部业务流程层面,这是业务层面控制,再往上依次是客户层面和财务层面,这两个层面是驱动因素。所以,平衡计分卡是一个为满足客户需求的战略导向内部控制系统。


与价值链的不同之处在于,平衡计分卡中有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财务与非财务业绩指标。这正是平衡计分卡被视为管理会计的理由。但是,卡诺并不认为平衡计分卡是业绩衡量体系。这或许表明,会计技术的最高层次是运用财务或非财务信息构建的业绩衡量体系来推动和监控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会计技术中包含两个密不可分的部分,即内部控制系统的构建,以及通过业绩衡量体系来推动系统的运行。缺少前者,是较低层次的会计技术;缺少后者,就不是会计技术,而是类似价值链的管理体系。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最高层次的控制技术。这就说明,会计的本质不能定位为信息系统,而要定位为一项控制技术。管理会计的本质是一门研究创新性控制技术的学科,是会计技术中的高层次技术。相应地,较低层次的会计技术可称为财务会计。因此,会计就是管理会计。讲业财融合是一个时髦的话题。其实,业财本来就是融合的。早在现代会计之父卢卡·帕乔利所处的时代,甚至是会计技术产生之日起,它就是一个内部控制系统和业绩衡量体系协调有机运行的系统。此时,业财就是融合的。只不过,当时的商业组织规模较小,或者就是商人自己,不需要构建内部控制系统,也不需要复杂的业绩衡量体系,只需要记流水账,或只是进行单式记账、简单的复式记账,也不需要编制报表,就可满足经营管理活动需要。此时,我们以为会计技术就是处理用货币计量的会计信息,只有财务会计。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定期编报会计信息成为法定要求,这又进一步掩盖了会计技术的本质,使得会计技术看起来更像是为了编报会计信息。其实,编报会计信息只是会计技术中较低层次的技术。这一技术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就像生产车间流水线上的操作工被机器人取代一样。会计技术所寻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实现业财的再次融合,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再次融合。


但是卡诺也遇到了挑战。他们不知道如何将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COSO)提出的内部控制框架和风险管理框架融入平衡计分卡。即便书中反复论及风险与控制,但都是在财务层面,而几乎没有在其他三个层面提及。其原因在于,包括卡诺在内,会计学界一直认为按照COSO的五要素内部控制框架或八要素风险管理框架可以构建内部控制系统或风险管理系统。其实,COSO框架只能被视为一套方法,五要素或八要素只能作为一个整体共同作用于控制对象之上,而不能割裂开来构建内部控制系统。而卡诺的平衡计分卡才是真正的内部控制系统。可谓“眼见未必真,心印方为实”。如果这样,平衡计分卡中的平衡除卡诺指出的四种平衡关系外,还应该加上一种:风险与控制的平衡。


广州又称花城,四季百花盛开。早春时节,黄叶几乎落尽,新芽含苞,更显得常青树绿意逼人。但是,景色再美,都是景色的。只有找到一个观察视角,看到别样的美,才是自己的。综上,笔者对《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一书的感想可归纳如下:

 

四季常青谁报春?新芽含羞问东君。
随处都有春意在,不知你问哪一村?
管理会计何处有?计分卡里绿意存。
却是不知春好处,妄说平衡为计分。
哪有平衡不平衡?只看风险何处存。
组织本为一系统,维度怎可机械分?
战略目标做航灯,预算管理掌舵轮。
财务业务融一体,结果过程本共存。
管理会计谁争锋?卡诺分明已封神。
除却平衡计分卡,管理会计何处寻?
见春却把春来问,只想点醒梦中人。
花城自是百花开,东君来去不留痕。





 ↓↓↓ 推荐阅读

白华|会计教授读名著:《论财务会计概念》
白华|会计教授读名著:《基本会计理论》
白华|会计教授读名著:《簿记论》
白华|会计教授读名著:《1900年前会计的演进》
白华|会计教授读名著:《会计思想史》
白华|会计教授读名著:《道德经》
白华|会计教授读名著:《企业再造》
白华|会计教授读名著:《审计理论结构》
白华|会计教授读名著 • 印心之旅
白华, 刘泳文|谈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内容边界

谢德仁|自由现金流量创造力十问
谢德仁|“找星星”学派或许已是学术江湖中的一个大门派
谢德仁等|A股公司资本回报支付能力总体分析(1998—2018)

谢德仁|培育现金增加值创造力 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谢德仁|推动结构性去杠杆 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谢德仁|企业分红能力之理论研究

谢德仁:参透财报的色与空

张为国|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之四:理事倾向(下)
张为国|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之四:理事倾向(中)
张为国|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之四:理事倾向(上)
张为国|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之三:业绩报告(下)
张为国|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之三:业绩报告(上)
张为国|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之二:理论之争(下)
张为国|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之二:理论之争(中)
张为国|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之二:理论之争(上)
张为国|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之一:大国博弈

王立彦|问责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考评应用

黄世忠|“资不抵债”迷雾下的共享价值创造——星巴克财务报告和ESG报告分析
黄世忠 , 叶丰滢 , 李诗|碳中和背景下财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叶丰滢 , 黄世忠 等|碳排放权会计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展望
黄世忠|谱写欧盟ESG报告新篇章——从NFRD到CSRD的评述
黄世忠|支撑ESG的三大理论支柱
黄世忠|ESG理念与公司报告重构
黄世忠|滴滴与优步的业绩评价困境
黄世忠|物超所值抑或物有所值——特斯拉股票市值合理性分析
黄世忠 等|游戏驿站现象的解析与启示——基于行为金融的视角
黄世忠|共享经济的业绩计量和会计问题
叶丰滢 等|新收入准则执行的十大困惑与思考
叶丰滢|合同中重大融资成分的判断及计量问题探讨
薛伟|金砖国家的税收风险分析——基于税收协定和税收营商环境
薛伟|数字经济下的增值税:征税机制、避税问题及征收例解
李诗 等|比亚迪创新能力影响机制研究——基于政府补助视角
刘用铨|基于业财融合的PPP政府方会计解析——对第10号政府会计准则的解读
高明华 等|贵州茅台捐资事件的企业社会责任视角分析
陈菡 等|拼多多的崛起路径与创新机理

刘国英 , 周冬华|IASB概念框架下数据资产准则研究

袁亮亮 , 罗党论 等|新时代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发展与挑战——来自问卷调查的经验证据

贾康 等|海南自由贸易港财税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
贾康|论海南自贸港建设中的创新发展

徐少春|会计的本质就是“真实”——会计管理的变化、趋势及其本质
王爱国|再论智能会计——兼谈智能会计的科学属性
张志强|公司破产风险的定量模型及其应用
张志强|实践走到理论前面了吗——以金融理论与实践为例
张志强|论普通债券的价值评估
刘志远 , 官小燕|风险承担与企业绩效:“险中求胜”的财务逻辑

程平 , 毛俊力|基于RPA的审计抽样软件机器人研究
程平 , 聂琦|基于RPA的主营业务成本实质性程序审计机器人研究
程平 , 钱涂|基于RPA的函证程序审计机器人研究
程平 , 罗梦晴|基于RPA的货币资金实质性程序审计机器人研究
程平 , 徐涵璐|基于RPA的长期资产循环实质性程序审计机器人研究
程平 , 黄鑫|基于RPA的应收账款实质性程序审计机器人研究
程平 , 胡赛楠|基于RPA的职工薪酬实质性程序审计机器人研究
程平 , 陈奕竹|基于RPA的会计分录测试风险评估程序审计机器人研究
程平 , 詹凯棋|基于RPA的初步分析性程序审计机器人研究

张庆龙 等|新时期内部审计创新之路:从数据审计到智能审计
张庆龙 等|财务机器人规模应用与会计人员工作不安全感
张庆龙|智能财务的技术原理分析(系列之十二)

周华 , 戴德明 等|国际会计准则的困境与财务报表的改进
李心合|会计监督与财务监督概念的裂变与解析
李心合|国有企业财务决策机制的特殊性研究
李心合|主流企业财务目标函数解析与国有企业财务目标函数重构
李心合|企业财务研究的错位与矫正

胡耘通|国家审计与国家监察协同监督路径研究
刘静 , 蔡春|审计结果公告对审计移送处理效率的影响研究
蔡春 , 杨肃昌 , 胡耘通|关于审计法(修正草案)修改的相关意见与建议

马永义|新收入准则与新租赁准则:对照式解析
马永义|新收入、金融工具及租赁准则下资产负债表的填列规则

韩洪灵, 陈汉文 等|数据伦理、国家安全与海外上市:基于滴滴的案例研究
韩洪灵, 陈汉文 等|正义抑或伪善:资本市场吹哨行为正当性研究——德勤员工举报事件引发的思考
陈汉文|盲人提灯夜行 ——本科《会计职业道德》教材后记
韩洪灵 , 陈汉文|重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新思维与新框架——本科《会计职业道德》之前言
胡玉明|管理会计的本质与边界

王永海|再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基于系统论和过程理论的功能—结构分析

汤谷良 , 张守文|企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与财务管理转型方向

名家评书|继往开来•系统探索•痛点突破•守正创新——兼评陈汉文教授《审计》一书

刘晔 , 张训常|宏观税负与企业生存——基于生存分析方法的研究

万仁新 , 唐国平|复式记账借贷符号奥秘的训释

薛爽|法制环境变迁与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的法律风险

伍中信 等|“三权分置”下财产性收入扶贫模式探索与创新

袁广达 等|市场化碳中和目标实现的会计手段与实施
袁广达 , 王琪|“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的演化动因与路径

杨志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角色及其民事责任问题

杨雄胜|东方文明与会计
杨雄胜|西方文明与会计
杨雄胜|现代会计实践透视
杨雄胜|现代会计理论发展
雄胜|会计的全方位透视
杨雄胜|会计的“星空”与“内心”
杨雄胜|会计情怀何处寻
杨雄胜|东西方会计源头精神探索
杨雄胜|会计本质问题再认识
杨雄胜|会计本质问题讨论
杨雄胜|论会计应文明而演进
杨雄胜|论会计之文明背景
杨雄胜|会计研究的价值取向与思维范式
杨雄胜|现代会计功效的现实背景与观察视角
杨雄胜|现代会计研究的理论起点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财会月刊》发的杨雄胜教授文章

胡明霞 等|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成因及治理对策
胡明霞|特别代表人诉讼制度下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探析

马元驹 , 黄冰冰|论利润贡献率的理论基础及计算方法
马元驹, 李晓冬|国有四大银行半年报让利信息披露质量探析

付磊 , 陈杰|部门会计制度演变与政府管理职能转变
徐玉德 , 董木欣|数字政务建设整体性治理模式、 架构分析与路径选择
黄伟 , 徐莉萍 , 辛宇|“母弱子强型”控股集团债券信用评级主体错配——基于华晨集团的案例分析
崔学刚 , 王蔚桐|会计吹哨:公司治理机制重大创新
曹玉珊 , 陈哲|企业信息资源资产化问题再探——基于信息资产分类的视角
雷宇|从审计内容拓展看审计学科和专业建设
杨有红 , 蔡婷婷|空转贸易的动机、后果及对策
叶康涛|业财融合:从财务动因到业务动因
张先治|财务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反思
田昆儒|在历史坐标中认识新中国会计的发展——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作
李长爱 , 刘襄生|地方高校会计学高层次教师资源区域共享:思路及实施
刘波 等|医院财务智能化转型路径探析
孙永尧|大内部控制观研究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陈俊 等:智能财务人才培养与浙江大学的探索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汪方军 等:激励与企业创新:综述与展望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万良勇, 李宸:企业金融化对实业投资效率的双重效应及门槛特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张敏 等:企业集团业绩考核的智能化转型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应千伟 等:外部监督与国有企业经营效率
校会计系主任论坛|潘红波 等: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文献综述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张敏:智能财务十大热点问题论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张金若 等:信息披露视角下的商誉减值会计准则改革
校会计系主任论坛|刘启亮 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与思考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杜兴强等:宗教影响与公司行为综述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张敏:企业财务智能化 要素·路径·阶段
郝颖|董事会治理如何影响混改国企的绩效
蔡昌 等|数字经济征税规则:基于GoDaddy特许权使用费跨境交易税案
蔡昌|新时代税收筹划方法论:普适方法与操作技术
蔡昌|新时代税收筹划方法论:理论逻辑与框架构建
蔡昌 等|平台经济的税收治理难点与治理方略
陆正飞 , 李慧|同行业企业收入确认政策差异的成因及影响
陆正飞|商誉减值与摊销:该选择谁——基于准则演进与文献回顾的认识
余明桂 等|支持型股权质押、 融资约束与公司投资
宋建波 等|数字经济时代提升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探究
宋建波 , 荆家琪|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垄断问题及反垄断规制
林钟高|非结构化信息的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会计信息估值与治理功能
龚凯颂|论估值模型的逻辑与演化
龚凯颂|论资产负债表模型的应用
刘启亮 等|罚当其罪抑或罚不当罪:五洋债审计师的民事责任分析
四个月内四次获殊荣|《财会月刊》感恩鸣谢
杨世忠 , 谭振华|新中国自然资源核算70年:一个会计框架式综述
杨世忠 , 谭振华|传统自然观对资源核算与环境责任审计的启示
葛家澍|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的概念、 作用及改进(下)
葛家澍|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的概念、作用及改进(上)
葛家澍 , 王光远|卢卡·巴其阿勒及其对世界会计的历史贡献
葛家澍|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理论与方法的若干基本观点(下)
葛家澍|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理论与方法的若干基本观点(中)
葛家澍|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理论与方法的若干基本观点(上)
魏明海|公司财务研究的五大陷阱——根植于中国实践的思考
陈晓芳 等|新时代新商科的内涵及“多维度协同”培养体系改革
唐衍军, 蒋尧明|论“四跨”融合下新时代新文科审计人才培养
杨涛, 辛清泉|高校智能财务系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林斌 等|“29岁现象”的成因与治理——基于舞弊钻石理论的分析与讨论
“90后”著名会计学家贺南轩先生回忆录(一)
苑泽明 等|“一带一路”概念股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研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