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散文|王干:汪曾祺与《史记》(人民文学 2021-02)

王干 人民文学 2022-04-06


王干:江苏出生,现居北京。现任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散文曾获鲁迅文学奖,著有《王干文集》十一卷。 
汪曾祺与《史记》

王干

人民文学 2021年02期

汪曾祺深受明人小品影响,特别喜欢归有光,他自己也直言不讳。他在《小传》里明言:“中国的古代作家里,我喜爱明代的归有光。”在回顾个人成长和创作历程的《自报家门》一文中,他写道:“归有光以轻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这和我的气质很相近,我现在的小说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汪曾祺文章的“明韵”是清澈的、明亮的,也是很有魅力的。但汪曾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仅仅有归有光和明代的小品文,还受到司马迁《史记》的影响,这在汪曾祺研究中很少有人提及。其实他在《谈风格》一文中引姚鼐《与陈硕士》的尺牍来评价归有光时,提到了司马迁:“归震川能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流疏淡,此乃是于太史公深有会处,此境又非石士所易到耳。”
也就是说,归有光追求的境界与司马迁的“深有会处”,一个“深”字,说明归有光未能超越司马迁之境。细读汪曾祺的作品,汪曾祺对《史记》也是心向往之,在谋篇布局、人物塑造方面,以及语言“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上,都能清晰地感受到与太史公“深有会处”。他的小说不仅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还飘荡着《史记》这部“无韵之《离骚》”的前韵。
这源于汪曾祺的童年记忆。汪曾祺出生书香门第,自小接受中国古代文化的熏陶,而《史记》自然不可少。但汪曾祺读《史记》不是普通的阅读,当中是有故事的。他在《一辈古人:张仲陶》一文中写道:“我从张先生读《项羽本纪》,似在我小学毕业那年的暑假,算起来大概是虚岁十二岁即实足年龄十岁半的时候。我是怎么从张先生读这篇文章的呢?大概是我父亲在和朋友‘吃早茶’(在茶馆里喝茶,吃干丝、点心)的时候,听见张先生谈到《史记》如何如何好,《项羽本纪》写得怎样怎样生动,忽然灵机一动,就把我领到张先生家去了。我们县里那时睥睨一世的名士,除经书外,读集部书的较多,读子史者少。张先生耽于读史,是少有的。他教我的时候,我的面前放一本《史记》,他面前也有一本,但他并不怎么看,只是微闭着眼睛,朗朗地背诵一段,给我讲一段。很奇怪,除了一篇《项羽本纪》,我以后再也没有跟张先生学过什么。他大概早就不记得曾经有过一个叫汪曾祺的学生了。”汪曾祺读《史记》的时候,是老师张仲陶背诵给他,然后讲述,这种奇异的教学方法让汪曾祺终生难忘。汪曾祺能不能完整地背诵出《项羽本纪》现在不得而知,但《史记》在他启蒙的文学教育里确实有先入为主、终身受益的功效,我们在他以后的小说创作中处处能感受到《史记》的“幽灵”在徘徊。
实  材
《史记》是史书,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谓是巅峰之作。《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同时也是伟大的文学巨著,也被称为中国小说创作的源头,更是短篇小说创作的开山之作。《史记》作为一部独特的史学著作,它不是依照编年的方式或事件的结构来编写历史的,而是以人物来写历史,让历史事件在人物的命运中呈现出来,因而这样的历史必然带着更多的文学色彩,因此也有人认为它是中国纪实文学和传记文学的开端。
汪曾祺认为,小说就是回忆,这就把小说的虚构性削弱了很多。回忆当然不是实录,但回忆带来的元素让小说具有某种个人史的味道。这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史记》的价值观,历史是通过个人的命运来呈现的。汪曾祺的小说就不是从虚构出发,而是将基点放在真实的事件和真实的人物身上,连地点也是真实的存在。现在很多人知道高邮的地名,都是通过汪曾祺的小说了解的,大淖、草巷口、马棚湾、焦家巷、越塘、中市口、承志桥都是在汪曾祺小说里出现的。大淖原来高邮人都写作“大脑”,因为《大淖记事》里汪曾祺对蒙古语“淖尔”的考证,现在高邮的地名也将“大脑”改为“大淖”了。
汪曾祺笔下的人物也往往都有出处。有的是直接使用生活中的人物的名字,《受戒》里的小英子,《徙》里的高北溟、高冰、高雪、汪厚基,都是真实的名字;而有些人物则略做处理,比如《鉴赏家》里的季陶民,在生活中叫王陶民,而《岁寒三友》的三个人物也是真实的,但人物的名字做了改动。一九九五年高邮电视台的记者陈永平去采访汪曾祺时,汪曾祺告诉他们:“这三个人跟我父亲是朋友,我父亲跟王瘦吾、陶虎臣特别好。陶虎臣的原名叫陶汝,在草巷口拐弯儿的地方开店卖鞭炮;陶汝的女儿卖给别人,他自己上吊,这个故事有。本来这三个人的故事并不在一起,我通过他们的遭遇,特别是陶汝女儿的遭遇,把故事捏合在一起……自从《鸡鸭名家》之后,我有意识地从这些人身上发现美,不把市民写成市侩。这些人有他们非常可贵的地方。” 《异秉》中的王二也是实有其人,现在高邮北门还有“王二”熏烧店。
汪曾祺的小说常常有人物原型,很多人物直接来自现实。为怕引起误解,以至于在《云致秋行状》的结尾,在写完“为纪念一位亡友而作”之后,又郑重其事标明“这是小说,不是报告文学,文中所写,并不都是真事”,可见他小说中的人物和生活中的人物的重合度有多高。有些是在人物的原始形态基础上“长”起来的。《八月骄阳》写的是老舍之死,里面的太平湖是真实的,里面出现的老舍形象和真实的老舍是一致的:“这工夫,园门口进来一个人。六十七八岁,戴着眼镜,一身干干净净的藏青制服,礼服呢千层底布鞋,拄着一根角把棕竹手杖,一看是个有身份的人。这人见了顾止庵,略略点了点头,往后面走去了。这人眼神有点直勾勾的,脸上气色也不大好。不过这年头,两眼发直的人多的是。这人走到靠近后湖的一张长椅旁边,坐下来,望着湖水。”但里面出现的张百顺、刘宝利、顾止庵是虚构的,通过他们的视角来写老舍自杀前的社会氛围、时代气息。一九八八年九月二十九日,我在《北京文学》于北京总参第一招待所召开的汪曾祺小说研讨会上,听到吴组缃先生对此篇赞不绝口,当时有些不理解,等我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以后,再读这篇小说才慢慢体会到当中的妙处,汪曾祺对北京普通民众的生活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

《八月骄阳》刊发于《人民文学》1986年08期

在《星期天》这篇小说中,汪曾祺写的是他四十年代在上海致远中学教学的一段经历,小说采用树状结构,自然展开。前面介绍学校的几个人,最后一场舞会让人物全部出场,于此戛然而止。有意义的是,汪曾祺当年在致远中学的学生张希至读了这篇小说之后回忆说:“一九九五年七月,他送我一本他新出的《异秉》集,嘱我回去后读读《星期天》一篇,说是写我们当时那个学校的。我读了,是写老师们当时的生活的。把学校的环境写得那么详尽,每个人物都写得活灵活现。我感到无比的亲切。”《星期天》不仅“每个人物都写得活灵活现”,许多人物姓名也采取谐音的办法,没有大的改动。比如校长赵宗浚,原型叫高宗靖,二〇〇七年四月二十日《解放日报》第十三版的“讣告”清楚交代了他的“后事”:“中国共产党党员、上海市长宁区政协原常委、上海市复旦初级中学前身致远中学的创办人、校长高宗靖同志因长期患病医治无效,于二〇〇七年四月十七日二十时五分在上海同仁医院逝世,享年九十二岁。根据高宗靖同志生前遗愿,遗体捐献,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会和告别仪式。特此讣告。上海市复旦初级中学。”小说里,两位下围棋的国手曾经怀疑学校里是不是有共产党,虽然最后用上海话“难讲的”收尾,但多年之后张希至的话证明了汪曾祺当时的敏感。

《星期天》刊发于《人民文学》1957年07期

列  传
在汪曾祺的小说中很难读到错综复杂的故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转换,唯一能展现的就是人物的命运。这和以情节取胜的中国传统小说不一样,也和他同时代的作家不一样,同时代的作家往往通过一些故事来展现时代的悲剧和人性的悲剧。汪曾祺不以情节取胜,他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小说家,几乎每篇小说都是人物的小传,有时候是几个人物的小传。可以这么说,汪曾祺是《史记》“列传体”的当代传人。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以人物来结构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人物传记占了绝大多数。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个部分:十二篇“本纪”为主要记述历代帝王的言行政绩,凡时间可考的均系以年月;三十篇“世家”记述了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的历史变迁和特别重要人物的事迹;七十篇“列传”主要叙述了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人物的生平事迹;十篇“表”以表格形式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是对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八篇“书”记述典章制度的发展,涉及礼乐、经济、天文、历法等诸领域内容。虽然本纪、世家、列传按人物地位分为三类,但在具体写法上都是列传体,介绍人物的生平、爱好、性格、趣事,笔法并不分出贵贱雅俗。
汪曾祺继承了《史记》“列传”的传统,他的小说好多都是人物列传,从小说的题目就可以看得出来,《骑兵列传》《云致秋行状》《故里三陈》《塞下人物记》《金冬心》《王全》《八千岁》《王四海的黄昏》。他不是通过事件和冲突来结构小说的,而是将人物的“行状”不动声色地呈现出来。鲁迅先生也有意借鉴过“列传体”,最著名的《阿Q正传》《孔乙己》就是对列传的戏仿。

《故里三陈》刊发于《人民文学》1983年09期

《王全》刊发于《人民文学》1962年11期

《八千岁》刊发于《人民文学》1983年02期

“文革”结束以后,新时期文学开启,汪曾祺也和很多老作家一样慢慢复苏。汪曾祺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不是他早期的意识流“废名体”,也不是他十七年间的“羊舍体”,反而是古已有之的《史记》“列传体”,这就是发表在一九七九年十一期《人民文学》上的《骑兵列传》。这篇小说题材是写历史冤案的,但文体却用了“列传”这个古老的样式,这似乎是一种象征和隐喻,“回到民族传统”,回到汉语经典,在这个时候已经有了思想的雏形。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汪曾祺新时期复出文坛的第一篇作品,不是小说,不是散文,不是诗歌,也不是戏剧,而是一九七九年六月发表在《民间文学》上的一篇名叫《“花儿”的格调——兼论新诗向民歌学习的一些问题》的论文。从“花儿”到“列传”,从民间到古典,一方面说明汪曾祺的“复出”带有某种试探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汪曾祺经过四十年的创作实践和文学体验,找到了属于他的文学路径——在“回”的道路上往前走,在中国化的文学道路上面向世界。
▲《骑兵列传》刊发于《人民文学》1979年11期
▲《羊舍一夕》刊发于《人民文学》1962年06期
骑兵列传》属于“试水”性质,之后他写了《塞下人物记》,这篇小说同样属于列传性质,只不过是几个人物的合传,也是《史记》的体例。合传在《史记》中是非常有意思的文体,像《廉颇蔺相如列传》《老子韩非列传》《孙子吴起列传》等,都是几个人物的合叙。像《廉颇蔺相如列传》,文武二将从对立到和谐的过程已成为经典,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好三个故事,蔺相如的机智、顾全大局和廉颇耿直、勇于改过的精神都栩栩如生。
汪曾祺好像特别喜欢合传的“列传体”,像著名的《故里三陈》《岁寒三友》《故里杂记》《塞下人物记》《星期天》《日规》等都是没有一个主要人物的小说,小说里的人物几乎都是平行展开的,他们之间的联系若有若无,草蛇灰线。《故里三陈》的三位陈姓手艺人,除了姓陈之外,在命运上并无交集,但贯穿其中的小人物的悲苦、善良和暖意却构成全篇的氤氲。《岁寒三友》的结构有点类似《廉颇蔺相如列传》,但《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个双线结构,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述结构,而《岁寒三友》则是“三箭齐发”。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三位,各有各的产业,各有各的命运,在困难的日子里相濡以沫,“岁寒”时节,一位像松,一位像梅,一位像竹,在大年除夕的晚上于五柳园相聚,“外面,正下着大雪”,三线并轨,人心暖暖。
《星期天》更是将列传的合传体发挥到极致,不到一万字的篇幅里写了致远中学的九个人,而且直接以顺序排列:一、校长赵宗浚;二、教导主任沈先生;三、英文教员沈福根;四、史地教员史先生;五、体育教员谢霈;六、李维廉;七、胡凤英;八、校工老左;九、“我”。其实还写了另外几位不在学校的人物,比如校长追求的女朋友王静仪,还有寄住学校的赫连都。一共十几个人,最后在一场舞会上全部亮相,人物形象生动,当时的社会现实也自然呈现了出来,尤其对四十年代上海这座城市文化的描绘,可谓入木三分。这篇小说的结构可谓散到极致,但篇末轻轻一收,每个人物都珠子一样闪闪发光,连最不显眼的两位围棋国手的对话,也透露出上海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气息。
异  秉
《史记》除了描写帝王将相、英雄义士这样的大人物外,还将笔墨落到一些有异秉的小人物身上。他们常常有过人之处,或有一技之长,或拥有不同常人的“畸形”人格,比如《滑稽列传》记述的都是一些出身卑微而又机敏多辩的底层人物。《太史公自序》曰:“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作《滑稽列传》第六十六。”淳于髡、优孟、优旃一类滑稽人物虽身份低微,但因其“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脱俗精神,及其“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讽谏才能,司马迁也愿意为他们立传。
汪曾祺对于这样出身微贱,但有过人之处或异乎常态的“畸人”充满浓厚的兴趣和赏识。汪曾祺早年写过一篇小说《异秉》,是带有反讽的,三十多年以后,汪曾祺又重新写了《异秉》,说明汪曾祺对“异秉”一直抱有浓烈和深切的关注。重写《异秉》依然保持着当年的反讽基调,但之后汪曾祺笔下的人物常常身怀绝技,都不是寻常之辈。《故里三陈》中的“三陈”都是有异秉的。陈小手是男性接生婆。“陈小手的得名是因为他的手特别小,比女人的手还小,比一般女人的手还更柔软细嫩。他专能治难产,横生、倒生,都能接下来(他当然也要借助于药物和器械)。据说因为他的手小,动作细腻,可以减少产妇很多痛苦。大户人家,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请他的。”陈四是高跷踩得好,他可以从高邮一路踩到三垛(高邮下面的一个镇),还能表演各种绝活。陈泥鳅“水性极好,不愧是条泥鳅。运河有一段叫清水潭。……据说这里的水深,三篙子都打不到底。行船到这里,不能撑篙,只能荡桨。水流也很急,水面上拧着一个一个漩涡。从来没有人敢在这里游水。陈泥鳅有一次和人打赌,一气游了个来回。当中有一截,他半天不露脑袋,岸上的人以为他沉了底,想不到一会,他笑嘻嘻地爬上岸来了”。这样三个“奇人”命运各不相同,陈小手在救了团长的太太和婴儿之后,被团长枪杀,而陈四不堪侮辱,退出行业,陈泥鳅属于善有善报,义举被乡人认可。《鉴赏家》里的叶三,卖的水果就是比其他水果贩子的要好,而《熟藕》里卖熟藕的王老就是把藕煮得火候恰到好处,比其他藕店味道要好。
都说汪曾祺描写的是普通人,其实这些普通人也是不“普通”的,他们或性格怪异,或身手了得,都有“异相”或“异技”。这和《史记》善写人物的异相是一脉相承的,比如写项羽“重瞳”,刘邦“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都是对某种“异秉”的直观描写。《吕不韦列传》里写到了嫪毐的异秉和赵姬的荒淫无度。年幼的秦始皇继位时,吕不韦和太后私通掌握着秦国大权,后来秦王嬴政成长很快,吕不韦自知继续通奸后患无穷,但又要满足赵姬的淫欲,听说嫪毐有异能后,心生一计,派人将嫪毐收入府中,不时让他表演转轮之术。赵姬听闻其能力后大喜,与吕不韦合谋让嫪毐假受腐刑,剪眉除须后,顺利以宦官身份入宫侍奉太后。“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时纵倡乐,使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闻之,以啗太后。太后闻,果欲私得之。吕不韦乃进嫪毐,诈令人以腐罪告之。不韦又阴谓太后曰:‘可事诈腐,则得给事中。’太后乃阴厚赐主腐者吏,诈论之,拔其须眉为宦者,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嫪毐的异秉和吕不韦的奸诈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为后来的小说人物塑造提供了参照。
汪曾祺的《受戒》写到三师父仁渡玩飞铙玩得很好,像杂技一样,属于有异技的,写到那个经常和几个和尚打牌的偷鸡的人则是有“异器”,这个“异器”就是铜蜻蜓。“偷鸡的有一件家什——铜蜻蜓。看准了一只老母鸡,把铜蜻蜓一丢,鸡婆子上去就是一口。这一啄,铜蜻蜓的硬簧绷开,鸡嘴撑住了,叫不出来了。正在这鸡十分纳闷的时候,上去一把薅住。”
这也是一种异秉,现在叫“神器”。汪曾祺对种种“神技”“神器”“神人”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在《鸡毛》中,他写寡妇文嫂靠养鸡维持日常生活,后来三只鸡被人偷吃了,她很伤心,但不知道谁偷的。最后发现是住在文嫂家的大学生金先生(金昌焕)偷的、吃的,因为金先生毕业离开文嫂家,文嫂发现了他床下藏着一堆鸡毛:“这金昌焕真是缺德,偷了文嫂的鸡,还借了文嫂的鼎罐来炖了。至于他怎么偷的鸡,怎么宰了,怎样退的鸡毛,谁都无从想象。”熟悉汪曾祺作品的读者,读到这里,一定会联想起铜蜻蜓。
至于《史记》式的白描,在汪曾祺的小说中随处可见,这已是中国小说经典传统了,不用多说。最后想说的是,汪曾祺秉承《史记》的抒情精神,他自称是“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毫不掩饰对抒情的偏爱,而《史记》的“太史公曰”一反史书之格局,时常有很抒情的段落,与“史”的客观冷静不同。
在《项羽本纪》的最后,太史公曰:“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而汪曾祺在《徙》的末尾也发出了类似的感慨:“墓草萋萋,落照昏黄,歌声犹在,斯人邈矣。”
同样的壮志未酬,同样的感慨。虽然霸王的伟业和高北溟父女的雄心不可同日而语,一是图谋天下,一是实现人生,常人看来,有大小之分,但对个体来说,那一刻的内心的柔软和苍凉是等质的,帝王与平民的孤独、帝王与平民的苍凉,在文学上有同样的审美效应。很多人喜欢白居易的《长恨歌》,因为那里面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和老百姓的爱情是共振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就是爱情的普世价值。高北溟父女的人生困厄,或许让汪曾祺想起了少年时代听《史记》的启蒙老师张仲陶背诵《项羽本纪》的情景,书中司马迁对楚霸王悲剧的感慨这时候也就自然流到笔下:“难矣”。

[责任编辑  梁  豪]


纸刊美编:郭雪艳
本期编校:
梁 豪
本期制作:郑书君     樊金旭




立即下单




50元任选5期(含快递费)
点击这里进入选购页面

  精彩回顾◤
·中篇小说|余一鸣:湖与元气连(人民文学 2021-02)
·短篇小说|金仁顺:小野先生(人民文学 2021-02)
·诗歌|张远伦:长江二十拍(人民文学 2021-02)
·非虚构|蒋蓝:夹金山下的玫瑰(人民文学 2021-02)
·短篇小说|项静:三友记(人民文学 2021-02)
·长篇小说|陈彦:喜剧(人民文学 2021-02)
·报告文学|高鸿:匠心筑梦(人民文学 2021-01)
·非虚构|姜耕玉:太阳湖(人民文学 2021-01)
·短篇小说|何存中:小黑小白(人民文学 2021-01)
·九〇后|蒋在:飞往温哥华[短篇小说](人民文学 2021-01)
·诗歌|姜念光:明亮的时刻(人民文学 2021-01)
·诗歌|刘康:时间的瘦马(人民文学 2021-01)
·诗歌|梁书正:回答(人民文学 2021-01)
·报告文学|邢小俊:索洛湾答卷(人民文学 2021-01)
·短篇小说|凡一平:裁决(人民文学 2021-01)
·散文|杨献平:边关(人民文学 2021-01)
·长篇小说|陈继明:平安批(人民文学 2021-0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