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神经契约No.13038|黄鸣奋:科学是如何影响艺术的?

鹿小姐 阅录评 2020-09-11


前情


“第二届互联网思想者大会:技术与生命”直播回放

技术与生命:第二届互联网思想者大会&上届回放


空白合同1号《神经契约》17人签署神经契约

契约No.13016  契约No.13017   契约No.13018

契约No.13019  契约No.13020  契约No.13021

契约No.13022 契约No.13023  契约No.13024

神经公告牌1期 契约No.13028 契约No.13030

契约No.13031  契约No.13032  契约No.13034

契约No.13035 契约No.13036契约No.13037


Camp-RFC(24) Camp-RFC(23) Camp-RFC(22)

Camp-RFC(21) Camp-RFC(20)  Camp-RFC(13)

Camp-RFC(12)  Camp-RFC(11)  Camp-RFC(10)

Camp-RFC(5)    Camp-RFC(2)    Camp-FRC(1)


倒计时5小时 倒计时1天 倒计时2天  诗意栖居提纲

诗意栖居嘉宾(Marc  Jason  青山周平  李大维)

致敬互联网(第1集 第2集 第3集 第4集 第5集)

逆流而熵的后天(上 下) 重编天梯(上  下)

2017互联网思想者大会预告




神经契约

序号

13038


黄鸣奋与阅录屏签署神经契约


今日发布神经契约

No.13038:黄鸣奋&阅录屏



鹿小姐按 2018年11月24日,黄鸣奋教授在“科技与生命:第二届互联网思想者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科幻电影创意与新媒体伦理》(点击可回放演讲现场视频)。会前黄鸣奋教授与岳路平在苇草智酷办公室讨论了科技与艺术的关系,以及岳路平近年的“开源村”实践、“神经契约”的构思。会后,黄鸣奋教授跟岳路平签订了“神经契约”。

鹿小姐在网上找到一篇黄鸣奋教授的相关文章《科学是如何影响艺术的?》,觉得很有营养,今天就转载给大家阅读。


技术与生命:第二届互联网思想者大会现场

视频由林登登制作


黄鸣奋教授在技术与生命:第二届互联网思想者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




科学是如何

影响艺术的?



2017年11月4日,“被重塑的边界:数字媒体与艺术”暨第二届北京电影学院艺术学论坛在京举行。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黄鸣奋作了题为《2017刷脸时代的艺术》的主题演讲。

刷脸时代,意指随着科技手段不断升级,辨别身份不再靠介绍信,甚至不用身份证,而是直接刷脸就能判断。“科学将我们带入了刷脸时代。在这样的社会中,艺术亦被科技所波及,就像是西伯利亚蝴蝶扇动翅膀,却在美国产生飓风。”黄鸣奋说。

这样的跨界也是黄鸣奋本人的经历。他在厦门大学的研究生涯以古代文论开始,经历艺术心理的10年跨界,再到计算机与艺术的交叉学科,让他对科学与艺术有着不同的见解。

电脑创作算艺术吗?

科学的发展,让艺术不再是人们印象中专业气息浓厚的画展、歌剧、舞剧,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信手拈来的创作。“这是科学让艺术的边界被重塑了,具体说是数字媒体改变了艺术的边界。”黄鸣奋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过,要弄清艺术的边界如何被科技重新界定,首先要搞清艺术的边界在哪里。我认为,艺术的边界包括内边界和外边界。”

黄鸣奋解释说,“什么是艺术?艺术是什么?前者是人们对艺术的看法,也是艺术的内涵,而后者则是艺术的具体外延”。

一直以来,人们都将诗歌创作纳入艺术范围,因为那些或华丽或质朴的语句饱含深情,道出人们的心声,著名的诗人也因此受到读者的追捧。今年5月,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出版了自己的原创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

不同于简单的复制粘贴,小冰的创作站在巨人的肩上。它用了100个小时,学习了1920年以来519位诗人写的现代诗,通过深度神经网络等技术手段模拟人的创作过程。在训练10000次以后,小冰拥有了现代诗歌的创作能力。

实际上,这并非人类第一次尝试让计算机写诗,我国可以考证、有记录的计算机诗歌创作是在上世纪80年代。1982年,我国13岁的少年梁建章自己开发了用电脑写诗的程序,拿到全国第一届电脑程序设计大赛金奖。而国外的计算机诗歌写作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那么,电脑写作诗歌是否算艺术?黄鸣奋认为,艺术具有三个特征,即憧憬性、虚构性和创造性。“如果满足三条,就可以定义其为狭义的艺术,但若能满足其一,也符合广义的艺术。”在黄鸣奋看来,上世纪50年代计算机所作的诗歌不能算创作,只是人类编程的反馈,但微软小冰是在深度学习之后写出诗歌,在某种意义上满足了“创造性”的要求,符合广义艺术的定义。

“以前是人创作,现在是计算机结合大数据创作,因此我认为从社会层面看,艺术边界被扩展了。”黄鸣奋说。

从独乐乐走向众乐乐

如今,不仅艺术的创作者改变了,艺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都有了变化。比如,无所不能的Photoshop,让美术创作不再游走于笔与纸之间,而是跳到了键盘与鼠标,以及电子画板上。如果照片光照不够或画作颜色不好,没关系,只需几步操作,Photoshop就能化腐朽为神奇。除Photoshop之外,还有多种计算机软件能够提供或美观或动听的艺术享受。“有些互联网的网页上会搭配背景音乐,有些还会增加点缀,显示出艺术性。”黄鸣奋说。

而且,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更新换代,让艺术不再被地域和时间所局限。如果心仪的画展或者舞剧因为异地而不能现场欣赏,线上看直播也是不错的选择。各大博物馆推出的线上展览,也为不少观众提供了方便。他们甚至比在现场看得更清楚,因为那些文物平时隔着玻璃罩,在互联网上却完全没有隔阂,还能进行360度旋转。“我觉得这种艺术的推广方式,让艺术的边界模糊化了,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地感受到艺术氛围,甚至创作艺术。”黄鸣奋说。

这种唾手可得的便捷,也让更多人开始思考,艺术到底应该是少数人才能欣赏的“阳春白雪”,还是“草根”支持的“下里巴人”?“精英艺术和草根艺术看起来是两个不同范畴,实际上也是边界问题。因为精英就是小众的沙龙圈子,草根则是大众。其实,艺术既可以是小众的,也可以是大众的。”黄鸣奋表示。要知道,我国古代有“采风”之举,诗歌由朝廷派人采集,同时也作为教化民众的工具,雅俗共赏。

由此可见,艺术边界到底在哪里,这与时代特征密不可分。曾经只有统治阶级才能居住的故宫,现在看来依然庄严不可侵,但在数字化网络上,可爱的文创产品却让故宫的另外一面展现在世人眼前。“艺术本来不是某个人的事情,而是一群人可以共享的,比如唱歌跳舞。但是后来社会分工的发展,有了艺术家的范畴。现在艺术又变成了人人参与的活动。”黄鸣奋补充道。

殿堂依然在高处

人们用科技手段在赛博空间恢复了被八国联军破坏殆尽的圆明园,这样,参观者既可以在线下的圆明园体会残垣断壁的苍凉,也可以在线上细看其盛世美景,感受古代建筑艺术的壮丽;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地敦煌莫高窟,经过数字化后也被搬到线上,人们只需移动鼠标,便能浏览各窟的精美画作;智能手机上的软件则让音乐、艺术等创作随时随地都可进行。

不得不承认,艺术的门槛降低了,人人都可以创作属于自己的“艺术”,“可以说,与商业化相比,电子化和数字化对艺术的冲击更彻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可以说艺术是繁荣的,但黄鸣奋同时强调,门槛的降低并不意味着殿堂级艺术也唾手可得,“这其实是个悖论,人人都可以创作艺术,但是却不可能人人成为艺术家”。

如果你也想签订一份“神经契约”,请给我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