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士道 22-法功德/僧功德/知差别皈依/依不同守誓皈依/不皈依三宝以外

行愿人间 2023-05-16

三士道”有声杂志,点击下方"绿色图标"↑听闻本章节


第三部分 三士道

第一章 下士道

第三节 皈依


二、皈依的皈依量

2. 法的功德

法就是指导我们脱离轮回苦海的法宝。包括灭谛以及见道、修道等五道十地等等的佛法,也包括三士道等道次第的教法和证法。

我们思惟一下,佛不可思议的功德是从哪里来的,就能明白,法具有生出像佛那样不可思议的功德的功德。

就像《正摄法经》中所说的:“诸佛世尊,所有无边无际功德,从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现,法为其主,从法出生,正法行境,依于正法,法所成办”。

佛一般用什么方式来救度众生呢,主要就是用讲经传法的方式。所以,为了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释迦牟尼佛讲了八万四千法门,每个法门都是对治烦恼的方法,只要努力学佛,智慧就会越来越高,烦恼也会越来越少。

有些人学佛一段时间后说,没学佛时没什么烦恼,学佛后烦恼却越来越多。其实不是烦恼增多了,是以前没认识到这些烦恼,学佛后就认识、观察到了自己的烦恼,这是一种进步。知道了自己有这么多烦恼,再学习如何对治,就能把烦恼一一断掉。断掉烦恼后就真正解脱了,这时,即使六道众生的全部快乐加起来,也比不上一个解脱者的快乐。

佛法讲的是离苦得乐的方法,也包括世间法。对于世间的事情,比如,想得到财富,佛法就告诉我们要多做布施,这是得财的因;然后再努力工作,这样一定会富足。不论从出世间,还是世间的角度来讲,佛法对众生的利益都非常非常大。因为法的功德如此殊胜,所以,我们要皈依法。




3. 僧的功德

僧是和我们一起修行,或者带动我们修行的法友。高层次的僧就是阿罗汉、菩萨。僧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果位有不同的功德。

比如声闻罗汉,在加行道位能比量地通达四谛十六行相;在见道位能现量证悟空性;在修道位能逐渐断除八十一种烦恼。

证得阿罗汉果的僧功德更大:可以将物体由多变少;能凭藉三摩地显现多种变化;能到达任何想解脱的众生处。

缘觉罗汉因为积集了百劫资粮的缘故,功德比声闻阿罗汉更胜出千百倍。

菩萨的功德更是大的不得了,按显宗的说法,成佛需要累积三大阿僧祇劫的资粮。修到资粮道、加行道位“胜解行地”的菩萨,能通过闻、思、修抉择空性,获得第一阿僧祗劫的资粮;处于见道位的初地菩萨,能精进修持十波罗蜜多中的布施波罗蜜多;然后,随着修行的不断深入,修道位的二地至十地的菩萨,能逐渐圆满其余九种波罗蜜多的资粮。

简单的说,菩萨位前七地圆满了第二阿僧祗劫资粮的功德,八地到十地能圆满第三阿僧祗劫资粮的功德。

登地菩萨的功德也可以细分。初地菩萨能在一剎那间获得十二种百功德:化百个化身;每一化身有百位菩萨围绕;能见百劫生灭;震动百个世界;入百种三摩地;见百位佛;得百佛加持;化现百个佛剎;游访百个净土;开启百个法门;成熟百位众生解脱机缘;住世百劫。


十二种功德一一对照,二地为千,三地为十万,四地为百俱胝,五地为千俱胝,六地为十万俱胝,七地为百千俱胝那由他,八地为十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九地为百万阿僧祗世界微尘数,十地为不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

以上说明了僧宝的不同功德,要多多学习经论,多了解,就会感受到如各大经论所说的,僧的功德无量。

我们已经了解了佛、法、僧三宝的功德,平时也要多思惟三宝的功德,想得越多越好,越深入越好。直到对上师三宝的功德能力生起强烈的信心,意识到唯有三宝才能救拔我们,然后,再以此至诚的信皈之心皈依三宝。



(二)知三宝的差别而皈依

由知道三宝的差别而皈依,有六个方面:体性差别;事业差别;信解差别;修持差别;随念差别;生福差别。

1. 体性差别

佛是无上觉悟者,是现证菩提者。法是觉悟者的经验教法。僧是依法修行者。

2. 事业差别

佛的事业是讲经说法,度化众生。法的事业是令众生心随法转,消业障、断烦恼,解脱轮回。僧的事业是勇猛精进,增长一切善法。

3. 信解差别

佛是信奉供养的对象。法是实证实修的内容。僧是修法的良友、法友。

4. 修持差别

对佛的修持就是要供养承事。对法就是要如法修行。对僧就是要和僧宝在修行和生活上和睦相处。

5. 随念差别

经常忆念佛、法、僧三宝的功德,能长养对三宝的信念和净信心。在《随念三宝经》中,对三宝的随念差别说得很详细:


顶礼一切智智尊!

如是佛陀薄伽梵者,谓: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诸如来者,是福等流,善根无尽。安忍庄严,福藏根本,妙好间饰,众相花敷,行境相顺,见无违逆。信解欢喜,慧无能胜,力无能屈。诸有情师,诸菩萨父,众圣者王,往涅磐城者之商主。妙智无量,辩才难思,语言清净,音声和美;观身无厌,身无与等。不染诸欲,不染众色,不染无色。解脱众苦,善脱诸蕴,不成诸界,防护诸处。永断诸结,脱离热恼,解脱爱染,越众瀑流。妙智圆满;住去、来、今诸佛世尊所有妙智;不住涅磐,住真实际。安住遍现一切有情之地。是为如来正智殊胜功德。

正法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后善。义妙、文巧。纯一、圆满、清净、鲜白。佛、薄伽梵,善说法律。正得,无病,时无间断。极善安立,见者不空,智者各别内证。法律善显。决定出离,趣大菩提。无有违逆,成就和顺;具足依止,断流转道。

圣僧者,谓:正行、应理行、质直行、和敬行。所应礼敬,所应合掌。清净功德,净诸信施。所应惠施,普应惠施。

这部经的藏文版读起来非常舒服,也很殊胜,我们有时间也要多多读、常常读。

6. 生福差别

佛凭借一位有情众生就能生长福德。僧则是凭借多位有情众生生长福德,因为四位以上的僧伽才成为僧宝,佛与僧宝是就有情众生而说的。法是依靠非有情,依靠法来生长福德。

所以,皈依佛是以供养和敬奉之心皈依;皈依法,是要令法在自己心中生起而皈依。


(三)依三宝不同的守誓而皈依

受皈依时,自己要立誓言,对三宝是依不同的誓言来皈依的:

要把佛当作救护的导师来皈依。

要把法当作解脱直至涅槃的教证内容来皈依。

要把僧当作修行解脱的法友、助伴来皈依。


(四)不皈依三宝以外的任何对象  

以前,有个外道的智者,后来皈依了佛教,最后成了一位成就非常高的大成就者。他写了一部书叫《圣者赞》,里面说:

我不偏爱佛陀,也不憎恨外道,

谁的说教合理,我就归信于谁。

这位智者对比了佛教和外道的各个方面,包括佛教的大导师释迦牟尼佛和外道的祖师,以及各自的教理、修证成就等等。判断得出,佛、法、僧三宝超胜于一切外道,所以,最后他皈依了佛教。由此,我们也要明白,只有佛陀、三宝才能令我们脱离轮回苦海。所以,我们只皈依三宝,皈依佛陀,不皈依其他外道。

另外,佛是最至高无上的,智慧、功德都是最圆满的。皈依了三宝后,我们的福报就很大了,这时再皈依外道或其他鬼神,他们受不起我们的福报,会很不高兴,不但没有功德,还可能会障碍我们。


佛断了所知障和烦恼障,智慧、能力最圆满,没有一点儿缺陷。土顿尊者和佛陀是同时代的人,原来是一个外道的教主,后来入了佛门,写了一篇赞扬佛陀的文章叫《殊胜赞》,其中有段话:

我舍余大师,而皈依世尊,

何为皈依佛,无过具德故。

土顿尊者作为外道的教主,最终也离开了外道,是因为他觉得外道的教义在很多方面都讲不通。比如说,外道认为,万物都是由“主”来创造的,人也是“主”创造的,那么“主”又是谁来创造的呢?后来他看了佛经,研究了很长时间,了解到佛的说教是最应理的,功德是最圆满的,证果是最究竟的,就皈依了佛,皈依了三宝。

《殊胜赞》中又说:

于诸外道教,如如而思惟,

各各细较量,我心愈信佛。

其非遍智宗,以过坏其心,

彼心既坏乱,不见无过佛。

外道因为不能通达一切种智,就导致了种种错误的观念,观念错了以后,看事情都是颠倒错乱的,所以看圆满的佛就有过失,因此土顿尊者说外道“彼心既坏乱,不见无过佛”。

另外,外道的历史中,打打杀杀的事很多。佛教讲大慈大悲,不但不能打杀众生,还要生起大爱来救度众生,这也是佛教和外道的一个重要差别。





三士道连载:

三士道 1-道次第的传承

三士道 2-道次第的殊胜-宗喀巴大师

三士道 3-道次第的殊胜-《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三士道 4-闻法弟子应具六种想

三士道 5-上师的基本条件要求,传戒上师,大乘上师的条件要求

三士道 5-密乘上师的条件要求

三士道 6-弟子的德相和要求

三士道 7-如何亲近上师 供养侍奉的功德

三士道 7-虔诚信敬、塑上师像、思念祈请、当佛礼敬的功德

三士道 8-不敬上师的罪业(上)

三士道 8-不敬上师的罪业(下)

三士道 9-亲近上师的心态 念师功德 树立信心

三士道 9-亲近上师的心态 念师恩德 激发敬心

三士道 10-前行1-3(净扫道场/摆设佛像/端然安坐 皈依发心)

三士道 11-前行4(七支供养-1礼敬/2供养支)

三士道 11-前行4(七支供养-3忏悔/4随喜/5请转法轮/6请住世/7回向支)

三士道 12-什么是暇满人身

三士道 13-暇满人身的可贵性

三士道 14-暇满人身的难得性

三士道 15-三士道目标/分类/修行次第

三士道 16-人生无常/思惟人生无常(1人必定会死)

三士道 17-思惟人生无常(2死无定期3除佛法外)/临终之相/成就无常观

三士道 18-堕三恶道的理由/热地狱

三士道 19-边缘地狱/寒冷地狱/零散地狱苦

三士道 20-饿鬼道苦/畜生道苦

三士道 21-皈依的因/佛的功德


菩提道次第略论连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 1-归敬颂、本论内容及造论意趣

菩提道次第略论 2-本论作者及殊胜传承

菩提道次第略论 3-本论之殊胜

菩提道次第略论 4-说听轨则

菩提道次第略论 5-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 - 所依善知识之相

菩提道次第略论 6-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 - 能依弟子之相

菩提道次第略论 7-依止之法、依止的胜利

菩提道次第略论 8-不依止的过患

菩提道次第略论 9-总明其义

菩提道次第略论 10-加行修法(洒扫/陈设/威仪/资粮田/七支供)

菩提道次第略论 11-正行修法/结行修法/未修中间/破斥二种妄见

菩提道次第略论 12-何为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略论 13-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菩提道次第略论 14-思惟人身难得

菩提道次第略论 15-三士道建立/引导之相/建立原理

菩提道次第略论 16-不念死的过患/念死的胜利/发何种念死心

菩提道次第略论 17-修念死之法(定死/死无定期/余皆无益)

菩提道次第略论 18-思惟恶趣苦的意义/大有情地狱苦

菩提道次第略论 19-近边地狱苦/寒冰地狱苦/孤独地狱苦

菩提道次第略论 20-思惟傍生苦/思惟饿鬼苦

菩提道次第略论 21-皈依之因/思惟皈依境/佛功德


以上摘自阿旺嘉措金刚上师著《法海宝藏三》、《法海宝藏四》(即三士道(上)、三士道(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