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要义100:你整個修行是你自己愿意修行,沒有一個人可以代替你修行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03.09)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04.02)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80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楞严经要义100

楞严经要义100

净界法师宣讲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要义。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讲义224面

我們讲到「三漸次」,三漸次蕅益大師是認為,你整個修学的過程從凡夫到成佛,其实主要的內涵就這三個內涵,你要調飲食、調睡眠,做修道的基礎,远離邪惡的因緣。其次,你要持戒清淨,远離身口的過失。第三個就修圓頓止观。所以蕅益大師他的判定是認為前面二個漸次是一個助行,第三個違現业這個漸次是真实的真修,念念之間迴光返照,在六根当中「旋元自归」,把六根的功能慢慢找到它最初根源,最后是成就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我們也解释一下:

在古德的註解当中也提到,這個“忍”不是忍辱的忍,這個“忍”是智慧的意思;「忍」開出來有五种忍,五种淺深差別的智慧:一、伏忍。伏忍指的是別教三賢位的菩薩,他能夠依止对真如的信心,調伏煩惱使令不起,這叫「伏忍」。二、信忍。初地到三地以上的菩薩,他对真如佛性产生真实不退转的信心,叫作「信忍」。三、順忍。四地到六地的菩薩,他念念之間能夠隨順真如佛性,念念观照真如的佛性叫「順忍」。四、无生忍。无生法忍,七地到九地的菩薩,了知諸法悉皆无生,一切生滅的因緣,当下就是无生,我們說,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五、寂滅忍。十地到等觉妙觉,這時候他惑业断盡,身心寂靜,清淨无為。寂滅忍十地以上乃至於成佛。所以我們讲「无生法忍」是七地到九地,了知諸佛悉皆无生。這地方是讲到能转的三漸次。

己二、別明諸位次為所转之號

“諸位次”前面讲到六十個位次,這個地方我們要簡別一下,這六十個位次前面三個「三漸次」,它不是修行的位次,它是方法,所以事实上是五十七個階位。但是佛陀在后面會讲到五十五個菩提路。為什么會变成五十五個呢?因為“乾慧地”它只是因,所以它不算,“妙觉”它是果,它也不算;中間的話才是真正菩提的路,必須把“乾慧地”跟“妙觉”刪掉,剩下五十五個菩提路。(分四:庚一、观行转依號。庚二、相似转依號。庚三、分證转依號。庚四、究竟转依號)

庚一、观行转依號

蕅益大師的意思就是說:為什么從观行位開始叫「转依號」,之前的都不算呢?因理即佛是众生,名字即佛雖然大開圓解,但是他內心的观行沒有正式的生起,还不能調伏五住煩惱。所以從观行位開始才正式的,念念之間观照真如,調伏五住的煩惱,所以他才有資格叫「转依號」。這地方的六即佛都是約圓教來說的,諸位要知道都是約圓教。

依德之名 

阿难!是善男子,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续生,執心虛明,純是智慧,慧性明圓,鎣十方界,乾有其慧,名乾慧地。

我們先看「乾慧地」修行的因地:蕅益大師解释「善男子」,就是他修学三漸次以后。為什么叫“善”呢?內心調柔而正直,一方面正直一方調柔,一方面調柔一方面正直。

他的功德有第一個:「欲愛乾枯」,這地方是指著他前面的除助因跟刳正性,也是经過持戒清淨以后,对於貪欲的煩惱已经調伏而不生起,這地方主要是約著持戒來說的。「根境不偶」,根境不偶就是正式的違現业,修习圓頓止观使令六根不再攀緣六塵。「現前殘質,不復续生」,所以他整個今生的生命,在殘餘的生命当中,他以经不再造作生死的业力,把今生過完就算了,他今生当中都是在积集資糧,他不再去造作生死的业力。所以他這個人他的功德相:「執心虛明,純是智慧」。他以“虛明”的智慧來執持他的內心;“虛明”指的是他我空法空的智慧,叫「虛明」。所以蕅益大師說:虛明者,了知一切法皆如來藏,內心虛通明朗无有障碍。但是這地方的「虛明」我們要解释一下:它這個「虛明」主要的是一种胜解的力量,对我空法空的真理沒有真实的證入,只是产生一种堅定的理解。所以內心当中「純是智慧」,表示這個人煩惱已经得到某种程度的調伏,平常当中起煩惱活动的範圍很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智慧現前。

慧性明圓,鎣十方界

他的观照的智慧,能夠很清楚光明圓滿現前,而且照了整個十方的身心世界,沒有真实的自我,也沒有真实的法可得。乾有其慧,名「乾慧地」。智慧為什么加一個“乾”字?

出其所以   

欲习初乾,未與如來法流水接。

 “乾”有二層意思:一、对治煩惱來說,這個人煩惱已经被他調伏了,欲愛的水已经完全被他的煩惱火燒乾了,這個人平常沒有什么貪愛煩惱,很輕薄,所以叫作「乾」,從破惡的角度叫作「乾」。從生善的角度也叫作「乾」,因為他也还沒跟如來真如的法性之流正式的相接。他的內心狀態是煩惱已经被他調伏,但是他真如的法性还沒有真实的生起;杯子裡面裝了很多髒水,髒的水已经倒掉了,但是乾淨的法水还沒有正式的倒进來,所以叫「乾慧地」,他依止他的智慧,把煩惱的水燒乾,但是真如法性的水还沒有正式的进來。

所以在古德的註解說:這個人調伏煩惱是怎么回事呢?欲愛初乾。海公說:這個人是大石壓草,观慧的力量把煩惱縛住,只是使令种子不起現行,种子沒有断,所以他还是一個生死凡夫。所以五品观行位,它這地方是生死凡夫,不過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根境不偶」這四個字是個關鍵。

我們從一個公案來看這四個字的意思:六祖大師有一個弟子叫神會禪師,因為六祖大師往生以后是「南頓北漸」,北方是神秀大師的漸教禪,南方是惠能大師的頓教禪。惠能大師往生以后,真实把惠能大師的法发揚光大的是神會禪師。這個人他十三歲就親近六祖大師,非常聰明,悟性很高,六祖大師对他非常器重。有一天,六祖大師在打坐的時候,神會禪師就過去做他的侍者,大師打完坐要出定的時候,神會禪師就問六祖大師一句話:師父!你在打坐的時候,「是見还是不見?」打坐時候的“見”当然是六根的功能,你到底是有用六根去見聞嗅嘗觉知,还是完全不用六根?六祖大師就用手拍了一下神會禪師的頭說:我打你,你是痛还是不痛?神會禪師悟性很高,說:我是亦痛亦不痛。六祖大師也回答:我是亦見亦不見。這地方就是「根境不偶」。

“亦見”是我們的六根是有在活动的,你眼睛也是要去看,耳朵还是要去听。我們讲「六根不行」,好像是整個六根都關掉,不是這個意思!你平常当中眼睛还是去看,耳朵还是去听,第一個叫作「亦見」;「亦不見」見相当下離相,观照力要現前。所以見当中旁邊多一個光明的智慧出來,開始迴光返照,正念真如。他是在見相当下離相,观一切法本自无生,「諸法從本來,常住寂滅相」,他的心是不动的,一念不生,但是他对整個外境是了了分明,這叫「根境不偶」。

在《楞严经》它是絕对不允許六識生起來,你可以用六根,但是你不能夠「仁者心动」,你不能动,這就是所謂的「亦見亦不見」。你完全沒有見,那你這個人就完全沒有作用了,全断滅了。那你見了以后心隨妄转,那就产生六識又帶动了惑业苦,那就完了!造生死业。所以「根境不偶」是整個修行圓頓止观的思想。他根據「根境不偶」的思想,慢慢的把欲愛的水燒乾了,但是他法性的水还沒有正式的生起,叫「乾慧地」,這是第一個位次。

庚二、相似转依號。

前面观行位是形容他观照的智慧念念的現前調伏煩惱。這地方的“相似”是什么意思?這個人对真如佛性已经有相似的理解,這第一個意思。第二、他俱足聖人的一种相似的相貌,因為這地方他都是已经断惑了,起碼断見惑以上。他有聖人相似的相貌,他对真理有相似的理解,這叫「相似」。因為他雖然沒有破界外的无明,但是他三界裡面的見思已经慢慢慢慢被他断除了,所以叫「相似」。他位教是圓教当中的十信。「信」就是对真如理,念念的能夠隨順忍可。在〔天台宗〕的判教,把這個位子判作六根清淨位,六根裡面見思煩惱的垃圾都打掃乾淨了。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圓妙開敷,從真妙圓,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无餘,中道純真,名信心住。

「即以此心」,這地方的“心”,指的是前面的乾慧地的那一念观照的智慧之心。前面观照的心它不断的加強,「中中流入」,他继续的用功,每一個念頭、每一個念頭,念念之間能夠生起即空、即假、即中的智慧,念念的观照真如,生起中道的智慧,它會产生一個功德相,叫作「圓妙開敷」。前面的观行位,他对真如理的理性还沒有真实的契證,然后到這個地方「圓妙」,“圓妙”就是讲真如佛性,他是圓滿而不可思议。真如佛性在十信位初信的時候,他的中道智慧慢慢的增長,他慢慢的契入真如佛性,就像「開敷」,就像蓮华一樣一層一層的漸開,一層一層的深入。

從真妙圓,重发真妙

妙圓就是前面的圓妙,從這真实的妙圓真理当中,開发他一個心真妙的佛性。「重发真妙」就是前面的「開敷」;「從真妙圓」就是前面的圓妙。他对真理的了解一天一天的深入,一天一天的深刻。最后「妙信常住」,对於佛法僧三宝,还有对真如這四個法,产生真实不可破壞的信心。

一切妄想滅盡无餘,中道純真,名信心住。

“妄想”指的是他界的見惑,三界的見惑被他滅盡无餘,中道純真的智慧念念的現前,叫作「信心住」。「信心住」也就是他已经断除三界的見惑,在小乘的階位当中已经算是初果的階位。「信心住」在『攝大乘論』当中說:一個人到了信心住,他的三大阿僧祇劫就正式算結。這菩薩內心俱足三种功德力:第一、清淨力,他菩薩对真如佛性产生真实的信解,信解大乘实相,「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別。」他內心有這种清淨的信解力量。第二、堅固力,他对於整個佛道的追求,对众生的度化堅固不可退转,产生堅固的菩提心。第三、增上力,他不断的继续的修学止观,使令內心止观的力量不断的增上。這是十信位,初信的菩薩的三种功德,清淨力、堅固力、增上力。

   

真信明了,一切圓通,陰处界三,不能為碍,如是乃至過去未來无數劫中,捨身受身,一切习氣,皆現在前,是善男子,皆能憶念,得无遺忘,名念心住。

「真信明了」,這是承前面初信的功德,他对中道实相的信心可以說是俱足成就;「一切圓通」,对身心世界空假中三观的智慧已经是圓滿通達,他对整個当下的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它整個根塵識交互作用当中,他整個根塵識的作用已经不會障碍他堅固的菩提心。如是乃至对无始劫過去未來无始劫当中,他捨掉一個舊的身接受新身,他对內心的煩惱习氣,都能分明的現前在一念心性当中;对於整個過去現在未來的煩惱习氣,這個善男子都能夠憶念而沒有忘失。

這段是什么意思?他的观照力已经超越整個時間相,我們讲這是過去的煩惱、這是現在、未來的煩惱,他能夠知道实是古今不離当下的一念,他对整個煩惱的調伏是念念的現前。我們讲法法消归自性,叫「念心住」,也就是說,他整個智慧的观照力更加的深入了,更加的圓通。

  

妙圓純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氣,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淨,名精进心。

「妙圓純真」是指的前面的信心跟念心,他对於中道实相的智慧,雖然产生信解,但是前面二位还沒有真实的純真,智慧力比較薄弱,还有帶一點信仰的成分,到了三信位,他的智慧相对來說比較純真。所以依止純真的智慧能夠发化无始习氣,它慢慢的去融化他三界的思惑,对三界貪瞋的煩惱慢慢的調伏,通一精明,他能夠很清楚的了解到一切的煩惱都是一念的妄动熏染而有,当下是无生的。所以他以這种精純的智慧,念念來观照而进趣真如佛性,叫作「精进心」。「精进心」是有不退的意思,就是他的止观的力量,精而不杂,进而不退,他這時候止观的力量不断的在进步当中,不断的在精純当中而且開始在調伏煩惱。

  

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慧心住。

「心精現前」指前面的精进心,承前面而來。他的精純的智慧念念的現前,而且能夠把心中的智慧,把貪瞋癡转化成智慧,名「慧心住」,转煩惱為菩提。我們看前面的信心跟念心這二個智慧,主要是要改变思想,改变見惑,到了真实調伏煩惱,是在精进心跟慧心這二個,煩惱融化成智慧。到這個地方都是屬於智慧所收攝,后面的定心、不退心、護法心跟迴向心,他就产生禪定了。

     

執持智明,周徧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執持”,菩薩開始加修禪定,前面的定可能是欲界定或未到地定,這時候他加強禪定的力量來執持前面這個精純的智慧,使令這個智慧因為禪定寂靜力量的攝持,使令這個智慧更加的周徧圓滿、更加的寂靜。「寂妙常凝」,前面的周徧寂湛是讲禪定幫助智慧,這地方讲智慧也幫助禪定,智慧攝持禪定,使令禪定更加的堅固,名定心住。古德說前面的四信,基本上是慧多定少,到了第五信以后,他才慢慢的把不足的定力慢慢的補強。

退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定”指的是菩薩的禪定,“光”指智慧。這個菩薩禪定智慧這二個均等的发明,所以他能夠止观的均等,明性深入,对於真如佛性慢慢的深入,而且他惟进无退,名不退心。這地方蕅益大師說:他的“不退”主要是他能夠「善修道品」,他把前面戒定的道品又加強,他不像前面的四信,偏重在止观調伏煩惱,他把持戒跟禪定這二部份加強,所以他更加的不退。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心。

「心进」的心是定慧二心,定慧二心念念之間,它慢慢的进趣真如而且是安然;這地方“安然”就是任運的成就。前面的定慧均等不是那么的自在,這時候他的定慧能夠任運的現前,他禪定当中有智慧,智慧当中有禪定,而且保持不失,对止观的二种功德任運的保持不失。所以可以跟十方如來真如佛性的氣分互相的交接,名護法心。他的「護法心」護的是什么?護的是真如之法,也就是說,隨著他定力的转深,他对真如佛性的護念,更加能夠任運自在的現前,叫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前面的菩薩他要保護真如佛性不忘失比較困难,因為定力薄弱;他禪定转深以后,他念念之間就可以把真如佛性在他的妄想心中,慢慢慢慢的相续的保持不失。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迴佛慈光,向佛安住,猶如雙鏡,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迴向心。

「觉明保持」這一段是承前面的護法心而來的;“觉明”,以定來攝持智慧的菩薩,他能夠使令「止跟观」二种功德,能夠保持不失。进一步他能以「妙力」,“妙力”指的是定慧二力,他可以禪定跟智慧二种功德力,迴佛慈光,向佛安住;他能夠迴转他佛的慈光,而向自己內心來安住,向自己的心光安住,他佛而迴自佛。這种情況就好像二面鏡子,他佛跟心佛,佛光跟心光這二個鏡子光明相对,彼此互相的对照,二個之間的影子互相的攝入,菩薩的心入佛的心,佛的心也入菩薩的心,名迴向心。「迴向心」蕅益大師說:他從自他不二当中建立了迴向,從心佛众生三无差別的观照当中,迴转他佛的功德而趨向於自佛。這地方的迴向是迴向「真如法性」,把一切三宝的功德迴向一念的真如佛性,把外在的三宝回归到內在的三宝,叫迴向心。

   

心光密迴,獲佛常凝无上妙淨,安住无為,得无遺失,名戒心住。

「心光密迴」自己的心光跟佛光,冥冥当中彼此感应道交。為什么叫“密”呢?他的感应道交,他自己的心光跟佛光彼此間的互相攝入,互相感应的時候,是別人所不知道的,所以叫作「密」。在心光跟佛光彼此感应当中,得到十方諸佛的加持。什么加持呢?常凝不动,清淨微妙的大乘的戒体,他得到諸佛菩薩所受大乘三聚淨戒的戒体。這戒体指的是本元自性清淨,所以他能夠安住在真如无為的戒体当中,得无遺失,对於整個持戒的功德沒有一念的妄失,他的念頭不落於有為,名戒心住。如果以真如為戒体的,那一念的妄动就算犯戒,因為你違背了戒体,真如本來就沒有妄动。前面的初四信叫作「智慧」,第五到第八是「禪定」,這個地方是讲持戒,大乘的戒体生起了。

     

住戒自在,能遊十方,所去隨愿,名愿心住。

「住戒自在」他安住在大乘的戒体能夠任運的現前,而且他依止戒定慧的功德,身心世界遊於十方国土,所去隨愿,他到哪一個国土去,他心中有任何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望,都能夠自在的成就,叫作愿心住。他整個十信,整個转凡成聖当中我們可以知道,菩薩的功德先成就智慧。你看“四信”,他完全是观照自己的心念,從五到八的時候他再加修禪定,以定力來幫助智慧,最后成就大乘的无作戒体,最后成就他菩薩的广大愿望,他的十信是這樣。

整個十信当中,蕅益大師作一個总結說:初信到七信,是先观真諦之理,到七信的時候断了四惑(我痴、我見、我慢、我愛);所以在初信到七信,是念念观照隨緣不变的真諦之理,到八九十的時候是观俗諦理,破塵沙惑修假观,再观不变隨緣的妙用。所以他整個修学当中,主要是先成就真諦,再成就俗諦。

庚三、分證转依號。

前面的相似,其实他沒有真正的證入真如佛性,雖然观照力很強,断除了見思煩惱,但是他只是相似的證入,沒有真正的證入,有那個相貌,但是沒有真实的證入。要一直到分證,真实的分破一品的无明,分證一分法身。這時候他转依,转相似的階位而依止分證的階位,叫「转依」。(分五:辛一、明十住。辛二、明十行。辛三、明十向。辛四、明十地。辛五、明等觉)

辛一、明十住

“住”对实相理真实安住,破无明證法身,住於真如佛性当中。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暉,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发心住。

「善男子」指的是十信位的菩薩,以真方便,他大開圓解以后他称性起修,以空假中三种智慧的方便成就了十信的功德。进一步,心精发暉,因為他前面的智慧又加上禪定,又加上菩薩三聚淨戒当幫助,所以使令他的「心精」,他空假中三观的智慧,发暉增長广大;「十用涉入」依止十信所成就戒定慧的功德,涉入於初住的本位。前面的十信是修智慧、修禪定、修菩薩的戒法,這時候用十信裡面所累积戒定慧的功德,慢慢的涉入初住的本位,而圓滿成就一心真如,名发心住。发什么心呢?发起一念的清淨心,也就是說他整個无明黑暗当中,他出現了一絲的光明,正式的破一品的无明,就是发心住。「心精发暉」指的是空假中三观,他以空观來破見思惑成就般若德,以假观來破塵沙惑成就解脫德,中观破无明惑成就法身德;空假中三观转三障而為三德。我們看看整個菩薩的階位,菩薩道的整個修行,最重要的就是你的智慧观照。

為什么這樣讲呢?因為修行是你自己要修行的,沒有一個人可以代替你修行。說实在你一個人要跳火坑,誰都救不了你,佛陀在你的旁邊也沒有用。你看佛在世的時候他的弟子,你跟佛出家都墮三惡道,佛陀也沒辦法。你整個修行是你自己愿意修行,我自己愿意断惡,我自己愿意修善,我自己愿意度众生。那你為什么愿意這樣做呢?你來自於觉悟,你內心觉悟了以后,你主动的去断惡修善,主动的去修学聖道。一個人要改变,只有你自己可以改变,別人不能幫你改变。当然這個智慧的观照,我們前面讲的三漸次二段,第一個你要先從业果觉悟,你要很清楚的知道造惡決定招感痛苦的果報,造善決定招感安乐的果報,要從业果的觉悟來持戒。很多人持戒他不知道為什么持戒,他都是在事相上做,你要從觉悟的心去产生持戒,這個持戒才有解脫的力量。你根本就不知道你在持什么戒嘛!

你為什么持戒?因為我要離苦得乐,我要断惡修善。所以你看它每一個法都跟智慧观照,它是用智慧來推动戒定。我們要相信世間上真的是有因果,你造惡招感痛苦的果報,造善招感安乐的果報,所以從深信业果而产生断惡修善,這是第一個,觉悟因果的道理。第二個你觉悟真妄的道理,你要相信「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你根本就沒有煩惱。你心中一动才有煩惱,從沒有煩惱当中观一切法无生,破除我們无始的顛倒妄想,這第二個。先觉悟业果再觉悟真如之理,以這個觉悟來帶动你的持戒,帶动你的禪定,帶动你所有的波罗蜜,菩薩的階位是這樣安排的。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80目录(未完)

楞严经要义79:广結善緣不是向外追求,你內在煩惱淡薄了很自然能夠跟众生結緣了

楞严经要义80:末法众生业障深重要兼念观世音菩薩号及大悲咒,破除各种的障碍

楞严经要义81:妄想的本質就是自性,所有真实的功德就在這一念妄想当中

楞严经要义82:末法時代很多的法都靠文字記載,所以意根跟眼根是很重要的助行

楞严经要义83:末法众生根机羸弱必須要有文字的記載,教体有音声、文字、法塵三個

楞严经要义84:临終十念往生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你要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才有辦法

楞严经要义85:資糧位菩薩是最难跳脫出生死的,因為退转的因緣特別多

楞严经要义86:断除婬机不是說你都沒有婬欲的念頭,若你沒有欲念那你就成佛了

楞严经要义87:修道之人经常的吃肉,縱使你能夠得到心開意解仍是大罗剎

楞严经要义88:菩薩道的进步都要靠增上慚愧來自我反省,沒有慚愧心善心就失掉了

楞严经要义89:末法時代魔強法弱,大众的威德力就很重要,依众靠众产生共同的念力

楞严经要义90:佛弟子你一定要供養本師,修淨土的人完全不供養本師這是不对的

楞严经要义91:有一种清淨的功德进入到你的內心当中时,會把你的罪障逼出來

楞严经要义92:十方如來之所以产生拔濟群苦的力量,來自於受持楞严神咒

楞严经要义93:你不受持楞严咒來保護善根,想要远離种种的魔障,絕对是不可能的

楞严经要义94:你持楞严咒時打妄想就是在抗拒真如,咒力就沒辦法加持你

楞严经要义95:念佛或持咒时只要做一件事:站在真如的角度「不生疑悔,順從本愿」

楞严经要义96:这些不如意的人和事,因为你心中有煩惱、有业力才會看到遇到它

楞严经要义97:众生在因地对六塵的貪愛有十二种差別,構成十二种果報相的变化循环

楞严经要义98:不同时代的众生共业招感不同的善知識,共业改变了善知識就跟着改变

楞严经要义99:生命的变化跟飲食是有关系,吃什么東西跟身心世界有关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