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文章】 刘川|五言绝句粥饭读(四十六)
导言:因近期开始学写五言绝句,故茶余饭后,信手随缘读明清及更早的诗人作品,多涉猎五绝,随记几笔读后感受,且多有演绎发挥,呈与大家,闲读可也,不是赏析与学术研究。请批评指正,候教处:1203068559@qq.com。
——粥饭
春 风
袁枚(清)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读后感】在古诗词里,个体经验的写作需要精确,要呈现出真,或者深。而集体文化(社会)的写作,已经是修辞为主导,需要模糊掉的就是真,而要达到的目标是形象,体现“善”或者“美”,比如本诗,把春风置换(通过比拟手法)为人(这里的贵客不是显贵的客人,而是君子大人,直白说,就是清官明君),来展现春风的德行——所到之地立刻繁华起来,初来就能融化千山积雪,离去后留下满地的花。展现的是春风的“善行”与“美举”。 春风是被挪入社会形态进行言说的。最终虽然没有刻意凸显“主题”,但内在里还是“载道”的诗。“载道”是古诗词的神奇符咒,有时目的是劝化社会、培奠福祉,而最可能实现的结果,是作者把自己降低为了卫道的工具,反而麻木或阉割他人的头脑。当然,没有彻底出离政治的文学。但不能因此就将心灵寄托在政治幻觉里。清醒与独立,是一个作者的根本立场。——此处跑题200里了。
长安秋望
杜牧(唐)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读后感】晚唐诗多柔媚绮艳,小杜亦有此病。但这首清刚遒健、意境高远。尤其对比手法的运用,将有形的南山与空幻的秋色,本不能比的两事,进行比较,各有“气势”,而且“两相高”,借助有形的南山,读者细品,不仅具体感受到抽象的“秋色”之“高”, 而且连它的气势、气度、气韵也能体味得到。现代诗中,这种异类异质的比较就很多了,不一一细说。古诗渐成末流,我觉得,主要是诗人的原创性不够,一直重复古人的语言、意象、技法和思想,最主要的,还是内心世界的扁平化,没有思想和灵魂,或者以学术为诗的学究体或者以颂德为诗的老干体或者以游戏为诗的网络体,都难以真正触及诗的魂魄。此诗中作者饱满的精神气度,使得“长安秋望”,不是悲愁,而是满目爽朗!
咏 菊
弘一(清)
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
云何色殷红?殉道应流血。
【读后感】此诗当为叔同自勉:效仿红菊,凌霜而绽,高标节义,花色殷红,甘洒热血,殉身以道。时当国难当头,社稷凋零,为生民上下求索,当是叔同所求。后圆寂前又写下“悲欣交集”,仍当含有不舍国民(“众生”)的大慈悲在。此僧,出世;也入世。因有大爱,方有大悲。
夜宿山寺
李白(唐)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读后感】夜宿峰顶小寺。楼高,举手就可以摘到星辰;天近,说话大声就会惊扰天上的人。此诗并非普通游人登高所开的“眼界”,而是醉汉疯人“逍遥游”的超常之感。“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当庄子这样天马行空、汪洋恣肆的气场化入了李白的胸襟,成了他的精神资源,超越现实、出离世俗也就成了他写作的目标,迅速实现了艺术的变形。“扪星辰”、“ 惊天人”“黄河之水天上来”“遥看瀑布挂前川”等等,都可以理解了,并非什么夸张手法,而是一种超越世俗逻辑的人格。诗即人。李白之诗大胆写意,以气驭词,梦境与现实杂糅,其实延续的都是庄子的气脉。
坐狎浪阁
汪徵远(清)
高阁临溪水,薄暮轩窗开。
不见庵中僧,微雨潭上来。
【读后感】临潭建庵,有阁楼的窗子朝着流水打开。来这里,久等,没等到庵里的僧人,只有绵绵细雨,从潭上吹来。这样的诗,可以用“意境”阐释,但此中“意”少而“境”多。“僧”来不来,其实与“雨”并不相关。但寻人不遇,却代之以绵绵细雨从潭上吹来,境界就不一样了。这样题材的诗,写意多些,则情怀丰满;写境多些,则况味丰富。两者各有长处,不仅看作者笔力才华,更看他的心之所向。于此诗看,不见爱恨悲喜,仅有空澹清净,当然是写“境”而得况味。
参见:
【诗评万象】编辑部
策划:梅关雪 盖涵生 吴明楷
编辑:梅关雪 盖涵生 一夜北风寒 云大风轻 木矣 寒砚 林小西
投稿邮箱:spwx686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