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笔记1

2016-06-29 摘抄 一千零一课

2016.6.29,一千零一课,1001天。

周三,第254天,还剩747天。


柳比歇夫是俄国一个昆虫学家,从26岁起,终生实践自己的时间统计法,受益无穷。


3个月总结时提到过他。


《奇特的一生》是1979年8月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格拉宁。

这里是要讲述一个将自己的一生用时间来计划的人——柳比歇夫。柳比歇夫通过他的时间统计法对自己进行了研究和试验。


下面是一些摘抄,第一人称是作者,不是柳比歇夫:


我确实花了很多时间,研究我的主人公的日记和文档;我从中得到的一切,对

于我来说,是一个新发现,使我参透了一个人一生的秘密。


然而,说老实话,这一秘密并没有惊险百出的情节,没有跟踪追击,没有阴谋诡计,也没有险滩暗礁。


我开门见山说清楚:这个秘密是——怎么生活得更好。


“任何领域,任何职业,本方法均能使你取得重大成果!”


“即使才能十分平庸,本方法仍可保证取得最大的成就!”


“你学到的方法并不抽象,而是可靠的,经过多年的经验验证,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消耗最小,效果最大!”


“举世首屈一指!……”


他不怕冒犯任何权威——达尔文、季米里雅泽夫、泰雅尔·德·夏尔顿、施辽丁格……论据每每从别人没有想到过的地方突然冒出来。显而易见,他丝毫没有摭拾别人的牙慧。一切都是他自己的,是他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并经过他自己的验证。连讲话都是用他自己的字眼,并且用这些字眼的原始意义。


我不打算通俗地阐述他的思想或衡量他的贡献。我感兴趣的是另一个问题:他,我们同时代的人,一生干了那么多事,产生了那么多思想,这是用什么方法达到的?


最后几十年(他是八十二岁上死的),他的工作精力和思维效率有增无减。关键不是在数量上,而在他是怎么样、用什么方法做到的。柳比歇夫对我最有吸引力的精萃,核心正是这个方法。


柳比歇夫从一九一六年开始记日记,一天也没有间断过。在革命的岁月里,在战争的年代中,住院也罢,在出门考察途中的火车上也罢,始终坚持不懈。看来,没有任何原因、任何事件、任何情况能不让他在日记中写上几行。


日记怎么个记法,没有任何一定的框框;何况这又不是日记。柳比歇夫本人并没有要求人家承认这是日记。他认为他那些本本是“时间统计”。好比是账簿,他是在用他的方法统计支出的时间。


我发现,每个月到月底他都要做小结,画了一些图,列了一些表。到年终,又根据每月小结做一份年度总结,列出一览表。图是用铅笔画在方格纸上的,忽而这样,忽而那样,旁边还注着一些数字,又是加,又是乘。


这都是什么意思?无人可问。这一套统计的内情,柳比歇夫跟谁也没有谈过。倒不是保密。绝不是。他大概是认为具体细节是次要的问题。我们知道他曾把年度总结分送给朋友们。但那些年度总结只有总数,只有答案。


乍一看来,可能会把这种计算方法当作一天的工时标定。晚上临睡前,他坐下来计算。他都把时间花在什么上了,花了多少,最后算出基本工作消耗的时间。似乎再简单也没有了。


可是马上又产生了问题:什么是基本工作?基本工作以外的时间为什么也要计算,而且又是那么详细?这种工时标定到底有什么用?日程表里那些 0.5 和 1.0 的数字代表什么?


柳比歇夫的女儿讲过,她在童年时代,有时和弟弟一起到书房去找父亲问问题;每当他开始耐心地回答的时候,他总要在纸上做什么记号。哪一回都是这样。多年后她才知道父亲是在记时间。他无休无止地进行自我工时标定。任何活动——休息。看报、散步,他都记下时间,多少小时多少分钟。


他这是一九一六年一月一日开始的。当时他二十六岁,在部队里服役,是在化学委员会,在著名的化学家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伊格纳节耶夫手下工作。时逢元旦,人们往往在这一天发下誓愿:什么再也不干了,什么该干起来。柳比歇夫也是在这一天起的誓。


头一本用的方法还挺原始;日记也同后来不一样,思考和感想挺丰富。他的方法是逐步形成的,在一九三七年的日记中已臻于完善。


大多数人对时间都持有自己的态度,各不相同,而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对时间的态度格外与众不同。他的时间不是取得成就的时间。他摆脱了赶过别人,夺取第一,超越什么,获得什么……的愿望。他热爱时间,珍惜时间,不是把它当作工具,而是把它看成是进行创造的条件。他对时间十分虔敬,同时又体贴入微,他认为时间对人们如何使用它并不是无所谓的。时间不是个物理概念,不是时针的转动,而好象是个道德概念。在他看来,浪费时间就好比夺走科学研究的时间,就好比滥用和抢走他服务对象的时间。他坚信,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不能乱用到怄气上,不能乱用到竞争角逐或满足虚荣心上。在他看来,对待时间的态度是个道德问题。


柳比歇夫的时间永远是够用的。时间不会不够用——时间不管多少,总够用来做一件事的。柳比歇夫的时间就有这种特征。而且不仅他的时间是这样,他的全部生活福利也是这样:年轻时,柳比歇夫生活条件很优裕,到了老年,他只领很菲薄的一份养老金,但不论什么时候,他始终无意追求大量物质福利,他要的只是必需品,而必需品对他来说永远是够用的,大家都知道,既然够用,就不会嫌少。必需品好就好在它同水、面包、阳光、桌子……一样不会引起烦

恼,不会成为累赘,不会惹人讨厌。


柳比歇夫并没有建树丰功伟绩,可他建树的要比功绩的意义更为重大——这就是过得很好的一生。


这一生的奇特性、谜和秘密就在于柳比歇夫把一生中的特殊现象看成是自然现象。也许这确实是自然的理性生活?可以说,一个人珍惜每一秒钟,并使每一秒钟都过得很有意义,同时又把这看成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那是最为困难的一件事。




欢迎关注,持续更新中...

往期文章:

完结:《罗杰斯环球投资旅行》笔记26

第238天:平行的世界

绕不过的必读书《如何阅读一本书》

第231天:廉价的衣服与公司的员工

第222天:基于时间的选择方法论

第219天:月收入与原创能力、阅读量的关系

第215天:大树与流浪狗

第214天:女人什么部位最性感?

还有多少真相?

第207天|关于时间的质量与时间的密度的思考

每个人都是坚持高手|第200天小结

第198天:稀缺

两种螺旋方向|运用这个方法论,你会越来越好

如何让巧合越来越多?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笔记1

你不用讲,我知道你晚上干了些啥

点、线、面

《运动改造大脑》近2万字笔记

张五常:思考的方法(下)

关于自我提升与店铺优化的类比思考

南京德基广场

从精致的个人主义者到城市、国家的综合实力提升

《品味》姚谦|笔记

《十四堂人生创意课1》笔记2

网红网紫是怎样炼成的?

年终奖发什么?|奖励与惩罚

杂货铺与专卖店

时空观与三观

时空观与格局

优劣

标签与筛选

一零零一阅读基金

模糊的目标与明确的目标

一个关键词就是一个世界

从买iPad说开去

那些读书人|3个月总结

拟人拟物

三十年河西

升级

《投资哲学》笔记3|完结

你真的准备好旅行了吗?

《MBA教不了的创富课》笔记1

先后顺序

海绵城市|大脚革命

《罗杰斯环球投资旅行》笔记15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笔记1

仰视,平视,俯视

旅行箱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

读书多少

凯文凯利《必然》|笔记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