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要义102:我們的心本來具足福報,但是要透過布施的因緣它才會現前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03.09)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04.04)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80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楞严经要义102

楞严经要义102

净界法师宣讲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要义。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讲义228面

在蕅益大師的科判当中的判教,他把圓教十信位叫做「相似」,也就是說,他在順從真如的過程当中,他是要假借很多的因緣來幫助他。到了十住、十行、十迴向,蕅益大師把它判作分證,他实際上整個腳已经安住在真如的实際理諦上,实際的活动。所以到了十住以上的境界,其实每一個地方都入了〔天台宗〕的不思议境。所以我們在学习過程当中,我們的心態就是隨喜赞歎。

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

「力波罗蜜多」。

“力”是包括禪定力跟抉擇力。但這個地方偏重在抉擇力。

如是圓融,菩薩经過前面的修学,他能夠達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這樣的一种圓融无碍的境界。他能夠在度化众生当中,他每一個法門都能夠成就十方諸佛在利他的軌則。「善法」是他能夠俱足利他的善巧方便,不會有任何差錯。比方說,我們看孔夫子在利他的時候,有一次孔夫子要到一個小国家去,那個国家发生了內亂,叛軍不喜欢孔夫子過去找那個国君,就把孔夫子跟他的学生們圍起來,然后要求孔夫子說:不准到那個国家去,我就放你走,你要到那個国家去,我就將你困住。孔子說:好啊!那就不要去,很簡单。答应他以后,這個叛軍的軍隊就退了,退了以后,那時候子路為孔子駕車,說:那我們要到哪裡去呢?孔夫子說:照我們原來的計畫去。子路是一個很憨直的人,他說:我們答应人家的事,可以后悔嗎?孔夫子說:我們這不叫答应,他拿著刀來強迫我答应,這不能叫答应,這構不成答应。他还是到那個国家去,所以你看他在判定事情的時候,到底有沒有違背信用,他还有更高的鑑定。

又比方說,有一次子路看到有一個小孩子掉到河裡去了,他勇敢把他救起來,這個小孩的家人很感謝子路,就送了一隻牛給子路。子路很謙虛,救人是应該做的事情,夫子教誡我們行善是应該的,就把牛退回去了。孔夫子听到以后就訶責子路,他說:以后會有更多人溺斃河中,就是因為你把這個牛退回去。后來子路听了以后,不得已接受這頭牛。為什么呢?因為你今天去救一個人,人家用牛來回饋你,這樣子得到大家的鼓勵,鼓勵大家做善事。雖然牛只是小的回饋,但是对众生有啟发有鼓勵的作用。所以你看在利他当中,「善法行」就是這一個菩薩他在做每一件事情,他的抉擇,那個見地,都能夠成就十方諸佛利他的軌則,他做什么事,佛陀來做也是一樣,沒有差錯。他的抉擇力特別的精准,該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他那個分寸的拿捏非常的精准。当然他经過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以后,他能夠成就十方諸佛,他每一言一行都合乎十方諸佛度生的軌範。

  

一一皆是清淨无漏一真无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諸位学到這個地方,你一听到真实,就知道是指什么東西,《楞严经》裡面所有的因緣所生法都是虛妄的,假借因緣而生的都是虛妄的,只有一念心性是真实的,就是本具的,你本來就有的東西就是真实的,后來才有的都叫虛妄。真实行是把前面的九位做一個會归。說“一一”,一一指的是前面九個階位当中,每一個階位的功德都是隨順於清淨无漏,都是隨順於一真无為。「清淨无漏」古德註解說是成就真如佛性,隨緣不变之体,叫「清淨无漏」;「一真无為」是真如不变隨緣的妙用。也就是說,到真实行的時候,他每一個自利也好,利他也好,都是隨順於不变,隨順於隨緣,体用不二的思想,而且這樣的思想是「性本然故」。

到了十行的菩薩他很清楚知道,每一個功德都是他本來具足的,非從修得,只是假借修行的過程而加以显現,他念念之間法法銷归自性,不見一法離心而別有。他每一個身口意的行為,念念之間都是「性本然故」,他就是在做一件事情,順從他的本性,本性是如此,叫「真实行」。就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隨順真实的佛性而产生的行动。前面的十住是偏重在自利這一部分,十行的時候就開始偏重利他,当然他的利他当中,圓滿自己的菩薩的功德。

我讲一個小故事,把十行作总結,故事出自於坐花志果:有一個叫陽羨生,陽羨是一個地方的名称,他是陽羨這個地方的众生,叫陽羨生。這個人他生長在一個富貴的家庭,家裡面非常的富有,而且很聰明而好学。他在很小的時候就考取了功名,將近二十歲的時候要到縣城去考貢生。他就跟幾個讀書的好朋友一起相約到了縣城去,到縣城以后,離考試的時間还有七天,大家住在旅館当中到处走走。走著走著,就走到一個算命的先生的地方,听說這個算命先生很准。算命先生就一一的為他們算命,說你今年會考第幾名,他考第幾名,到了陽羨生的時候,他一看,“哎喲”!你這個人很聰明,很會讀書哦!可惜啊…就沒讲下去了。

陽羨生說:沒关系,有什么事你就讲。他說:你這個臉有晦暗之氣已经形成了,你三天之內一定要死於非命。他說:你從什么地方來?他說:我從陽羨。你現在回去,三天之內还趕得到,你趕快回去。因為古人死都要死在家鄉,落葉归根。這時候陽羨生心裡面想,我到底是回去好还是不要回去呢?回到旅館的時候,他的同參道友說:你不要相信他的話,我們就這樣住下去,沒事的!后來陽羨生就選擇沒有回去。沒有回去,第一天過去了,第二天過去到第三天的黃昏的時候,他觉得心特別的煩悶,就到外面去散步,走著走著,就看到一戶人家,裡面有女众的哭声,哭得很淒慘。他就是敲門,敲門以后一個婦人來应門,他問:你為什么哭得這么淒慘呢?婦人說:我先生做生意失敗,欠人家一筆錢,那個人告官府去,我先生被官府抓去了,三天之內如果不把債还清,官府就會判把我跟我的子女全部賣給人家來抵債,從今以后,我跟我的子女就要永远骨肉分離了,所以我就很傷心。

陽羨生一看就起了慈悲心,問她:那你先生欠人家多少錢呢?欠人家五十兩銀子。陽羨生說:哦!就回去了。回去以后,他就把他的包包打開來一看,“哦”!还有七十多兩。他想,我是將死之人,我留這些錢沒有用,所以就生起一個利他的大悲心,就拿了七十兩銀子,就到這貧窮的人家裡面,把七十兩交給這個婦人。他說:你把五十兩把你先生贖回來,二十兩給你們做個小生意。婦人就很感激,就跟他磕頭感謝。陽羨生就走了,回來的時候心情特別好,剛剛那种煩悶的心情消失掉了,然后晚上就一觉好眠。睡到天剛亮的時候,欸!就有人敲門,他就去開門,原來就是昨天那個他幫助的那個婦人,他的先生也被放回來了,二個人就過來感謝他。

陽羨生就請他們坐、喝茶,坐著坐著,突然間,“啪”!他住的旅館牆壁突然倒塌,剛好壓到他睡觉的床鋪上,他要不起來開門的話,他肯定壓死在那個地方,所以他這死劫就逃過去了。天亮以后,他就找那個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远远一看說:你不要讲了,你那個晦暗之相消失了,你肯定做了一個大陰德,臉上有祥光現前。后來他果然貢生考得很好,后來做到了翰林。坐花志果的那個主人說:一念的慈悲心現前,破惡增善,趨吉避凶。

我們看陽羨生他的心他本來是要幫助別人,他沒有考慮到自己,他連想到自己都沒有。結果反而是,无不從此法界流,欸!它反彈回來,无不还归此法界。果然是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把自己广大的障碍破掉了。也就是說,我們布施為什么會有福報?這個福報是從什么地方來?諸位有沒有想到這個問題?從《楞严经》称性起修的角度,我們的心本來就有福報,但是你一定要透過布施的因緣它才會現前,其实福報还是你自己給你自己。說:為什么我們今天殺生會短命呢?短命是誰給我們的,它從什么地方來?你自己給你自己短命,循业发現,你造殺生的時候,那殺业去熏习你的真如,我們讲「无不從此法界流,最后无不还归此法界」,殺生的业去触动你的短命多病的功能,結果你自己去受用你自己自性的痛苦。《楞严经》讲「法法銷归自性」,外在的造作只是一個助緣。总而言之,從真实行的角度來說,你每一個法都是「性本然故」,自性本來如此,你释放一個善的念頭出去,你啟发一种功德的功能;你释放一個過失的行為出去,你自己受傷。為什么呢?性本然故,你自作自受。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去体會,痛苦是我們自己給自己痛苦,不是別人給我們痛苦;快乐也是自己給自己快乐,因為我們的自性本來就具足功德,本來具足痛苦。不過從本经來說,痛苦是虛妄的,快乐是真实。所以你看我們為什么临命終的時候十念可以往生,因為你念佛是隨順於真实的功德,過去的罪是虛妄的,真能破妄。所以我們要对真实有信心,对真实的功德有信心。這地方讲到「十行」,菩薩透過十波罗蜜的妙行來圓滿自己的功德,假借众生的因緣來圓滿他的功德。

辛三、明十向

什么叫迴向?迴向於中道的实相。古德說:其实「十住」是偏重於空性的智慧,「十行」偏重在假观的慈悲,都沒有順從中道。所以「十迴向」透過三种迴向,迴向众生,迴向佛道,迴向真如,透過這三种迴向,使令他每一個行為,都能夠順從於中道实相,叫作迴向。(分二:壬一、正明十向。壬二、別明加行)

壬一、正明十向

離相迴向

阿难!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已,純潔精真,远諸留患,当度众生,滅諸度相,迴无為心,向涅槃路,名救護一切众生,離众生相迴向。

阿难!是善男子;這地方指的是十行已滿的菩薩。「滿足神通」指前面第六的善現行、第七的无著行、第八的尊重行,這三种行他能夠一切合同,而現种种差別,一切差別当中又能夠各各見同。所以他能夠在整個事事无碍法界当中,來成就无量的神通。這种神通不是一般禪定所发的神通,是真如所显現的神通。所以他能夠「成佛事已」,成就利他的佛事;「成佛事已」指的是菩薩的善巧,偏指第九的善法行跟第十的真实行。這一段等於是把前面的十行做一個总結。

純潔精真,远諸留患 (從這一個地方開始讲第一個迴向。)

初迴向心的菩薩,純潔精真,他內心安住在真如佛性当中,称性而修习种种的波罗蜜,而且在度化众生的過程,能夠远離种种執著的過失。什么叫過失呢?当度众生,滅諸度相。初迴向的菩薩在度化众生的時候,他能夠消滅种种度化众生相的執著,他能夠迴无為心而向涅槃路。他能夠把有為的行动而入无為之心,漸漸趨向大般涅槃之路,救護一切众生,而離众生相迴向。比方我們要度众生的時候,我們會有一個众生相,我相、人相、众生相。什么是众生相呢?我們會对众生表現出來的假相執著,你跟他有緣,你对他好一點,你跟他沒緣,就保持距離。我們一般凡夫的相貌是這樣子,众生所表現的身口意的相狀,对我們产生一定的干扰。但是初迴向的菩薩他不會有這种干扰,他透過一种迴向的力量,迴向中道,他能夠離众生相迴向。

不壞迴向   

壞其可壞,远離諸離,名不壞迴向。

前面的離相是远離即相跟離相的顛倒,這地方是远離有為跟无為的顛倒。「壞其可壞」,“壞”是破壞,破壞可破壞的東西。可破壞的東西是一切有為法,菩薩在度众生的時候,远離一些生滅的因緣,而且能夠「远離諸離」,他能夠远離能度的我相,所度的众生相及中間的度生之法,名不壞迴向。這個菩薩的迴向,他不但能夠远離有為的諸法,也远離无為的諸法。前面是偏重在離一切众生相,但是他又能夠不壞於度众生的妙行,远離有為,远離无為,該行动的時候行动,該保持默然的時候保持默然,他在有為当中跟无為当中的分寸拿捏得非常正確。

在圓瑛老法師的說法当中。他認為「離相迴向跟不壞迴向」,在三种迴向当中是屬於迴向众生,「迴自向他」,透過迴向众生当中,使令自己远離著相的顛倒,跟有為无為的顛倒。所以在這第一跟第二的所观境都是众生,三四五六七他是迴向佛道,他整個所观境是佛道,「迴因向果」

等佛迴向   

本觉湛然,觉齊佛觉,名等一切佛迴向。

「本觉」就是這個菩薩用始觉空假中三观的智慧來照了本觉的理性,而這時候本觉理性清楚分明的显現,而且他所現的本觉理性跟諸佛所觉的理性是齊等的,在本質上是齊等的,当然量不圓滿,本質上是齊等,名等一切佛迴向。「等一切佛迴向」是指什么呢?其实他每一個迴向都是在消滅对立的意思,因為中道就是不二法門。而這個地方消滅的对立是什么呢?消滅能观的智跟所證的理,始觉跟本觉之間的对立。也就是說,它這個「觉齊佛觉」,其实就在讲始本不二,等一切佛迴向。因為佛陀也是始觉跟本觉是平等不二,他也能夠做到這一點。

至处迴向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迴向。

「精真」指的是菩薩在因地当中,所生起观照的智慧,念念之間開发明了,增長广大。「精真发明」是讲因地的发心,依止不生滅心所生起的智慧;“地”是果地,菩薩在果地当中…因地他是称性起修,无不從此法界流,因地中散发出种种的波罗蜜;在果地当中,无不还归此法界,他还是回到他所證悟的觉性当中,名至一切处。菩薩能透過因果不二的道理,普遍的至一切处广做佛事。「至一切处迴向」是消滅菩薩对因地、对果地的執取,因果不二,因果同時。

无盡迴向   

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无罣碍,名无盡功德藏迴向。

前面讲因果不二,這地方讲依正互融,依報跟正報。在佛道当中,我們知道到了第三四五六七以后,所观境都是佛的功德,「佛道」。佛的功德有二种:第一個依報的世界,第二個是正報的身心。“世界”指的是依報,“如來”是正報。他能夠对於佛地功德依正二報,彼此間互相的互含互涉;比方說,「以一毫端,現宝王剎」,他能夠在身体上的一根毫毛当中,現广大的宝王剎,依報能涉入正報,又能夠「坐微塵裡,转大法輪」,在微小的依報当中,显現佛身來转大法輪,正報又能夠涉入依報。在第五個无盡迴向的菩薩,对諸佛所成就的依正二報,能夠互相涉入完全沒有障碍,叫「无盡功德迴向」,他能夠安住在一為无量,无量為一的事事无碍的法界。他隨所修一法,都能夠成就佛的无量功德,因為他已经能夠做到依報跟正報,互相的含涉,无有罣碍的境界。

平等迴向   

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淨因,依因发揮,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這個迴向的特點,是讲到性德跟修德不二,「性修不二」。「於同佛地」,菩薩心中既然能夠成就无盡藏的功德,他对於所證悟的性德是等同諸佛;性德是等同諸佛,当然量不圓滿。

地中各各生清淨因

在整個性德的心中,他又夠生起各各差別的菩提心的因。菩薩的菩提心是各各不同,雖然称性起修,比方說,菩薩的菩提心当然是緣四弘誓愿,有的是偏重在緣众生法界,這是大悲,悲增上菩薩,有些是緣佛道法界,智增上菩薩。所以菩薩的因地,這個「清淨因」就是菩薩的菩提心,慈悲的不同,這是約修德。所以「依因发揮,取涅槃道」,各各依止他因地的菩提心,來发揮而趨向涅槃之道,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也就是說,菩薩因地的善根雖然各各不同,但是他所趨向的理性,所圓滿的性德卻是平等的。這個菩薩已经可以把性德跟修德把它作迴向,让它能夠平等不二。

等观迴向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众生,名隨順等观一切众生迴向。

這地方是強調自他不二,自己的心跟众生的心是不二。“真根”是指前面平等迴向的清淨因,地中各各生清淨因,就是他的菩提心。他的菩提心当中有性德也有修德,有修德也有性德,在一念菩提心当中,性修不二,叫「真根既成」,他的菩提心成就。所以他能夠「十方众生皆我本性」,他能夠等观一切的众生,皆不離開我一念心性当中之所显現。所以他能夠「性圓成就,不失众生」,他心性一方面能夠圓滿成就,一方面能夠不失众生,不忘失大悲心。他這個菩薩一方面能夠照顧到性德的圓滿,一方面不離開他修波罗蜜,他在面对菩薩的時候,隨順等观一切众生迴向。依止自他不二的平等大悲心,他等观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是一念心性所流露、之所显現,他的迴向是自他等观,把自己的身心世界跟他人的身心世界,這种对立的顛倒把它消滅掉。

真如迴向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唯即與離,二无所著,名真如相迴向。

真如迴向,就是在消滅真如的体跟真如用的对立,真如的体是不变,用是隨緣。「即一切法」指的是真如隨緣的妙用,他能夠隨緣显現一切的妙法,該怎么做該怎么度化众生,他就怎么做。「離一切相」指的是真如的不变之体。

唯即與離,二无所著

“即”,即一切法,真如的作用跟離一切相真如之体,体用都能夠平等而无所執著,叫真如相迴向。也就是說,他能夠滿足真如之体,也能滿足真如之用。我們前面說過,在十住它偏重在滿足真如之体,十行偏重在成就真如之用,到了真如迴向的時候,它把体用之間的对立消滅了。

解脫迴向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縛解脫迴向。

這地方是讲真諦跟俗諦的平等不二。「真得所如」,這地方是讲菩薩所證的真諦,菩薩內心当中以我空法空的智慧,證入真实的实相境界,同時又能夠依止他的假观,十方无碍,到十方世界显現种种的妙用,名无縛解脫迴向。沒有縛也沒有解脫。有一個禪師參訪一個祖師說:我心中有很多的障碍。祖師說:誰綁住你呢?欸!沒有人綁住我。既然沒有繫縛也就沒有所謂解脫。在《楞严经》裡面,是認為我們本來就沒有煩惱,也沒有障碍。所以他一直在对治那個一念妄动。《楞严经》讲我們人只有一個問題,你沒有順從真如,你对真如产生抗拒。其实沒有人綁住你,你幹嘛求解脫呢?是這個意思,所以叫无縛无解脫迴向。

无量迴向

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无量迴向。

這地方的“性”指的是体跟用,体用的圓融;“性”,真如之体,“德”,真如之用,二個圓滿成就。因此「法界量滅」,外在的法界慢慢的減少了。也就是說,這個菩薩对外在事相的執取慢慢的減少了,他对於法法銷归自性這一部分做得更加殊胜,名法界无量迴向。隨捻一法,都是真如法界的全体大用,他对法界量的執取慢慢消滅了。第一跟第二所观境是众生,依止众生而趨向於中道;三、四、五、六、七,是迴向於佛道;八、九、十迴向於真如。「迴向」,圓瑛老法師把它解释是「发愿」,就跟发愿一樣,只不過发愿是在前面,迴向是在后面。事情做完以后,我們的心还會动,所以在最后再調整一下,透過於迴向众生、迴向佛道、迴向真如這三种的迴向,我們把心態再把它拉回到我們一念心性。

你本來是称性起修,但是在修的過程当中,我們很习慣又仁者心动,又開始抗拒真如。這時候怎么辦?迴向众生、迴向佛道、迴向真如,在這時候再做個調整,這是事后的調整,再把心態拉回來,拉回到一念心性,這就是「十迴向」,透過這十個過程使令我們的功德,迴向众生、迴向佛道、迴向真如,而滿足於一念心性。

十住、十行、十迴向,都是分證,分破无明,分證法身的菩薩。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80目录(未完)

楞严经要义79:广結善緣不是向外追求,你內在煩惱淡薄了很自然能夠跟众生結緣了

楞严经要义80:末法众生业障深重要兼念观世音菩薩号及大悲咒,破除各种的障碍

楞严经要义81:妄想的本質就是自性,所有真实的功德就在這一念妄想当中

楞严经要义82:末法時代很多的法都靠文字記載,所以意根跟眼根是很重要的助行

楞严经要义83:末法众生根机羸弱必須要有文字的記載,教体有音声、文字、法塵三個

楞严经要义84:临終十念往生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你要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才有辦法

楞严经要义85:資糧位菩薩是最难跳脫出生死的,因為退转的因緣特別多

楞严经要义86:断除婬机不是說你都沒有婬欲的念頭,若你沒有欲念那你就成佛了

楞严经要义87:修道之人经常的吃肉,縱使你能夠得到心開意解仍是大罗剎

楞严经要义88:菩薩道的进步都要靠增上慚愧來自我反省,沒有慚愧心善心就失掉了

楞严经要义89:末法時代魔強法弱,大众的威德力就很重要,依众靠众产生共同的念力

楞严经要义90:佛弟子你一定要供養本師,修淨土的人完全不供養本師這是不对的

楞严经要义91:有一种清淨的功德进入到你的內心当中时,會把你的罪障逼出來

楞严经要义92:十方如來之所以产生拔濟群苦的力量,來自於受持楞严神咒

楞严经要义93:你不受持楞严咒來保護善根,想要远離种种的魔障,絕对是不可能的

楞严经要义94:你持楞严咒時打妄想就是在抗拒真如,咒力就沒辦法加持你

楞严经要义95:念佛或持咒时只要做一件事:站在真如的角度「不生疑悔,順從本愿」

楞严经要义96:这些不如意的人和事,因为你心中有煩惱、有业力才會看到遇到它

楞严经要义97:众生在因地对六塵的貪愛有十二种差別,構成十二种果報相的变化循环

楞严经要义98:不同时代的众生共业招感不同的善知識,共业改变了善知識就跟着改变

楞严经要义99:生命的变化跟飲食是有关系,吃什么東西跟身心世界有关系

楞严经要义100:你整個修行是你自己愿意修行,沒有一個人可以代替你修行

楞严经要义101:你先用隨喜的心來看十行菩薩的功德,未來就可以開花結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